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璞】汉正街轶事(散文)

精品 【文璞】汉正街轶事(散文)


作者:麻雀 白丁,44.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55发表时间:2024-06-27 16:40:16


   一
   说到汉正街,大家都知道,尤其是湖北人,没人不知道的。前不久刚写完《青龙巷》、《江汉路》、《吉庆街》、《汉口印象》等几篇文字,都很稚嫩生涩。凭我自己的文学素养,要完整地写好武汉,全面地描述武汉的风土人情,恐心梦难圆。我一直在思考、酝酿、构思,等待时机。尽管我想出笔不凡,凤头豹尾,写一篇关于汉正街的激情文字,可实在是笔力不逮,力不从心。
   作为一个写作者,一个在武汉生活了四十年的外乡人,唯有怀抱对武汉的一片赤诚之心,从自己了解并经历过的一些人和事着手,将之记录于案。想要留存于浩瀚的人海,何其难矣!我所熟知的汉正街,也只是冰山一角,那些与我有过交集的人或事,沧海一粟,不足以释怀!
   汉正街位于汉口繁华地带,自古就有天下第一街的美誉。它的存在,它的兴衰,为武汉的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汉正街分东汉正街和西汉正街,后来又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建设成汉正街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并开发汉正街购物主题公园等。
   汉正街之所以远近闻名,有它独特的魅力。台州人、义乌人、温州人、福建人、湖南人、河南人、广东人、武汉人、荆州人、仙桃人、汉川人、天门人、鄂州人、大冶人、大悟人、应城人等,汉腔汉调、粤语、闽语、川韵湘音黄陂腔,这些不同的声音,鸟语一般的充斥着汉正街的大街小巷。这里不仅仅是生意的较量,也是地域文化的大融合。每个人都能在这里他乡遇故知,听到浓浓的乡音。这里每天有多少操不同口音不同方言的人,简直无法统计。在这纵横交错的横街巷间,自由进出,穿梭流动,勾勒出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清同治年间,汉阳郡守钟谦钧修筑汉口堡,沿堡修建玉带、居仁、由义、循礼、大智、通济等几座堡门,外有深壕环绕,桥梁相连,既便于布防守卫,又可抵御洪水。20世纪初,汉口开埠,租界设立,铁路开通,汉口商业中心逐渐移至长江岸边,后来又演变成小商品市场。八十年代初,一些待业青年和社会无业人员,在这一带摆摊经营,所卖商品种类多而全,百货、布匹、粮油棉,什么山珍海味、药材参燕,这里应有尽有。后来又有一些金银票号典当行也来这里抢占地盘,久而久之,形成汉正街独特的市场。
   杨家河至五彩巷之间有河街,大通巷以下有后街,永宁巷、板车巷、大夹街小夹街等,称之为街的有32条,巷有64条。汉正街的小商品市场是由码头发展到河街,再由河街延申至正街,随后向纵深发展。汉正街有很多著名的商户:苏恒泰伞店、谦祥益绸布店、汪玉霞食品店、叶开泰药店等。
   写汉正街就不得不提杨国庆,他是我在武汉服装城工作的同事,家住永宁巷,他每次从汉江里钓上来几斤重的江鲢,都会请我去他们家喝酒。永宁巷是湖南帮居住的地方,大多住户都是从湖南迁移过来的。有做小生意的,也有靠板车给人拖货谋生的。九十年代初,这条巷子很不太平,为争地盘抢生意,经常的打打杀杀。房屋捡漏或是翻新重建,即使至亲至爱的人,也是争得不可开交。
   一天下午,杨国庆一个发小来服装城报信,说国庆和他叔叔家又大动干戈了。我们一众人连忙赶过去,只见国庆正打着赤膊拿一把长砍刀站在屋顶上挥舞,他婶婶左胳膊被砍的血肉模糊,叔叔家的两个儿子屋檐底下手拿砖头要拼命。这时,派出所的户籍民警上门来在做工作,两边都不买帐,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不可。见我们人多,叔叔家俩个儿子顿时像霜打的茄子,一下蔫了。那以后,两家从此太平,再无纷争。
  
   二
  
   国庆的父亲个子不高,中等身材,一双大眼睛,额头圆润饱满,显得几分儒雅。嘴角经常挂着笑,目光深邃而锐利。一看就是个外圆内方、刚柔并济之人。他父亲不善饮酒,但健谈,很会讲故事,从他口中得知,苏恒泰伞店的老板苏文受也是湖南人。苏家原先是湖南长沙石门坎的伞匠,清同治年间举家迁汉,住汉正街关帝庙茅屋。
   苏文受个子高,偏瘦,腰显得有点驼。头发稀疏,鼻梁扁平,眼大而明亮,着青布长衫,脚蹬黑布鞋,挑担子走路时摇摇晃晃。一边走还一边不停地吆喝,卖雨伞呐,卖雨伞呐,故意将尾音拖成长长的,听起来,有一种湖南浓浓的乡音况味。
   起初,苏文受挑修伞的担子走街串巷,主要以修伞为主,伞担子上也挂几把自制的雨伞,有人修伞也有人买伞,时间一长,人们便记住这位湖南来的伞匠。武汉的梅雨季节较长,不断线的雨从早下到晚,一刻也不消停。江河水涨,滔滔江水咄咄逼城,大有汪洋之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期饱受梅雨季节所带来的雨水之苦。但作为一个做防雨生意的人来说,这无异于是蕴藏潜在的商机,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因此,梅雨季节一到,苏文受的生意好的不得了,每次带出去的伞都销售一空,供不应求。
   几年后,苏文受用积攒下的五十两白银,在关帝庙附近的魁北巷口开设伞店,店名苏恒泰。由原来的修伞改为卖伞,专卖湖南油纸伞。苏恒泰的油纸伞质量好,同行业的没人能与他竞争,一时在江城名声大噪,销售势头锐不可挡。
   苏家制伞讲究,原材料首选之地很重要。伞的骨架均采自湖南益阳和茶陵的毛竹,这两地的毛竹肉厚质硬,不易弯曲变形。伞面的皮纸采自湖北郧阳,这种纸经纬力度高有弹性。伞面喷刷的桐油采自湖南常德,常德产的桐油其纯度及光泽度俱佳,是其他地方产的桐油无法比拟的。经多年的口口相传,苏恒泰的油纸伞远近闻名。汉口汉阳一带及江汉平原大部分地区,凡女儿出嫁都会以买一把苏恒泰的油纸伞为荣。随着时代的进步,工艺的改进,苏家的油纸伞渐渐退出市场。但苏家第三代传人,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又推行伞面纸浸油工艺,伞的品种也增加许多,花纸蓝面,还可根据顾客需要进行创作题名或绘画。
  
   三
  
   叶开泰药店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雨,是武汉老字号药店。创始人叶文机会风水,懂药理,清朝时从南阳携家带口,一路南下。行至汉口集家咀码头,环顾四周,长江汉水在这里汇成一股洪流,滔滔不绝,生生不息,觉得此乃一块风水宝地,必是他发家的地方。从此,不再南迁,扎下根来。
   叶文机额头圆润而饱满,眼睛虽小但有神,那充满睿智的眼神在镜片后面闪烁不停。中等身材,蓄八字胡,烟袋不离手,导致一口大黄牙。穿那种缎面的黄袍马褂,头戴瓜皮帽,颇有一种绅士味道。且为人低调,说话客气,无论接待什么病人,都以“您”相称,留给人诚实可信的印象。
   当初因家庭人口众多,他在汉正街鲍家巷相中两层木质结构六开门的房屋,不惜重金买下来,上面一层住人,下面一层用来开设药铺,取名叶开泰药铺。利用祖传秘方,给病人号脉诊断,然后开药。经他把脉诊断后的病人都药到病除,人们口口相传,叶开泰药铺一时名震江城。上门来寻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从此,药铺的生意红红火火,如日中天。又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
   兵荒马乱的年月,谁也不能幸免。叶开泰药铺在战火中受到冲击,苟延残喘,几次关门停业。直到民国初年,叶文机的孙子叶宏良将药铺进行修葺,重新开张。数年后,叶家传人叶风池,在位于大夹街陶家巷自家宅基地上兴建店堂,重振家业,一度进入鼎盛。叶开泰药店制药精细,严格把好质量关,所选用的白花蛇,去掉蛇头蛇尾蛇皮蛇骨,烘干研成末再配药。信奉: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叶梦舒汉正街出生,地道武汉人,她是叶家的后人。她父亲没有秉承祖业,而是选择留学法国,回国后成为资深银行家。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梦舒也吸收了许多西洋的东西,生活方式渐渐西化。梦舒踏入文化圈子前是汉口一家银行的副行长,长期穿职业装。这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女人,年龄在四十岁左右,略施粉黛,看上去清雅秀丽。她身材苗条,双眼顾盼生辉,极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梦舒是一位知名的本土作家,出过两本散文集。书中她对武汉风土人情的描写较为细腻,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我与梦舒的交集,缘于诗人丁丁一次在汉口保华街举办的文化沙龙。去的人不多,应该算是小型的文化沙龙,那一次举办的很成功。厅内布置的风格,属于那种小资情调,长条桌上铺蛋青色桌布,装瓜子糖果的瓷盘造型独特,是那种正宗的景德镇粉彩。两个乖巧别致的小花蓝里,塞满苹果香蕉,灯光柔和,显得温馨而浪漫。
   聚会后不久,梦舒打电话约我喝咖啡,理由是要送一本她写的散文集子给我。地点:汉口台北路名典咖啡,靠近杂技厅那一块。
   有美女约我喝咖啡,我欣然应允,当然也求之不得。我去时她已提前到了,选一个靠窗的位置,像一只慵懒的小猫窝在沙发里,眼睛笑眯眯地盯着我看。我赶紧在她对面坐下,点一杯咖啡一杯绿茶,咖啡和绿茶之间,我倾向于绿茶。
   梦舒坐正身子,随后从随身携带的皮包里掏出一本散文,书名:此岸彼岸,封面倒很新颖别致,看上去养眼。她又掏出一支钢笔,在扉页上写上请谢先生雅正,落款叶梦舒,并写上时间。字如其人,叶梦舒签名跟她人一样漂亮,字迹清秀俊逸,给人一种美感。坦率地说:我完全被她的美貌和才华征服了,当时竟有一种男人野性的冲动,恨不得将她拥入怀中。
   除了咖啡和茶,梦舒还点了酒,不是平时喝的白酒,是国外进口过来的洋酒,那是我第一次喝洋酒。一边喝酒一边听她讲一些有关洋酒的知识,她讲洋酒复杂的生产工序,又说洋酒应该怎么喝,包括用什么样的酒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喝最好,等等。梦舒知识渊博,见多识广,在她面前,一种自形惭秽的自卑感油然而生。
   一晚上都是梦舒在讲我听,她讲完洋酒又讲国外的一些轶闻趣事,对于我来说,都是新鲜的。我们不停地碰杯,也不知道碰了多少次杯,尽管我在心里对洋酒是抵触的,但对于秀色可餐的美女举起的酒杯,无法抗拒,可以说是来者不拒,有多少喝多少。
   不知不觉中,我们都有了醉意。尤其是梦舒,说话的语速明显放慢,有时还结结巴巴,甚至是语无伦次。她不停地重复着一句话:“我要跟你一醉方休,一醉方休。”说完扑哧一笑,又说:“你懂的。”说完她起身去洗手间,步子有些不稳,回来就直接歪在我身上了。
   闻着她的发香,她的体香,还有那法国香水特殊的味道,三种香味混合掺杂在一起,几乎要令我窒息。我像一个木菩萨,一动不动地坐着,后来也迷迷糊糊、半醉半醒地进入睡梦状态,直到外面的鸟叫声将我唤醒。
   我抽身出来,轻轻放下她的头,叫服务员找来一条小毯子盖在她身上,又交待几句后,毅然步出名典咖啡屋。
   天亮了,朝霞借助晨风轻易地飘荡起来,绚烂无比。橘黄色、金红色、黛青色、浅紫色,这是太阳亮相之前的天空,这一切的一切,渲染烘托着一个伟大的时刻,一个精彩的瞬间,我想:又会有一个喷薄的日出,耀眼苍穹。
  
  
   四
  
   1956年7月7日,丁丁岀生在汉正街永宁巷108号。他们家三个孩子,丁丁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姐姐丁晓晖大丁丁三岁,弟弟丁毅小丁丁二岁。父亲丁国树是修鞋匠,解放前从湖南常德一路北上逃荒,颠沛流离,吃尽苦头,最终在汉口永宁巷落籍。
   丁国树刚开始是修鞋,后来学做鞋,专做皮鞋。经过数年打拼,丁家鞋铺在汉正街可谓是人尽皆知。丁晓晖和丁毅从小不爱读书,但俩人秉承了父亲的聪慧才智,尤其是姐姐晓晖,更是得到了父亲的真传。姐弟俩在清芬路各自拥有自己的鞋店,生意做得日进斗金,风声水起。
   丁丁与姐弟俩格格不入,兴趣爱好大相径庭,自幼爱读书,他们家隔壁住着一位姓陈的教书先生。有事没事就往隔壁家跑,陈先生看他聪明好学,愿意收他做学生,教他写字,也教他一些古诗词。
   腹有诗书气自华。丁丁上中学时,已经长的一表人才,个高,且浓眉大眼,一头漆黑的长黑,微卷,一看就是那种文艺青年的范。因此,在学校里他很受女同学青睐,对那些主动示好的女同学,他一个也看不上。
   高中快要毕业那一年,一股强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将他冲到了江汉平原一个叫监利的地方,随后被分到分盐镇前进村,进行劳动学习、思想改造。
   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大城市来到农村,丁丁一下子蒙了,完全不适应这里的环境。劳动时他仍然带着一本书,有空就拿出来读,因此就有农民伯伯骂他臭知识分子,出工不出力。这个时候就有人出来挺他,挺他的人不是别人,是大队书记的千金梅子。
   梅子比丁丁小两岁,身材好,一头秀发。瓜子脸,高鼻梁,一双凤眼笑起来迷死人,十里八乡来提亲的人踏破门槛,她死活不答应。自从见到丁丁后,她的眼睛就开始眉目传情,眼眸生辉,芳心暗许,处处向着丁丁。
   转眼国家恢复高考,丁丁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回城的头一天晚上,俩人相约来到离家五里外的小河边。一轮明月孤傲地悬在天空,月光皎洁,洒下清辉。已经进入秋天,丝丝凉意袭人,旷野的风一阵阵从遥远的天边吹来,又加深了凉意。
   梅子说:“丁丁,我喜欢你,你带我走吧?”
   “不、不、不,我不能带你走,我要回去继续读书。”丁丁显得瞠目结舌。
   “你不带我走,那我就死给你看。”说完就要往小河里跳,丁丁一把拉住梅子,赶紧答应:“好、好、好,我带你回武汉。”就是那一夜,俩人生米煮成熟饭。
   回城第二年,俩人在武汉举办了隆重的婚礼。新房安置在友谊南路,白天丁丁上学,梅子不想闲着,就去永宁巷丁家的鞋匠铺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夜晚,俩人烛光晚餐,琴瑟和鸣,夫妻恩爱,享受人间最美的幸福。
   可是,好景不长,天有不测风云。半年后,梅子死于难产,丁丁以泪洗面,痛不欲生,长期的萎靡不振,从此对生活失去信心。
   我认识丁丁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依旧是浓眉大眼,脸庞方正,英俊潇洒。一头浓密的披肩长发,只是里面掺杂了一些白发,不再漆黑一片。仍然给人艺术家的印象。正宗武汉人,说一口地道的武汉话,还住友谊南路,他是一个极其浪漫的诗人。在许多熟知他的人眼里,他就是为诗而生,为诗而活,最终将为诗而死的人。
   每次和丁丁同桌喝酒,他都会情不自禁的朗诵他自己写的诗。对于他写的诗,圈内有许多非议,大家认为他写的诗太过于局限,完全没有新意。有人曾善意提醒过他,被他嗤之以鼻,讨个没趣。他的女粉丝倒是有一些,常有女粉丝请他去参加一些生日宴之类的活动,活动现场,他激情飞扬、抑扬顿挫的朗诵,据说很受那些女人们追捧。
   对于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浪漫诗人,丁丁时刻沉醉于不无诗意的甚至是梦幻般的月光水色之中。每次入睡前,他心中都会孕育起诗歌的韵律,灵感来了要抓住,否则一觉醒来,诗意全无,所以他写诗,经常的废寝忘食、通宵达旦。遗憾的是,丁丁五十五岁生日那天深夜,他写完最后一首情诗:“我一直等你”,喝完一瓶洋酒,随后推开窗户,从十四楼窗口纵身一跃,整个人连同他的诗飞了出去......
  
  

共 579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说到武汉汉正街,一个名满天下的地方,自古就有天下第一街的美誉,自然汇集各色人等,麻雀老师的《汉正街轶事》为我们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几位汉正街居民的故事。文章首先对汉正街的历史做了简单回顾,接下来的几个故事对汉正街的几位底层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拿一把长砍刀站在屋顶上挥舞的杨国庆,苏恒泰伞店的老板苏文名声大噪,拥有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开泰药店的创业经历,叶家后人叶梦舒返乡知青腹有诗书的丁丁,沉醉于梦幻般的诗意生活不能自拔,感觉这些事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文章结构紧凑,叙事严谨,描写了一幅生动的市井生活众生相。感谢老师赐稿文璞,祝愿创作丰收。【文璞书苑编辑:寂寞看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702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麻雀        2024-06-27 19:51:21
  感谢寂寞看风老师的辛勤付出及精彩点评,也感谢诸多读者的点赞留言,老师们的鼓励是我写作的动力,再次感谢各位老师。
2 楼        文友:静净        2024-06-27 20:54:19
  把一条街的风土人情描绘得淋漓尽致,语言幽默风趣。代入感很强,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欣赏点赞!
3 楼        文友:天涯暮归女        2024-06-27 22:26:47
  汉正街,曾经是一座城一代人一段历史时期的标志,作者以娴熟恢谐的笔调、以几个人为代表,画一幅剪影,拍几个镜头,让读者走进街道里,并触摸它的脉胳,领悟它的悲欢,几多回忆和乡愁萦绕心头!拜读这篇有深度有温度的美文,点大赞,问好麻雀老师!
4 楼        文友:别似幽居人        2024-06-28 08:58:26
  很有特色的一篇文章,年代感和故事性兼具,娓娓道来,历历在目,如翻阅一部历史,如倾听时代脉搏,虽是散文,像纪录片也像小说,读来趣味盎然,生活气息浓厚。谢谢文友老师,点赞欣赏!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