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后花园 回复本帖
梧桐文苑

梧桐文苑 布衣

  • 49

    主题

  • 127

    帖子

  • 168

    积分

【梧桐社讯】安徽作家苏登芬入驻梧桐文苑

2014-08-30 17:27:43

作者简介:

江山ID:苏登芬,男,19578月出生于淮南市淮河岸边的架河镇苏涂村老郢沿淮人家。又名苏登峰,笔名淮上亦人,自号穿破袄子的人。1978--1983年在架河文化站工作,1984--199010月潘集区文化局工作,1990年至今在芦集、贺疃、潘集镇政府残联等部门工作。中共党员,1986年至1989年初本人和区文化馆的孙广瑜同志编写4万多字的《潘集区文化志》共五章二十五节。我经手编写四章十九节,孙广瑜编写第五章六节,本人编写分别1、沿淮花鼓灯及灯歌P36-43面,2、武霞轶事,传说类P55-67面,3、沿淮灯舞、大鼓、唢呐P68-73面,4、沿淮歌谣,民谣,歇后语P73-91面。

现为淮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潘集区作家协会理事,安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作家协会会员,1978年以来创作散文、诗歌、小演唱等140多篇,约40万字,先后在省级、市级、淮南日报及《当代文学》、湖北“戏剧之家”等刊物发表。

作者出版的部分作品:


江山文集: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45397.html

【作者作品】流行于沿淮地区的传统灯舞

http://www.vsread.com/article-466392.html


 


1、采莲灯

采莲灯是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我国明朝时期,经民间艺人继承发扬流传至今。

明朝时期,民间艺人曾在架河乡瓦郢村,举办过一次大型大家灯,取名为“百盛灯”,其中采莲灯是经老艺人们精心挑选的一种,从那时起,瓦郢村又相继出现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如“西狮子”、“合手火球”、“老背少”、“大头和尚戏柳翠”、“抬花轿”等。在它的影响带动下,邻帮村和小郢村“笼灯”、泥集村“旱船”、“五角星”等民间艺术孕育而生。

“采莲灯”这种民间舞蹈以歌颂“好人好事”为主,主要表现姑娘到河中采莲籽的情景。其中有10位姑娘手捧“采莲灯”,这种灯的舞蹈动作表演靠一名扛花树者做为总指挥。所以“扛花树”服装最为鲜艳,全身着大红颜色,头戴一束漂亮的彩边花和一朵很鲜艳的“大红花”,10名手捧“采莲灯”姑娘们的服装分红、绿两种,一种穿红花朵,一种穿绿金边花朵,头戴小彩花一束。从整体看上去,漂亮极了。

同时,参加“采莲灯”表演的还有锣鼓队人员共11名,全部穿大黄色全套衣服,头戴彩色头巾,脚穿白色运动鞋,腰扎红绸飘带,表演起来十分精神。更为精彩的角色是一名男扮女装的“老丑婆”。他脚踩锣鼓点子,加入上面10名姑娘队伍,那幽默诙谐的表演,引来人人称赞拍手欢笑。

“采莲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反映了淮河儿女热爱生活,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生活在淮河岸边群众的坚强毅力和高尚的品德,以及他们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2、龙灯

沿淮龙灯有布龙和纸龙两种,色分五色,有金龙(黄色)、赤龙(红色)、青龙、白龙、黑龙,沿淮多玩布龙,但也有玩纸龙的,玩龙人身穿彩裤、彩褂,头系紫红色彩巾,玩龙时,龙翻腾起舞,摇头摆尾,吞云吐雾。玩龙人多班交替,这样才使龙威不减。龙灯的制作是用竹篾扎制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骨架,龙身用七到九个篾圈连接起来,布龙从头到尾拉一条长围连而成,龙上再画龙鳞。纸龙是在每节龙身上先糊上纸,然后再帖上印制的龙鳞,龙头制作时脑门要高耸,上有龙角,血盆大口,口内含有特制“宝珠”,龙的下额有长须,龙身内每节点一支可转动的蜡烛,(今用电池、灯泡代替),龙尾拴铜铃,尾、头带有口哨。

擂鼓伴奏,龙灯飞舞,前面有一人手持用篾纸扎糊的红色彩球,球内点蜡烛,这叫龙珠,珠怎样拿,龙怎样舞,若是两条龙争舞,曰:“二龙戏珠”。节日玩龙灯不管玩到什么地方,只要有鞭炮相迎,龙就拿盘(盘场)谢意,并表吉祥。(拿盘)是龙头折回到龙尾处飞舞向前,全身随之舞动。此外,龙灯有很多路子,如:“腾云驾雾”、“翻江倒海”等,看起来确有云水怒潮,风雷激荡之感,在狂舞之中夹杂着口哨,有声有色,真是活龙活现。


3、狮子灯

狮子灯是蔑扎纸糊而成。纸狮子口似血盆眼似铜铃,周身披毛颈鬓,颈须全以细麻梳制而成,身下以布掩盖四周。

玩狮子灯须用俩人,前面一个顶头,后面一人架身拖尾。后者一手抓住前者腰带,另一手专在背后摇狮子尾巴。狮子起舞时,前后俩人要步伐协调一致,灵活自如,同时玩狮子灯人也要求有很好的基本功。狮子灯玩起多是两只对舞,前面要有一人拿红彩球,以球领狮,舞出“狮子争球”、“狮子盘桌”、“狮子爬旗杆摘九连灯”等套路配以锣鼓,气势雄壮,令人振奋。

4、旱船灯

旱船灯即陆地行舟灯。该灯是用元竹扎制成船形,上有彩棚,彩棚用彩纸糊成,配以珠花,四周有彩色走穗,十分好看。船身围以彩布,表演者站在中间,以碎步表示行船,坐船的姣娘和彩衣,十分美貌。船前有一个彩旦拉纤,舟后有一老翁撑船,在锣鼓声中,姣娘和侍女手拿罗帕和彩扇翩翩起舞。彩旦拉纤、老翁撑船行动一致,做出行船时的颠浪搁浅等各种姿态十分好看,旧时姣娘,侍女皆为少男扮演,现已由少女演出。

5、小车灯

小车灯的制作方法也是用竹纸扎糊而成,形如小车。车上有彩棚,棚周围有穗,四角挂彩灯,车上以彩布或彩纸剪花铺成车箱,四周围红布,两边画车轮,车中装修以假腿假脚,着彩裤、花鞋。一演员扮成美貌佳人,上着红衣,腰系彩裙,立于车箱之内。两手提车身,碎步代车而行。假腿假脚在车箱之上,用彩裙盖住上半身。恰似佳人盘腿坐在小车之上,车前车后,一拉一推,车两边还有两个丫环扒车起舞,小车前冲后倒,拐弯抹角上山下坡,滑稽可笑。同时边舞边唱边打浑,如推车的呵责拉车的不用力,拉车的说“鸡毛英子挡住了!”等等,滑稽可笑。

6、蛤蜊灯

蛤蜊灯骨架用竹蔑扎成,形似河蚌,分左右两扇,外蒙绿布或糊绿纸,并涂以墨色花纹,内衬粉红色,蚌壳四周做上绿色裙边,演员扮一美姑娘,站在中间,手持两扇蚌壳,忽合忽开,美女时隐时现。在灯光(今用小电池)月色下,十分神秘动人。一男演员扮打渔状,东撒一网,西拉一网,在蚌灯两边跑来跑去,还有一渔婆,随渔翁左扭右转时而献计,时而责怪,时而夸赞,时而婉惜,时而凑趣,引人入胜。

7、犟老婆骑犟驴

犟老婆骑犟驴,亦称犟驴灯。是沿淮祁集、架河一带流行的民间舞蹈。每场演出需四人。

用竹篾扎驴头骨架,用白纸糊,然后用笔画出驴的头面、眼、嘴,驴身有两人扮演,前面一人钻头骨架内操头,后一人手抓前人腰带,身弯下俯九十度用黑布覆盖,在后人屁股后的布上扎一小木棍,麻绳扎在木棍上做尾巴,前面一人做拉驴状,身穿彩衣扎腿,犟婆跟在驴后,头戴包头插花,红褂、绿裙、绣花鞋,一手执扇,一手拿毛巾,身段灵巧、漂亮,舞姿态飘逸,脾气倔犟。

随着花鼓灯锣鼓声上场,大园场,接着牵驴者手中绳一紧一松,驴前俯后仰,时而发出嘶叫声,犟婆娘,在后跳着花鼓灯舞一会拍驴前身,一会拍驴屁股,偏腿做骑驴动作,驴犟不让骑。有时前腿抬起半空,有时后蹄乱踢,偶尔婆娘骑上去,驴一撒翻栽个仰面朝天,遇沟时,驴不敢过,人拉驴退,一拉一退,前后往返数次,惹得观众捧腹大笑,玩驴主要以舞姿动作为主,话少而诙谐,间歇时,后场有花鼓灯配唱,牵驴者和婆娘在场上对舞花鼓灯动作,表达情感气氛热烈。

8、高跷灯

高跷灯多是男的。用独木棍做腿,木棍上半段做一横档,木档下端的木棍与踩者的小腿一样长,脚踩在横档上,用麻绳将小腿绑在木棍上,即可行走。初学时首先要持竿练习,越练越熟,逐渐行动自如,同平时一样行走。高跷有三、四尺高的,也有五、六尺高的,人在上面便于观看,多扮演成套戏剧人物。如《八仙过海》、《唐僧取经》等,一看就懂,招摇过市,情趣横生。

9、大头和尚戏柳翠

大头和尚戏柳翠是一个古老的灯种。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员外的小姐叫柳翠,她与一个和尚暗通私情,事情传开后,人们以此事为题,编演成戏,取名为“大头和尚戏柳翠”沿传至今。

该灯共四人扮演,其中有和尚、柳翠、员外及夫人。其衣着古装打扮,用纸糊成的道具大头套,戴在和尚头上,头套上双目留孔可观之,玩起来后主要情节是和尚百般调戏柳翠,柳翠也舞眉弄色,十分妖娆,这样气得员外和夫人抓耳搔腮、捶胸跺足,团团乱转,令人发笑。此灯只在街道、村头演出。

10、马戏灯

马戏灯是沿淮一带流行的民间舞蹈。道具以扎成的马儿为主,演员立马中,系马于腰手持刀枪,身背威武旗。

马戏灯始于清朝末年,距今有140年的历史,当时封建王国腐败,对外不抵抗,对内残酷剥削,百姓终年不得温饱,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便纷纷造反,马戏灯就是模拟战阵而演出的。

玩马灯一般(包括文武场)需24人,有八匹马,四男将四女将,每匹马旁跟一卫士,另有四个把子(叫跑马趟)。全部古装武扮以临战姿态出现于舞场,四公马遇四母马常发出嘶叫声,时而做出戏弄动作。

玩马灯主要以动作、舞姿为主要表现手法,在间歇时,后场时而传出花鼓灯唱段,场上有一、二个鼓架子翻小翻、做动作,表达情感,场面热闹非凡。

总的演出分十个场次(十大阵),即:1、一字长蛇阵;2、二龙出水阵;3、天地人三才阵;4、四面斗敌阵;5、五虎群羊阵;6、新军阵;7、七星阵;8、八卦阵;9、连环阵;10、十面埋伏阵。十场演完,足需八个小时,平日十阵分三场玩,以便观众看后有轻松愉快之感。

11、火老虎灯

火老虎灯在沿淮的演出范围较为广泛。

舞蹈《火老虎灯》的形成,来源于五代十国时,后周与南唐争夺淮南,激战寿春(今名寿县),致使“淮滨久无行人,葭苇如织”(《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这次战争在沿淮人民群众中留下许多传说。其中就有后周将领赵匡胤率领数万精兵攻打寿春使南唐将领余洪被迫逃到八公山蔸笼冲。后周名将刘金定率领精兵追赶,并放火烧山,致使八公山树木及淮河岸边的芦苇燃起大火,山林中的老虎被烧起火,跑下山来,根据这个历史事件和传说衍生而来,创编了舞蹈《火老虎灯》。至于舞蹈《火老虎灯》何时创编,根据老艺人詹圣棉(1909年生)口述,凤台县禹王山上禹王庙石碑曾有记载,“文革”石碑被毁,并说清末就已形成了现有的表演形式。解放后,每逢春节,沿淮人的玩友们扎制、表演《火老虎灯》,以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曾被邀请参加文化部门组织的民间灯舞文艺活动,深受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火老虎是沿淮独有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角色有老虎、雄狮、雌狮、狮崽、土地神、领狮者。

首先雄狮、雌狮出场玩“四门”,争球、卧球、钻过、翻过。然后,雌狮卧地,雄狮亲近雌狮,围着将要生产的雌狮来回打转,用嘴去亲昵雌狮,并摇头摆尾。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反映雄狮去关心爱护雌狮,当雌狮慢慢生出幼狮的时候,雄狮很温顺详和地去雌狮面前摇头晃脑,以表关怀和祝贺。然后就去亲昵幼狮,和幼狮玩耍,给人们一种父爱的感想。接着幼狮拜四方,最后雄狮、雌狮与幼狮逗趣,相互戏闹、相互亲昵,表现了一个和睦幸福家庭的场面。就在这时,突然窜出一只满身着火的老虎,打破了狮子一家的正常生活。火老虎上场前先在场外点燃一堆大火,由另外数人同时点燃火老虎身上的捻子,火老虎由大火堆上跃窜进场,张牙舞爪,窜跳跃,剪扑、抖毛等动作。每当剪尾、抖毛、弹爪或与狮子搏斗时,身上火星四溅,硝烟弥漫,噼啪作响,情景十分惊险壮观。加上锣鼓伴奏,场面更加热烈。为保护幼狮雄、雌狮与火老虎展开一场生死搏斗,火老虎因斗不过狮子,最后火老虎带头满身火扑进水塘里,既表示老虎被斗败逃跑,又可立即将全身火捻扑灭,这时演出方告结束。

火老虎表演角色有老虎、雄、雌狮、幼狮、土地神、领狮者。虎头用竹篾扎成骨架,缀上捻子,虎皮由二十一块泡桐板用细铁丝连接起来,每块泡桐板按等距离钻十二个小孔,再将捻子安进小孔里。虎尾用桑树弯成上翘的形状,扮演者头戴老头帽护住头和脖子,只露眼睛,身穿紧身衣服,披上湿麻袋,戴手套,再将虎皮、头、尾捆在身上,两手各拿一棍作前爪,准备上场。

火老虎有虎头、虎身、虎尾三部分组成。

火老虎的表演以锣鼓伴奏。每当火老虎剪尾、抖毛、弹爪或与狮子搏斗时,火星四溅,硝烟弥漫,噼啪作响,场面壮观,惊心动魄。

晚霞晓文

晚霞晓文 进士

  • 976

    主题

  • 5452

    帖子

  • 6591

    积分

2014-08-30 18:08:42
欢迎安徽作家苏登芬老师入驻梧桐文苑!
诗词

诗词 秀才

  • 60

    主题

  • 3031

    帖子

  • 2748

    积分

2014-08-30 18:36:10

欢迎苏老师落户梧桐文苑。

【带】暖添温日月传,
【来】寒去冷地天牵。
【光】辉大地芳菲绽,
【明】耀神州草木妍。
【的】爱温心思善德,
【人】情润肺感良贤。
【可】歌可泣誉千古,
【敬】酒师尊赐墨研。


灿若舒锦

灿若舒锦 举人

  • 88

    主题

  • 1329

    帖子

  • 3686

    积分

2014-08-30 19:11:46

欢迎欢迎,问好苏老师

宁夏何老三

宁夏何老三 举人

  • 47

    主题

  • 551

    帖子

  • 3709

    积分

2014-08-30 20:26:08
热烈欢迎苏老师入驻梧桐!
西湖月牙

西湖月牙 秀才

  • 77

    主题

  • 625

    帖子

  • 1833

    积分

2014-08-30 22:07:22
赏读,学习……是个文化专家啊。问好苏老师!
潮仙

潮仙 探花

  • 2

    主题

  • 29096

    帖子

  • 13937

    积分

2014-08-31 08:05:12

祝福梧桐!

潮仙

潮仙 探花

  • 2

    主题

  • 29096

    帖子

  • 13937

    积分

2014-08-31 08:05:30
问好老师!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