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轻雨浓 回复本帖
挖煤大师

挖煤大师 秀才

  • 1

    主题

  • 42

    帖子

  • 2056

    积分

【江南特别节目】说“诗”

2012-09-11 10:14:35
 

 

        一、什么是诗?

 这是一个古今中外众说纷纭的问题: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咏言。”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在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严羽:“诗者,吟咏情性也》。”(《沧浪诗话》)

 白居易:“诗,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

      袁枚:“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随园诗话》)

      亚里斯多德:“诗是叙述或然之事及表现普通的。”(《诗学》)

 华兹华斯:“诗是凭着热情活活地传达给人心的真理”,“是强烈感情的富于想象力的表达方式”。   

      雪莱:“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诗辩》)

 高尔基:“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论文学》)

 以上这些诗人和诗评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诗作了各自的阐述。但是,迄今为止,诗歌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关于诗的定义。

 诗,是一种能集中地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和抒发复杂的人类情感的文学样式。它是诗人用浸透感情、有内在节律的、形象而富于质感的语言,通过比喻、夸张、拟人、化物、象征等一系列手段,把某种独特的感受抒发出来的表达方式。它是深缅的思想和饱满的感情,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交融在一起而显现出来的一种精炼而富于感染力的艺术。

 

二、什么样的诗是好诗歌?

       诗,不象小说或戏剧那样注重情节的曲折细节的刻画、典型人物的塑造、典型环境的渲染等。它主要靠抒情的力量来感染人、打动人,在强烈的抒情中含蕴着思想的启迪。一首好诗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真实地反映生活,抒真情,讲真话。二是要关心人民的命运。一首好诗,容不得囿于“自我”小天地的无病呻吟,而要求诗人站在人民的立场,捍卫人民的利益,发出正义的声音。三是诗所选择的形象要有美感的力量,所抒发的感情具有审美价值,所表现的思想有美的撼动力和征力。

 三、什么是诗外功夫? 

 宋代诗人陆游告诫后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个“诗外”,在今天看来,就是诗人要深入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充分地认识和准确地理解生活;诗人应该和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真正的生命,成为时代生活的代言人。诗人应该勇敢地站在时代的前列,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受时代风云的变化,成为伟大时代的敏感水银柱。诗人应该在生活中磨练和培养自己的感受能力,以捕捉生活中最感动人心的一刹那,从而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 

1、生活

要写诗,必须有生活。因为“诗的旋律,就是生活的旋律;诗的音节,就是生活的节拍。”“愈丰富地体味了人生的,愈能产生真实的诗篇。”(艾青:《诗论》)诗人必须长期地沉浸在现实生活的海洋中。那种走马观花地获得一点淡薄的印象,浮光掠影地捕捉一点浅显的感受,蜻蜓点水地悟出一点生活的道理,是绝写不出真正的诗篇来的。存在决定意识,生活产生诗情。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没有作者的广博见识,一切艺术手段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泥土的真空,是绝对长不出诗的花朵的。诗,是诗人在生活的海洋中辛勤采撷的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珍珠;是诗人在现实的矿藏里开采出来的蕴含着真知灼见的矿石;是诗人在革命斗争实践的长河中掬起的真情实感的浪花。

2、时代

鲁迅说过,诗是民族的声音。对于时代的精神,诗应该是最敏感的水银柱。沸腾的生活像海洋,而诗呢,诗就是它的波浪。它反映出社会生活的五彩缤纷,它歌唱人民创造的巨大声音。古今中外文学史告诉我们:一切不朽的诗篇,都是那个时代的回声;一切伟大的诗人,都是那个时代里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冲锋陷阵的斗士。诗人的瞳孔,只有汇集时代的风雨雷电,才能抒发出时代的声音;诗人心灵的回音壁只有面向人民的一切苦难与欢乐,才能轰响出时代精神的雷鸣.

3、感受

       感受,是指诗人对于外界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及其敏感程度。感受能力的强与弱决定人的艺术生命

        诗的“外在功夫”是很重要的。它是一切写诗者想获得成功必要的先决条件。离开它,就如同“炊”离开“米”、“釜”离开“薪”,无米之炊和无薪之釜都是煮不出“饭”来的。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带并非每个人都能深刻地理解。

 

 

  四、什么是诗内功夫

       所谓“诗内功夫”,就是写诗的一系列艺术技巧。它包括诗的灵感的捕捉,诗歌创作时创造性的艺术联想、幻想,诗的选材、构思,诗的意境的形成,诗的语言的形象化手段和语言的精炼、诗意的跳跃、凝缩,以及诗的风格、色彩、韵外之味等等。

   五、怎样获得““诗内功夫”?

1、向古典诗歌学习

     我国古典诗歌是一个浩瀚的大海,那里有珍珠、珊瑚,有灿烂的浪花。它篇幅短小,而容量很大;用字精炼,而内容丰富。因此,无数新诗作者,都从这里汲取过丰富的艺术 营养。如藏克家诗的;炼字、炼句、炼意,郭小川《将军三部曲》中精炼的短句,以及他始创的新辞赋体的铺排、对仗等等,显然都是得利于古典诗词。因此,一个初学者,应该把渴求的目光射向古典诗词的密林深处,去发现和撷取艺术技巧的果实。因此,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2、向民歌学习

    几乎每一个伟大的诗人都是人民的歌手,他的诗篇都不同程度地受过民歌的熏陶。从文学史的记载来看,民歌、民谣,是最早出现的诗歌现象。从这个角度讲,是民歌以其丰富的艺术营养,哺育了诗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成长。它是源头活水,来自生活的底层,浇灌诗的百花园。

3、向新诗学习

如果从一九二年胡适的《尝试集》和次年郭沫若的《女神》问世算起,新诗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短暂而漫长的八十多年中,诗坛上涌现出了大批优秀诗人和大量富于艺术生命的诗篇。这些佳作含蕴着诗人们呕心沥血的探索和创造。对此,认真加以发掘和借鉴,对于初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向外国诗歌学习

    从五四时期中国新诗痛苦分娩的过程来看,没有外国诗歌的促进,它是不会诞生的。在那个反帝反封建的呼声震山河的时代,严谨的古典诗歌形式已显得不相适应了。新诗创造者们,不约而同地  

把目光转向了外国诗歌。如郭沫若学习惠特曼、海涅,徐志摩学习华滋华斯、济慈,谢冰心学习泰戈尔,蒋光慈学习马雅可夫斯基……

5、向诗人学习

虚心地向自己所喜爱的诗人学习,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也无论是当代的、现代的,还是古代的。向诗人学习的内容很多,比如听诗人讲他一首成功的诗是怎样发现素材的,怎样捕捉灵感的,怎样立意、构思的,怎样具体运用语言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以及怎样修改而成的——即诗从受孕到分娩的全过程。这些,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自己阅读、摸索经验要直接的多、有用的多。要多读诗人们的写诗体会、经验之类的书,如藏克家的《学诗断想》、《甘苦寸心知》,何其芳的《诗歌欣赏》,艾青的《诗论》以及其他一些诗歌理论著作,都大有裨益。

      6 向其他艺术学习

      成功的诗人总是不把目光仅仅囿于诗这片原野之上,而是“左顾右盼”、广泛涉猎的,因为很多艺术都有相通之处。掌握一些音乐知识,培养自己欣赏音乐的能力,对写诗也大有帮助,它往往能够增强诗的节奏感和内在旋律。雕塑中的夸张、变形,对诗歌的创作也很有启发。人们常说雕塑是立体的或沉默的诗。戏剧中省略道具,靠演员的手势暗示出道具来(其实就是启发观众想象出道具来),与诗歌中省略叙述,靠前后词暗示出来,也有相通之处。电影的镜头推移、画面跳跃对诗的意象断裂、打破时空观念等手法的运用,也极有借鉴价值。

 

 

 

 

 

 

禹鼎侯

禹鼎侯 进士

  • 145

    主题

  • 1263

    帖子

  • 8115

    积分

2012-09-11 10:18:56
好贴,支持!
荷塘青青

荷塘青青 秀才

  • 12

    主题

  • 413

    帖子

  • 2450

    积分

2012-09-11 10:22:01

来学习的

挖煤大师

挖煤大师 秀才

  • 1

    主题

  • 42

    帖子

  • 2056

    积分

2012-09-11 10:27:19

二、什么样的诗是好诗歌?

       诗,不象小说或戏剧那样注重情节的曲折细节的刻画、典型人物的塑造、典型环境的渲染等。它主要靠抒情的力量来感染人、打动人,在强烈的抒情中含蕴着思想的启迪。一首好诗离不开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真实地反映生活,抒真情,讲真话。二是要关心人民的命运。一首好诗,容不得囿于“自我”小天地的无病呻吟,而要求诗人站在人民的立场,捍卫人民的利益,发出正义的声音。三是诗所选择的形象要有美感的力量,所抒发的感情具有审美价值,所表现的思想有美的撼动力和征力。

 

什么是诗外功夫?

    宋代诗人陆游告诫后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个“诗外”,在今天看来,就是诗人要深入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充分地认识和准确地理解生活;诗人应该和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真正的生命,成为时代生活的代言人。诗人应该勇敢地站在时代的前列,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受时代风云的变化,成为伟大时代的敏感水银柱。诗人应该在生活中磨练和培养自己的感受能力,以捕捉生活中最感动人心的一刹那,从而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 

1、生活

要写诗,必须有生活。因为“诗的旋律,就是生活的旋律;诗的音节,就是生活的节拍。”“愈丰富地体味了人生的,愈能产生真实的诗篇。”(艾青:《诗论》)诗人必须长期地沉浸在现实生活的海洋中。那种走马观花地获得一点淡薄的印象,浮光掠影地捕捉一点浅显的感受,蜻蜓点水地悟出一点生活的道理,是绝写不出真正的诗篇来的。存在决定意识,生活产生诗情。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没有作者的广博见识,一切艺术手段只能是纸上谈兵。没有泥土的真空,是绝对长不出诗的花朵的。诗,是诗人在生活的海洋中辛勤采撷的闪烁着思想光芒的珍珠;是诗人在现实的矿藏里开采出来的蕴含着真知灼见的矿石;是诗人在革命斗争实践的长河中掬起的真情实感的浪花。

2、时代

鲁迅说过,诗是民族的声音。对于时代的精神,诗应该是最敏感的水银柱。沸腾的生活像海洋,而诗呢,诗就是它的波浪。它反映出社会生活的五彩缤纷,它歌唱人民创造的巨大声音。古今中外文学史告诉我们:一切不朽的诗篇,都是那个时代的回声;一切伟大的诗人,都是那个时代里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冲锋陷阵的斗士。诗人的瞳孔,只有汇集时代的风雨雷电,才能抒发出时代的声音;诗人心灵的回音壁只有面向人民的一切苦难与欢乐,才能轰响出时代精神的雷鸣.

3、感受

       感受,是指诗人对于外界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及其敏感程度。感受能力的强与弱决定人的艺术生命

        诗的“外在功夫”是很重要的。它是一切写诗者想获得成功必要的先决条件。离开它,就如同“炊”离开“米”、“釜”离开“薪”,无米之炊和无薪之釜都是煮不出“饭”来的。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带并非每个人都能深刻地理解。

 

挖煤大师

挖煤大师 秀才

  • 1

    主题

  • 42

    帖子

  • 2056

    积分

2012-09-11 10:35:43

       四、什么是诗内功夫

       所谓“诗内功夫”,就是写诗的一系列艺术技巧。它包括诗的灵感的捕捉,诗歌创作时创造性的艺术联想、幻想,诗的选材、构思,诗的意境的形成,诗的语言的形象化手段和语言的精炼、诗意的跳跃、凝缩,以及诗的风格、色彩、韵外之味等等。

   五、怎样获得““诗内功夫”?

1、向古典诗歌学习

     我国古典诗歌是一个浩瀚的大海,那里有珍珠、珊瑚,有灿烂的浪花。它篇幅短小,而容量很大;用字精炼,而内容丰富。因此,无数新诗作者,都从这里汲取过丰富的艺术 营养。如藏克家诗的;炼字、炼句、炼意,郭小川《将军三部曲》中精炼的短句,以及他始创的新辞赋体的铺排、对仗等等,显然都是得利于古典诗词。因此,一个初学者,应该把渴求的目光射向古典诗词的密林深处,去发现和撷取艺术技巧的果实。因此,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2、向民歌学习

    几乎每一个伟大的诗人都是人民的歌手,他的诗篇都不同程度地受过民歌的熏陶。从文学史的记载来看,民歌、民谣,是最早出现的诗歌现象。从这个角度讲,是民歌以其丰富的艺术营养,哺育了诗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成长。它是源头活水,来自生活的底层,浇灌诗的百花园。

3、向新诗学习

如果从一九二年胡适的《尝试集》和次年郭沫若的《女神》问世算起,新诗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在这短暂而漫长的八十多年中,诗坛上涌现出了大批优秀诗人和大量富于艺术生命的诗篇。这些佳作含蕴着诗人们呕心沥血的探索和创造。对此,认真加以发掘和借鉴,对于初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向外国诗歌学习

    从五四时期中国新诗痛苦分娩的过程来看,没有外国诗歌的促进,它是不会诞生的。在那个反帝反封建的呼声震山河的时代,严谨的古典诗歌形式已显得不相适应了。新诗创造者们,不约而同地  

把目光转向了外国诗歌。如郭沫若学习惠特曼、海涅,徐志摩学习华滋华斯、济慈,谢冰心学习泰戈尔,蒋光慈学习马雅可夫斯基……

5、向诗人学习

虚心地向自己所喜爱的诗人学习,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也无论是当代的、现代的,还是古代的。向诗人学习的内容很多,比如听诗人讲他一首成功的诗是怎样发现素材的,怎样捕捉灵感的,怎样立意、构思的,怎样具体运用语言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段的,以及怎样修改而成的——即诗从受孕到分娩的全过程。这些,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自己阅读、摸索经验要直接的多、有用的多。要多读诗人们的写诗体会、经验之类的书,如藏克家的《学诗断想》、《甘苦寸心知》,何其芳的《诗歌欣赏》,艾青的《诗论》以及其他一些诗歌理论著作,都大有裨益。

      6 向其他艺术学习

      成功的诗人总是不把目光仅仅囿于诗这片原野之上,而是“左顾右盼”、广泛涉猎的,因为很多艺术都有相通之处。掌握一些音乐知识,培养自己欣赏音乐的能力,对写诗也大有帮助,它往往能够增强诗的节奏感和内在旋律。雕塑中的夸张、变形,对诗歌的创作也很有启发。人们常说雕塑是立体的或沉默的诗。戏剧中省略道具,靠演员的手势暗示出道具来(其实就是启发观众想象出道具来),与诗歌中省略叙述,靠前后词暗示出来,也有相通之处。电影的镜头推移、画面跳跃对诗的意象断裂、打破时空观念等手法的运用,也极有借鉴价值。

 

清荷月色

清荷月色 秀才

  • 72

    主题

  • 1846

    帖子

  • 2673

    积分

2012-09-11 11:18:59
好帖子,学习了,问好大师。
张朝阳

张朝阳 举人

  • 26

    主题

  • 792

    帖子

  • 3489

    积分

2012-09-11 21:27:09

我也总结一点:

一、诗之源流:古代诗歌-古体诗-近体诗。

二、诗之构成基础:声韵、对偶、格律。

三:诗之类别:绝句,律诗(排律),组诗(卷帘体,轱辘体,叙事诗)。

四、诗之写作技巧和八种禁忌。

五、附诗之声、韵表《平水韵》(六千余常用字四声及106韵部分属)。

 一、诗之源流:古代诗歌-古体诗-近体诗。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且从未中断的民族,而文学是文明最主要的构成,经过了五千年的繁衍发展和传承。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要靠文字记录才能流传,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像《左传》所记的宋国筑城民夫们讽刺华元的诗,就是口头创作,那些民夫都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当然,这还不是最早的诗歌,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诗歌的起源和劳动、娱乐、宗教有关,典籍《淮南子·道应训》,《吕氏春秋·古乐篇》里就有相关的记载。


中国古代诗歌大略可分为诗、词、曲。而诗又可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风,不要求声韵和格律,著名的有《楚辞》,《诗经》等。这里所说的是指近体诗,声韵与格律,也是指近体诗的声韵与格律。所谓近体诗,是唐代创格而奠定起来的绝句、律诗。这种绝句、律诗是字句有定、字句的平仄和用韵都有严格限制,并且是用中古音的声韵系统写作的一种诗体。唐代以前的古体诗,字句不限,用韵也不甚严格,近体诗与之相比显得大不相同。因此唐人就称之为今体诗,宋代以后则称为近体诗都是指唐而言。

 二、诗之构成基础:声韵、对偶、格律。

其实,要说诗的构成基础朝阳认为其基础完全源于你对汉字的理解和掌控,不管是诗词还是散文小说等等也都是如此。任何文学的基础就是对汉字的字意理解、熟悉程度后按照自己特有的排列方式而形成风格-继而美化-趋至文学艺术。很简单,我们经常想写些什么,结果却提笔难言有意难诉,其根本原因就是对的理解不够。在下推荐同学们除了学习字典外还可以看看《说文解字》,《中华字海》,另外《康熙字典》也不错的,录有四万七千多个汉字。没事的时候多来图书馆看看书,或多或少的会对大家有些帮助。好了,不说那么些题外话了。

 1、声韵:

1)声:汉语是世上最有音乐性的语言,因为汉字的声调不同,按照一定的规律(格律)组合起来就形成一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乐感。而且从一开始,中国的诗歌便和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便是中国音乐文学的历史。正因为中国古代诗歌与音乐联系得那么紧密,才对诗歌中用字的声韵问题尤其注意。简略地讲,汉语有四声、五音,分平仄、辨清浊,这些在古典诗歌的创作过程中都有运用。而作为基础,我们要首先掌握平仄,了解五声(古五音:宫、商、角、徵、羽,类似现在的五线谱)

近体诗四声即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这四种声调又可分为平声和仄声:为平声;”“”“为仄声。近体诗写作用韵根据韵书《平水韵》,《平水韵》表列有6000多常用汉字四声及所属108个韵部。刚开始习作诗词难免声韵不熟,这就需要大家在写作时翻查韵书,以免出错。

新声:我们知道,普通话可分为阴平(1声)、阳平(2声)、上声(3声)、去声(4声),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入声被分派进普通话的四种声调中,所以普通话的四声也就称为新四声。新声也分平声仄声:12声为平;34声为仄。用普通话写作近体诗用韵可参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声韵改革试运简本《中华新韵》,《中华新韵》表列有6000多常用汉字四声及所属14个韵部。

 2)韵:大家都知道把韵母相同的字放在句尾叫做押韵(叶韵、合辙),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就形成一种爽口和谐的韵味。既然分平、上、去、入声和平声仄声,那么相应的也分上、平、去、入韵和平声韵仄声韵。

比如:ong韵中的”“”“”“”“”“”“”“

这六字属于平声韵的有:1声)”“2声)。

属于上()声韵的有:3声)。

属于去()声韵的有:4声)。

ong韵没有入()声,先就不举例入声,后面会附上诗声韵表《平水韵》,大家可以看看那些韵有入声韵。

而近体诗押韵只能押平声韵,这几乎是一条死规矩,事实上以近体诗的体例假如押仄声字会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觉遵守这一规则。当然,也有押仄声韵的,但很罕见。且平仄的对和粘,正好和平声韵相反,比如大家熟悉的《锄禾》,《江雪》就是这样。王力在《诗词格律》中把这类押仄声韵的诗纳入古体诗,称之为古绝。也就是说,汉字里的上、去、入声;普通话的3声、4声都不能用来做近体诗韵的。

2、对偶 :

对偶也叫对仗,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表现出语意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式。

例如:

出句:一愁莫展

 平平仄仄

对句:两泪无由

 仄仄平平 

对偶表现出来的有:声律平对仄、仄对平(相反),一对二(数量词对数量词),愁对泪(实词对实词),莫展对无由(形容词对形词),同时出句和对句的结构相同。

 其中对偶的声律在近体诗中并不是每个字都要求平仄相反,因为近体诗五言或七言都有音节上的停顿,我们先用节分割线来看下:

五言:柔情/付流水,

 心事/逐浪悠。

七言:吟就/唐诗/酬冷月,

 赋成/宋词/醉西楼。

我们从音节的停顿就可以看出五言的一、三字,七言的一、三、五字几乎都是一带而过的。所以,停顿不明显的字不管是平是仄都不会影响声律。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一三五不论,即可平可仄。二四六分明,指要平仄分明。)

我们加上音节停顿来看一下出句和对句(联句)的音律:

出句:吟就/唐诗/酬冷月,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仄仄/仄平平。

对句:赋成/宋词/醉西楼。

那么就可以分析出这一个联句的平仄格律了:

仄仄,
平平。(韵)

(为可平可仄)

 但是由于近体诗还有其他的禁忌和要求,比如避免三连仄,不能三平尾(三平韵)、孤平等,也不是所有的一三五都可以不论。有变格,拗式的地方也不是所有的”“都要分清平仄。

如果上面这个联句的第五字不论出句就有可能成为三连仄、孤平(除韵字外每句只有一个平声字称为孤平),对句也可能是三平韵了(韵尾三个平声字相连称为三平韵):

()仄仄,
 ⊙()平平。(韵)

为了避免三连仄、孤平、三平韵,所以这里第五字就要分明了:

()仄仄,
()平平。(韵)


虚幻

虚幻 秀才

  • 15

    主题

  • 875

    帖子

  • 1938

    积分

2012-09-11 22:00:08
师伯辛苦了!朝阳用心了!谢谢
老井

老井 进士

  • 9

    主题

  • 503

    帖子

  • 6311

    积分

2012-09-12 08:03:04

不错不错,都是值得揣摩的东西,问好大家!

杨钟雄

杨钟雄 进士

  • 103

    主题

  • 1764

    帖子

  • 7548

    积分

2012-09-12 10:23:24
来学习学习。
鬼无影

鬼无影 进士

  • 283

    主题

  • 2260

    帖子

  • 9229

    积分

2012-09-12 16:52:00
好帖,学习。
俗俗

俗俗 布衣

  • 0

    主题

  • 12

    帖子

  • 399

    积分

2012-09-13 10:03:23
学习 学习 再学习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