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之家
心花一瓣

心花一瓣 进士

  • 23

    主题

  • 398

    帖子

  • 10136

    积分

【心花一瓣:三月编辑评论专帖】

2011-03-02 16:50:07

请别把长篇连载写成叙事散文
走进了你的作品《好一个大学生》,王家路成长的心路历程也在我的面前慢慢铺展开来。崇尚读书的家庭环境熏染着他,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宰着他,但中考的失利,高中择校就读,与李琳爱情受挫让他濒临着人生的绝境。小说在开篇如果能将思路进一步展开,无疑会为后续故事情节的展开进一步埋下伏笔,做好铺垫。然而寥寥数语中漫不经心几笔带过似乎难以扣紧读者心弦,夺得读者青睐。从引言到阳光般的童年,作者如果能用心去搭建一座桥梁,引言与情节之间便有了自然的过渡
《阳光般的童年》这一章节作者想极力表现祖父对长孙的珍爱与喜欢。如果能通过具体的事件具体的情节来表现,更可将祖父对长孙的爱意呈现在读者面前。
既然是长篇连载,毕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叙事散文,必须通过具体的细节让作品中的人物在作者的笔端鲜活起来,血肉丰满起来,洒脱亮丽起来,而不是凭我们的平铺直述或是主观地定论。
【建议】
要么试着往散文栏目上投,要么将文章进行必要的修改,让它更符合小说的要求和规范。长篇连载第一篇必须在5000字以上,才有加精的可能。稿件退回,至于如何处置,请您斟酌再三。期待新的佳作!【编辑:心花一瓣】

心花一瓣

心花一瓣 进士

  • 23

    主题

  • 398

    帖子

  • 10136

    积分

2011-03-02 16:56:55

投稿栏目/社团:【江山小说】文章标题:无名高地作者:古渡授权级别:B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38662
发表评论ID:心花一瓣发表时间:2011-03-0209:45:20
评论内容:
金达莱呀金达莱/迎风斗雪放异彩/英雄鲜血洒花上/朵朵花儿开不败。
细细地品读着古渡老师的《无名高地》,恍惚中,一朵朵金达莱正在我的眼前徐徐盛开,周连长、郑家旺、毕可法等一个个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也在我面前渐渐丰满了起来,鲜活了起来。
“二月的朝鲜冰天雪地,天冷得冻裂石头。夕阳紫红着脸,怕冷似地早早溜进了被窝,没了太阳的北风更加阴冷,一阵阵尖利的如同蒺蓠。”
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紫色的因怕冷而想早早溜进被窝的夕阳,蒺蓠似的北风无不渲染出严凝肃杀的气氛。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岁月,那是一个寒风料峭的初春,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那场无名高地的战争中,我们最可爱的英雄面对着血与火的考验,为了后续部队的大举进攻赢得宝贵时间,一次又一次用血肉之躯将敌人挡在阵地前,血染的战壕里周连长的英勇赴死,郑家旺壮烈捐躯,毕可法视死如归……那扣人心弦的激战场面无时无刻不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小说开篇,一个比喻式的夸张,极言战争环境的奇寒,也显示了志愿军指战员的豪迈的英雄气概。古渡老师浓墨重彩的极力渲染,既高度赞扬了我志愿军战士豪迈乐观的英难主义精神,同时也再一次再现了古渡老师写作风格上洒脱、浪漫、豁达、乐观的本色。
“以一连之寡对付装备精良的一师之众,犹一只蜜蜂飞入虎口,即便蛰肿其舌令其抓狂,却难以脱身。”
敌我力量相差悬殊,战事未开,赢输已定。但当战争不可避免时,挺身而出的志愿军战士周身洋溢的英雄主义也因此而大放光彩……古渡老师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将无名高地上的殊死之博历历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一次沐浴着血与火的洗礼,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抗美援朝战场上环境之严酷、战况之惨烈。
走进了古渡老师的《无名高地》,让弛骋的思绪在历史和现实的通道中穿行,在思想与情感的阡陌中逡巡,任由作者的巧譬善导,也将我重新带回到那让人心潮澎湃、激情燃烧的战争年代,走近了郑家旺这个血肉丰满的英雄人物,在作者生花的妙笔下,让我再一次真切地领略了残酷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威武不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钢筋铁骨。
“无名高地的北坡上,全副武装的郑家旺扛着一箱手榴弹,哈着团团白气跑得大汗淋漓,脚下的碎石一步一滑,不得不腾出一只手扒着岩石或矮树棵子。往上看是一个个笨拙而匆忙的屁股,往下看是一张张火车烟筒般呼呼直喘的大嘴。耳边除了粗重的喘息声就是枪械相碰的叮噹声。”那一个个往上往上笨拙而匆忙的屁股,那一张张火车烟筒般呼呼直喘的大嘴。也让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战守们向无名高地开进之难。如此恶劣的天气,如此险象环生的环境,从郑家旺淋漓的大汗,碎石上一步一滑的脚步让我们感知到了行军之难,行军之急,也让我们意识到志愿军战士肩负责任之重大,使命之神圣。
“他们连的任务就是在此设伏,阻击敌人到天亮,拖延其北进速度,为新入朝部队的展开和大部队反击赢得时间。”这意味着将士们将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阻击着美国侵略者的钢铁洪流。
明知是九死一生而无悔,面对抛家舍业却不怨。他们到底图的是什么?他们舍弃与亲人团聚的日子、背井离乡;他们冒着随时失去生命、葬身他乡的危险,到底又为了什么!古渡老师通过战前郑家旺连翩的浮想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当修筑工事的郑家旺系袄扣时在胸前那刻意的一摸,如墨黑天里的深情端详,红艳艳的鞋垫上那两只相亲相爱呼之欲出的小鸳鸯让他想起了远在家乡恋人娇美的面容。阵阵北风中老松树的婆娑作响让他听到的是劳作一天的老爹坐在炕头上巴嗒着烟袋深长的叹息,苍灰色天幕下那抹如血的晚霞,让他连想的家乡皮影戏的影子。
当“他把鞋垫仔细放入贴胸的口袋,难耐的思乡之情像初春马颊河的绿水漫上心头,让他觉得这远离故乡的无名高地上就孤零零地站着自己,似墨缸里一粒无人知晓的砂砾。”此时此刻,在他的意象中,他日夜眷恋着的祖国和亲人与无名高地紧密相关。是的,正是有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四百多个日日夜夜里矢志不渝的坚守,那个座落在马颊河畔美丽幽静的夏家窝棚才能远离战火,远离硝烟,他的父老乡亲才能欢天喜地过大年,他的姐妹兄弟才能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为了早日与心上人走进洞房花烛夜,为了早日让周连长他家酿的高粱老烧,他必须用生命守住这无名高地。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争战几人回!”想想那些战争年代牺牲的和我同龄、甚至比我还要小的战士们,正是这群可爱的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用自己的鲜血谱写出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奏响了共和国和平的高亢旋律。
今天的鸭绿江早已和平安宁,中朝人民的情谊也像鸭绿江的水一样源远流长。虽然那个奋不顾身的年代已离我们渐行渐远,那弥漫的硝烟也早已散去,但志愿军战士们那雄赳赳、气昂昂的身影依然萦绕在我的脑海中,周连长那掷地有声的铿锵誓言依然回荡在我的耳畔。
“为拽住这只老虎尾巴,俺就算以卵击石,粉身碎骨也要溅它王八羔子一身鸡蛋黄。团长放心,俺周老大的兵个个都是钢蛋铁卵,砸不死狗日的,也得硌下它几颗大牙,就是进了龟孙儿的肚里,也得叫小子得绞肠痧,痛得满地打滚儿哩!”我们会永远铭记那些最可爱的人,铭记他们的无私奉献,铭记他们的高尚人格。
一篇好的作品就是一本最上乘的教科书,一篇好文章胜过千百篇妙语连珠的演讲稿。古渡老师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诙谐幽默的语言,让周连长、郑家旺、毕可法这样一群热血英雄在无名高地上站起,让这一群血肉丰满的人物在字里行间攀越、匍匐、冲杀,与敌人殊死肉搏,让这一群普通人创造着战争史的一个生命的传奇,正是这样的一群人像一座座丰碑耸立在我们的心中。
与其它作品中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和宏大完美的叙事方法不同,《无名高地》以蒙太奇的艺术手法,给残酷无情的战争穿上了闪耀人性光辉的外衣,给予革命英雄主义以温煦的和风拂面,直击读者心灵,从爱情观、人生观的角度,深层次触动并感染了读者,让读者如身临其境。闭上眼睛,依稀可见英雄们前赴后继的阻击冲杀,他们来不及掩埋好同伴的尸骨,来不及拭去身上的斑斑血迹,将生死置之度外,将刺刀插入敌人的胸膛,即使最后倒下了,也要微笑着昂扬长眠!英雄们留给我们的是那崇高的爱国精神,正是由于这不屈的精神,才催生了伟大的人格,缔造了华夏中国!我们的英雄一个个倒下了,但无名高地上的金达莱已却已盛开在了我们的心田,并且四季芬芳常开不败。
小说笔力稳健,语言诙谐,在描写激烈凶险的战场同时,也通过战士之间的幽默风趣的对白,再现了战士们在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的征战冲杀英勇不屈乐观和豪迈。作者善于通过细腻笔触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去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英雄形象丰满,愈发让人可信、可亲、可敬而可爱。
走出《无名高地》,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对作者笔下一个个站立起来的英雄,我拥有的不仅仅是景仰,崇拜,追慕,同时也在内心深处根植下了一种坚定的信念,真切的觉得先烈们未走完的路正在我的脚下徐徐延伸,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已经在我的心灵深处深深地扎下了根。
感谢古渡老师为我们塑造了这么一群鲜活的英雄形象,感谢古渡老师为我们又树立的一座座丰碑,让我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也真切地感受到古渡老师身上所具有的军人特质,尽管古渡老师跟我们一样都不曾亲历过朝鲜战场,但却能用神来之笔让我们跟他一起用心灵的触角触摸到纷飞的战火里英雄脉博跳动的韵律。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青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
“当他再次回望躺着亲爱的连长和战友的阵地跃出最后一个弹坑,眼前忽地红光一闪,身子腾空而起,仿佛飘浮在了云中……远远地,似有熟悉的集结号悠悠响起。他看到心爱的王凤凰站在白雪皑皑的河堤上,像送他参军时那样摇手;朝霞染红的马颊河里一对色彩鲜艳的小鸳鸯在静静地嬉游……他大声喊她,她竟不理不睬,像风中的一片苇叶儿,凄惶惶飘然而去,消融在无边无际的迷茫之中……雪,像朵朵白色的金达莱,纷纷扬扬洒满群山,遮盖了鲜血,填没了弹坑,也掩埋了他的尸体……”文章到此戛然而止,郑家旺这位可爱的志愿军战士也在无名高地的战火中获得了永生。死神,在郑家旺的心中已不再畏惧,在他眼中也不再可怕,当带上了一种英雄的浪漫的情怀,死何尝不是一种伟大和光荣,悲烈和壮美!
和平的天空,时常让人们忘记了战争的硝烟;美妙的乐曲,时常让人们忘记了无助的呻吟;虽然已经依依不舍地走出了《无名高地》,但高地上枪口处的火舌仍然记忆犹新,满地染满鲜血的弹壳仍旧历历在目。永远也不可忘怀鸭绿江畔那熊熊燃烧着的战火,永远不曾忘却无名高地血染的风采,永远不会忘记残酷的战争中永垂不朽的英灵。战争无情,人有情……天堂有门,我想此时此刻,天国里的连长正在开怀畅饮,郑家旺与王凤凰也早已成亲,说不上现在他们已子孙满堂,正承欢膝下,安享天伦……
因为我们已经看到:雪的世界,洁白无暇,鲜血染红的金达莱在阳光下正在盛开!

心花一瓣

心花一瓣 进士

  • 23

    主题

  • 398

    帖子

  • 10136

    积分

2011-03-08 09:26:35

投稿栏目/社团:【江山古韵】文章标题:词三首作者:割鹿侯授权级别:B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40639
发表评论ID:心花一瓣发表时间:2011-03-0809:23:30
评论内容:
一首清新隽永的《踏莎行•西湖灯会》,让我眼前不禁一亮:作者用诗心和诗意将西湖灯会铺展成一幅壮丽的画卷,让我在车水马龙中穿行,在灯光霓彩中徜徉。在苏堤春晓中寻觅历史,在烟花美酒中叩访古人,在锈迹斑斑中体味往事,与长眠的古人和复苏的自然对话。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啊!在浅唱低吟中仿佛又融进了昔日的花舫,触摸到了旧日的灯笼,置身于灯火珊斓处,那波光粼粼的西湖,淘尽了我一身的疲倦,安顿了躁动着的心境,心情顿时为之放松.。一首《踏莎行•西湖灯会》,也愈发增添了我畅游西湖观灯盏的强烈冲动。极尽想象,与君相约,乘得一只画舫,悠然游荡在西子湖之中,灯光洒落在身上、船上、水中,目眩着眺望远处苏堤六桥的精美画卷。“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游西湖时脍炙人口的西湖绝唱犹然在耳边回响。之二细品《醉花阴•冬至》,漫卷起一怀的相思。这应该是诗为给他至爱的小女,三八节里最珍贵的献礼。冬至,令人遐想的日子,作者用灰色的忧郁涂沫了冬至的底色;在作者凝重的笔触中,这个看似平常的季节却因为一腔的怀想成了用沉默的追寻凝结的日子;成了用滚烫的相思泪浇铸的节气。长长的夜,因为相思而消瘦;醒罢微词,又岂能了得一腔的相思!那漫漫的长夜;那殷殷的挂牵;让诗人梦牵魂萦,眷恋幽长!冬至,对诗人,已不再是不期而至的偶遇;因为诗潮的涌动,也撩起了他酝酿已久的文绪。作者倾情酿制的意趣,挥洒着满怀的情思;于是将心中美好的句子,借冬至这一媒体,传达给了他的至爱!冬至,寒风吹落相思泪:一半是相思;一半是欣喜。一半是苦涩,一半是甜蜜。走进了《朝中措•无题》,不闻杜康香,但觉相思苦,佳酿伴长夜,更觉情意长,“独饮暖还凉”这分明是一种心境。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细数不曾被风蚀的记忆,抚一怀幽远的相思,当年月下盈袖的暗香却在心田充盈。离别的愁苦在胸怀中漫溢。心花不懂诗,却潜入了老师的江山,品得了您的诗作,不觉心旷神怡,俨然也有了一颗诗心,成了一个诗人。心花在此谢过

心花一瓣

心花一瓣 进士

  • 23

    主题

  • 398

    帖子

  • 10136

    积分

2011-03-08 21:50:35

投稿栏目/社团:【杂谈传记】文章标题:由蚕引发的胡思乱想作者:月儿常圆授权级别:A
发表评论ID:心花一瓣发表时间:2011-03-0821:46:43
评论内容:
这是胡思乱想吗?俺怎么一点也不觉得!由蚕的破茧成蝶联想到人的脱胎换骨,这联想的本身是何其自然!其中蕴含的人生的禅宗秘语又是何其深奥!秦老师匠心独运,从蚕吃桑叶的话题切入,自然联想到人们喝茶去不吃茶叶只为品那氤氲的茶香,赏花时不会吃花,只是欣赏它的美丽和芬芳,因为懂得了品味和欣赏,从而让人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超越。常听人说“人贵直,文贵曲”。秦老师话锋一转,又援引了古代才子生日宴席上的贺寿诗,尽管这其中有戏说的成份,但仍然可以让读者从迂回曲折中领会诗者传达的情意。细品这四名别开生面的贺寿诗,从字面意义上看,第一句令宾客失色,第二句让老妇颜开,第三句叫儿孙大怒,第四句使满座叫绝。骂寿星“不是人”怎能不叫老妇人面露愠色?可一句“九天仙女”精妙譬喻,足以让老人家转怒为喜;说人家儿孙个个“成贼”又怎能不让子孙们悖然大怒,可“偷”天上蟠桃敬献给老母的峰回路转,褒扬了的“贼”至善至孝,又怎能不让人喜形开色?作者欲扬先抑,起笔却从“骂人话”开始,这位才子绝妙地运用了“曲”的妙招,使欣赏者始则出于意外,终而入于意中,于一波三折中获取强烈的审美愉悦,从而在寿宴上引起轰动效应。贺寿诗中言机变,破茧成蝶喻人生。风声、雨声、咀嚼声,在这细微而真切的咀嚼交响里,蚕完成着生命的超越与蜕变;风声,雨声,读书声,在这书缕缕香点点墨趣中,人类完成着生命质量的提升,这何尝不是破茧成蝶凤凰涅槃的过程!当我在秦老师的感召下再一次放飞自己的想象,想象着那可爱的蚕宝宝吸取了充足的甘露润泽之后,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将躯体裹进了无边的黑暗,让生命沉缅于沉寂之中,让梦境在套子里的冲撞突围中延续。这期间,蚕难道不是在砥砺着自己的品质,磨炼着自己的意志,蓄积着复活底气?当它终于咬破自己编织的套子,探出头颅,破茧成蝶,我不能不说它所完成了正是生命极限的超越。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直面死神,穿越了生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透视蚕破茧成蝶的生命过程,这何尝不是生命的脱胎换骨!即使在当初它昂首入眠之时,我想可爱的蚕儿也许正做着一个甜甜的梦,一个与生死相关的梦。这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邈远的遐思。秦老师正是从破茧成蝶美学意蕴来揭示人生的真谛。秦老师说得没错:“这茧便是蚕为自己的人生画上的一个完美的句号。”很多时候,我们一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山得水复绝亡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也在作茧自缚。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真希望在朝一日自己也能像蚕儿一样破茧成蝶,去喜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心花一瓣

心花一瓣 进士

  • 23

    主题

  • 398

    帖子

  • 10136

    积分

2011-03-10 08:49:26

投稿栏目/社团:【杂谈传记】文章标题:灵魂的色泽作者:吴墨授权级别:A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40603
发表评论ID:心花一瓣发表时间:2011-03-0721:16:48
评论内容
吴墨老师《灵魂的色泽》正是一架多椤镜,悄然走至镜前,细细端详,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卑贱高贵的灵魂,也看到了高贵者卑贱的灵魂。
人之初,性本善。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由于内心世界有了差异,才分出高贵与平庸,高贵与卑贱。这里所说的高贵,不是权力、财富抑或是显赫家世的别名,而是一种内在的思想品质。亦即作者所谈及的灵魂之高贵。
高贵的灵魂缘自本性,源于思想,成于磨炼。高贵的灵魂不拘任何形式,既能在富丽堂皇的宫殿、达官贵人的身上显示出气宇不凡,又能于寻常阡陌、山氓村夫之中流露出质朴与豪爽,善言与美行。
由此看来,高贵的灵魂不一定藏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的皮袍之下。如果一个人人格卑劣,他的本事再大再有权有势,他也是卑贱的。
高贵的灵魂不见得是披着,拥有万方的仪态。如果一个人在炫目的表象下面掩盖的是一个卑贱丑陋的灵魂,哪怕他再怎么卓越不凡,灵魂依然是卑贱的。
高贵,貌似高、听似贵,却并非高不可攀,贵不可逾。高贵其实就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如果你能够将手里的一杯热粥送给一个最需要的路人,如果你冒雨前行者半边个伞,为雪中瑟索的人上送上一炉炭,你便会为你灵魂的殿堂加上一块砖。但是,高贵的灵魂绝非与生俱来,也非唾手可得,必须经过长期的修炼。
高贵灵魂是内在的,是一种能温暖人的灵魂的精神,是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扭曲的品格。正是因为拥有了高贵的灵魂,下岗的女工才能抵御自身以外的种种侵扰、压力和诱惑,才能平静地面对前夫所遭受的不幸,面对丈夫的移情别恋,她默默地承受的婚变给自己带来的苦痛,可是在花心的丈夫因突发性脑溢血第二任夫人拂袖而去时,毅然担负起了繁重看护和伺候重任,给他以人道主义的关爱与呵护。因为拥有了高贵的灵魂,她的心胸才会像大海一样辽阔,情怀才会像青山一样巍峨,意志才会像钢铁一样钢强,目光才会像蓝天一样清澈,灵魂才会像大海一样博大。
“就是他过去再不对,病成这样也不能忍心扔下不管啊……她是”H女士,一个只有高中文凭的普通下岗工人,她发自肺腑的话语不带半点修饰,是那么朴实,字字掷地有声。下岗女工人经历也昭示世人:一个人可以是一贫如洗,但一定要有权贵面前的自尊;一个人可以是平头百姓,但一定要有权势下的骨气;一个人不一定有花容月貌,但一定要有平常人的自信;一个人不一定要有万事如意,但一定要有百事的从容。
可是身为那么赫赫有名的女作家L,却扔下了与她生活了二十年多的尚不能独立行走的丈夫扬长而去。一正一反,灵魂的高贵与卑贱在作者力透纸背的笔锋下相形见绌,当作者将巧舌如簧嘴尖舌利,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女作家之伪装撕下,让我们看到的是她卑贱丑陋的灵魂。正如作者所说“灵魂的善恶美丑纯净肮脏抑或高尚与文化知识的多寡并无正比关系,灵与肉的展现截然是两码事。”
在人世态炎凉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当下,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被人视为幼稚可笑甚或愚不可及。读了作者的文章,会让每一个读者更加坚信:不管金钱再怎样飞扬跋扈横行社会,不管世风再怎样的每况愈下人心不古,不管公众认可的道德底线怎样被一再践踏,人终究还是要讲点儿良知和良心的。
古人云:贱莫大于无守。世界上最大的卑贱就是没有操守。高贵的人决不会见利忘义,决不会利欲熏心,决不会口是心非。在高贵的人的心里永远珍藏着良知、正义、诚信、情谊。高贵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凝重、最粲然的一道景观。
哲学大师尼采曾经说过:“高贵的灵魂拥有的是某种对自身的根本肯定,这是一种不能被追求、不能被发现、或许也丢不掉的一种东西。”高贵的灵魂,乃是自己尊重自己内心所承认的一切,并为社会默默地创造价值。
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高贵的灵魂是一种精神境界。愿我们人人都能达到这一高贵的境界,如果达不到,那就尽量接近它,怀着一颗追求高贵灵魂的心态,不畏艰难地向上攀越、再攀越,让我们的人格有尊严,让我们的生命有华彩。
作者的杂文是匕首,也是投枪,褒扬了道义,针贬了丑陋。呼唤着人们的道德与良知。是的,我们每个人确实需守住我们心灵的防线,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心花一瓣

心花一瓣 进士

  • 23

    主题

  • 398

    帖子

  • 10136

    积分

2011-03-10 15:52:32

投稿栏目/社团:【江山诗歌】文章标题: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散文诗)作者:上官竹授权级别:A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40828
发表评论ID:心花一瓣发表时间:2011-03-1015:48:39
评论内容:
“濯濯清莲,绽我心田。拈花微笑,寂寞又何妨?今夕,我带着青莲居士的憧憬,幽幽心事,随着莲叶摇曳的节奏,化为一缕飘逸。轻抚七弦琴,一曲云水禅心随指飞扬,细诉莲心苦……”
脉脉诗意,幽幽意境!上官竹老师的一篇咏荷美文《愿生命化做那朵莲花》如鹅毛般撩拨着我的心弦,让我的心境也融入了那满塘的荷色之中:
赏花独爱田田莲,
郁郁葱葱漫池边。
冰清玉洁花中魁,
清傲寒梅韵胜兰。
白雾,紫蝶,清水,阳光,在这浓墨铺陈渲染的凝重的底色间,莲亭亭玉立,风骨飘逸。情不自己地跟着作者的感觉,将一腔柔情也融入了这湖光荷色之中,迷离了心志,淡化了忧伤。可以想象得到,当作者将睿智的目光静静地投向那清浅的池塘,将邈远的心境恬然地融入那满塘的荷色,在作者善于发现美的双眸里,竟然参悟出了亭亭碧荷深蕴着的禅音幽韵,让满塘的荷花赋予了人的灵性,曼妙成关于生命的浅吟低唱。
作者从心灵间潺潺流淌的是珠玑般的文字,呈现在我面前却是意蕴隽永的长轴的水墨画卷。因为有了浓浓的诗意,于给让那满塘的荷色更凭添了几分幽远的古香典韵。
怀着幽幽的遐思,在作者的眼中,那朵朵清水中绽放荷花也幼化成了饱经人世沧桑的苦行僧。
也许是缘于莲花与生俱来的沉静凝重,或许是因为依偎于碧莲怀中苦心的莲子,这又给后世人留下了有待参悟的有待揣度的哲思义理,也给后来人留下了有待参禅的玄机。
“默默播进涟涟的流水,洒向匆匆的行云。”让多情的才子佳人去拾取那遗落的相思,去品读着荡漾于碧水间的款款情愫。
“谁会在你迟暮的韶华里,踏波而来,细说昨夜的情殇?谁又会留恋你淡淡的浅笑,于不惑的心田里?”将一份梦牵魂萦的情思真真正正彻彻底底融入满塘的荷色。
“此去经年,心头解不开的是千千郁结,池中流不完的是悠悠年华。”虽说是荷语,借景言心声,几多慨叹,几多忧伤!
碧荷的那抹清丽可以用肉眼来观赏,可那份幽幽的荷韵则需用心来品评。作者用心灵的耳朵来倾听,听到了“若即若离的琴声,循着莲叶摇曳的节奏,乘风而来”的乐音,与作者的情感相应和。将心绪放飞,将意境扯远,在作者用浪漫的想象编织的意境中,莲花,在明媚的忧伤里清幽的绽放,却原来是在等待一场浪漫的邂逅,是在痴守着前生的一个承诺,是在注解着我佛的超然和脱俗!我想,这应该是作者所参悟的蕴涵于碧荷情怀中的禅机妙语吧?
莫道碧荷拳拳心扉无人听,休言清莲禅心无人晓,休说莲子苦心无人懂,袅袅琴音与君听,莲花心事你最懂。
因为释卷凝神,我分明听到了作者生命的歌吟:“愿生命化作那朵莲花,功名利禄全抛下”

心花一瓣

心花一瓣 进士

  • 23

    主题

  • 398

    帖子

  • 10136

    积分

2011-03-16 21:17:57

爬过了那一座山,山那边又是另一座山,因此,我总觉得自己离都市似乎很远很远,远到遥不可及。可是当我迷上了付秀莹老师的《世事》,却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了大都市的气息,作品字里行间暗涌着的一波一波乡村与城市相互交融着的气流也悄然漫卷起了我的心潮。
一个周,整整一个周,我一直在《世事》中留恋往返,一如在品一杯香茗,那氤氲的茶香里,含蓄中不乏宁静,典雅中犹涵蕴藉,意在言外,于无声处听惊雷。小说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当我一步步走近作品中的人物,却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物内心深处漫卷的风暴和汹涌的波澜。跟随作者走进作品人物的心灵世界,聆听到了作品中的人物在这风暴和波澜中发出的叹息和呼喊,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在都市里的像苏教授、戴芬这样一群高级知识分子的精神层面潜伏危机和心灵窘迫,领会到了作品借助《世事》所揭示的纷繁复杂的精神意蕴。
付秀莹老师这哪里是在写小说?分明是在为都市里的大男大女把脉诊病,为在婚因围城中冲撞突围几欲窒息的患者开了一帖救治的良方!

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不同人物性格的塑造,对其内心世界的深入洞察与披露深邃而细微。人物的情感渲泻得丰富、复杂而微妙,作者并没有以一个完整的故事贯穿始终,而是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去写“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中的一个男人与两个女人的遭际,让我们看到了一对看似天造地设的美满婚姻时光中的流变以及所潜藏的危机。并通过冷静的透视,揭示了产生这种危机的主、客观因素。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去探视其中隐秘的褶皱,曲折的迂回,幽暗的不为人知的人性的角落。同时也让我们感知了小刁,这个来自农村在都市辛苦打拼的农村女孩,她的憧憬她的追求,以及她人生路上苦苦挣扎中的无奈与失落。
从融入都市走进了苏家那天起,小刁的视线便已经开始在男女主人身上扫描,初进苏家,小刁是带着眼羡的目光在仰视着苏教授和戴芬这两个重量级的人物,大学教授的光环笼罩着他们,书香墨趣浸润着他们,身居繁华的都市,居住着豪华的楼宇,无忧无虑。他们的婚姻,他们的感情,他们的感情生活,看似温晴和煦、风平浪静。
“戴芬穿一件苔绿的睡袍,是苏教授喜欢的那件,在他旁边偎着,安静得像只小猫。苏教授就有点过意不去,想了想,抽出一只胳膊来,把身边的女人围住。”我们不难想象得出,当苏教授手臂弯伸向妻子时是勉为其难的。
“苏教授和戴芬算是顶般配的一对儿。同学,又是同乡,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可是慢慢就不对了。究竟有哪里不对,苏教授也说不出。”
曾几何时,“在苏教授这里,戴芬自然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物,是站在云端的,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待真的触摸到了,倒常常生出一种做梦般的不真实。”然而当他们走出了浪漫的婚姻童话王国,去演绎锅碗瓢盆交响乐时,他们却不知如何去面对原汁原味充满了酸甜苦辣的生活。这也让他们的婚姻蕴藏着不安定的因素。
“从菜场回来,小刁心里还有些跳。这怎么可能?”
是啊,苏教授怎可能背叛自己的妻子,在菜市场上与另一个女人勾肩搭背招摇过市!然而,这极不和谐的一幕却让小刁看得真真切切切,明明白白。让她意识到苏教授与戴芬婚姻之间潜在的问题。小刁从苏教授脱下的衣服上闻到了那散发的异样的香水气味,进一步证实了她自己的判断。怀着涉猎和好奇,小刁将她的目光扫描到了苏教授与戴芬之间那琐琐碎碎的生活细节之中。并且也让她越来越感到这对夫妻之间关系的异常。
婚姻危机谁之过?
苏教授与戴芬的婚姻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责任在谁?是怪苏教授的移情别恋,还是怪小刁这个第三者的介入?我想与此无不关系,但问题的关键是出在戴芬身上。
“平日里,在苏教授面前,戴芬倒还是温顺的。大凡在人前,特别是有小刁在,戴芬总是不肯有半点容让,仿佛必得跟丈夫争个长短高低,并且,专意要把胜利的成果摆给人看。”
知书,自然也该达理,戴芬平时与苏教授也总能和平相处,有时甚至表现出小鸟依人式的温柔与体贴,可是每当家里来了朋友或是客人,她为什么就趾高气扬,甚至对登门向苏教授讨教问题的漂亮女生冷脸冷言冷语,对农村来的小保姆她都要时时提防,颐气指使,甚至不惜让自己背上一个恶妇的罪名?在感情上,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自私的。戴芬也不例外。学高为师的戴芬却偏偏忽略了一个尽人皆知的道理:婚姻就像手中的一把沙子,一不小心,很容易洒落。于是人们就会抓得很紧。但抓得太紧,沙子也会从指缝流出,更准确的说是因为用力太大,沙子在手里没有足够的空间,被挤出去了。只要手朝上(把握大方向),将五指轻轻并拢(适当方法),沙子就会稳稳的呆在手中。
但是与苏教授一起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戴芬,只看到了苏教授在人生的风雨中完成着从白马王子到凡夫俗子的蜕变,除了感知因老公对自己的冷漠而带来的失落之余,她何曾去追问过落至如此境地的真正原因?怎肯承认她为此而必须承担的责任!她只知自己当年是下嫁给了眼下的老公,所以她情愿让自己的梦想延续在童话里,通过自己烂漫的描述而将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婚姻骄示于人,可是她哪里知道,她在外人面前当着老官面儿的盛气凌人表面上为自己挣足了面子,实际上却让老公颜面尽失,也一次次冷了老公的心!
男人是用来崇拜的,无论他的社会角色是高贵或是卑微,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一定要被自己的女人崇拜着才能骄傲地活着。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的故事永远只是美丽的传奇,现实生活的染缸终于将戴芬心目的白马王子或苏教授心目中的白雪公主浸染成黑马王子和黑雪公主,可是戴芬却偏偏忘记了幸福婚姻的健康指数是一个永恒的定律:他的男人喜欢一直被她崇拜着!可是位尊职优的戴芬为什么又偏偏忽略了这一点!
她的矜持,她的端庄她的凝重让她不再激情不再浪漫,但她哪里知道交游方泛风趣儒雅的老公并不曾从玫瑰色的梦境中淡出!他的感情需要渲泻,他的激情需要释放。乔迁之际请来了女同事帮忙,对戴芬而言,这已经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她何曾理解到苏教授难言的苦衷?如果他的妻子能够独挡一面,游刃有余的应付一切,那位同事何至于反宾为主,让自己身处尴尬的境地?
“在女人方面,戴芬对他是有戒心的。”这就难怪来苏家与苏教授探讨论文的标致女生要遭遇戴芬的冷脸,进了苏家的小刁,时时处处要遭受戴芬的挤总挑剔与排斥。她希望能把老公看看紧紧的,守得死死的,然而,她与苏教授的那份感情,就如同手里攥着一把沙子,她攥得愈紧,流失的反而愈多。
一个女人要想彻底征服一个男人,单有戒心有什么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牢牢抓住老公的心。
戴芬的守旧、矜持,在年轻时让苏教授感受到的是犹抱瑟琶半遮面的羞色美,平添了动人的味道。然而戴芬哪里知道:走进了婚姻围城的苏教授早已经改变了他评判女人的标准:女人不需要以美貌,才识,聪明,,地位,名誉,社会关系做资本,他需要的是从女人那里得到理解体贴和崇拜,他需要女人把他当男人看,可当这一切不能如愿以偿,难免会让苏教授在家中感到机械觉得单调,他甚至会认为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得灰头土脸,没有颜面,没有尊严。就难免在围城之外寻花问柳,另觅新欢!两个人在生活习性与志趣上的差异也埋下了他们婚姻危机的祸根。这也难怪家庭聚会时被苏教授请来的女同事能喧宾夺主,让她这个有名无实的女主人却无所适从。也难怪小刁能够见到苏教授与别的女人勾肩搭背,成双成对地穿梭于菜市场的人流之中!
可以说,她情商远远不及乡下新来的打工妹!
在小刁的眼中,苏教授首先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教授。“苏教授在一家很厉害的大学教书,只听那名号,就让人心头一震。”大学的名号便可让这个初涉都市的女孩一禁不震,教授的头衔更足以让这个乡下的女孩油然而生几分顶礼膜拜。
“对于苏教授的书房,小刁一直很好奇。他在里面做什么呢。在这个家里,有两个地方,对小刁来说充满了神秘。”对新来乍到的小刁而言,她心怀几分神秘,也怀几分好奇。当第一次步入书房,亲眼看到“满屋子的书,煌煌地摆在那里,令她感到一种莫名的威压。”——在那满屋子煌煌摆在那里的书的映衬下,这个乡下的女孩骤然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心头涌起是难以企及威逼感:汗牛充栋!实在难以想像。这个女孩长这么大,才读过几本书!置身苏教授的书房,也让她更深层次地理解了自己的浮浅和无知。曾几何时,这所大学对小刁来说也只是梦中的憧憬而已,而今天他有幸走近了这所大学里赫赫有名的教授,与他们同室共处,能为他服务,为他效力,她知足,她荣幸。她虽不曾读得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但可以来品读这些书的主人,应该说,她与苏教授的际遇,也是她人生中一个全新的开始。
可不,确实是新的开始——小刁开始做上了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小天地里进行探寻。当她始在这间富丽堂潢的居室里穿梭行走的时候,她还像是一个在童话王国里的女孩,怀有几分敬畏向这位学者渐渐走近,去猜度他的所思所想他把自己关在书房时的所作所为。
我想也正是因为戴芬忽略了自己老公身上值得崇拜的地方,或者是失去了吸引老公的魅力,才使得这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两个人同床异梦,心生厌烦,日渐冷漠而疏远,幸福的感觉也会在岁月中被风蚀殆尽。
在小刁眼中,苏教授同时也是一个正常的男人。当她深入进了苏教授的生活,当苏教授以他全真面目向她揭示和呈现时,这个心思细密的女孩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因为与他朝夕相处的苏教授不仅是一个学富五车的教授,他也是一个最普通最正常食着人间香火有着七情六欲的男人。他向往着家的温馨,他渴望着爱的沐浴,他希望摆脱沉重的生活的束缚,有他可以自由翱翔的情感天地。她的视角已经触及到一个性情中的男人内心深处柔软的角落,她既懂得欣赏,更懂得体贴。因为她知道,一个男人既需要崇拜,又需要体贴。必要的时候还需要把他当孩子来哄。
小刁是一个进退自止收放有度的女孩,她并非要从心想介入苏教授的感情生活。“小刁向来是一眼睁一眼闭的。在这样的人家做事,自己一个女孩子,该谨言慎行才好。人家终究是夫妻,自己一个外人,又是这种身份,时时事事,都要知道本分。”当戴芬是把她当成敌人乃至情敌,这让小刁很不安。可是“她想起戴芬的那一张脸,心头又是一片悲凉。凭什么,戴芬她凭什么呢。自己的丈夫,防贼似的防着就是了,凭什么要把她小刁牵进去?自从进苏家以来,小刁尽管行止进退自有分寸,也无可挑剔。可无端里还是招来了戴芬无端的猜忌。只因为小刁只是他们家的阿姨,一个外地的女孩子。”在小刁的人生字典里,她信命,但不认命,“同样是女人,凭什么戴芬就该对她吆五喝六,颐气指使?”
吃醋是女人的本性。但戴芬这个醋吃得却是将小刁一步步往死胡同里逼。佛急跳墙,真的把她逼急了,难免让她想跟这个女主人赌上一局。因为她清楚她拥有的资本,年轻、漂亮,青春、活力。
“小刁把披肩摘下来,在肩上裹住,让一端从颈后绕过来。她往镜子里张一张,不觉就呆住了。镜子里的那个人,是谁呢,她都不敢认了。小刁把身子旋了一圈,又一圈,心里就叹了一声。”女人爱虚荣,披肩往肩上一披,小刁那虚荣心并没有得到满足:“小刁还是觉得,这条披肩,于自己更为相宜。这两年,戴芬是明显胖了。
小刁是一个冰雪般聪明的姑娘。苏教授的地位,名誉,社会关系甚至相貌,风趣,学识,智慧一下子就博得她的青睐,女人更希望从男人那里得到特别的恩宠。她不想总是那么自惭形秽,那么战战兢兢,那么如履薄冰,那么手足无措。当她把戴芬的披肩围在脖子上在镜子面前转着圈自我欣赏时,她的内心深处就萌生着不安分的欲望,因为在她看来,这披肩于她才是最合适的。因为戴芬在她眼中已经太胖了。她渴望着她崇拜着的心仪着的男人能在心目中能给她留有一隅。
在苏教授眼中,苏教授是一个活得不容易的男人。小刁更懂得,作为一个男人,苏教授也真的不容易。他有尊严,爱面子,因此面对职场上优胜劣汰的较量,官场上你上我下的拼杀,他不得不煞费苦心绞尽了脑汁,在家里,当着外人,他还得虚与委蛇,听凭戴芬的大呼小叫,摆冷脸使性子,赢得好丈夫的美名。可是苏教授积压于心头的惶惶不安与忧心忡忡,作为妻子的戴芬却从未给过些许的体贴与慰藉。但作为旁观者的小刁却是一葱拌豆腐看得一清二白,心思细密的她在看似漫不经心中刻意地营造了一种让苏教授怡心悦情的生活情调,让他心头的焦虑暂时得以缓解:尽管只是“书桌的一角暗绿的陶器里插上那么几枝洁白的百合,可这看似不起眼的点缀,却让最懂生活情趣的苏教授对小刁又添几分好感:“小刁这女孩子,倒真是不简单。”
在称道小刁同时,苏教授有意无意却却拿小刁与戴芬做起了比较。无形中的比较又让苏教授心中的天平有些失衡。在苏教授眼中,小刁还是一个满有灵气的女孩儿,知书达理。聪明乖巧,苏教授对小刁的好感与日俱增,这也使他与小刁的神交成了情理之中的事。苏教授的情感缺撼需要补白,小刁自然成了最佳的人选。
按理说,“一个是教授,学者,男主人,另一个则是乡下来的女孩子,家里的小阿姨。这之间隔了千山万水,岂是一步两步能够轻易跨越的。”然而世界上一切皆有可能,意念中,苏教授的情感已经错位了。他对小刁分明已经有了非分之想。苏教师是一个学者,但他也是一个生理心理健全的男人。他食着人间香火,也不曾超凡脱俗,他有七情六欲,他的精神需要寄托,他的生理欲望需要满足,他的激情需要渲泻。他的难处需要女人来体谅,当他遇上了懂他的女人,就难免会让这个乡下来的女孩子给魇住了。
在小刁心目中,苏教授有时更象一个孩子。“苏教授这样一个人,性子好,朋友那么多,学问又这样大,在太太面前硬撑着,如今,在她小刁跟前,可就是一个宠坏的孩子了。”瞧,让戴芬一向鄙夷不屑的小刁多么懂得男人的心!
小刁更懂得征服男人的杀手锏就是去崇拜她所喜欢的男人。正是缘于她对苏教授的这份崇拜,让苏教授发觉得自己依然是一座丰碑,是一座高山,自然让对小刁的赏识超越了身份超越了学识超越了地位。
婚姻的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在苏教授的意念里,阳春白雪的戴芬,远远不及小刁这个小保姆,因为这个乡下打工妹带着泥土芬芳的宛约诗篇诗,轻轻地,缓缓地,释放出来,扩展,弥漫身心,将他暖暖地包裹,熏陶,让他沉醉其中而欲罢不能。
更何况,苏教授与戴芬的婚姻原本就不是一对并蒂开放的莲花,因为他俩原本不是长在同一根上,曾经生长在不同的家庭背景。现在到了一起,也都是从污泥中吸取营养的,它们无法禁止周围的水永远不起波澜,也不能永远鲜艳夺目。
在婚姻生活中,他们的磨擦和碰撞也自然不可避免,他们彼此的磨合、理解、沟通和包容,加以解决和缓冲。他们都不希望让婚姻变成禁锢的围城,都希望婚姻的鞋子更适自己的脚,但他们却不懂善待自己,善待对方,善待婚姻,珍爱家庭。在情感的磨擦碰撞中心生怨恨,为家庭琐事斤斤计较,这就使得他们的婚姻出现动荡与不安。
要想享受幸福的婚姻,需要拿出你的真本事,让爱情永远保鲜!婚姻保鲜与成就一番事业一样,需要智慧和才能,需要不断学习和修炼。在某种意义上说,小刁堪称戴芬的老师。
学识、地位、身分不可能成为婚姻永恒的砝码,下嫁、仰视或高攀也不能一世当成维系婚姻的资本,更不能将幻想的完美当做现实的存在去追求,戴芬如果肯放下姿态,怀一颗恻仁之心包容之心,俯高就低,学会去崇拜自己的老公,用爱心和责任精心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她与苏教授的婚姻也不至于岌岌可危的婚姻

读完了整部小说,每每感念于作者细腻的笔触,既带给了我温情的润泽,又带给了理性的思考。作者的笔墨既挥写了城市达人,触及了乡村保姆,也说再现了苏教授、戴芬、小刁三个人之间的情感纠结,同时也折影着人与人、乡村与城市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让我们真切地感知到在苏教授与戴芬之间看似金玉良缘的婚姻外表下烙印着心灵褶皱,负载着的精神伤痛。
情感没有对错。爱也好,憎也罢,这是每一个的权利。作品不曾落于俗套,作者并没有一味地平铺直述,去追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也没有单调地叙述苏教授的“外遇”,也没有去谴责他的情感的不忠,当然也没有对他抱以同情与谅解,分别从苏教授视角,小刁的视角、戴芬的视角,极为细致地去刻画着都市里不同层次群体的喜怒哀乐。将人物各自的内心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这些人物带着不同的心态,怀着他们的喜怒哀憎站在不同的角度带着个人的主观感受相互审视、相互欣赏或斥相互排斥。从而让读者真切的直面了三个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苦闷彷徨和苦苦挣扎,他们彼此间内心深处的委屈、较劲、妥协以及退让,种种情感的纠葛彼此缠绕,逐一呈现于读者面前。这样相互交织这样的叙述角度与剪裁方式,既化解了叙述者的尴尬,同时在艺术上也深得传统美学之精髓——温柔蕴藉,让人处处感受着故事情节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小刁忽然就想起了从前菜场上看见的一幕。秋日的阳光静静地晒着。街上的人都匆匆的,来了,去了。也不知道他们在忙着什么。一个卖橘子的,挑着担子悠悠走过。世间的欢乐和烦忧,都被他挑在肩上了。
“一片梧桐的叶子从容落下来,极慢,极慢。小刁踮起脚,再怎么,也看不到它掉在地上的样子。
秋已经很深了。”
卖橘子的人挑着担子悠悠的走过,肩上挑的世间的欢乐和烦忧中是否也有苏教授的几许,抑或是也有戴芬的一些?但我更希望他能挑走小刁的烦忧与不安。
往事尽被风吹雨打去,云,飘着飘着就散了,烟,吹着吹着就没了,在风力的作用下,云和烟都会消散,在岁月的长河中,小刁与苏教授、戴芬之间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已离我们渐行渐远。从读者的角度看,真希望“往事如烟”,也许小说中的小刁和苏教授倒祈盼“往事如画”,尤其是苏教授能够更希望他机械单调乏味的日子能凭添了几抹激情的浪漫,小刁也渴望自己能够在肥皂泡般的梦境中永远也不再醒来。
其实小刁应该永远明白:“他们离她这么近,可是,他们又是那么遥远。他们是另一个世界的人。那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小刁永远也无法进入。这个陌生的世界是精神层须的。她充起量只能是苏教授感情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当激情不再冲动,生活还将会风平浪静。
然而,“秋节已至,落叶遍地,小刁纵使踮起了脚尖,也看不到叶片掉在地上的样子,”小说的帷幕在带有几分凄婉的秋色中徐徐落下。但我仍然有些欲罢不能。我真切希望小刁与苏教授的这段艳遇也一如这一片落叶零落成泥,在记忆中被岁月慢慢剥蚀。

心花一瓣

心花一瓣 进士

  • 23

    主题

  • 398

    帖子

  • 10136

    积分

2011-03-21 17:58:14

茫茫人海,滚滚红尘,因为时日的久远,新鲜的东西最终会失去繁华,闪亮的东西也必然失却光泽。然而,时日虽然久远,必然也会存有难以抹去的记忆,让人想起旧日的景观,以往的沧桑,让人去缅怀过往的世人世事,并因此而触动心灵深处的抚今追昔的心绪
——题记
一座旧院,一幅乡村田园的风俗画卷
走进了《旧院》,当我跟孙女辈的“我”一起,躲在少女视角中,暗暗审视着作者曾经熟悉的旧院轶事,蓦然发现:旧院的门在记忆中徐徐打开,亲情的疼痛静静地流逝在黑白色的底片中,犹如在欣赏一部老电影,《旧院》中的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离我渐行渐近,小说中人物以及彼此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感情纠葛也踏至而来,翟家六个女儿的成长、婚恋嫁娶,翟家昨日的繁华或“太平盛世”,以及时间流逝中的风流云散与沧桑变化仿佛历历在目。
“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
融入这部小说,时时处处总可以让我触摸到一个特定历史年代的浓郁的生活气息:
“阳光照下来,田野上一片明亮,不知道谁说了什么,人们都笑起来。一个男人跑出人群,后面,一个女人在追,笑骂着,把一把青草掷过去,也不怎么认真。我坐在地头的树底下,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
——多么熟悉的生活场景,作者所翻拣的绝不不仅仅是她个人记忆,更包蕴着丰富而宽广的时代的意蕴,小说中再现的那一幕幕场景,一幅幅画面,一个个感情的纠葛,总有意无意的撩拨起我无边的遐想与连翩的思绪。
一座旧院,一首“人性”与“礼性”交织的宛约诗篇
温馨的田园风景画卷才徐徐展开,作者又在不经意间悄然峰回路转:
“老一辈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姥姥生养了九个儿女,竟没有给翟家留下一点香火,真是大不孝了。只为这一条,姥姥在翟家就须做小伏低”作者由此引发的关于姥姥和他五个女儿,不确切地说是六个女儿的故事才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深刻的主题。
因此,我并不曾将目光锁定于作者挥洒的那美仑美奂的田园诗情,而是从作者娓娓道来的温情的叙述中,涉足于岁月沼泽和泥泞,去感知姥姥的独断专横、姥爷的纨绔懒散、五姨的刻薄、父亲的狭隘嫉妒、舅的多情善感,去感受作品中人物内心深处的纠结与绞痛。
携心灵徜徉于付秀莹老师浓墨重彩铺陈的旧院,我心灵的触须触摸到了作者回望旧院时双眸里所挟带的缕缕温情。生产队里的会唤醒了我冬眠的记忆,场院里的露天电影拾起了我童年的乐趣,旧院里女人纳鞋垫的场景撩拨起我心产头暖暖的感动……这如诗的乡村风俗画卷一如那氤氲的茶香,从《旧院》角角落落铺展开来,一直延展至我的眼前。
偌大的旧院,因为“姥姥””和她六个女儿的存在而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女儿国”,篱笆墙也苑囿起了她们的喜怒、哀乐、憧憬和感伤。在看似不经意间,女性命运的流变构成了《旧院》的叙事主体。在这些女人身上,我看到的是与我记忆有相勾连的昔日的乡村,显现出的是旧日农村女性命运的缩影。跟随着作者的笔踪在那琥珀色的时空隧道里穿行,去翻捡那零乱的记忆碎片,沿着旧的蹊径有序的排列开去,竟然连缀成了一条五光六彩的项链——是的,旧院的故事是散点的,颇似国画山水中的透视法则,它并不集中于生动完整故事情节的起转承合,也正因为如此,也才铺陈出了《旧院》浓郁的沧桑意蕴。
品读着作者用文字浮载起的那段似水流年,一抹凄清的寒意在我心怀间慢慢浸润开来,那伸展于记忆深处的层层根须也蔓延至我的灵魂深处。
从作者心灵间流淌的文字,延伸成了一条通往她过往的心路,我甚至在那如今已是破败的离笆墙外听到了旧院中她少年时代的声声嗟叹,在那缕缕寒凉的月光里窥见一双清澈的充满了好奇的童真的眸子,恍惚间,文字里走出了我的乡邻父老我的好友至亲,甚至能从其中捕捉到我自己当年的影子,对过往时光的沉缅与感慨不禁也油然而生。
走进了《旧院》,也让我走近了作品中的一个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姥姥”是《旧院》中第一个率先出场的女人,原本柔弱的女性,却因姥爷的纨绔而显示了女性的刚强与耐性,因膝下无子这块巨石沉重的压在她的心头,她把自己未竟的梦想延伸至她的五个女儿身上,时时处处操控着女儿们的命运,介入乃至窥探着女儿们情感生活的,至使寄人篱下的大姨对她始终耿耿于;让艰难生存于“姥姥””和父亲夹缝之间母亲倍受煎熬,让花容叶貌喜欢唱戏的四姨最终嫁给了平常平庸的生活。但对六个从身上掉下来的心头肉,姥姥却不愿去关心去体察她们心底的隐秘与渴望,一味地将她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女儿们,让她们都带着怅然的无奈进入了由她一手圈定的命运的程式,任其人生笼上灰暗的色调。置身旧院,让我听得见“父母”诸位姨娘们在姥姥预设的围城里无助的叹息与无奈的呐喊,目睹到了她们苦闷中的彷徨与艰辛的挣扎。一部《旧院》,于幽婉细致地深入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以及人们微妙的关系之间,再现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在民间社会中的盘根错节,演绎了翟家的“盛世”及其衰落,让我们感受到了世事的沧桑,人情的冷暖,以及叙述者的伤感与无奈。
“改姓的风暴还没有平息,母亲临产,大姐出世了。这对姥姥无疑是一个更加沉重的打击。姥姥一生养育了六个女儿,她绝不希望看见下一代再有女婴降临旧院。姥姥招了上门女婿,原是想替翟家接续香火的。如今,改姓不成,又生了女孩,姥姥的病症越发重了。月子里,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她觉得欠了姥姥。在这个家,在旧院,她没有颜面。”“姥姥”和“父亲”这一老一少咬牙憋气的较劲,却让年仅十九岁的母亲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进退失据。
“那时候,大姐不过两岁多,在院子里跌跌撞撞地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就摔倒了。姥姥在纺线,唱戏,不孝儿在眼前心肝欲碎——母亲躺在炕上,看着二姐皱巴巴的小脸,只有流泪。父亲也更加沉默了。在旧院,轻易不说一句。”姥姥对母亲的对惩罚,通过对孩子的冷淡和漠视达到了极致。
“两年以后,当我出世的时候,姥姥已经彻底绝望。她决定让父亲和母亲走。”气急败坏姥姥在绝望中分明已经失去了理智,赶尽杀绝,不曾给父母留下半步退路。可见男尊女卑的观念在“姥姥“的心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让她人性扭曲,行为极端。从而也让姥姥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种僵持的状态。
作为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观念,“重男轻女”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男孩、女孩的看法,也影响着旧院中五个女儿的婚姻、恋爱等各个方面,小说中“姥姥”的心结便是由此重重地结下,并因此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她对我父母,五姨和“我舅”等不同人的态度,影响了旧院中的多个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
“孩子一日日长大了,五姨的脾气也一日日古怪了。有时候,看着女儿的背影,姥姥想,这是怎么了?简直莫名其妙。为了刘家的事,姥姥没少跟五姨闹。比如说,孩子回家来,手里举着一串糖葫芦,问谁给的,孩子说,奶奶给的,或者说,是叔叔。姥姥就颇不高兴。觉得自己的孙子,平白地吃刘家的东西,她委屈得不行。凭什么?这一来二去,怎么说得清。五姨却不作理会。她知道姥姥的心病。她偏要让她疼。她恨她。”
“姥姥””与五姨,本是母女关系,但在招了“上门女婿”之后,却又转变成了“婆媳关系”,小说对她们的关系、矛盾及其转变,有着精确细微的描写,她们既是母女,但更是婆媳。这微妙的关系让五姨很很尴尬很难堪,甚至心生恨意。“有时候,她就想,她这一生,总也不会有津津有味向人宣讲婆婆的不是的时候了。”这无望的感伤中包涵着五姨心中怎么样无奈的隐痛!
小说就是这样以诗意的方式写出了旧院里“姥姥”和她的女儿与女婿们内心的纠结,以及岁月长河中的失落和惆怅。作者并没有以一个完整的故事贯穿始终,而是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去写“旧院”中的每一个人心理流程以及他们人生的人生际遇,通过一个旧院折射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让我们从一个家庭的“盛世”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繁华,我们从翟氏家道在岁月中的渐变和衰微,看到了一个民族在岁月中的兴衰和交替。
《旧院》用诗意的回望重建了已经远逝和凋弊了的的乡村伦理世界,在旧院的家庭伦理秩序中,围绕着传宗接代的主题,成全了“姥姥”这个小说中的中心人物。小说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着她多舛的命运而展开。旧院的篱笆墙内,作者淋漓地抒写着亘古不变的中国家庭伦理的道场,旧院的篱笆墙处,作者则渲染着中国乡村男尊女卑的意识形态。姥爷懦弱无能且性格闲散,打造出了姥姥的精明坚韧与刚强,让她一个女流之辈成了支撑旧院的中流砥柱,也成为家庭伦理最高的权威与决定者。“姥姥”一生操劳坚韧,养育了六个女儿,因为没有子嗣的心结,尽管女儿女婿温和孝顺,她依然无法释怀,无法面对传统家庭伦理所应对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焦虑。“姥姥”是苑囿于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下行走于广袤的乡土社会中成千上万女性中的一员,几次文化潮汐激浊扬清的启蒙,也无法厘清这种家庭伦理的是非曲折。她一生最大的悲哀的是自贱自轻于自己是一个女性“姥姥”用她坚韧的母性和妻性构建了温暖坚固的旧院,且让旧院在风雨飘摇的中国乡土社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样女性的勇气、聪慧与刚强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姥姥”的五个女儿来说,为了旧院成为旧院,她们充分地配合了这种家庭伦理的架构。然而,正是为了这样一个旧院,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威势下,一旦建构起这种无女性主体的母性与妻性的权威,其后果让旧院坍塌乃至荒芜。
小说中,作者对母亲和五姨命运的刻画着墨最多。对一个家族而言,招婿入赘是有伤颜面的事情,然而在一个需要男性子嗣的大家庭里,又成为一件无法回避的无奈的选择。面对“我”的父母依然无法生儿子的事实,竟然铁石心肠地将他们扫地出门!并因此也在父亲和我舅的心灵之间树起了一道厚厚的篱笆墙,让连襟两个的心难心融合到一起。
“姥姥”的一生因此伤及她至爱着的亲人!每一个女婿入赘,她都要在女儿面前摆开了婆婆的姿态,在入赘的女婿面前极力的维护着她这家之长的尊严,总想左右自己的女儿和入赘的女婿。然后,“我”的父母因为连续生了三个女孩被扫地出门,五姨和丈夫撑起了旧院的门面,最终却在耿耿于怀中弃旧院而去。小说对于五姨心性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尤其是对于母亲,缘自于姥姥以婆婆身份造成逼压的切肤痛感,面对入赘丈夫的复杂心态,都在行云流水的内心独白中,流向旧院最幽深的暗夜:“从一开始,母亲就夹在姥姥和父亲中间,历尽了煎熬。强硬的姥姥,暴烈的父亲,婆婆一家的歧视和轻侮,贫困的日子。母亲不知该如何面对。她只有逃离。”同时,在暗夜中又闪动着灼人的幽光,那是看不见的旧院的阴影,徘徊在旧院的枣树上,暗示着五姨最终对于旧院的遗弃。
难以忘怀小说中这样的一幕场景:“姥姥病了以后,不再下地,家务也不理,只是坐在纺车前,整日整夜地纺线。姥姥嘴上叼着烟袋,手摇纺车,唱戏。一家人都心惊肉跳,不知如何是好。我母亲跪在一旁,流泪。姥姥微闭着双目,不看母亲一眼。父亲在屋里坐着,对着墙,一脸的铁青。”
父亲和我舅,这两个旧院的女婿,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都和旧院有关。这两个男人,他们之间的较量,几乎贯穿了漫长的后半生。
“我舅和五姨成亲那天,父亲去得很迟,母亲几番延请,求他,逼他,软硬兼施,费尽了口舌。后来,父亲是去了。喝多了酒,把酒盅摔碎了,说了很多莫名的醉话。我母亲从旁急得直跺脚,只是哭。我舅把母亲劝开,自己在父亲身边坐下来,父亲满上一盅,他干一盅。也不说话。最后我舅只跟父亲道了一声‘对不起’众人都看呆了。自此,我舅同父亲很热络地来往,称兄道弟,闲来喝两盅小酒,叙叙家常,简直亲厚得很。”
在这两个女婿的对峙、和好以及他们的明争暗斗之中,隐藏着中国家族内人际关系中隐秘而细致的心理流变,小说细腻地把握住了这两个男人的性格及其关系的微妙变化,呈现出了其内在逻辑性与复杂性。小说对复杂人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显示了作者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一面,这与其单纯敏感的一面,既对立而又统一,形成了这部诗性小说内在人性意蕴的丰富性。
一部《旧院》,一段回望历史的凄美挽歌
一部《旧院》,作者以优美细腻的文笔,打破了叙事的陈规,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世界”:诗意的散文,散文化了的小说。因为它比通常意义上的小说内涵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深刻的主题,小说中站立起来的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而富有灵性。作者将记忆中的那些人与事,那些细碎的体验与心疼,用情感的五彩丝线将其串连,使它远比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更能表达出作者独特的感受,更加接近我们生活的体验。作者没有以“小说”的常规来束缚表达的自由,而是在自由的表达中拓宽拓深了小说的宽度和内涵,创新了小说的体例风格和表达形式。一部《旧院》给我拓展开了一个甚为开阔的精神视野,写出了一种人类共同的悲哀与惆怅,那就是一个美好世界的消失,人们面对世事变迁的沧桑与无奈,以及重返旧日时光的心底的温馨与欣慰。让我们从作者记忆的翻晒中品味她浓浓的“乡愁”。
“我”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因为“我”的命运与这旧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作品中,“我”并没有回避亲人之间的矛盾与复杂纠葛,而是既贴近又有所超越,所谓“贴近”是指对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抱有理解与同情的态度,试图去贴近她们的心灵,写出她们幽微深致的内心世界,而“超越”则是指,在过去多年之后,“我”试图呈现出那个昨日世界的完整面貌,不只是人与事,或者旧院的风物,也包括那种特定的情境与氛围。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这部小说视为一曲时代的挽歌。
读这部小说,既可以让我们跟随着付秀莹老师的感觉在记忆中穿行,又可以引发我幽远的遐思和深沉的思考。小说的动人慑魄之处,并不在于作者写出了独属于她个人的人生体验,而在于在对个人独特体验的描述中,她有意或者无意地,写出了我感同身受的经历,唤起了我内心的记忆与共鸣,让我们可以融入小说中的旧院里面去,去感知旧院里的人情冷暖,并进而反躬自省,获得认同与审美的愉悦。
因为“外婆家”的旧院对于我是那么陌生而又熟悉,遥远而又切近,那里有着我熟悉天地,但又因为我不过是站在旧院的篱笆墙外,怀着好奇在窥视,便也更具有神秘的魅力,更让我心驰神往。
一部《旧院》,作者所写的不只是个人的童年记忆,深婉细致笔力直击博大开阔的社会主题。字里行间,作者虽然没有刻意去追求宏大的主题或丰富的意蕴,但是在作者对个人经验的深入挖掘中,在对童年世界的细致再现中,自然而然地开掘出了个人丰富的生活体验和微妙的心理流程,并借此表达了整个民族乃至人类最为隐秘而又难以言明的苦楚,唤起读者情感上的深深共鸣,让读者从旧院着眼,去重新回望历史,审视世事,认识自我。
付秀莹老师就是这样凝神驻足在远逝的乡土诗意情境中,在少女视角的远观和回望中,她看到了氤氲在这种情境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情感与伤痛。作者笔下的《旧院》是沉厚温暖的土壤,既芜杂又纯净。芜杂的是“姥姥”一生和女儿女婿们纠缠不清的恩怨,纯净的是“我”对旧院的依恋、感怀与伤逝。
在旧院如歌的行板上,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从旧院中汲取了成长所需的养分,同时又都带着对于旧院难以言说的情绪离开了旧院。当旧院融入了写满了一个个象征性的文字符号的书页,那文字间所呈现的便是乡土人性与礼性对于家园精神乃至民族精神的滋养、慰藉和救赎,从这个层面说,《旧院》又成为我们精神的反省、重负与伤痛。她让每一个有缘走进《旧院》中的人在回眸作者过往路上经历过的家族的风景、人物和琐忆,并在这种铺陈中,寻找着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伦理道德重新的定位与思考。
小说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爱恨情仇,只有波澜不惊的日常和日常生存中的龃龉、挣扎与无助。但是在旧院的大家庭里,恩、怨竟然是如此地水乳交融,情、理也映射着如烟似雾的伦理道德的影子。在作者善解人意的叙述中,乡土女性的一生既漫长又单调,“姥姥”一辈子迷失在对男性子嗣的期盼中,面对姨妈们平凡庸常的世俗人生,有着几分无奈中的满足和黯然神伤。
叙述者“我”所有的叙述都在讲述旧院一个个女子的心性与情思,这种女性的悲歌回荡于文本,带着对于前辈女子美好青春深深的怅惋、留恋和心灵的诉说。一座作者用心血营造起来的流动着乡土经验的旧院,一经青枝碧叶般语言的重构,便也笼上了伦理亲情的诗意氛围。然而在回望的视角中,我们也跟随着作者的笔踪从伦理亲情的层面透视到人性与礼性的层面。
作者以一个少女独物的视角,细密的心思,呈现着旧院时空上梦幻般的蜜色,透视了旧院女性的命运,让翟家家族成员之间的龃龉与不堪在宁静淡然的叙述中,最终走向了和解与体谅。旧院最终的坍塌和“姥姥”的归去其实是无可挽回的历史的必然。当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类如果能抛弃“旧院”时空所承载的一切,我们真的有可能会加快走向未来的步伐。然而,在对旧院的回望中,我们却殷切的渴望着久已迷失的人性与礼性的回归,只是这回归的路,不知我们还要走多远……

心花一瓣

心花一瓣 进士

  • 23

    主题

  • 398

    帖子

  • 10136

    积分

2011-03-27 20:32:01

发表评论ID:心花一瓣发表时间:2011-03-2720:28:12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19505&page=1
评论内容:
 在美文《江山文学网,我梦中的天堂》的感召下,我有幸走进了美丽的愿望树的江山,在这里深情地凝望一个残疾少女化蛹成蝶的过程。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笔下的张慧在通往太阳的路途中艰辛的跋涉,正一步步地向她心中的天堂靠近。走进了这心血凝成的文字,我的心灵被深深的震撼着,感情的潮水在澎湃汹涌着,读着读着,不知不觉已经泪流满面了,此时此刻,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来描述自己的心情,隐隐中觉得作品中的张慧已经从作者心血涓涓流淌成的文字中站立了起来,微笑着向我渐行渐近。但此时此刻,我却不知该如何像以前那样把自己心灵的丝丝牵动尽情的倾泄于笔端,形诸于文字,我竟然感觉到了我语言的匮乏,它已经无法恣情淋漓地表达我的心迹了,无论怎样告诉自己要“以心成文,以情催笔”,可艰涩的笔就是不知如何来铺陈下我此时此刻我的心情,确切地说我不是不愿意,只是太多的感悟不知从哪里写起。《化蛹成蝶》这部自转体小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顽强的生命,讲述着一个残疾的少女战胜种种困难寻梦追梦的历程。让我感知到了张慧的童年、少年里,她心灵上的挣扎、苦闷和彷徨,但这个倔强的女孩从来不曾灰心丧气,从来不肯轻言放弃,凭借着执着的信念,靠着不屈的毅力,终于化蛹成蝶,让理想之花在美丽的愿望树上摇曳。当然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年代,家人的关爱、朋友的援手是她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对每一个人来说,路在脚下,梦想要靠自己的脚踏实地的努力来实现,谁也不可能代替别人走完人生的旅程,当我们为自己选择了人生道路后,就要勇敢的向前迈进,或者会有很多的艰难险阻,或许会不断的失败,但只要信心尤在,不断的奋斗,离目标也就回越近!上帝也只眷顾那些准备好了人。衷心祝愿张慧这棵扎根于《榕树下》美丽的愿望树,沐浴着江山的文风诗雨,能够尽早抽枝拨节,吐穗扬花,果实飘香。

心花一瓣

心花一瓣 进士

  • 23

    主题

  • 398

    帖子

  • 10136

    积分

2011-03-28 11:21:51

投稿栏目/社团:【长篇连载】文章标题:回音壁里的爱恋(二)作者:茜草心授权级别:A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43696
发表评论ID:心花一瓣发表时间:2011-03-2811:20:02
评论内容:
作者娓娓的叙述,将我的记忆拽回了那个动荡的历史年代:岁月无情,往事如烟。作者如泣如诉的文字,似歌颂似哀诉,记录了人间悲欢离合的辛酸,生死诀别的伤痛。跟随作者的笔触掀开记忆的画页,去追忆陈年的往事,抚摸昨天累累的伤痕,不忍卒读,不知不觉中,我已泪流满面。铺天盖地的政治运动,炮火萧萧的打砸抢的场景,深深定格在我的脑际。轻轻拂去荫蔽于心空之上岁月的尘埃,那是一场灾难,一场恶梦,去历历在目,痛定思痛长歌当哭,哪堪回首!追随着作者的笔踪,和作者一起去深切的缅怀1966年那个最为疯狂的‘红色暴力年’的秋天的哀痛:小单良是不幸的,父母在文攻武斗中双双被迫害致死,刚满六岁的单良在红色风雨中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黑色孤儿。但小单良又是幸运的,在他陷入绝境的时候,好心养父——一位归国的战俘收养了他,与养父相依为命的二十年里,养父用他的身体力行让单良懂得如何的去宽容周围的人和事,如何去学会感恩,给了他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融情于作者心灵流淌成的文字,让我有幸认识了单良和养父这两位天底下最可爱的人。也让我认识了小梅香这位立志做教育沙漠里辛勤垦荒者的有为青年。也许是因为我也做着教育。尤其感动于单良与小梅香之间那段有关教育的推心置腹的交流。他们对当今教育现状的透析入情入理入木三分,是喻世明言也是醒世警钟,让人沉思,给人启迪,耐人寻味。生活是作家的土壤,脱离现实生活的作品,就会失去生命力。《回音壁里的爱恋》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幅原汁原味的平民生活百态图,其故事情节真实感人,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我想,这不仅同作者善于观察生活,研究生活密不可分,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我时时能感受到作者对生的热爱,对社会的关心,还有作者忧患的意识和时代的使命感。不过,恕心花直言,作者刚刚铺展开的这幅生活长轴画卷,亦非尽善尽美,比如,过多的平铺直叙,使有些情节来不及进一步展开,让有的故事情节还不够曲折离奇,读来难免心存些许“不过瘾”的遗憾。如果在以后的章节中作者能巧设伏笔,多留悬念,更能让小说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作者笔下的养父,应该说是小说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战场内外真性情,能屈能伸逞英雄,令人扼腕叹服。单良的成长的心路轨迹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足印。他与单良的同雨同舟,几多艰辛,几多苦涩,作者只是寥寥数笔带过,他既当爹又当娘的感受让人难以真切感受,他与小单良没有血缘胜似父子的亲情也让人无从体验。自然养父这一形象的塑造就有待进一步丰满。如果作者能在后面章节中将与之相关的情节予以追叙,更能深深的触动读者的心灵,引发情感上的共鸣,让养父这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活在读者的心中

心花一瓣

心花一瓣 进士

  • 23

    主题

  • 398

    帖子

  • 10136

    积分

2011-03-28 15:08:12

投稿栏目/社团:【长篇连载】文章标题:梦回江南(六)作者:蕾子授权级别:A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43747
发表评论ID:心花一瓣发表时间:2011-03-2815:03:51
评论内容:

珍儿动之以情晓之心理,终于让付钦凯回心转意,亲自来廖家登门造访,解除了与兰馨的婚约,一举搬掉了多日以来压在兰馨心头的石头,让她心想事成,她与珍儿重续姐妹情缘。真乃:叹上苍厚德珍儿大义相助,幸柳暗花明再叙姐妹情缘。一颗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平淡的日子里,绵绵无期的相思中,让兰馨度日如年打发着时日。珍儿学校的联谊会,应邀而至的兰馨以她的秀气与温婉再次惊动了四座。舞池中间与李姓男生的翩翩起舞让他排遣了她许久以来心中的的忧郁、不快和担心,冲淡了萦绕于心的牵挂,珍儿给她的生活带来一点小波澜,宴请他去参加同学聚会或者舞会,那个上次邀请她共舞的李同学总是在场,时不时的主动找她聊上一阵或共舞一曲“慢三”步,给她平静的生活起涟漪,也排解了兰馨花季里的孤独和苦闷。其实也为故事情节的深入推进再添波澜。兰馨二哥的婚事也进了父母的日事议题。这也为后续故事的进一步展开再次巧设伏笔。小说引人入胜,已让我沉醉其中,不忍释卷。温江山旧梦,让人梦牵魂萦。更新为盼。点评不周之处,还请海涵!

心花一瓣

心花一瓣 进士

  • 23

    主题

  • 398

    帖子

  • 10136

    积分

2011-03-29 19:50:52

小芳,你在哪里?
萨士比亚在他的“哈姆雷特”里有一句经典之极的台词.”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不错,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得去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只是没有这样的终极而已。
——题记
我其实并不是一个轻易就可以被感动的人。可是走进了赵兴华老师的《寻找小芳》,我还是被深深的感动了。形体虽然已经从《寻找小芳》的文字中淡出,但赵老师所呈现在我面前的这幅赵老师以他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文字功底为读者绘就世人灵魂的百态图画却依然历历在目。故事的时间跨度从大跃进开始,到二十一世纪初,赵老师让我们真切地重温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从贫穷走向了富有,但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却从恬淡沦落为空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个疯狂攫取、占有和纵欲享乐的怪圈,一群乘着市场经济大潮而膨胀的都市暴发户,在迷茫中苦苦寻觅,在失魂落魄中让灵魂回归,在无奈里感叹,在忏悔中觉醒,一步步地将读者吸引到赵老师慢慢展开的矛盾中去,即为他们的命运感叹,又为现实的无奈而惋惜。
一、走近彭辉,去认知中国暴富者精神的堕落
在赵老师的笔下站立起来的彭辉,是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他豪爽仗义,扶危济贫,疾恶如仇。在那个物质匮乏特殊的历史年代,生活在穷乡僻壤里的他,纯真的爱情滋润着他,小芳纯洁无暇的爱意包融着他,让他这个饱受冷落和歧视黑五类的后代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和情感支柱。但他又醉心于声色犬马之中,纸醉金迷灯红酒绿花天酒物质追求冲淡了他的淳朴和善良,但却无法剥蚀他对不芳的那忠贞不渝的情感。在商海里摸爬滚打的他清醒地看到了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物的心态,尤其是那些被他拉下水的政府官员们的丑态。他不齿于他们的卑劣行径,他又离不开他们。他混迹于污泥浊水里,仍然坚守着一份独立人格,体现了可贵的良知和人性。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凭自己的胆识和能力白手起家,凭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率先致富。当小芳走出了彭辉的视线,当他与小芳的初恋风干成了岁月的记忆,他的私欲日益膨胀,他的心灵渐渐扭曲了,他财大气粗了,他的灵魂却在声色犬马中被掏空。如果他还是一贫如洗,他依然穷困潦倒,他的迷茫或许不会酿成悲剧,但他恰恰成了一个富有者。心灵的空虚和财富的剧增,加上他骨子里的不甘和不平,于是,纵欲就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当他遇到酷似初恋情人小芳的韩秋以后,内心深处的那份沉睡了的爱情种子被催生了,他竭力想找回失去的久违了的初恋,他想方设法想追补他对小芳的愧欠,寻找心灵上些许的安慰。
他腰缠万贯,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那些贪官污吏,为了自己的爱情寄托者韩秋,他又视金钱如粪土,挥金如土。为了拿下建设项目,他不得不逢场作戏,违心地斡旋于那些达官贵人之间。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在商战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攻无不可,战无不胜,使自己的公司“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让他们跃身一变成为物质上的富翁,他看似活得风光体面,内心深处却倍感茫然和失落,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深感困惑迷茫和无助,在锦衣玉食的背后也隐含着无尽的惆懂落寞和无奈,于是放纵自我,在声色犬马中寻找刺激。彭辉眼中看女人:
“在彭辉的眼里,女人只是一件衣服,喜欢就穿,不喜欢就随手扔掉。自从一猛子扎进商海以后,彭辉就从来没把哪个女人放在心里过,他觉得现在的女人都太认钱,太认钱的女人都不干净,都散发着一股令人作呕的腥臭。彭辉曾不止一次对别人说过,要是有哪个女人能打动我,除非她是个仙女或者是个妖精。”这就是彭辉对女人的再认知,再定位。彭辉的生活中不乏女人,但这除了给了提供玩乐和泄欲的工具之处,他却并不觉得快乐,因为这些女人永远走不到彭辉的情感生活中去。因为他心灵深处,仍然给小芳留有不可惑缺的位置。在彭辉的眼中,小芳是无人可比的,也是无人可替代的:
“小芳,是彭辉内心永远无法消逝的痛。所以,他现在一听到当下很流行的那首《小芳》的歌,就一阵阵揪心地疼,仿佛那首歌就是为他写的。”
于是人生的旅途中,他无时无刻不在苦苦的寻觅。因此当酷似小芳的女人走进了他的视野,他不禁眼前蓦然一亮,心灵不禁一震:
“可是自从昨晚遇到那个酒店服务员以后,彭辉就像着了魔一样,真可谓心旌荡漾、魂不守舍了。就连彭辉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有些荒唐可笑,我他娘的这是怎么了?我他娘的不会是在做梦吧?”
于是彭辉用尽心思追求她,最后终于用他的诚心感动了跟小芳一样纯朴善良温柔可爱的韩秋。其实彭辉并不曾觉察,他在执著追救韩秋的过程中,在偿还他亏欠小芳的一笔情债。只是他主观地把貌似小芳的韩秋当然的债主。他身不由己地走进了小芳的影子,也恰恰陷入了他为自己掘下的感情陷井。
彭辉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他自身的局限性——他的外强中干。在娓娓的叙述里,我们看到,深陷生意场中原来极度厌烦腻歪醉生梦死生活的彭辉,是怎样一步一步堕入了心灵的泥淖,又是如何在柳岸花明处重新找到生命的光点,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对于彭辉而言,遇到餐厅服务员韩秋纯粹是生命中的不期而遇。就是这个邂逅,却激起了彭辉对青春岁月的深情缅怀与追忆。
“可是自从昨晚遇到那个酒店服务员以后,彭辉就像着了魔一样,真可谓心旌荡漾、魂不守舍了。就连彭辉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有些荒唐可笑,我他娘的这是怎么了?我他娘的不会是在做梦吧?
近几年,彭辉接触过的、睡过的女人连他自己都数不清了,其中也不乏有姿色有韵味的,可是还没有一个能让他如此梦牵魂绕,还没有一个能让他如此废寝忘食,还没有一个能让他把生意抛在脑后而昼思夜想、醒时梦里都是她。”走进他视野的韩秋,只所以能牵住他的心,绊住他的魂,缘于这个清纯淳朴的女孩太像彭辉梦牵魂萦的小芳。
“彭辉站起身刚要发火,却见那个一脸惶恐的服务员已经在抹眼泪了。彭辉这才仔细瞧了她一眼,这一瞧不要紧,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因为那个服务员抹眼泪的样子,太像一个人了。
太像小芳了!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小芳是彭辉喜欢的第一个女人,不,确切地说,小芳是彭辉惟一真正爱过的女人。彭辉总觉得自己同小芳的那段感情应该算是他的初恋。”
彭辉人生的际遇的两个让她梦牵魂萦的女人,偏偏又是母女,我想这不仅是天然的巧合,更是一种因果的报应。从二十年前赤手空拳受人鄙夷的穷小子,跃身而成了财大气粗的大老板,彭辉可以说是平步青云。改革开放,让彭辉的视野开阔了,思想解放了,个性彰显的,欲望膨胀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有钱不仅能使鬼推磨,同样也能让磨推鬼。金钱营造了生活,但却扭曲了人的心灵,既成全了人,也割裂了人,当金钱成了生活的主宰,人就成了精神的侏儒,它无限的膨胀了人的欲望,遮蔽了人性中那些纯粹、朴素和持久的情愫,把人生变成一场在金钱跷跷板上此起彼伏的游戏。他在成为物质上富翁的同时却也沦落为精神的乞丐。他深深意识到了自己心灵的空虚,精神的颓靡,处境的窘迫,人生的无奈。为了生意,他不得不成天与自己并不愿意打交道的那些达官贵人周旋,喝酒,打牌,泡小姐……内心的苦楚无可言状。他陷入不可自拔的地步,处于空前的迷茫状态。
“彭辉经常莫名其妙地想,倘若时光真能倒转,他宁愿退回到在商丘老家生活的岁月。他宁愿整日守着一亩三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宁愿在农闲之时背着工具篼子走街串巷,招揽木匠活。当然,前提得是小芳做了他的妻子,最好再给他生个一男半女。有时候彭辉甚至想到了死,他觉得人活着实在太累,实在没什么意思,忙来忙去不知在他娘为谁忙活。假如没有儿子,彭辉真想离开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实在他娘的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尽管彭辉一生他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的,使高官达贵为他所用,使流氓地痞闻风丧胆,使楼中楼的酒店的老板忍气吞声惟命是从,甚至他也能够让韩秋这个原本纯洁无暇的女孩子接受他的所谓爱情。
“韩秋的出现令彭辉的眼前一亮,他似乎又回到了从前,又有了在月色明媚的池塘边与小芳钓青蛙时的那种青春萌动、那种惬意和那种亢奋。这就是他迫切地想走近韩秋的缘故,他把韩秋想象成了小芳,他要从韩秋身上延续自己那断了许多年的梦。
尽管他知道韩秋就是韩秋,韩秋起码要比他的小芳小二十岁,但是他依然要欺骗自己,他就是要把韩秋当作小芳来对待。”
其实说来,韩秋一开始出现,便让彭辉开始为自己结着一个死套,让他一步步走进了小芳的影子里,到头来,当影子被击碎,他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编织的虚幻的梦尽管是美丽的,但梦醒了,他才发现他永远骗不了自己。爱情这两个字是那么的遥远而生疏。彭辉与小芳曾一起走过那么多艰辛的路,一直延伸至坟墓。这就是迷茫的代价。让他苟活在迷茫中,让他的灵魂跌入了万丈深渊,让他的心灵没有了归宿。心灵没有归宿的人是天底下最可怜的人,尽管他腰缠万贯,就象是大海里航行的一只小船,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只能在漫无天际的大海里随波浮沉。
彭辉的灵魂就是这样在挣扎中涅盘,在涅槃中逐渐的清醒和忏悔起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彭辉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这个酷似小芳怀上了他的骨血的韩秋竟然是他的亲生女儿,是他与小芳结下的一枚苦涩爱情果实,这是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如此尴尬窘境,让他如何去面对他挚爱着的初恋情人,让他如何去面对他一往情深的韩秋!
当禁锢彭辉灵魂的绳索彻底的解开了,心灵慢慢的飘移游动起来。寂寞痛苦。他为之生为之亡的终极目标被完全彻底的击碎。坚强的外表下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是一颗伤痕屡屡的滴血的心。当他彻底明白相爱的人不能相守,爱他的人又不能相伴,他心中信念的城堡已轰然倒塌。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芳成就了彭辉,小芳又一手断送了了彭辉;彭辉成全了韩秋,彭辉在悄无声自息中葬送了韩秋;韩秋彭辉在山重复时看到了柳岸花明,韩秋让彭辉的灵魂沉沦于万劫不复的地狱。其实对于这一点,小芳有着她难言的苦衷:不妨让我们再来重温小芳在彭辉遗像前的一段真情告白:
“望着彭辉的照片,小芳哽咽着说:“小辉,你不该这么走啊,你走了,让俺咋活?俺知道你喜欢秋是因为喜欢俺的缘故,俺不赞成,不是因为别的,俺就是担心哪一天你发现秋不是俺,你就会冷落了秋,那样你就害了秋啊!俺知道谁也代替不了俺,就像谁也代替不了你一样。”可以说知彭辉者,莫过于小芳。尽管彭辉从他与小芳的恋爱和人生经验中获取了足够的智慧,但他依然要将埋藏于他心灵深处这幕这感情的悲剧移接至韩秋身上,让他从小芳的影子里暂时寻找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我想这是因果的回报,也是人性的宿命。
二、走近韩秋,让我感知社会底层女性的不幸
小说除了成功地塑造了彭辉这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对韩秋的刻画也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赵老师笔下站立起来的韩秋,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孩,是一个因生活所迫扼杀了自己的追求和梦想的少女。她的欲望清澈见底,她的要求也不高,起初她只是为了能够治好母亲的病,为了能够供弟弟上大学,她恪尽职守,安守本分,委曲求全,毅然地承受着生活中接踵而至的艰辛,忍受着外人的冷脸和白眼。但她最幸运的是遇到了彭辉,这归因于她长相酷似彭辉的初恋情人。
命运对她并不公平,同样也狠狠地捉弄了她一回,让她偏偏要遭遇母亲初恋情人的热烈的追求。让她的人生观爱情观价值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畸形的病变。应该说她对彭辉的情愫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但这份情份是基于感恩戴德。由此看她与彭辉的爱情基础并不牢固,抑或也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潜藏着危机。小说在结尾处,赵老师有意安排了小芳的死而复生,与彭辉的再次相遇,让小芳一手将彭辉心中的影子击碎,让韩秋心中的幻想破灭,让彭辉怀一颗负疚之心走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让韩秋一生都活在彭辉的阴影中而郁郁寡欢。我想这绝不是一种天然的巧合,而这种颇具戏剧性的变化让人性的回归也成为一种时代的呼唤,成为众望所归。从而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更加鲜明。
“韩秋的出现的确让彭辉死了的心复活了,他渴望自己能够从迷茫的梦境里回到现实中。彭辉已经明显地意识到韩秋将要改变他的生活,尽管他不知道韩秋的出现是福还是祸,但他不管是福是祸都不想回避,他不想让自己沉寂多年的心继续沉寂下去,这对于正值不惑之年的他来说的确令人感到费解。”
因为与韩秋的际遇,才让彭辉眼前一亮,让他砰然心动。
“彭辉每晚陪着崔副局长和老魏这样的甲方在夜总会或洗浴中心消遣,他自己却越来越没兴趣找小姐了,因为他的脑子里装的全是小芳和小芳的化身韩秋。更确切地说,他觉得小芳又复活了,小芳又显灵了,小芳几乎每晚都出现在彭辉的梦里。而现实中的韩秋,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彭辉这个钢铁般的硬汉,他的确有些身不由己了。”韩秋,复苏了彭辉的心灵深处沉泯已久的绵绵爱意。
“彭辉过去帮着推车,并冲韩秋微微一笑,是如释重负的一笑。韩秋也微笑了一下,笑得很好看,那微笑里充满了感激。彭辉轻轻抚摸了下韩秋的脸,韩秋的脸很烫,就像当年发高烧的小芳。这是彭辉第一次摸韩秋的脸蛋,他摸韩秋脸蛋的感觉和当年摸小芳脸蛋的感觉竟然一样——细腻、滑润,还有一种麻酥酥的手感。在已过的二十年,他摸过新婚妻子的脸蛋,没有这样的感觉;他摸过几个情人的脸蛋,也没有这样的感觉;他摸过无数个夜总会小姐和桑拿按摩女的脸蛋,更没有这样的感觉。”
韩秋的朴素和纯真让他有了初恋时的那种兴奋和渴望,这种渴望让他心绪不宁、梦牵魂绕,让他觉得自己又回到了纯真的岁月里。
“韩秋对于彭辉的这一摸不仅没有丝毫的反感,反而有一种亲切的感觉,竟然同父母在她病中摸她的感觉很相似。从手术室出来的人,都是虚弱的,不仅仅是体质上虚弱,精神上也是虚弱的。韩秋就是这样,她觉得自己此刻很需要某种来自外界的安慰,即便是轻轻的抚摸,也感到异乎寻常的满足。而且自从彭辉给她交了住院费以后,她就觉得骤然间彭辉离她近了许多.应该说韩秋起初对彭辉的情感还只是一种感恩戴德的心理倾向
不过,这时“韩秋看彭辉的眼神已经没有了以前的犹疑和不信任,取而代之的是信赖和感激的目光。”
韩秋心路轨迹合情而又合理:一方面,她是出于感恩心理;一方面,她对彭辉渐渐产生的好感。二人心灵间的距离也渐渐拉近。但是只是她怎么也不可能知道,在彭辉的心目中,她只是小芳的影子,她是无法懂得爱是一把双刃剑。在让她欢欣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巨大的不幸。她满心欢喜的选择,却既毁灭了彭辉,又给自己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心灵伤痛。
婚姻是故事的结构和兴趣中心,金钱和性欲是故事发生的因由,也是破解主题的结扣。没有钱,韩秋和小慧现有的生活就失去了基础,他们就不会对占有了他们的男人心存依赖。故事中,几乎每个细节,都渗透着钱的力量,钱和人性推动故事的情节的发展。韩秋对彭辉的依赖缘于她希望让母亲的病得到救治,弟弟能如愿以偿考上名牌大学,小惠更是见钱眼开,不惜使尽浑身解数。金钱成为操纵情感和婚姻的幕后黑手,这真是绝妙的讽刺。曾几何时,金钱竟然取代了人的信仰呢?彭辉用区区五万块钱可以让他曾经占用的女人知难而退,韩秋因为还不起她对彭辉的人情债而甘愿以身相许。离异后的彭辉的原妻牢牢的攥住彭辉的经济把柄,以如果彭辉再结婚财产全部归她相要挟,楼中楼里里外外的那些男人和女人,一辈子和钱较劲,忙挣钱,忙喝酒,忙闹感情危机。
在韩秋眼里,“彭辉是个很成功、很有主见、很有男人味的人”,“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纯朴善良的韩秋面对上天赏赐的这个杰出男人,无法不动心。她的动心充分体现了其自然真实的性格特点。作品对韩秋有过这样的描述:“韩秋虽然是个城市姑娘,却又不像有些城市姑娘那样轻浮和傲慢,也许是因为家境的贫寒,反而更像个农村姑娘。”正因为如此,韩秋的所作所为便是真实的,可信的,她在彭辉与小芳的恋情中是一个无辜的牺牲品,在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场合,他充当了小芳的替身,她悲苦的命运足以唤起人们悲悯的情怀。
李彤,这个彭辉得力助手、年轻英俊、才华横溢的清华高材生,依然摆脱不掉悲剧命运的定数。因为他缺乏应有的果敢、自信,把握不住爱情的机遇,让过眼的姻缘与之失之交臂。因为在友情与爱情之间,他不愿背负一个背信弃义的罪名。在事业与婚姻上,他始终在恪守着先立业后成家的古训。更何况横亘在他和韩秋之间的,还有他无力改变的韩秋家境的极度困窘和亟需救助的现实!这就让他始终无法突破心灵的围城,最终落得个水中望月,望人兴叹。应该说,李彤的悲剧,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小说中出场人物屈指可数,但个个性格鲜明。赵老师对楼中灵寻欢作乐的男人和出卖肉体与灵魂的女人的内心世界的剖析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在赵老师的照妖镜下,一群腐败官员聚财敛色的本性也昭然若揭,让人鄙夷的同时又深感悲哀与无奈。却难以让人深恶而痛绝。在时代的激流中,他们在磨爬滚打,他们有情有义,有苦有乐,他们够朋友,讲义气,为了干事创业,他们不得不违心的曲意奉承。赵老师笔下的那一个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她们为钱献身,卖笑求荣,沉沦的不仅仅是肉身,还有她本原来纯洁的灵魂和善良的人性。
三、走进小说,品味其巧妙的构思和深刻的内涵
因为我明白,赵老师的创作的意图绝不单单是要向我们绘声绘色地来讲述一个有关儿女情长的爱情故事。赵老师真正的用意在于透过这个离奇曲折的由一个男人与母女二人之间展开的孽情故事,去披露当代的暴发户们在一夜之间暴富后无所适从的茫然,去揭示这一群体内心的苦闷、彷徨与纠结。
小说的成功的之处在于赵老师以真知灼见和超人的胆识,大胆地披露社会的阴暗与腐朽。暴露着人性的丑露与自私。在作品中,赵老师没有急于用道德的标杆却评判小说中人物及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谁好谁坏,只是把千疮百孔的社会形态真实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然后在一个个社会的浓疱上猛力扎上一刀,让读者在揪心的痛疼之后去认知小说中一个个人物真实的欲望和情感需求,去反思这个多元化社会复杂的社会形态,去感知众相百生的人生舞台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去体味物欲横流的社会局势对暴富者群体视角的迷惑和灵魂的冲击,去明察这一社会群体对社会激烈的变革的无所适从,去感受他们对自身理想和梦想追求的迷茫和困惑。
作品以平实练达的语言,营建了看似简单却又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了彭辉、小芳、韩秋、李彤等人物形象。回望着赵老师笔下一个个人物的心灵轨迹,宛如在扫瞄着一幅撼人心魄的人生百态图。在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是真实的,对他们,我们很难用坏人与好人这样的标准去界定。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也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和生存方式,但是,在时代变革的杠杆作用之下,在现实生活的迫压之下,不得不进入名利欲望的怪圈,他们的每个人的身上都笼着浓重的悲剧色彩。让读者在品味小说因爱恨情仇所漫卷起的那一抹一抹温情,一丝丝亮色的同时,心灵深处也负载着一层层挥之不去的悲哀与沉重。
我想,在赵兴华老师的意念中,彭辉要寻找的小芳,不仅仅是一个化身,也不单单是他曾经遗失的玫瑰色的梦境,而是一个时代人性中缺失的弥足珍贵的东西。赵老师只是以彭辉寻找小芳为引子,呼唤人性的回归,伦理的回归,道德的回归。
“切诺基越野车是撞断大桥北侧的护栏斜着飞出去的,根据车的落点,可以看出车在空中飞行了好长一段距离。车子打没打滚不知道,反正车落在了十几米深的河底时是四轮着地的。整个车体摔成了一个薄片,就像被踩扁了的火柴盒,车肯定是报废了。离车不远处,盖着一个印有急救中心字样的白布单,清晰地显映着人体的轮廓。”
当彭辉驱车在桥上那纵身的一跃,他书写了一个并不太圆满的人生结局,他也为他一生的迷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彭辉找到了他念念不忘的小芳了吗?——这也给读者留也了深沉的思考和意境悠长的反刍与回味……
小芳,你到底在哪里?
——冥冥之中我隐约听到了来自于地狱抑或是天堂中的呐喊。但愿阴曹地府里的彭辉已经找到了他心灵的归属。

心花一瓣

心花一瓣 进士

  • 23

    主题

  • 398

    帖子

  • 10136

    积分

2011-03-31 20:49:53

投稿栏目/社团:【杂谈传记】文章标题:敬畏文字作者:累了请抽支烟授权级别:A
http://www.vsread.com/article.php?aID=144238发表评论ID:心花一瓣发表时间:2011-03-3120:48:21
评论内容:
品味着烟兄弟的文字,想起了司药的苦口婆心,感念着烟兄弟的逆耳忠言,顿觉脸红耳烧心在跳。
因为这不能不让俺想起了烟兄读了《小芳,你在哪里》一文后留下的情真意切的点评:“心花的品文越见功力了。用心体会的独特见解,透着对原文的精透理解和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也有一种不适的感觉,即引用太多且过于频繁,致使文本有种滞累感。”
因引文频繁让文本滞累,因滞累让烟兄深感“不适”,罪过,罪过,这着实让心花心头不禁一颤,我可以想象得出,烟兄当时那种不适的感觉定然像吃饭吃出一只苍蝇,因为连我自己都觉得浑身上下不舒服起来。
同一篇文章,司药也留下了如此苦口婆心的点评:文中错别字等问题,药做了标注,请心花留意修整。药还是那个观点:美文少瑕疵。细节的疏忽,影响作品的精致。
他在执著追求(追救)韩秋的过程中,/韩秋彭辉在山重水(这个“水字”漏写了)复时看到了柳岸花明,让彭辉怀一颗负疚之心走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也是破解主题的结扣。(“结扣”这个词,药不是太明白,口语?)/在时代的激流中,他们在摸(磨)爬滚打,/赵老师没有急于用道德的标杆去(却)评判小说中人物及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
良药口利于病。良朋言辞中肯的针贬让心花倍受感动。益友的点评,无异于一计计长鞭,鞭笞着我的灵魂,引发了我对文字的敬畏!因为此时此刻,文字对于我而言,已不再单单是几个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她同时承载了一群文字的有缘人对汉字的态度。
记得刚进入小学时,我的启蒙老师就告诉我,你可不能小瞧了这些方块字,她可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在书香墨趣的浸染下,我一天天长大,从那一个个方块字中,我品味到了她深邃而丰富的内涵。我渐渐地懂得,就是这些跳动于书页之间的文字,穿越了时空,一笔一划认真而执着地传承着华夏的文明,推动着民族历史的进程。文字绝不仅仅是用来渲泻情感、释放心情、排遣郁闷的工具,所以我们理应对于先人以及他们所创造的文字怀一份虔诚的敬意,行文时严肃认真地来遣词造句,准确地来表情达意,而不应该有丝毫轻视和亵渎。
既经出手的每一篇文字,都要像是在平面媒体发表一样,不能有半点的草率与马虎,不能佶屈聱牙、别字连篇。否则,那就绝不单单是对自己不负责任,也是对读者的不恭和不敬。
为文一如为人。闲暇里,怡情养性也好,翻晒心情也罢,既然要舞文弄墨,就得考虑文字究竟是要传布的,所以即使不求“流芳百世”,起码下笔前后,反复推敲,在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上多下些功夫。
现代社会提倡低碳生活,要求人们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尽量少地制造生活垃圾,那么,为文写作又何尝不需要“低碳”呢?一个人,一旦缺失了对文字敬畏感,就会恣情妄为地胡乱涂鸦,随心所欲的玩弄文字游戏,人为地粗制滥造一些文字垃圾。而惟有对文字心怀敬畏,才会让自己文字低碳、绿色、阳光。
你说是吧,烟兄弟?

桐疏枝寒

桐疏枝寒 进士

  • 434

    主题

  • 4219

    帖子

  • 8255

    积分

2011-04-01 16:41:24

:【心花一瓣:三月编辑评论专帖】评论13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