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评论部
寒溪幽兰

寒溪幽兰 童生

  • 1

    主题

  • 3

    帖子

  • 792

    积分

★:寒溪幽兰2014年3月份评论帖

2014-03-05 23:12:22

——赏析刘国安诗歌四首

作者:寒溪幽兰

我时常借着夏夜的月光

将镰刀磨亮

穿过山村的丛林

去收割那片散落于旷野的记忆

……

这是怎样的一位诗人啊!他用诗歌的“幻与实”,借助想像的力量,寻找一个角度透视生活,使生活在诗歌中达到一种纯粹和极致。诗人刘国安在这首《夏日微澜》中,开篇奇特令人惊叹。他用“夏夜的月光”磨亮镰刀,去“去收割那片散落于旷野的记忆”,独特的语言和想象,让情景顿生,别有风味。许多年来一直坚持写诗的刘国安并未与喧嚣的诗坛同步喧嚣,他的诗歌本能地遵从内在生命精神的引领,穿越俗世云层展开一种诗意的飞翔,正如泰戈尔所说“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影子,而我已经飞过”,诗人把目光转向大地苍生,在现代语境中践行着他朴素的诗学信仰。他的许多诗歌以乡土为背景,回忆童年的生活场景。“此时/祖父向我徐徐走来/他那佝偻的背影,伴着老牛身后的犁铧/越拉越长”,“此时/祖母也蹒跚着脚步/将一颗颗饱浸汗珠的种子/撒播在新耘过的土壤”(《夏日微澜》),这些诗句所描写的画面与他童年的生活相关。乡村的生活经历赋予他苍茫而辽阔的视野,他绕开那些华而不实或晦涩的词语暗礁,用朴实的语言让诗歌直抵心灵的坚实彼岸。法国诗人瓦莱里说:“诗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某些文字的组合能够产生其它文字组合所无法产生的情感”,在《夏日微澜》中,祖父、祖母、父亲、母亲、乡亲都入了他的诗,源于对亲人的思念和家乡的热爱,他们劳动的场景已经深深铭刻在诗人的记忆里。于是诗人把与众不同的深刻体验,独到的感悟和独特的思考融进他的诗歌。他抛弃空泛的玄思,向自身内心开掘诗中的场景都是可感可触的。父亲用脚板“丈量脚下的一寸寸土地”“村头结满苔藓的石板路上、又传来祖母洗衣归来的扁担吱呀”“母亲将无限的心意纳进鞋底”(《夏日微澜》)。在这首诗中,万物也是有生命的,“一根根红薯藤、沿着母亲的希翼飞长”“傍晚的萤火虫打起了灯笼”“村前的小河依旧奔流”“岁月的温度——烤干了祖祖辈辈湿淋淋的脊梁” (《夏日微澜》)。红薯藤、萤火虫、小河、温度……这些具有灵性的万物进入诗人的内心,具有了诗人的情感和体温,然后诗人巧妙地组合,引发读者心底的共鸣,令人读后感同身受。

华滋华斯说“诗是宁静中的回忆”。一棵树、一朵花、一排草垛都会让诗人回到过去的生活中,那些记忆总是以质感再现。一个诗歌创作者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还要有对情感的张扬和对事物的深层次的体验,了解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意象能力,似乎比了解自己感情的能力要求更高。诗人刘国安在《又见樱花开》这首诗中,将樱花喻为“一位粉面含春的佳人”“一位冰清玉洁的少女”,并且“娇羞地绽放/簌簌地飘零”“默默地倾诉/静静地守候”(《又见樱花开》)。这种浅层的状态描摹显然不是诗人的最终目的,樱花开时,他“刹那间/已魂不守舍”,“透过一路掩映的红墙碧瓦/追寻校园时代的青葱往事” (《又见樱花开》)。此时,诗人内敛的灵魂有了现实的依托,展现生命的原生态。樱花作为意象,它是诗人的情感知性和客观物体得到瞬间的融合,并且携带巨大的能量,暗含诗人内心情感的拓展:“阅尽大地的无限春光/找回已逝的如梦年华……” (《又见樱花开》)。 诗歌是灵性、才情、真理、善良、智慧等集合体,又是情感、知性、经验、想象、语言等来传达特质内涵和生活中其它文学样式不可替代的载体。刘国安骨子里是一个充满梦想和执著的诗人,其诗的构成追求一种疏淡柔和的效果。他从不人为地美化所观察的事物:“当羞涩的柳芽/推开季节的窗棂/千缕的清芬/随微风飘来”(《春天的脚步》)。浪漫的情怀,细碎的笔法,轻缓的语调,闲适的心境在《春天的脚步》这首诗中写到一定的深度。他追求语言的音乐性、节奏及有效的形象化:“料峭的春寒/刚披上崭新的嫁衣/清脆的铃声/吵醒了醉人的甜梦/鸟儿的翅膀/裁剪着片片云朵” (《春天的脚步》)。这些句子给人亲切朴素之感,简洁的诗歌语言,却有着丰富的内涵,不故弄玄虚,诗歌的“质感”来源于描述对象本身,因此诗歌写得从容而冷静。 出生在江南水乡的刘国安,其诗总浸润着一股恬静的江南水乡气息,他坦诚地追求一种与故乡和土地密切相联的表达方式。他的诗歌与童年的乡村生活有关,他对那些散落在记忆里的美好、质朴的瞬间进行了诗意的捕捉:“故乡的草垛/是麦稻用躯体堆积起来的/起伏山峦”,“夏夜降临的草垛/是孩童借着萤火虫的烛亮/相互追逐嬉戏的乐园”,“冬雪飘飞的草垛/是麻雀踏着漫山遍野的洁白/呼朋引伴聚会的舞台” (《故乡的草垛》)。这首诗贯注某种丰厚的品质,显示出一种对生活理性的缜密洞察:“故乡的草垛/是麦稻已逝岁月的生命延续”,“故乡的草垛/同时又是禾苗能量燃烧的精神升华/伴着时光流逝……”(《故乡的草垛》)。全诗结构自然天成,语言干净利落,将一股浓烈的情感倾注其中,诗句之间衔接自然,同时将笔触转向内心的开掘,试图通过内敛的力量来表达对故园的怀念和热爱。

诗歌是最接近文学本质的。如果没有诗,我们的内心会变得苍白;如果没有诗,我们的世界也将黯然失色。因为有了诗,才有“一只蜻蜓飞过/父亲连根拔起藏在稻田深处的稗草/笑容与皱纹连成了一片”(《夏日微澜》),樱花才会“娇羞地绽放/簌簌地飘零”,春天的脚步才使“醇酽的气息/充盈着空旷的心房”,《又见樱花开》,儿时的记忆里才有“故乡的草垛/是陌生的路人/能够读懂的村庄界碑”(《故乡的草垛》)。诗人刘国安既是生活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旁观者,并且以旁观者的姿态介入生活,将生活的体验与诗歌技巧有机地结合,从生活的源头出发,忠实于自己的内心,用诗歌的钥匙打开心灵之门。他的诗歌清新、灵动、质朴,诗风开阔,对万事万物有着深沉的思索,在他的诗歌中,随处都可以闻到生命的浓烈气息。他用诗歌的文字给世间万物密密织就一张网,这张网是他用才华、敏感、深沉、多思、勤奋和淡泊名利织成,他的所见、所思、所感之物,经由这张网的过滤,于是有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诗歌语言。 不断积淀的外部经验被纳入深层心理结构,使诗人刘国安看待世界有了多种视角与选择,这样当一种新的经验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会引起某种同化和顺应,因此他的诗歌写得凝重而简练,这并非是一种刻意的追求,而是人生阅历达到一定阶段后,其灵感和智慧的集中体现。

读刘国安的诗,可以让浮躁的心宁静下来,和他一起去回想过往的流年时光:葱茏的树木、流淌的河流,在乡村土地上劳作的祖辈、父母,村庄里的草垛、校园里的青涩时光……多少美好的记忆,都醉在诗歌的时光里。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