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润心音 的个人论坛 回复本帖
泣泪成珠

泣泪成珠 布衣

  • 7

    主题

  • 13

    帖子

  • 342

    积分

【心音】关于死,关于生,关于活着

2013-08-17 06:17:29

关于死,关于生,关于活着
                                           ——写在中元节前夕

总觉得中元节与七夕离得太近了。人们刚刚沉浸于一段缱绻之情却又要走进一份慎终追远的哀思。

二叔和二舅都是今年去世的,走的都很突然。二叔死于车祸,二舅突发心脏病躺在了医院里。按照家乡的习俗,逝者去世后的第一个中元节亲人要买肉等祭品给逝者上坟。母亲一大早打电话过来问我要不要回家给二叔、二舅圆坟,说我上班没空的话就别来了。我当即说,我去,我一定去。我爱我生存着的亲人,我也爱我逝去的亲人。

我是一个对死亡很敏感的人,敏感到我觉得我的生长拖着浓重的阴影。当死亡一次次降临到我的亲人身上时,爷爷、姥爷、奶奶、姥姥、舅舅一个个离我而去,我站在老屋的门槛上望着他们,看他们犹如跌进一潭深水,我再也唤不回他们的笑容。我觉得生的意义变得恍惚起来,生是一场赴死的旅行。

记得儿时,我家老房子斜对面住着三口人,一位侄子和他年迈的叔叔婶婶。叔叔婶婶无儿无女,侄子又未娶亲,三口人相依为命。村里似乎也没有他们什么亲戚朋友。那位叔叔先走了,侄子用一辆驴车拉着一口暗红的棺材缓缓驶向墓地。车前插着一个白色的灵幡,年迈的婶子穿着蓝色的大襟衣服伏在棺材上哭。“老---”,风拖着苍老的声音在空气里回荡,惨戚戚的,令人鼻子发酸。我不忍心看下去,哭着跑回家。多年后,我读到诗人约翰.多思的句子:“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鸣响。”想到儿时的自己是多么的不简单,当时我就是怀了这样一种情愫的,只是自己不会表达。

因为时时觉得自己向死而生,所以时时反思自己为什么活着。当我找不出答案的时候,我希望别人帮我做出一个回答。当我读到哲学家罗素关于为什么活着的答案时,我的泪水汩汩而出,犹如夏天屋檐下顺着屋顶流下来的雨水。罗素说,活着的理由是苦苦追求的爱情、自己想要的生活、对人类命运悲天悯人的同情心。第一点第三点先放在一边,第二点深深触痛了我。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么我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想要的生活是自己能决定的吗?每一个人只不过是时间和空间这纵横的两条轴线上一个小小的坐标,任谁也无法逃出那张名叫因果的大网,帝王将相如是、才子佳人如是、草民百姓如是,没有人可以例外。想起了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再清高孤傲、再才情旷世又如何?终老一生,也是在褪尽繁华后选择了寂寞,最后在美国的公寓里孤独地死去,这是她选择的生活,但是她想要的生活吗?倒是有另外一个清高孤傲的女人过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她是潘玉良。盛宴之上,潘玉良轻拨琵琶,慢启朱唇,珠圆玉润,唱严蕊的《卜算子》:“去也终需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开满头,莫问奴归处。”潘玉良,一个传奇般的女子,把一世情怀给了潘赞化,把生命揉进执着不弃的艺术中,不入外国国籍,不与画廊签约,把生命扯成碎片,让人在她的作品中看到她的灵魂。潘玉良在清贫寥落的生活中坚守着自我,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谁又舍得和她一样把自己的生命一片片连血带肉地扯碎呢?

民俗上讲,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门大开的日子,在这一段时间会有许多的孤魂徘徊在阳间。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节”,和目莲救母的故事相关。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段里,我的思绪纷纷扬扬,关于死、关于生、关于活着,哀思、迷离、绵远、回忆,洒落一地的还有两颗清冷的泪滴。

共0页 0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