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文学 回复本帖
樱雪

樱雪 进士

  • 40

    主题

  • 757

    帖子

  • 8948

    积分

新时态视野中的未来文学【转载】

2018-01-15 10:55:02

 

在汉语言文学传统中,体现的是时间和空间的循环,用时间来展现空间,又用空间来表现时间。从文学叙事来看,语言的线性一定程度暗含的时间流动,这种源自能指力量的时间呈现,常常令语言显得意味深长。但是,作为以象形和会意为传统的汉语言,很少开创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多年以后……回想起……”这种丰富的时间形态。从意味的角度来讲,时间本身或许是比较中性的,它在汉语言中往往通过线性的速度来呈现情感,而在英语言文学中,时间通过时态来呈现语言所包含的韵味。显然,英语体系中的时间状态是开放的,它不同于汉语通过意义赋予时间,而是通过意味将表达对象充分呈现出来,真实地接近真实的多维。或许就是这个丰富的时态,英语言文学能过在单线故事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因素。

从中国文学传统来看,《山海经》是华夏民族初期对世界的想象和认识,无论是现实的山脉还想象中的神怪,都是相对彼时而想象出来的未来存在。中国浪漫主义传统中,李白是通过空间感来呈现存在的,《西游记》则以“未来”时间感书写妖魔鬼怪,但他们最终呈现的时间特质无一都不指向“现在”。在现实主义传统中,一方面以历史小说的形式述说“过去”,从而达到以古喻今的方式介入“现在”之道,另一方面如《红楼梦》《三国演义》乃至当代众多书写“当下”的文学作品,则以鲜明的“现在”记录特定的时空存在,这种“现在”或许本身是虚幻的,当我们以时间来把握其呈现的世界时,实际上只有两个状态:即过去和未来,一切的现在转瞬即成为过去。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文学传统实际上主要是一种历史小说,绝大多数文学是对“过去”和“转瞬为过去的现在”的书写。这种时间形态下的现实与文学,注定沉重而缓慢,注定悲凉而重复。

由于现在转瞬即成为过去,使关于未来的想象长期被装进了现实的框中,使汉语言文学的传统本质上都是面向历史,呈现的是一种“本来”。中国文学到了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在“本来”之间汲取了一些“外来”元素,现实主义传统开始具备开放的现代性。我们当然应该尊重这种历史的“本来”,但如果固守几千年前的“本来”并机械化地覆盖今天,这种“本来”反而成为当下的反动。相对于本来,未来更有意义,对于人类也更有梦想般的精神性价值。长期性的面向历史,使我们已经习惯用历史经验去想象和解释现在和未来,但这样的想象是局限的,这样的解释也注定软弱。面对今天以加速度方式的精彩趋近,对未来能够构成巨大的想象和挑战。如果说今天我们对未来已经穷尽了想象,那是因为仍然在沿用历史的逻辑来思考和解释不可想象的世界。在世界发展的逻辑中,每一次裂变往往没有逻辑,但它最终仍被纳入偶然的逻辑线条中。逻辑总是可把握的,而偶然常常是可遇不可求。世界本身作为一个空间存在,居于逻辑中的事情往往非常乏味,无逻辑倒常常充满了新鲜的活力。人们喜欢用意义来加以反驳,因为艺术总是做出选择与裁剪,将其选定从固有的逻辑链条中剔出来加以展示,赋予美、思想、情感。一系列意义组合在一起,固然可以成为一种可贵的价值体,但只有把众多意义从空间上进行排序,把相等的意义进行融合,才能构成真正的价值链体系。人类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样充满内在需求,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对自己的未来予以定义,然而却只能穷尽想象去建构似乎极不可能的未来,这就是这个全新时代正在呼唤的未来文学。

未来文学容易被认为是一种空想,因为它绝不遵从基于技术的科幻逻辑,也不崇尚既有知识的普及,而是像圣西门式对难以想象的未来进行构建。首先未来文学并不从今天开始,也不指向今天,它就是现在的“吃咸萝卜”和“扯远了”,追求人类对最为美好的世界、人、事的全面憧憬。在未来文学那里,历史只是为了证明未来,正如在历史性的文学那里,历史只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当文学的功能正在由公共属性向个体价值转化,人类正成为越来越紧密的共同体——面向未来和看见未来,成为和呈现历史介入现实具有的相同气质,我们可以想象可预见的未来人与智能机器融合所带来的道德伦理承接与转换,想象“遥远”的未来人类与星空的新型关系。这种未来在现在都还是空想,但空想是人类美好的情感,空想都不会,那就不用谈什么梦想,更别大谈未来了。

在未来文学的视界中,将呈现出与科普文学、科技文学和科幻文学不同的时间形态,它以将来完成进行时开启出新的思考空间,基于想象终将成为现实,成为关于世界将来时的描述与欣喜。
樱雪

樱雪 进士

  • 40

    主题

  • 757

    帖子

  • 8948

    积分

2018-01-15 10:56:19
文学诞生千年,从人有思维的时候,就诞生了文学。对于未来文学的走向,大家都很模糊,但不管怎样,适应时代的发展,是必须的,也是要融入到文学中的。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