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评论部 回复本帖
未名书屋屋主

未名书屋屋主 进士

  • 33

    主题

  • 1611

    帖子

  • 10949

    积分

惊涛骇浪话《红船》

2011-07-03 20:11:14

惊涛骇浪话《红船》
——长篇小说《红船》编后

千古彭蠡泽,浩瀚鄱阳湖,道不尽渔歌唱晚,秋水长天,书不尽雁阵排空,鹤舞九天。连续编读詹幼鹏先生的长篇小说《红船》后方知,这华夏第一大淡水湖,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却沉淀着深重的苦难和千古的悲伤。小说以娴熟的笔法、苍劲的笔力和犀利的笔锋,艺术再现了九百里鄱阳湖的一部百年苍桑史。令人迴肠荡气,唏嘘不已。读之,如乘坐红船,颠簸在惊涛骇浪的鄱阳湖中。小说已截稿,多少画面仍在我眼前回放,几多心得便油然而生,择其几点,抄录于下,以饗读者。
一.广阔的时空背景。
小说以当年有名的大都市吴城为依托,幅射鄱阳湖的整个水域,全方位地展示了从晚清到抗战结束期间,赣鄱地区的历史风貌和鄱湖人民艰难谋生顽强拼搏的生存状况。跨越百年,纵横千里。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为小说提供了丰厚的写作素材,也增加了写作的难度。然作者却稳操航舵,行船走水,驾轻就熟。捉笔操刀,有章有法。驾驭《红船》行走在波澜壮阔的鄱阳湖中。
时空虽大,大而不空。笔触所至,有虚有实。虚实结合,相得益彰。尤其是诸多人、物、事,都是实名、实地、实时、实事,翔实的史料,合理的虚构,穿插于故事之中,增加了作品的可信度,给读者以芲桑感和真实感。
二.鲜活的人物形像。
小说以三先生和胡子挑两个对立人物为主轴,枝枝蔓蔓,盘根错节,上上下下牵扯到众多人物。商人,船夫、湖匪、挑夫、妓女、军人、风水先生、小商小贩……个个鲜活丰满,栩栩如生。
三先生这个“出生卑微,耳大面白,仪表堂堂,天生一副富贵相”的小刨工,当上了小伙计,又当上了小朝奉,一旦发现机遇便果断地抓住不放,一旦谋划成功便图谋更大发展。以至不择手段,谋害人命。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一个本性善良、“年青俊朗,身带异相”的人逐步成为一个通达人情世故、精于商道的人,一个有胆有识、善于经营、敢于拼搏的人,最后演变成为攻于心计、坏了良心的人。
如果说在三先生的身上我们还看不到什么突出的印记,那么另一主要人物胡子挑的一张大胡子的脸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他“身高六尺,体格威猛,……那张棱角分明的脸盘上,上一对浓眉大眼,下有一副飘逸至胸的五绺长须,更令人觉得非等闲之辈。”为报父仇,他火烧万盛烟行,杀了曹老板一家,当上黑虎山匪首。还别出奇想的用金钩吊着胡子吃饭,号称“金钩大王”。打家劫舍,杀人越货,湖匪形象极其鲜明。除了凶狠歹毒的土匪本性,他隐忍数十年,周密谋划,终将仇敌尽皆杀灭,其阴险狡诈可窥一斑。尽管如此,在大书其行凶作恶的同时,作者还不忘写上他恻隐、人性的一面。黑虎山的规矩的是抢富不抢贫,抢官不抢民。见刘大河抢劫渔船,强奸少女,竟也多次痛打,这就写出了土匪的两面性。坐在茶馆窗前,“看芸芸众生奔波在风雨之中……,当中的某一位说不定那天还会撞在自己的弟兄手中,成为刀头之鬼,断尸亡魂”,他竟然长叹一声。
再看两岁就被人贩子用一包花生米骗走的小翠,四美楼挂头牌的翠花姑娘,从良后长春客栈的三师母。不幸的身世,不平凡的遭遇,造就了她不平凡的胆识。虽见她“朱唇轻启,榴齿半露,那软软的一声呼唤,恰似燕语莺啼,余韵百转。更有那两只如星明眸,脉脉含情,弄得三先生接也不是坐也不是”。但第一次见面,就“抓住了他的七寸”;一夜初情,连哄带吓,不到几个回合,便套出十二只皮箱的实情;三先生长吁短叹,她便知其所想,一碗莲子汤,便让其干爹干妈周老板夫妇命丧黄泉,也让梅香成为哑女,一条长布袋又要让梅香送命;三先生身首两处,噩耗传来,她竟然没有流泪;火烧长春客栈,她沉着冷静,临危不惧。
还有那形销骨立、仙风道骨的潘半仙,占卜打卦时“双目微闭,神色不动,一副超凡脱俗的样子”。明明想攀上三先生,却“抬起眼皮,装着很随便的打量了对方一眼,马上又眼帘低垂,打他的瞌睡去了。”三先生要走了,“他一声断喝,一个‘慢’字如雷贯耳,震得三先生身上几乎起了鸡皮疙瘩。”待稳住三先生,“便微闭双目,又去打他的瞌睡了。”一个算命先生的形象惟妙惟肖地站在了读者面前。
其他如腰圆膀粗,一脸横肉,好酒、好烟、好色,但颇讲义气的张蛮子,正直英武、智勇双全的刘大海,五毒俱全、无恶不作的刘大河,即或是肉包子店的老板娘、黑虎山的湖匪等众多人物,均有可圈可点之处。
三.曲折的故事情节。
情节,决定小说的故事性,是吸引读者的一大法宝。开篇首句“三先生一生的祸福,完全是由那十二口皮箱引起的”,就对全篇作了精到的概括,并引出悬念。小说的第一个戏剧性变化是刨烟高手三先生的父亲,“一个鹞子翻身纵身跃过店铺里那排近四尺高的曲尺柜台,大叫一声‘胀死了!’”因而让祖传的独活绝招失传,三先生才成了一名伙计。接下来,十二只皮箱的阴错阳差,让三先生由一个商行的小朝奉摇身一变而成吴城屈指可数的大商贾,引发与胡子挑等人的恩怨情仇。从三先生一夜暴富,胡子挑家破人亡,风尘女择枝从良……到刘大河幡然悔悟,夺红船喋血湖疆,一家两代人悲欢离合,最后尽皆亡命湖中,葬身鱼腹。一件件,一桩桩,错综复杂,惊险刺激,扣人心弦,动人心魄。
一条主线,多处分叉,作品详略得当地抓住每一个线头,过渡性的惜墨如金,一带而过。要紧处不惜笔墨,恣意铺陈。主要事件必借题发挥,穷尽其极。重大场面必竭力渲染,尽致淋漓。胡子挑挖空心思,利用刘大河为已报仇,穷追不舍,杀其父,烧其母,害其兄,奸其姐,可谓坏事做绝,丧尽天良。内中情节之曲折,过程之迂回,结果之惨烈,令人叹为观止。刘大河对其亲父的非人酷刑,惨无人道,令人发指,以至胡子挑也不忍再看下去。阅到此编者几乎也无法再编读下去,不知作者是怎样下笔的。小说所书的重点章节可谓无处不尽其极,如龙舟大赛的铺张描写,海阔天空,不厌其巨,抢走刘大河的过程,险象环生,不厌其奇。全书与此类似的情节和场面可谓俯拾皆是,令读者印象深刻,心灵震憾。
对待如此庞杂的题材,作者运转娴熟的手笔,承启转合,左旋右廻。伏笔刚埋,悬念又起。高峰深壑,明礁暗涌。读来如鄱阳湖之潮水,起伏跌宕,汹涌澎湃。
四.浓郁的传奇色彩。
三先生、三师母大起大落的传奇一生,胡子挑从挑夫到落草为寇的湖匪生涯,刘大河从幼儿到匪首到抗日英雄的惊人转变……,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无不具有极强的戏剧性和浓酽的传奇色彩。朱元璋与陈友谅鄱湖大战十八年的绘声绘色,陈夫人殉情望夫台亦真亦幻,水面天心巨龟驮大船的亦神亦仙,潘半仙打卦占卜的亦人亦鬼,历史的真实和传说、传奇的虚构,交融并用,互补短长,使小说的故事性、传奇性愈益浓厚。
五.丰厚的文化底蕴。
小说篇首便以悠然的文字把我们带到富庶的饶州,老旧的万盛烟行,看“皮丝烟”的色泽、味道、形体、质地,刨烟过程中的清尘、打捆、上油、压刨、添水等基本工序。这些相当专业似与情节无关的文字,让我们从皮丝烟的丝丝烟味中闻到鄱阳湖淡淡的韵味。
小说浓墨重彩描绘了鄱阳湖流域的人文地理,社风民俗。全书史话今风,风土人情,蕴含于字里行间。商道渔讯,传闻铁事,信手拈来。酒巷挂幡,茶楼贴告。湖汊停船,水寨点灯。书不尽鄱湖的富庶祥和。长春客栈的豪华气派,四美楼的灯红酒绿,道不尽吴城的繁茂兴旺。更有船夫撑船,更夫打更,逸士打卦,妓女卖笑,挑夫赶脚,屠夫操刀,富商大贾的醉生梦死,商贩走卒的东奔西忙,江洋大盗的铤而走险……。凡此种种,艺术再现了芸芸众生的市井生活,休养生息赚钱谋生的生存状况,江南都市的风情底蕴扑面而来。
“我们为什么活得不象个人?”“钱是一种好东西,但同样是一种害人的东西。”三先生道出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而杨铁汉的话则更掷地有声:“我们要上对得起历代皇帝,下对得起天地良心,对得起鄱阳湖的黎民百姓。”“凭什么(他们)能过着人上人的日子?而自己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担惊受怕,过着这种非人非鬼的生活?”胡子挑的内心爆发一种无法消除的嫉恨,是那个时代社会底层对巨富显贵们的仇恨,是社会矛盾最尖锐最集中的表现。作品的思想性由此可见。
一部苍桑史,百年辛酸泪。历史上的红船为鄱阳湖独有,是明代以来赣鄱地区的一项先官后民、官民合办的公益性事业,发挥救难济困的慈善精神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此种精神,在封建皇朝,在近代人文中可算是至高境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作者所言,“红船是鄱阳湖文化的另一种符号,更是(近代)鄱阳湖人的精神象征”绝不为过。
百年红船是一段历史见证。如果说红船所承载的鄱阳湖文化源远流长,那么,《红船》中体现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则是鄱阳湖文化的真实反映和有益补充。小说虽没有以红船为主线,大部分事件与红船并无直接关联,但《红船》中大量的描写丰富了红船文化的库藏。字里行间浸淫着鄱阳湖的湖风水气,体现了小说的历史厚重感。
勿庸置疑,《红船》以其磅薄的气势和和无可争议的艺术感染力感动着广大读者。掩卷思之,似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此提出,与作者商榷。
如上所述,小说的主要事件与红船这一实体并无直接关联,小说的主旨亦与“红船精神”相去甚远。即使有三先生被救、刘大海当红船头并献身、刘大河抢船等情节,但并没有将“红船精神”之内涵深入于小说的主线,从写实和意会的两种角度审视,以《红船》为题似有牵强。若立足于“红船精神”,对故事作一些修改整合,《红船》之题名是否会名正言顺?其思想性是否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刘大河从一个杀人如麻的湖匪突变为一名抗日英雄,其转变过程似有点生硬。了解事情真相让他如梦初醒,但不一定能让他幡然省悟,走上抗日道路。若加进一些血淋淋的实例教育和剧烈的心理变化过程,似会显得更加圆润、顺畅。
上述所云,仅是编者的一孔之见,并不成熟。好言坦陈,丑话直说。或有疏漏、偏颇,权当班门弄斧。
千帆侧畔竞过,万里东风劲吹。愿《红船》扬起风帆,乘风破浪于鄱阳湖中。

六月竹子

六月竹子 进士

  • 80

    主题

  • 2785

    帖子

  • 7351

    积分

2011-07-03 21:11:59

一直跟评了《红船》,未名书屋老师将《红船》这部小说剖析的如此全面透彻,令人感慨,令人敬佩。文章把几个主要人物像三先生、胡子挑、潘半仙、小翠、张蛮子的形象从外貌,心理,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准确的分析,让人物形象更鲜明。善于抓住三先生,胡子挑等人物之间的矛盾,三先生,胡子挑,刘大河与当时自己所处的环境矛盾冲突进行分析,这样就做到了人物从小说中走出来,又能回归于作品之中。同时思考和挖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深刻。在故事情节上,未名书屋老师注意了情节的连贯性与完整性的结合,并且与人物的性格结合起来,很好地处理了主次之间的关系。对于环境的分析可谓独树一帜,鄱阳湖特殊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在这种环境里生活人们才有更多欲望,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将人物结合在一起,才有了三先生及其一家人不同凡响的故事。
未名书屋老师娴熟的笔墨,将这部小说诠释的淋漓尽致,让读者更有读原作的欲望。
能够一分为二的评价一部作品,可见未名书屋老师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这种功力没有长时间的文学知识积累是做不到的,没有较高的文学底蕴是做不来的。钦佩未名书屋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与高深的文学修养。

晋忻李

晋忻李 探花

  • 284

    主题

  • 2419

    帖子

  • 20631

    积分

2011-07-03 21:32:09

文好评好,堪称双璧,值得仔细品读。

古渡

古渡 进士

  • 330

    主题

  • 3114

    帖子

  • 7278

    积分

2011-07-03 21:54:59

支持屋主老师!此评甚好,值得大家学习!

菊梦悠悠

菊梦悠悠 榜眼

  • 43

    主题

  • 1435

    帖子

  • 28850

    积分

2011-07-04 00:04:53

评析全面,语言很有功力,值得学习。“一部苍桑史,百年辛酸泪。”只是沧桑是这样的吗?问好。

蓝色梦中雨

蓝色梦中雨 探花

  • 53

    主题

  • 3605

    帖子

  • 13746

    积分

2011-07-04 07:01:44

拜读屋主老师作品,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文章赏析深透,人物刻画的形象、逼真,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浑厚、凝练的语句,高雅、脱俗的赏析观点!谦虚向上的文风!开阔了蓝雨的视野,非常仰慕老师的才华!

未名书屋屋主

未名书屋屋主 进士

  • 33

    主题

  • 1611

    帖子

  • 10949

    积分

2011-07-04 08:14:07

能得到诸位大家的肯定,欣慰之至。

云天片羽

云天片羽 秀才

  • 0

    主题

  • 1

    帖子

  • 1371

    积分

2011-07-04 19:16:05

感谢“未名书屋屋主”先生精准的审读和高超的点评,本人心悦诚服。一部三十多万字的长篇,能如此了然于胸,一眼看穿,无非常之功难道其一二,何况是如此高屋建瓴,纵横捭阖,激扬文字如行云流水,真是佩服之至啊!先生辛苦了,先生用心了,先生尽责尽力了……再次感谢。虽非真金,却有慧眼;虽是陌路,却成知音。再次感谢先生赐教!有如此敬业之编审,江山网之大幸也!祝好!
先生如不弃,可到本人的新浪博客走走,也许对本人能有更多的了解。本人博客网名“云天片羽”——本名“詹幼鹏”,取“万古云霄一羽毛”之意——可在“百度”键入“詹幼鹏”或“云天片羽”便可进入。期待先生光临指教。

未名书屋屋主

未名书屋屋主 进士

  • 33

    主题

  • 1611

    帖子

  • 10949

    积分

2011-07-05 20:07:16

谢云天阁下对本编的理解和赞誉!谢詹先生喻敝人为知音!老朽不过是尽了应尽的职责,匆忙编读,难免挂一漏万;才疏学浅,唯恐摸错经脉。自信虽无慧眼,却识真金;纵然陌路相逢,却成知音。这里,用到我《红船》第一篇按语中的话:有缘。到先生的博客走了走,先生的博学令人感佩。只是,敝人的博客在网易,未能给先生留下片言只语。若不弃,请到“未名书屋”http://zhaobin7066149.blog.163.com/message/?type=comReply#m=2家中作客,不胜欢迎!

未名书屋屋主

未名书屋屋主 进士

  • 33

    主题

  • 1611

    帖子

  • 10949

    积分

2011-07-05 20:49:01

六月竹子老师的褒奖,实不敢当。敝人草就的编后语发出一小时,便迅即作出这样的帖子,感佩之至!相比之下,老朽迟缓了。先生对本编的拙文“如此了然于胸,一眼看穿”(作者詹幼鹏语),知我者,竹子也!先生对《红船》的跟帖亦如此的迅捷和精到,甚至在我的编者按刚出,先生的跟帖已先我的点评而发了。我俩可算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红船》把我等三人联结到一起。还用那句话:有缘。六月的竹子,青翠欲滴,愿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