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轻雨浓 回复本帖
浪里飞梭

浪里飞梭 秀才

  • 32

    主题

  • 181

    帖子

  • 1759

    积分

推荐一组古诗名家的诗论,希望江南的写手有

2013-11-23 17:31:45

咏史题材之我见

李树喜

发布时间:20130205日 16:46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中华诗词学会 手机看视频

       咏史是中华诗词的重要题材和门类。中国历代文人、诗家有大量篇章。古代大诗人几乎没有不涉及咏史的。咏史诗内容丰富甚至无所不包,有对历史发展时代变迁的感慨或总结,有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深化,有对反派人物的批判和讽刺,有的则拨乱反正,做翻案文章。

       晋代左思的咏史八首就颇具光彩,唱出了“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高阔超迈。南朝的鲍照则“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回顾历史对比自身,发出“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感慨。咏史诗在唐朝出现新的繁盛,佳作叠出。章碣的“焚书坑”批判秦始皇焚书坑儒:“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其间充满尖锐的讽刺,又阐发了成大事者未必读书人的道理,警策而深刻。关于项羽,杜牧认为他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因而不该兵败自刎。李清照则赞美项羽的骨气,影射南宋王室:“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郑板桥则指出项羽的失误:“辛安何苦坑秦卒,灞上焉能杀霸王!”最后只能是“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的凄惨。毛泽东总结项羽失败的教训,提出“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

       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西施、杨玉环这样的美女都曾背上女色误国的恶名。不少诗人为之不平,唐代罗隐《西施》就诘问道,“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确实见解独特,无可反驳。

       对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也以新的视角评论并给杨玉环以深切的同情。李商隐的七律:“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批评皇帝之尊,竟不能保护自己所爱的女人。郑畋的“马嵬坡”则为风流天子开拓:“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意思是舍美人自保对于皇帝说来不足为怪,莫过责备,等等。

       当代的诗词初现繁荣,题材门类基本齐全,惜咏史诗太少。作者认为,由于对史实的了解和认知的提高,人们更能够对以往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出更真实和科学的评价,厘清迷雾,矫正错误,接近真理。从这一角度,咏史诗最有可能成为超越以往的门类。作者于此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包括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8年前,作者首次登上《中华诗词》的大雅之堂就是一组咏史诗首,是经刘征老师过目推荐的。内容包括尧舜禅让、武王伐纣、太公钓鱼、姬昌敬贤、烽火诸侯等事件,刘邦、项羽、司马迁、王莽、曹操等人物。以后又发表了关于隋炀帝、武则天、李煜、包拯以及辛亥革命等的诗作。力求“据实出新”,言之有物。

       近年来,作者有意识将读书、跑路和写诗结合,特别注重走出去进行实地的文史考察。2010年秋应邀访问内蒙,行前便再读了翦伯赞先生半个世纪前《内蒙访古》,学习和体味其对于民族、统一和边界等历史问题的思考。熟读其诗作,力争有所借鉴、探研和有所深化。着力写出了中蒙边界访古组诗,被刘征老师等专家评定是可喜的新的收获。大略有几个方面:

       1.关于民族历史的传承

       我国除汉族之外,其他兄弟民族鲜有完整文字记录的历史。他们的历史和传说往往混杂,常常溶入民歌中得以表现。就是“诗史混歌吟”;对于蒙古族说来,他们是和汉族融合最好的民族。因此从元明之后,两个民族之间鲜有战事,和谐相处,对于稳固祖国北疆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蒙边界”写道:“诗史混歌吟,民风共酒醇。辽原无限界,天际起浮云。战火东西散,族群南北分。干戈长止息,蒙汉两家亲。”

       “长城内外”写道:“塞上秋来早,关河一月孤。烽烟散回纥,沙草没匈奴。但有安民策,何需常备胡!长城空废久,宜作导游图。”

    关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姓氏,长期以来存在误区,受传统汉族中心观念的影响,往往把民族纷争看得过重、分得过细,有时把南北纷争看作民族之战,且立场多站在汉族正统或南方方面,把匈奴、契丹、蒙古、满族视为为荒蛮的北番等。实际情况远非如此。中华民族混融渗透是基本走向,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我的“民族姓氏”写道:“族系无纯种,五胡难细分。长城关不住,百姓走游民。汉使尝留后,唐皇更有亲。 吾宗是何李,缥缈问浮云。”

       作为历史学人,作者强调指出,汉族只是中华民族的一支或主干。在历史上,兄弟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早就互相融通,血缘不断。一个民族部落的消逝,不是该族群灭绝而是融通于他族,以新名称、族群出现。历史上,自东汉窦宪击败匈奴后,匈奴在史书上不见踪影。原因是同化到后来的柔然、鲜卑、突厥、鞑靼蒙古族以至汉族。汉与匈奴的融合自先秦至汉,千年不断,以至“族系无纯种,五胡难细分”。例如,持节牧羊的汉使苏武,在流放中受到照顾,并娶胡女生子,其子名“通国”,苏武暮年得到皇帝体恤,其子苏通国被关照从匈奴归汉任官,此苏家一脉自然有匈奴血统;兵败投降的李陵在匈奴封王,其后亦是胡汉后裔;金曰磾,本是匈奴俘虏,后被汉武帝重用为托孤大臣.大将军霍光以女妻其子,其后名为汉人,实为混血,等等。中华民族的血缘关系至亲至厚,繁衍流散,千缕万脉,密切难分。隋朝皇家杨氏和李唐皇帝都有少数民族血统。这是历史的走向和基本趋势。作者以史家见识和诗人语言描写“长城关不住,百姓走游民”,且一再说自己的李姓可能是“假冒产品”,因为唐朝时,有不少功臣赐姓为李,一些流浪者本不姓李,迁移之后为免受歧视而改称姓李。天下李姓多矣!“天下纷然忒多李,终究几个能称王!”“吾宗是何李,缥缈问浮云”。既是严肃的表述,又见轻松和幽默。

       2.关于秦始皇成败和长城功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具有重大意义。但其治国方略和外交战略有严重偏颇。征服六国之后,秦王朝没有致力于发展生产,与民生息,协调内部矛盾。而是以强势姿态,对内高压,缺乏怀柔和和谐,对外盲目用兵,战略非理性倾斜。又因为听信“亡秦者,胡也。”令蒙恬率大军三十万,修长城,重点在“备胡”,当国内矛盾爆发、起义战火遍燃时候,无暇顾及。而苦心经营的长城根本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诗人以“秦皇故事”的题材写道,“筑边常备胡,坑火禁群儒。社稷得还失,长城有若无。拥兵死蒙氏,奉诏葬扶苏。兵马三千俑,聊能补史书。”在概括了秦始皇的一生的同时,更提出“但有安民策,何需常备胡!”的论断,指出治国强民是本,国富民强,则外患不足惧。并且,纵观长城历史,其作为重点防卫工程,一直以来没有阻隔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例如,清兵入关之前几次从不同关口入关,如入无人之境,甚至打到了霸州和山东半岛。……诗人用了“长城有若无”,“长城关不住”等表述,凝练真切,是新的语言和立论。作者还极言而推之,指出“纵览环球奇迹,全然形象工程”,虽然极而言之,却不无道理。

       3.关于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

       作者出版过关于中国统一问题的历史著作,描述了中国统一的基本趋势和现象规律。指出南北分裂最终都是北方统一南方的规律。初步分析了原因所在,并以诗的形式表述。“中国统一趋势”写道“大块中华难久分,南柔北劲势不匀。从来一统如席卷,南举降幡北事君。”以统一的大前提为背景,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就可能较为准确的判断功过是非。例如,诸葛亮虽然被后世称颂智慧、品德和鞠躬尽瘁,但从统一大局考量,孔明晚期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失误。七律“成都武侯祠”写道,“新花旧柏各纷纷,遗韵千年梁父吟,谋画隆中慷慨士,托孤白帝涕零臣。人心向我难成我,天道怜勤不助勤。前后出师皆不朽,终归一统胜三分。”明确指出分裂不应持久,一统胜过三分。作者充分肯定曹操对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歌颂其功绩,“煮酒英雄竟是谁,天时地利迥难违。东风虽与周郎便,未抵北风不懈吹。”

       4.关于人才史观

       作者对中国人才史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对各个历史阶段的人才现象、思想、制度作过系统考察,指出规律,成一家之言。对一些问题的辨析尤为犀利独到。“君子知音少,人才悲剧多。”是作者的慨叹;对顽固不衰的用人唯亲给以揭露和批判。例如知人善任,作者以讽刺的口吻说:“知人善任诚矣哉,不识何从想起来?身边花木先得水,八分机遇两分才。”

       5.关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

       从对中国统一和文化事业的贡献,作者对曹操以高度评价,“青梅煮酒盖世雄,一统三分奠基功,饮马长江王霸气,赋诗明月苍凉声,皇袍衬里求谦逊,白粉涂颜落骂名。倘若直登皇帝位,后人谁敢论奸忠!

       在骆宾王的故乡义乌考察,作者关注重点不在骆宾王本人的生死下落,而是从诗词文化成就的角度看问题,认为“敬业紫金客,则天才俊囚”可忽略不记,而 “千年诗未朽,舍此复何求!” 他的诗篇是永存的,只要听孩子们传唱“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就足够了。

   对于轻视女性,视为祸灾的偏见,作者作了有力的矫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犬戎杀死,作者径直指出不怪别人就怪他自己:“烽火诸候戏笑频,犬戎来了不称臣。君王自己没成色,却向女人栽祸根.”对于王莽改革,作者认为当时社会危机、矛盾重重当改,王莽改革无错。汉王朝大厦将倾、不可救药,只是王莽触发了爆炸机关,是改革的牺牲品。评定王莽功过,不能以篡汉为据,“废汉立新朝野忙,忠奸勿以此衡量,黎民只要能温饱,哪管皇家刘与王!”这是现代视角和民本标准。

       关于辛亥革命这样的重大事件,作者有自己的思考和表述。“元戎振臂呼,烈士掷头颅。旧垒千钧破,新局百战浮。烽烟渐沉寂,功过不模糊。专制根深厚,仍须共翦除。”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尤其是中国这块土地,专制思想和传统深厚,仍然需要不断清除,以推进民主进程。

       作者总结咏史诗的要求:史要真,论要新,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表述。作者已经写出和发表了近百首咏史诗作,将于此继续努力,有所追求和探索,力求做到道“先贤和诗家未及道者”。

       作者的咏史创作得到刘征等文史界前辈和同仁鼓励。认为:其立意高远,视野宽阔,有历史的纵深感,宏观和微观结合,肯定其有新的认识和表述,初具特色。而作者仍知不足,作“咏史诗自嘲”:“一统三分费琢磨,天时地利拟人和?阿瞒大事生机变,诸葛关头冒险多。试解风流千古案,拆翻史海几层波。王侯成败渔樵曲,入我诗家破网罗。”


诗清立意新—关于诗境创新

时新

发布时间:20130205日 13:45 | 进入美术论坛 | 来源:中华诗词学会 手机看视频

       诗词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历来诗人都主张文因时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衰系乎时序”。时代变化了,诗词的创作也会随之而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诗体方面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内容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当前,诗词创新的探索阶段。这时,出现了几种趋向。

       一种是被称之为老干体的。名之者的一方是贬之为不成诗;而被称为老干体的一方自然不服。其实,老干体诗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诗词创作中,由旧向新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现象。应该看到这种创作在诗词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这种诗词确实将新的内容写进去了,虽然有时显得说教或牵强,但在反映新时代的新思想和新内容方面,作了粗糙的表现。

       一种是自诩为诗词正统的创作倾向。这种倾向的作品,看上去固然更带有诗词传统,更象诗词了。但是,它却很少有现代意境和情感。所以也有它的不足。

       诗词创作上,当前在内容方面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否有线索可循呢?我们的创作实践又该如何创作,以促进和适应这种变化呢?

       这方面可研究的东西很多,现在,人们已经是在声韵、格律等方面作了很多的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和探讨,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见到成效。

       其中,诗境的发展变化,是十分重要的。老杜说“诗清立意新”。我们不能老是重复古人的诗境,而写不出当代的生活。那样的诗是没有社会意义的。无论说旧瓶装新酒也好,说创新也好,总之,是要用诗词这种已经成熟的形式,来描写我们的时代。

       这样,诗词写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写出新诗境来。我们说的诗境,或称之为意境,或称之为境界。就诗本身的内容方面来说,就是关于诗中所表达的自然、社会和人们心理方面的现实环境和实际状态。我们说的创作创新,就是要在写作中,写出新的诗境来,反映新的时代风尚和新的精神风貌。

       诗境的创新,首先是诗作者自已思想境界的提高。

       如果诗作者自己在思想境界上不能随时代的发展而提高,不能理解和把握时代发展的新的文化精神,或者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思想情感上,或者停留在世俗的思想情感上,或者是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国家、民族和人民,或者是只甘心做一个普通的人,而不能将自己作为诗人来看待,那他诗的境界是无论如何也提高不了的。诗者,民族精神的理解者和实践者。

       我们写诗,不能只是玩玩而已。是要实践和宣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要将这件事看作是一件神圣的事来做。其中,有你的信仰,有你的精神寄托,有你的理想和希望,有你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在生活中是一个思想境界不高的人,那他就写不出好诗来。这是一定的。

       所以,要想在诗境创新上有所突破,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有一个突破和飞跃。

       诗境创新,还要求诗作者有高的识见。

       创新,就是要在新的环境中有诗的感悟和诗的发现,如果没有较高的见识,就是能出新,也就不能创新了。

       而这种高的见识,积累于对传统诗词文化的丰富掌握和深刻理解。这一点十分重要。许多人写了很长时间的诗,出了一本又一本的诗集,但创作水平总是提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传统诗词文化不熟悉,理解不深刻。创作,不能停留在只是写对平仄,押对韵,不要以为这样就可以写出好诗来。所以,认真地学习古代的诗词作品和诗词理论,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增加长见识,才有可能创新诗境。

       诗境有四个基本的要素:时间、空间、物象、意象。

       在创作中,时间、空间、物象、意象,这四个要素的不同变化,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创作手法。

       那么,诗境由何而来?即由这四者而来。即在何时何地,何人何物,发生了何种变化,产生了何种感情,将这些用诗的形式写出来,就是诗。这四个要素不同,就会表达出不同的诗境。在创作中,这四个要素的不同变化,形成为几种不同的创作手法。

    在写作实践中,有化境、写境和造境几种不同的写作手法。

       一、化境

       所谓化境,即借鉴和化用古人的诗境。

       就是类比于古典诗词中的物象和意象,改变时间与空间,或物象与意象,写出当前之境。刘勰说:“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就诗词而言,诗体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总是相对稳定的。而诗词的写作方法,却是变动不居,而常变的。而这种变化的方向,则是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但是,即使是这种写作方法上的变化,也不是可以随意的,它应该是在过去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继承那些前人创造的优秀方法的基础之上,而发展变化的。所以,化境,就成为创新诗境写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了。

       化境,大致可分为明化与暗化两种。

       明化,就是明显地是从古人的诗中化而得来的。虽然在时间、空间、物象、意象方面有所改变,但化用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的。

       杜甫说“清词丽句必为邻”(《戏为六绝句》)。就是既要立意新,也要词意深切清明。

       在时空的发展中,看到物象与意格的变化,这是化境的基本方法。

       有一些诗,却忽视了这种变化。不仅时空的变化被忽略了,而且,物象与意格也是旧的,这样的诗就失却了它的时代特征。

       化境时,最忌丧失时代特色。化来化去,依旧是古人的诗,没有时代感,那就失败了。这种情况,在现实的创作实践中,也是常见的。

       二、写境

       所谓写境,就是写出作者所观察到的实境。这是诗人常常关注的热点,亦是反映新的社会现实的主要创作方向。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词语的多义性,使的作者能创造性地赋予旧词以新义。写境不可过曲折,但亦不能成叫嚣。我们现在很多人造境时,也有这种情况。要么,写的隐晦曲折,使读者不知诗中所云。要么,简单叫嚣,不成诗意境。

       诗,须沉郁。所谓沉郁,就是深沉积久。我们写诗,常常易轻率。有一点想法,就写一首诗。写诗千首,不见一思。就是说,不能深入思考。不能将所见之情景,在思想上多翻几个个儿。以便将更深刻的思想,更深沉的情感,更深入的原因等等发掘出来,不能造就一个沉郁之境,以感染更多的读者。一碟子咸白菜,又一碟子咸子菜,没有什么意义。

       三、造境

       是作者将心中之境,用诗写出来,形成了在现实中至少是现在尚未存在,只能在思想情感上存在的境界,此谓之造境。

       造境,最容易失误之处,是有景无情。写了一个景,却没有作者的情感在其中。诗缘情,是说诗因情而来,因情而成。这种情况很多。

       造境的基础,是作者有较高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这是诗词写作的较高境界。

2012517

   附:时新诗词选

登嵩山

秋田漠漠黍棉香,有客登临坐晚凉。古寺白云皆净土,唯留明月照诗囊。

题《陈亮龙川词注》

酣醉西湖水一勺,江山半壁暖风高。壮心唯有二三子,舔笔诗余气尚豪。

过固关

四月太行天尚寒,长城旧史迹斑斑。春红夏绿间相杂,细雨梨花过固关。

和大凡《寻梅》

河汾依旧暖冬阳,冰解南轩疑雪香。未见枝头春有色,深知傲骨不须张。

漓江上

漫江碧玉带云流,一棹划过翠竹头。远岸方消连夜水,遥遥又见野花稠。

无题

龙城放笔走云烟,散发狂歌胜少年。到老方知闲最好,诗成一笑过汾川。

中秋

十五稍圆十六馀,诗怀寂寂意难书。历经几度无眠苦,月到君边情到无?

朱家角大清邮局

依旧家书抵万金,摧人烽火已难寻。朱家角上东南望,遥寄河山一筒心。

雁丘情深

划断暮云孤羽收,哀声如泣入寒流。河汾从此多情事,生死相随土一丘。

云居寺石刻

蝉老秋声滞,云居暮霭飞。林深分翠影,草浅掩乌衣。

酸雨金风暖,佛乘字迹稀。参禅如乏计,闭户待僧归。

藻鉴堂北望

遥对佛香阁,秋湖映落晖。暮烟浮鸟翼,苍翠滴人衣。

水暖鱼翻急,风凉蝉唱稀。名园多陌路,未识与谁归?

出塞

千里望天山,驱车出玉关。寒云沙海上,孤日雪峰间。

风射黄芦劲,霜凝红柳斓。荒原任纵马,怅然过楼兰。

碛里

八月阴山雪,增寒大漠秋。沙平天有尽,地远日难收。

孤笛声如线,群驼影似舟。车轮随乱辙,不禁起新愁。

春寒

河声敲夜色,春气带寒生。雪重桃花醉,风微柳絮轻。

披烟诗笔老,凝水翠枝横。已惯沧桑事,炎凉自不惊。

和波兄自寿诗四首

青眼不关酒,狂歌皆为诗。鸡窗长读后,爨下半焦时。

岁月纵横过,山河忧乐持。临风弄玉笛,荣辱两由之。

访韶感事

春风依旧柳千条,日夜神州忆舜尧。草树迷茫雏鸟落,关山远渡大鹏摇。

横流瀚海涛声急,直上云天暮色消。每梦桃源今觉在,烟波满目是新潮。

和友

新春回首感心惊,代谢往来人世更。蜀道行难非旧事,长安居易乃虚名。

不惟诗苑添松韵,应记斋衙听竹声。更向席前呈一语,官经莫问问苍生。

威海刘公岛

当年甲午失忠魂,万里海疆千里坟。国士有灵常涌浪,游人随意走肥臀。

沉舟不见遗残炮,废垒无言数弹痕。回首沧波红日远,炊烟暮霭笼西村。

南京

烟雨秦准一梦遥,金陵旧事已萧条。新城高宇起晨雾,故垒楼船打暮潮。

入枕涛声栖玉树,隔帘酒气隐渔樵。丹枫摇落秋江冷,谁忍遗人说六朝?

      和波心荡兄《漫成》

半生宦海梦追攀,将退方思回首看。荃不察时皆犬力,侯当封处总猴冠。

才名多伴鬓霜老,人物常随日影阑。醉里壮怀空自许,临风长啸独凭栏。

次韵郁云兄岁暮感怀

旷野清汾入远空,秋风已老白云中。素波横渡人方逝,文采略输谁又雄?

不为忧心悲岁月,且留傲骨作琴桐。寄情天下沧桑事,书剑生涯有雪鸿。

野史亭怀元遗山

风沉天远傍村行,秋气遥遥隔柳听。三尺石前名自愧,五花坟下草犹青。

大声遗韵中州集,孤愤荒云野史亭。日暮山深更回首,残垣老树伴寒星。

再和波、梦二兄

梦回星老气微阳,醇酒难酬庾信肠。翠竹凌云千百杆,牢骚入眼两三行。

月沉华岳悲秦韵,云起潇湘追楚狂。雾满河汾生宿草,鹧鸪啼处啸声长。

有 感

桔颂鹿鸣春夜期,延河宝塔起新诗。花开妍蕊人争看,琴抱丹心谁愿知。

天下英雄输问舍,鸡窗学子醉酸卮。文章馀事风流易,梦绕江山飘雪时。

登交城卦山天宁寺

独立千寻望邃嵚,松涛满耳洗烦襟。秋云缭绕天宁远,暮雨苍茫石壁喑。

莫叹身形留寂寞,休将人事问浮沉。如今四海风波起,明日可知谁放心?

腊月初五中华诗词研究院会后北京小雪归途列车上口占和向贤兄“探梅”韵

争俏山花欲数难,微微春信出枝端。常吟旧句欺骚客,乱写新词作锦团。

纪念堂高国旗舞,天安门阔老龙蟠。漫天皆白光阴迫,留取梅心一点丹。

次韵波兄深秋诗

神驰天地外,长忆涉江游。汾上心难老,扬帆不渡愁。

风寒月瑟瑟,雁去意难休。一点踏歌意,常思随梦邮。

日暮云渐起,归乌栖旧枝。灯昏网事懒,偶尔点君诗。

几度欲南下,买舟老病迟。分题犹乐事,曾酬酒千卮。

芦叶伴秋影,扬州小杜期。湿襟何限雨,正帽可倩诗。

太白将行处,城高云起时。琴残无古调,吾辈将何之。

君诗悲中发,壮怀自可寻。江南秋意重,三晋雪痕深。

相忆酬佳句,遥承一片心。梅花香去远,当寄此知音。

清平乐·新年夜思

夜深人杳,往昔诗情少。翻看旧笺多草草。总被乡愁分了。

       长使心系天涯,此身四海为家。莫道书生总误,诗声又透窗纱。

清平乐

难眠竟夕,白发愁成织。隐约簷前冰柱滴,知是春姑消息。

       书边闲枕犹寒,幽思灯下流连。检点友情诗谊,方惊倒又经年。

减字木兰花·元宵

华灯映雪,渐湿春烟犹梦月。溪柳轻扬,绿意枝头冷亦香。

春泥溅处,又去寻他千百度。彻夜欢声,唤醒梨花隔水听。

江南编辑部

江南编辑部 秀才

  • 455

    主题

  • 1511

    帖子

  • 1458

    积分

2013-11-23 17:40:03
置顶,供喜欢的朋友,学习。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