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齐鲁】婺源美食(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齐鲁】婺源美食(散文)


作者:单培文 探花,12504.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47发表时间:2024-06-28 06:53:54

◎婺源灰汁果
   江西东北部,风景如画的婺源,岁月悠长,风俗独特。这里的人们,依照着自然的规律,以农耕为生,四季更迭,轮回不息。每年七月半时分,或是秋风送爽、稻谷垂金的季节,整个婺源硕果累累,沉浸在一种乡愁与期待交织的氛围中。这时,每家每户都会自己动手,制作一种地方特色食品——灰汁果。
   灰汁果,或被称作“千层馃”。其外观虽呈灰色,如同秋日的暮色,是过渡的色彩,不鲜艳却包容万象,独具魅力。这种独特的食品呈现出多种形态:圆形的灰汁果似扁平的圆石头,像天上中秋的圆月,饱满而朴实;条形的则像细长的树枝,简约而不失风味。无论是圆是条,每一种形状都承载着婺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乡的味道,让人在品尝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情。
   烹饪灰汁果时,圆形的果实会被放置于砧板上,巧妙地切成条状;条形的,大小刚刚合适,可以直接入锅。在炽热的锅中,随着灰汁果的翻滚,辣椒、酸菜和豆芽相继加入,与灰汁果一同舞动,释放出诱人的香气,搅动人的食欲。根据个人口味,有的人还会添加鸡蛋、猪肉或青菜等配料,这些食材的结合使得灰汁果的口感更为丰富多样,既保留了本身的清香,又融入了其他食材的鲜美,创造出一种绝佳的风味,令人回味无穷。
   灰汁果的味道确实独一无二,它成功地将大米的清新爽口与草木的芳香融为一体。每一口灰汁果,轻轻张开嘴,慢慢咬下去,都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与人工智慧的和谐共存。在细腻的米粉中,草本的香气悄然释放,食物的层次感得到巨大的提升。品尝灰汁果,你一定会被深深吸引,欲罢不能。首先是米粉的细腻,轻柔地滑过舌尖,带来清新米香,清晨的露水、田间的风、大自然的气息穿喉入肺,进入全身的细胞;紧接着是草木的淡雅香味,不张扬,深入人心,让人仿佛置身于婺源的青山绿水之间。辣椒、酸菜和豆芽的加入,又为灰汁果增添了几分鲜辣与生动,使得味道更加活泼多姿。
   不仅如此,当鸡蛋或猪肉等丰富的配料与灰汁果相遇时,它们各自的口感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保留了各自的特色,又相互衬托,共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美味世界。这种味道不仅满足味蕾,更触动心灵,让人在品尝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谈及灰汁果的制作,不得不提到它的灵魂原料——籼米。这种米粒细长,质地透亮,尤以南方产的为佳。将籼米置于石磨之上,双手来回推动,耐心磨成细腻的米粉。接下来的环节极具匠心,与众不同:取干燥、未曾淋雨的稻草杆,点燃后耐心等待至稻草燃烧至恰到好处的状态,此时草已成灰但未尽化灰,用水将其浇灭,这过程对火候的掌握极为关键,过早或过晚都将影响灰的质量。唯有经验丰富的农妇,方能准确掌握这一技艺。
   而后,将稻草灰放入盆中,加水过滤,去杂质,这过程得慢,急不得,躁不得,否则前功尽弃,灰汁果寡淡无味,难以吸引食客。最后,此水煮米粉,用力揉搓,使之味道均衡融合。至此,灰汁果的前期制备方告完成。
   当然,还得将制好的米粉置入模板——婺源人称“果印”,请技艺高超的木匠雕刻而成,花纹可定制,花朵居多,鸟兽次之,树木也可。每一块“果印”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和智慧,是对传统手工艺的珍视与传承。在“果印”上轻按、轻拍、轻印、轻取,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而优雅,如弹奏美妙的乐曲,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当然,如果时间仓促,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巧妇们也会选择最简单的方式,用手捏成条形。如此制作的灰汁果可以直接下锅炒制,不需经过繁琐的工序,省时省力,味道却相似,因而也得到大家的青睐。
   传统走向现代,农村走向城市,灰汁果如今已不仅局限于农家的自制自享。婺源的大街小巷,几乎每个角落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小摊上的菜品中少不了它的身影,菜市场的摊贩上也能觅得踪迹,价格十分实惠,两元可买,五元可炒,谁都吃得起,不像高端的食材,以高昂的价格绝缘了绝大多数食客。
   节庆时,它是炒锅中的主角;平日里,它又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每天的早餐,它是常见的食材。当地人总喜欢买上一袋,或买上十几片,回家炒一炒,简简单单的一餐就解决了。这独特的口感使它不仅深受本地人的喜爱,更是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想象一下,漫步在婺源热闹的街头,高耸的山峦,清澈的河流,古朴的建筑,在这美丽的景致中,品尝着具有地方特色的灰汁果,搭配几口当地的小酒,那份从心底涌起的温暖和幸福感,定会油然而生,从脚底蔓延至全身。
   曾经,某位游客品尝灰汁果后,脸上露出了惊喜和满足的表情。他闭上眼睛,细细品味着这道独特的美食,仿佛在享受一场味觉的盛宴,连连称赞道:“真是太美味!米粉的细腻、草木的香气、辣椒的辛辣,全都融合得恰到好处。我从来没吃过这么有特色的食物,这次旅行太值,不光看到美丽的风景,还吃到美味的食物,下次,我还要来!”
   是啊,每一口灰汁果的滋味,都是对婺源深深的热爱与怀念。时代的列车高速前进,传统美食如同一座坚实稳固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婺源人共同的记忆与情感,连接着所有游客的味蕾与情感。无论何时何地,那独特的风味总会唤起对家乡的无限思念,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婺源粉蒸肉
   南方大地,诸多美食数不胜数。从广东的早茶到福建的沙县小吃,每一道佳肴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这些美食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对南方人民生活态度的一种体现。不过,在江西婺源,粉蒸肉独树一帜,成为当地人的一份情结,藏在心尖尖。
   每逢佳节,或是喜庆之事,再或者家庭聚餐、朋友聚会,婺源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粉蒸肉招待宾客,以示款待之意。在这片土地上,粉蒸肉不仅仅是一道菜,还代表着一种传统,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婺源人的喜怒哀乐,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选择上等五花肉,是制作粉蒸肉的第一步。婺源当地,农村每家每户,年年都养猪。每天打猪草,提供充足的食物,早起晚归,风雨无阻。猪草打回家,剁碎烧熟,易于消化吸收,能让猪更快长肉。只有这样的猪肉,才够肥美够好吃。即使如此,粉蒸肉依旧要挑选位于猪肋骨处的五花肉,肥瘦相间,带有骨头的香味,能够满足大家的口味需求。
   将肉切成条,刀工很讲究。厨房的一隅,刀光闪烁,每一次下落都蕴含着匠心独运。手中的肉块被精心处理,每一刀下去,都是对食材最深的敬意。这不是简单的切割,而是一门艺术,一种将平凡变为非凡的魔法。
   刀刃与肉块接触的瞬间,仿佛时间凝固,空气中弥漫着专注的气息。每一次切割,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力度,这是对手艺的考验,也是对耐心的挑战。随着刀刃的移动,肉条逐渐展现出整齐划一的姿态,如同精心编排的舞蹈,每一步都恰到好处。这不仅是高超手艺的展现,更是对美食文化的传承。
   切好肉,放入等待已久的钵中。陶瓷钵,圆润的身躯透着简约之美。外表涂覆的釉色如镜似玉,折射出淡淡的光泽。触之,质感细腻,显得古朴而不失优雅。盐、酱油、味精、大蒜、生姜等调料和香料拌入,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味道和香气,都在为粉蒸肉增添层次和深度。最后米粉闪亮登场,细腻的米粉像一位优雅的舞者,缓缓地融入这个大家庭。这种米粉通常是婺源当地人自己制作的,使用晚稻米在石磨上研磨而成。晚稻米因阳光充足、水温适宜而生长得更加营养丰富,口感更佳。
   现在,这些被调味料充分包裹的肉块正静静地躺在锅中,等待着柴火的拥抱。火光跳跃,柴火在灶台下欢快地燃烧,红光闪烁,释放出炽热的温度。大火之下,锅中的水逐渐沸腾,蒸汽开始缭绕,带着五花肉一同升腾。这样的烹饪方式,既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又让肉质更加鲜嫩多汁。
   随着时间的流逝,五花肉在柴火的蒸煮中慢慢变得酥软,那层曾经紧致的外皮,展现出诱人的光泽。每一秒热气的炙烤,都能听到美妙悦耳的嘶嘶声,那是美味正在形成的信号。十几分钟后,五花肉完全熟透,肥而不腻,酥而不烂,香气弥漫整个厨房,让人垂涎三尺,食欲大增。
   有时,人们会在粉蒸肉中巧妙地加入干茄子、白萝卜、干豆角或芋头荷等底料。这些看似平凡的食材,却在与肉的搭配中展现出非凡的魅力。当这些底料与肉一同被蒸熟时,它们各自的独特香气与肉的清香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味道。这种味道既有肉的鲜美,又有蔬菜的清新,让人在品尝时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这样的烹饪方式不仅丰富粉蒸肉的口感,也展现婺源人对食材的巧妙运用,对美食的极致追求。
   对于婺源人来说,粉蒸肉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当游子们即将外出打拼时,父亲从田里归来,放下锄头,准备几斤猪肉,母亲亲自动手制作一盆香喷喷的粉蒸肉,让孩子们带上这份家乡的味道,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归家的路。在外地的婺源人每当品尝到粉蒸肉时,总会想起家乡的山川河流,想起亲人的温暖笑容,这是一种深深的乡愁和归属感。
   喜事、丧事,大事小情,都少不了粉蒸肉的身影。想象一下,寒冷的冬日里,外面大雪纷飞,北风呼啸,屋内温暖如春,大家围坐桌旁,桌上美食佳肴,一盘粉蒸肉置于中间,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你一筷,我一筷;你一言,我一语,生活琐事和喜怒哀乐尽付酒中,感情在吃喝与交谈中逐渐升温,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美好的氛围所化解。哪怕是失去亲人的悲痛,也会在这温馨的氛围中得到慰藉和缓解。
   近些年,婺源名声鹊起,吸引无数的游客,齐聚中国最美乡村,欣赏绝伦风光,品味婺源美食。每一次,店家总要不遗余力,大力推荐粉蒸肉。当粉蒸肉上桌,游客的眼睛立刻亮起,用筷子轻轻夹起一块,送入口中,独特的香味瞬间在口腔里弥漫开来。肉质鲜嫩多汁,与米粉的细腻口感完美结合,让人忍不住连连称赞。看,眉头舒展开来,嘴角微微上扬,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美味所驱散;闭上眼睛,细细品味着这道佳肴带来的美妙滋味,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的笑容。那一刻,大家仿佛置身于美食的天堂,享受着味蕾的盛宴。
   粉蒸肉的魅力在于它简单却不平凡。它不需要复杂的烹饪技巧或昂贵的食材,只需要用心去制作,就能展现出最地道的风味。这种朴实无华的特点也正是婺源人所追求的生活态度:真实、纯粹、不张扬。
   粉蒸肉不仅是婺源的一道特色菜式,更是当地文化的一部分,是婺源人情系家乡的情感纽带。它以其独特的味道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婺源人共同的记忆和情感寄托。
  
   ◎婺源油煎灯
   婺源,古老又神奇的土地,藏匿着数不尽的淳朴美食。它们大多默默无闻,如深闺中的少女,却承载着地方文化的瑰宝。这些美食中,油煎灯外表金黄,形态如柱,风味独特,成为当地一道有名的小吃,深得无数人的喜爱。
   制作油煎灯的过程,简单而传统。取上等优质的面粉,轻轻洒入清澈的水,二者的结合仿佛是一场美妙的邂逅。微微搅拌,面粉与水相互融合,孕育出一种柔滑的面糊,如同丝绸般顺滑,令人陶醉。面糊的柔滑,不仅仅是一种口感,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南瓜与萝卜的切丝,搭配着季节的变迁,夏日里南瓜的甜糯,冬日里萝卜的清冽,都在这份美食中得以升华。夏日的阳光洒在大地上,柳枝飘拂,南瓜的甜美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切丝细腻柔软,入口即化,仿佛带着夏天的热情和温暖。冬日寒风凛冽,阴沉的乌云扑天盖地,萝卜的清冽味道却能带来一丝甘甜,脆爽可口,让人感受到冬天的清新和纯净。这两种食材的完美结合,不仅在口感上相互呼应,更在味道上相得益彰。
   调味料的加入,是对味觉的初步唤醒。盐、味精、辣椒碎末、大蒜、生姜,这些看似平凡的调味品,却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它们如同一群守护者,默默地守护着食物的灵魂。当盐洒在馅料上时,它渗透进每一个细胞,唤醒沉睡的味道。味精则赋予食物鲜美的滋味,让每一口都充满诱惑力,抓牢食客的神经。辣椒碎末和大蒜的加入,则为食物注入一抹热烈的色彩。它们的辣味和浓郁的香气,既是江西人的最爱,又能让味蕾瞬间被点燃,仿佛置身于一场热烈的狂欢中。生姜的清新味道,独特香气,让人感到一丝丝的温暖和舒适,为这狂欢增添了一抹清新的气息。
   这些调味料,虽然平凡无奇,却是油煎灯的灵魂所在。它们共同编织出油煎灯的风华绝代,让人们在品尝的同时,感受到食物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每一口都是对味觉的一次唤醒,让人们重新认识和欣赏食物的美好,回归到最美好的童年。
   九十年代,婺源家家户户都置办一个风炉,小巧精致,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物品。风炉的设计简单而实用,中间一些孔洞,顶端如长城的垛子,用于放置炊具,中间是燃烧炭火的地方,底部用来掏灰,让氧气更好进入。每当炭火被点燃,红红的火光照亮整个厨房,为制作油煎灯增添一抹亮色。

共 809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通过读这篇文章,让我们彻彻底底地了解了婺源地区的美食文化,更感悟到了婺源当地的传统与美德。婺源灰汁果,是江西北部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小吃,无论是形状,和材料,都是一种方便,实用的效果,因为这种像千层饼一样的食物,可以携带,而且不容易变质,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制作过程中,对于选材和工序,制作师傅的要求极高,也是非常繁琐的。只有认真仔细,还要独具匠心,才能制作出优质的婺源灰汁果,对于它的口碑,匠人们是非常在乎的,所以一丝都马虎不得,这才使得婺源灰汁果能够流传很广,深受人们爱戴的原因。婺粉蒸肉源,是婺源地区的又一个特色美食,因为当地几乎每家每户都自己养猪,所以每逢过节,或者遇到婚丧嫁娶等,需要招待客人的时候,就会自家杀猪,猪肉是人们最喜爱的食物。在长年累月的烹制过程中,人们发明了粉蒸肉,这道美食,色香味俱全,口感细腻润滑,入口即化,回味无穷,是当地人用来招待客人的最佳主品。在作者的笔下,婺源粉蒸肉仿佛就摆在我们面前,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让我们口水直流。煎灯婺源油,是婺源当地的一种面食,在作者的精美描述中,让我想到了油炸糕,也许是我孤陋寡闻,禁锢了我的想象力。但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这种油煎灯,是非常美味的,深受人们喜爱,并且深受小孩子们的追捧,可见这种食物是非常不错的,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婺源品尝。婺源酒糟鱼,是我比较喜欢的,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就喜欢关于鱼的美食。婺源酒糟鱼,从制作手法上,是非常精细的, 杀鱼、剖鱼、抹盐、晾晒,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敬畏与用心。精心挑选新鲜的鱼类,用熟练的技巧将它们处理得干净利落;剖开鱼腹的同时,小心翼翼地取出内脏,确保鱼肉的纯净和新鲜;将适量的盐均匀地涂抹在鱼肉上,以提升其口感和保鲜效果;趁着晴好的日子,阳光普照,微风和煦,将处理好的鱼肉晾晒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让阳光和空气共同作用,使鱼肉逐渐变得鲜美可口。还有在配料上,更是讲究,所选的酒糟,更是独家秘制,经过处理后,加上葱姜蒜,辣椒等调料,经过不断地调和,时间的沉淀,才能真正制作出上等的婺源酒糟鱼。文章书写有度,奔放大气,从细节处理来看,作者是一位心思缜密,独具慧眼的老师,其文笔精炼,构思巧妙,思维敏捷,让人敬佩!这篇文章书写出婺源的美食文化,对于传统美德有着深远的意义!倾情推荐阅读!【编辑:成敏】【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62800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成敏        2024-06-28 06:54:42
  文章书写有度,奔放大气,从细节处理来看,作者是一位心思缜密,独具慧眼的老师,其文笔精炼,构思巧妙,思维敏捷,让人敬佩!这篇文章书写出婺源的美食文化,对于传统美德有着深远的意义!倾情推荐阅读!
2 楼        文友:成敏        2024-06-28 06:56:59
  读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口水直流,本来就嘴馋,看到粉蒸肉与糟鱼,我的肚子咕咕叫。老师的文章,让人由衷地佩服,文字和思想,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真是学到了很多!感谢老师赐稿,问好遥握!祝夏安!
3 楼        文友:秦雨阳        2024-06-28 10:39:21
  读罢此文才真正明白:美食为何被称文化。美食与美文交融所诞生,此文乃范本。一方水土,一方美食,诞生一方文化。描写细腻,字词句中饱含情感,文化韵味浓重,没有深刻感受断然写不出。好文,点赞。
一支笔曝光昨日泥香,几篇文絮叨无我烟雨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