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夜校 回复本帖
江山夜校

江山夜校 白丁

  • 74

    主题

  • 97

    帖子

  • 89

    积分

【江山夜校赏析】2022年第3讲:散文《得“半”之妙》赏析

2022-05-13 16:34:14


《得“半”之妙》https://www.vsread.com/article-937177.html

东篱采菊社团:https://www.vsread.com/assn/st-875.html


简介

         沙漠孤月清,江山夜校校长,摆渡社团社长,自画像:读书不求甚解,交友不分你我,喝酒千杯不醉,著文昼夜不舍。

沙漠孤月清文集:https://www.vsread.com/space/myspace-89704.html

        怀才抱器,生于1957年,有人戏说是专为钢铁年代而诞。一生坎坷,早历八十一难。主要岁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历37个春秋。与文学日夜厮磨,重在培养感情,不曾一试身手,退休后,入驻江山文学,一路跌撞走来,是江山文学锤炼了一个勤奋者,被送入名人堂。曾在江山文学获得奖励,每一次发令枪响都让他奋蹄陷阵。他感觉已经走进深度时光,唯有文学可相伴,于是,全身心拥抱而不舍。

怀才抱器文集:https://www.vsread.com/index.php/space/myspace?uid=85184&lm=1

          罗莲香,网名即实名,一位耕耘于三尺讲台的小学教师,现任江山文学东篱采菊社团执行社长、散文主编。一个只闻花香、寄情山水的女子,常流连于文字间淡淡的墨韵气息,作品散见于《江山文学网》、《新长城文学网》。

罗莲香文集: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90819.html

        白胜煌  笔名:白玄 男 1966年出生于温州市文成县。浙江教育学院教管本科、温州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高级讲师。曾被评为市学习型党员标兵、省优秀导读员、全国文学社优秀指导师、“新浪草根新锐名博”、省教学资源“精品示范空间”荣誉称号。文成县作家协会会员、文成县教育局小文学家培养导师。1982年开始,曾在《温州文学》《温州日报》《浙江教育报》《中国校园文学》等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寓言等。2020年11月7日注册江山文学网。现担任东篱采菊文学社团社长助理以及诗歌主编职务,喜欢在这个地方修篱种菊。座右铭:也许你不能成为第一流的人,但你要成为第一流的奋斗者。

白玄文集:http://www.vsread.com/space/myspace-95364.html

         李香丽,江山注册名:李湘莉 江西吉安人  曾有多篇文字在报刊、杂志发表。近期发表散文百余篇,现任江山文学网东篱釆菊社团副社长。寄情山水,追求简单,简单,再简单的生活


         “心有半亩花田,藏于世俗人间,是说任凭俗尘熙熙攘攘,内心深处只需保留一方小小的净土,不忘初衷,修篱种菊,便能四季芳菲,收获万千美好。此句中的应该与怀才老师的《得之妙》有异曲同工之境吧。在沸腾喧嚣的世间、在仓促行进的脚步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太多的人为生活所累,太多的人在权衡利弊,在之间久久不能释怀。而作者的此篇散文,以通透的思辨、慧心的参悟、了然豁达的胸襟去解读得之妙,文中所释放出的智慧力量以及为人处事的境界令人称道,拍案叫绝。

         作者在谈创作背景时,提到和忘年交好友老海同赴水库钓鱼的事,老海将满桶的获只留下两条最大的,其余皆放生。老海的解释是:尝到鱼的鲜味即可,何必贪得无厌呢。老海不求甚多、还更多的鱼以新生的做法深深地震撼了作者,影响了作者。而作者也有了深刻的认识,置鱼于冰箱,再食并无原滋原味,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共识,作者和老海的友情愈发深厚。是最不可取的,得最妙,懂得分寸,把握好度,是一个人良好修养的重要体现。

         下面就怀才老师的此篇《得之妙》作如下阅读体悟,权作抛砖引玉。

        此文写得颇有情趣、意趣和理趣,随着作者摇曳生姿的文字,读者可体会到得真的是妙境尽得,妙不可言,妙趣横生。

          构思别致新颖,内容衔接紧凑

         作者为了阐述得“半”之妙,从楼前广场的地下开的一家书店名半亩地奶茶落笔,作者看着店名诗意顿生,想象半亩地的绿茵,喂着几头奶羊。一幅清新盎然的画面总让人变得安适惬意,清风朗朗,好不自在,只愿在此度过丰盈的时光。

         接着写时令中的春分,春分即半春,此时阴阳持恒,里赏春,春的味道才更让人心动神驰,就像青涩的少女,矜持中自带娇艳欲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然后写门的半开半掩,让人了然乡村静谧悠然之趣,若是全掩其门,锁留锈迹,那就只剩荒芜与寂寥了。

作者感悟于平常事,得了妙趣,看得读者也有些动心。

         最后写到作者曾登岳麓山观光,遇见半山亭,当年的半云庵也在半山腰处,僧人们认为人生的境界半即是满,这样的得失观可给读者带来醍醐灌顶之效,从此摈弃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便可收获快乐与圆满。

         这样的布局安排,让得之妙层层推进,令人愈发感知行文之妙,也让读者随着作者的心律节奏款款跃动而欣喜不已。从生活中发现得半的美,渐次展开,不徐不疾,引人渐入境,可见用笔到了火候。

          穿越时空隧道,实现灵魂对语

        作者是灵魂写手,对古今文人与相关的诗词佳话都有自己独到的体悟,能穿越时空之门与圣贤智者对语,从中领悟之意境之趣味。

          作者对《半半诗》的巧解令人叹为观止,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以半取胜,这样的少,偏能获得雅致闲适之趣,相比之下,良田万项、华舍千间都逊色了,只因少了情调,少了意境。

          元杂剧《遇皇上》里的那句台词半部《论语》治天下,作者也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认为《论语》实在是博大精深,得半便足以治天下,此语虽然夸张,但仍能看出《论语》深藏的智慧哲理不可限量,浩瀚无垠。

         对于白居易的云鬓半偏新睡觉这句诗,作者理解得缱绻柔美,认为诗人写出了宫女们沉湎于宫掖的慵懒倦态,犹似工笔画的手法,作者引领读者共同绘其形、摹其貌、赏其韵,将美人愁容半醒的闲适安然之姿表现得入木三分,眸含秋水眉如远黛,真是千娇百媚,让读者也遐思翩然,心动神摇。

          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作者披诗入境,感受到诗仙淡淡的离愁,欲走还留,却又深情回眸,这字该是神来之笔,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依依惜别之情,此情此景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启人共鸣。

    这里的“半”已经脱离了物质生活,上升到对精神世界的揣悟。可以说,这里更有赏析之妙,很多意境是我们不曾关注的,被作者数语点破。这种参悟,不仅仅是文学感悟和智慧,还有一种情调的迁移,所谓的“品”,不仅仅是人品境界,还有品位之高下。

        三、跌入唯美意境,顿悟妙义哲思

         作者对杨巨源的诗句绿柳才黄半未匀体会独到,觉得这字写柳色,绝妙至极,两种色彩混合,还没有调匀,描绘出了早春柳芽初绽的娇嫩柔美,这样的用词,凸显了早春的清丽清新,美得不染纤尘的柔和温润,让读者也被这样的色彩晕染得春光迷离三分醉啦。这样的早春让人不禁产生惜春爱春之情,产生了只争朝夕的内驱力。字如此精当,真是遣词造句的高手方能为之。虽是写文学鉴赏之趣但言外之意读者自会拿捏推而广之做人的道理尽在这美好的情境里了

          至于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字,作者以为未必是刀切的分毫不差,但却是斜阳对着江水挥动彩笔的样子,想来斜阳定然柔情脉脉,倾心于一江碧水,要将最美的色彩融入其中,勾勒出人间天上最婉约动情的画面。这样的温情,怕是铁石心肠也化作绕指柔了。这里也是对斤斤计较者的一种灵魂引领意在言外言外之音在这里体现得很巧妙不必点明却是其意凸显

         文中还提到了曾国藩很喜欢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意境,说他道尽了惜福的秘诀。笔者深有同感,花朵初绽多美,多有韵味,一旦盛放,就意味着凋零的开始;月亮未圆时,还有美好的空间值得期待,值得展开诗意的遐想,一旦圆满,即将走向残缺,伤感和失落注定灌注赏月人的内心。人生亦如此,不要太过圆满、完美,让自己永远处于追求、攀爬的路上,前方有梦想,有玫瑰,才更有动力去奋斗,去抵达诗和远方。此番参悟,伴随着美感体验,走进深远的哲思境地,便能悟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取向。看似是围绕着一个“半”在叙述,在引据,但已经将为文为人之境提到了哲学的范畴,可见其精神视野的开阔。

          此文以起笔,又以收束,句句不离字,处处围绕字,主题突出,解读精妙。该文既有诗的丰美意象,又有散文的灵动质感,还有议论文的精辟深邃。作者胸藏丘壑,笔织锦绣,想象纵横驰骋,思维缜密,用词精准,情怀浪漫,表达温婉却又透彻明晰。引经据典的内容信手拈来,彰显出作者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及将信息分类、归纳、融会贯通的能力技巧之娴熟。 我想作者心中藏万卷不以万卷示人而是取“半”示之,胜过满篇。            

         为了引发对字全方位立体化的妙感,文中有作者本人与相关的亲身经历,有作者阅读中发现的所得所悟,让读者随着作者生花的妙笔,或遥想,或沉思,或赞叹,或陶醉,或追昔,或抚今……作者阅读面之浩瀚让人叹为观止,涵盖各种文体的文章,时间纵横几千年,通篇可见作者的文学水准已达炉火纯青的境地,其写文角度的灵活,驾驭力之强令人称道。通篇观之确有水到渠成之感所见所闻所悟所行所感穿针引线步步为营由浅入深引人入胜这看似是一个逻辑层次却是作者心绪的脉络既有条理又有韵致所谓文要缓急有致大概就是这样吧

    用心体会为文之妙,慢慢读几遍,会发现,作者为文的心态,虽无惊惧,却以惊心之论,扣人心弦,击中的是我们的思想深处。很多有关“半”的见解,不是以说教而出现,而是以画面来呈现,体现出散文的特色,同时兼具论说之优势,不露痕迹,却振聋发聩。

          反复品读此文,唇齿留香,收获满满,从中可知晓求学苦吟的雅趣,领悟为人处世的通达,感知快乐幸福的真谛。文中流露出的诗意、禅意、哲理都濡染着读者身心,提升境界。总之,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读之,宛若赴一场盛大的灵魂盛宴。感佩才情,感谢怀才老师倾情奉献,向老师致敬,献花、奉茶!

    看了怀才抱器老师写的创作谈,其中太多的东西是关于怎样构思这篇文章的故事,我觉得,有了故事,才有了我们的思考,否则那些说教就不会有份量。这为我们怎样作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为文所得寸心知,谢谢怀才抱器老师和我们一起分享。

怀才抱器老师的此篇文字按理说已相当完美,非得提建议的话,笔者认为:一、在详略的处理上,可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重点谈对“半”的体会;二、也可举例谈谈缺乏“半”的心态的人有什么不的后果;三、文中引用了大量的诗词佳句,为了贴合这种氛围,可在文末以自创的一首与“半”的感悟相关的小诗收束全文。以上是笔者的一点陋见,不当之处难免,敬请各位作家、老师、文友们不吝指正。

感谢各位老师百忙之中抽空全程参与,辛苦了,问安。再见!


 

人们常说“众口难调”,有人要咸有人要淡,有人要甜有人要辣,一样谷米百样人,口味喜好因人而异,做出一盘令众人都满意的菜确实很难,几乎难以做到。我听父亲说,高明的厨师可以做出令大家都满意的菜。我惊奇地问父亲,他是怎样做到的?父亲说:“除了精选食材,科学烹制,有风味特色以外,还要有创新手段,才能做出色形香味都好,令大家都满意的菜。他与众不同的是:把泥调羹分别放在盐水、糖水、辣椒水里煮,然后把煮过的调羹分发给不同口味的人,如吃得咸的人,就把煮过盐水的调羹给他,他舀汤菜的时候放在嘴里就觉得咸,一般的人只要分一般的调羹就行。这样就可以做到一盘汤菜能符合不同人的需求。这就是创新手段的高明之处。”我想,怀才抱器老师就是这样高明的厨师,他精心创作的文学作品,雅俗共赏,众口可调,老少皆宜,人人爱读,篇篇精美,百“吃”不厌,从中可以汲取丰富的营养,而且像广告词说的那样:“味道好极了!”

下面我就以怀才抱器老师的《得“半”之妙》为例谈一下自己的感悟。他是用什么妙招调和众口的?

一、心有读者,以心换心,易被熏陶

巴金说:“作家的最大目标是人类的繁荣,是读者幸福……为什么写作?每一本书,每一篇作品就是一次答案,古往今来有数不清的作家,读不完的作品,尽管生活环境各异,思想信仰不同,对人对事的看法也不一样,但是所有真诚的作家都向读者交出自己的心,他们的作品在读者中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这就是写作最神圣,无以伦比的价值。”《得“半”之妙》中就体现了这样的价值,因为作者心中有读者,以心换心,真诚交流,所以容易被文章感染熏陶,自然而然就接受了作者的观点,或自己读有启发。读者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惊喜新的发现新的感悟,老少读者都可以从中得到启迪:“半”也是相对的“全”。“半”是留有余地,是一种适度的放弃。“半”并不是残缺,并不是委曲求全、退而求其次。相反,它是一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无论到哪里,做什么,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能时刻感受到那份简单纯粹的欢乐,这何尝不是相对于自己有限实力及周围有限条件的一种完美呢?青年人要追求完美,但不苛求完美。“全”是一种目标,是一种坚持,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精神。许多有成就的人,是在不断地追求“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到达了人生的新境界。如果说“全”是一种完美,那么“半”就是适度。“半”的哲学在于它的知足,在于它的自省,在于它的与世无争,在于它的适可而止。文章内容涉及书店名“半亩地奶茶”、书名《红楼半亩地》、亭名、诗歌、成语、俗语等,雅俗共赏,情趣横生,人人读而有所得,文章的可读性就大大增强了。如写书店名,“半亩地的绿茵,喂着几头奶羊。和店主谈,正是这个意思。有点小家子气,却颇具诗意。我不觉得主人养羊的半亩地逼仄局促,反而觉得主人是个擅长捕捉顾客心理的高人。我猜测主人一定稔熟关于‘半’的情趣。”很有个性的解读,客观理性,读者也欣然赞同。


二、一线串珠,厚积薄发,冰山露角

一线串珠,就是用一条“线索”把散碎的典型材料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得“半”之妙》的“得半”是线索,“得半之妙”既是文题,又是主题观点,自然也是重点所在。“得半”是最佳状态,就像月盈则亏。那么用的“珠”就是文章选用的典型材料。文章中运用了大量有关“半”的材料,如店名、亭名、庵名、诗歌、俗语、成语等,如果作者没有博览群书,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材料会跑到文章里来吗?更何况作者都对其进行个性化诗意化的阐释解读呢!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生何处不风流?善于读书,善于思考,善于经营生活,善于写作实践,才得文章功夫。用心写作,注入真情,厚积薄发,露出的是冰山一角,才是好作品,有深度有情趣,才能震撼心灵,引起共鸣。作者在第二部分写春分节令时,写道:“半”里赏春,春趣才盎然。赏春尚在懵懂时分,就像看一个出挑得花枝招展的小姑娘,青涩的味儿足以让人垂涎,其内涵就在于一个“半”字,似乎是矜持的状态,是呼之欲出,出之半露,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娇羞娇喘之态,掬手不舍,置于心上,却又不能。半春之色,才引人眼球,桃红李白迎春黄,紫荆雪梨笑凤仙。运用引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把枯燥的春分写得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其娇羞娇嗔,半闭半开,楚楚动人,惹人喜爱之情状,跃然纸上。感情饱满,含蓄委婉,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怜爱、赞美之情,浓郁弥香款款而来。

作者善于从平常中寻找材料,用心加工,得珠玑,于是所用就让人感到似曾相识却自己难以拿得出。这是一种融化的功夫,是再造的能力。

三、技法娴熟,创新运用,诗情画意

作品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当然不是拒绝继承和借鉴而建在沙滩上凭空虚构的海市辰楼。恰恰相反,它必须吸收前人和同时代人的丰富思想文化养料,然后加以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是对社会生活,客观事物独特的发现,不仅需要不同凡响的、新颖的思维方式,而且需要奇特的想象,丰富的联想甚至幻想,倾注自己真实的感情,熟练运用文学技法,运用有特色睿智的语言个性化诗意化地去构思表达。作者在这篇《得“半”之妙》散文中,充分调动一切文学因素,综合运用听觉、视觉、嗅觉等感觉器官,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通过引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方法,运用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甚至采用小说“杂取种种,合称一个”、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和诗歌的跳跃性、“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借景抒情、景情交融、含蓄唯美等手法,甚至把美术工笔画的精雕细刻和白描手法的粗线条勾勒也运用于文章里,详略得当地了悟“半得之妙”,写新、写真、写深、写透、写绝,把情趣、意趣、理趣,甚至禅趣,写得淋漓尽致,令人赞叹!作者深懂写文“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之理,把读者熏染得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如文章引用清代李密庵的《半半歌》、僧人自嘲诗和大量的古诗句并精准诠释,就使文章增添了文化底蕴,内涵叶丰富起来;如写春分,比喻成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含蓄青涩,似火欲燃,可爱无比,把枯燥的春分特点写得生动形象,容易被读者理解接受。文章像绘本一样呈现一幅幅精彩绝伦老少咸宜的图画,从一个画面跳到另一个画面之间,就具有诗歌的跳跃性,作者没有运用过渡段或过渡句,留些空白让读者想象补充,自行再度创作,正如作者所说的“话到嘴边留半分”, 给他人留一点余地,也是给自己留下一点余地。得饶人处且饶人,与人方便,于己方便。这就使“得半非半,得全非全”,富有几分禅趣了。人应有“半”的心态,“全”的追求;生活上追求“半”,事业上追求“全”。以“半”为心态,坦然面对风雨,上下留余地,这样不急、不躁、不烦、不慌;以“全”为追求目标,每为一事必求其全,精益求精,可以获得成功。你悟透了“半得与全得”的玄机了吗?

调一手好的饭菜风味,要的是手艺,做得一篇好文章,须有读书千卷化之一章的功夫,我相信,怀才抱器先生能够写作这篇散文,一定不是信手而得,他是调动了丰盈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写作功夫,如此说来,这篇绝品文章是合成的,是心血与技巧的精心表达。

有通透的心境,才有对生活的达观态度。有从容之态,才得人生趣味。我相信,这也是怀才抱器这篇文章的所得,在这方面,他是力求得全全得。


 

《得“半”之》这篇文章作用不容小视。文中论叙事、抒情还是说理,都使人感到是么实在、平易、纯正、透彻,颇有“温暖敦厚”之风。文章具有洗心的使用价值,只要细心品,用心体味,透过丽隽秀、净清、感人肺腑的故事,可为心理把脉,有效地治疗各种“贪之心”和“不快之症”,从中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反思与退位思考建立乐观积极生活的态度。

一滴水,可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篇好的文章能够滋养无的心灵。《得“半”之》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文中写尽了诗意、意,尽了谦逊与分寸。阅读这篇散文,不仅能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同时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让人正确看待得失。正文中所说,世上真的没有十全十美,愿望而,我应持的态是,得半惜半,不丢向往。半得半失,才是人生真实,半聪半拙方得为人的雅趣。 

在现代生中,随着现代会人们对金钱、财富、名利的渴望剧,甚至用金钱与名利来作为尺度衡量人的价值。于是,芸芸众生在滚滚红尘中追名逐利,让金钱奴役了我,然,使人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往往不知足也常乐,更不允许自己得“半”而“”。温饱解决了,就想着吃山珍海;当解了居无定所的问题,眼睛瞅着楼宇别;当自己孩子步入学校,巴得他名列前茅,当拿下第一又恨他不是华罗、爱因斯坦……我们总是在这无休止的追求和比较的心态中生活,为生活所苦,为名利而累。当然,向上看齐,是工作努力原始动力,可是往往实际与想象是偏差的,导致自己忧心忡忡,患得患失,给己生活扛上一把沉重的枷锁。怀才抱器老写的《得“半”之妙文中的一句说得,人生在得失,花费的心思太重了,才是痴愚,多少是一个度?法用天平做出量的权衡,么,就“半”为尺度吧,要斤斤计较于亳,不必亟亟于所获。这,熙熙攘攘的喧嚣中,给在忙忙碌碌的追逐中,给在抱怨命运的公中的我们,恰似送来了一缕阳光,在细细品读中令人益良多,使人懂得用什么心态去对待得失,之,让心境豁然开朗起来,出思维的泥淖。

文章里所讲的那些故事,那些例子,都会使我们产生有价值的联想,让我们重新去看待曾经所经历的事情。记得,那年同村的另一位产与我同一天分产下一个健康宝宝,只花了六元的医疗费。而我,却上一位实医生,因她操作失误,造成我产后大出,让我昏死几天。当时花去将近万元的医疗费用,那时的万元相对于我夫妻俩一年的收入。花钱说,躺在急救室中命悬一线的担忧更是令人抓心挠肺。因血过多造成后来的“贫血症”,贫血症使的各个系统,各个器产生明显的危。这件情于而言一直鲠在喉,不得释怀。说真的,读了《得“半”之》,让我懂得反思与换位思考,懂得给他人留一点余地,也是给自留下一点余地,得饶人处且人,懂得怎样去权衡得失了。生活抱怨命运的公,生活的不意,是一种悲哀。当时,与我一入院的有一位妇,她在大出之后,命丧黄泉,人家连的机会都没有,来后来的“得”?而我因产子贫血,造成身体抵抗力差,这也让我更懂得体,规律了自己的饮食起,加强体育锻炼,养成了好的活习惯。因我的身体素质差,也让我更加懂得谅他人,照顾他人,让我的家人和身边的同事感觉到来我的温。当然,别人感觉到了我温暖的同时,他也把温暖回报于我。这何尝活中的“得”。感谢《得“半”妙》,让我的思想有了质的改变。凡事,可以想着“得”,这种“得”是从“失”中获得的,不要老是念着自己失去多少,多少倒霉的事都遇到了自己,想想自己并不算是倒霉的,从倒霉里看到一点幸运,这才是一种可取的生活态度。

我觉得,写文章的意义,在于感染人,影响人,从这个角度看,《得“半”之妙》,发挥了价值。从这方面看,江山文学存在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为了文章而存在,它还是一个可以发挥教育人影响人的生动课堂。

读《得“半”之妙》,让我建了乐观积极的活态度。

就拿我最近写作而言。我总是满足自的写水平,甚至病态地责怪自年少时什么书、读书,一直在自责与悔恨中度日。读了《得“半”之妙》,让懂得很多不必强求的道理,月满则亏,水满则,花满衰,十之得半,就经足够了。文中所,人生太过圆,最无事事,所以留下白,偏留残,让己处于追求的路上。想想我小时候与我同村的那个玩伴,人家小学都没毕业,大字识得几个,人家从来没有体验过阅读的快感和写作的滋味,我还有什么理由可埋怨的呢?知足吧,把之前的足当成一种成长的机会,学会小事而高兴吧!足,求更好的生品质,而是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现有的境,给自一个良全的心态,敞开扉,摒弃压力,而更好工作、学习。做一个知道满足的人,不是不求上进,而是放稳心态,遇事不计较,不钻牛角尖。多从自己所得比他人多得的角度考虑一下,很多事都会顺心,自己也会变得温文尔雅起来。

记得狄更斯曾这样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种智更有力量。”良好的心态,能很好地和解剖自己,无论处于什么境况,都能很好地摆正自的位置,让理性地分析现实,客观一点对待自己。一个人的幸福本质,是由思想、心态决定的,学会感、欣赏、宽容,为自己的心造一个天堂,往往会有一个预之中而之外好结

由衷地感谢怀才抱器老师,以自己的经历和眼界,触摸我们心中的那些难以放下的事,写出有实际意义的文章。也特别感谢江山文学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所夜校,让我们可以因一篇文章而畅谈自己的内心,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我常常想,社会上办了很多老年大学,其意义在于使老年人老有所乐,不断接受人生的教育。江山文学的作者中,我想半数也是老年人了,或者很多都靠近了老年人的边界了,江山文学发表的文章,充满了正能量,老年人创作,老年人阅读,这样一所特别的大学,是江山文学的副产品。

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说,写一篇文章就是梳理自己的思想情绪,阅读一篇文章就是吸收做人的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人就得到了升华,所以不计金钱,不在乎占用自己多少时间,大家不正是看透了这些所谓的“失”,看重自己的“得”吗?

得一篇佳作,还是无偿的,这“得”可就大发了。

非常感谢江山文学夜校为我们提供了这些交流心“得”的机会。



沙漠孤月校长好!江山各位文友大家好!

非常感谢江山文友拨冗捧场。怀才抱器致敬!

非常感谢沙漠孤月校长对这次赏析活动的全程指导和精心安排。

罗莲香老师,以诗意的笔墨,对小文做了精彩的赏析,饱含鼓励之情,对我而言,是一次很有高度的创作指导。

白玄老师从这篇文章的格调布局手法运用等解读进行了细腻精彩的赏析对创作起到了很好的规划作用费心了深表感谢

李湘莉老师从阅读这篇散文的个人感受,谈了文章的感染力,很多话是谬赞,深知这是对我创作的巨大激励。

我想谈谈写作这篇散文的一些相关的情况,包括创作背景,写作的材料储备,文意的布局与组织,手法的运用,散文创作的理解等。

以下所谈或许肤浅,或许谬误,敬请指瑕。

 

《得“半”之妙》得江山文学绝品审核组老师的慧眼赏识,成为绝品文章,真感觉惶惶然,有些不符盛名,权视激励,在此深谢绝品组老师拔擢。

想起诗人愁予曾经这样描写长城:“长城像一个担夫担着群山,从地平线上行走来。”我非常喜欢他创作的这个意象,用一个担夫来写一个民族的形象,将大和小拿捏得那么恰如其分。我想,得与失,是什么样子?应该是:一个担夫只顾得担着东西在群山的脊背上行走,而忘记了那些散落在群山间的风景。其实,作为长城的责任之重,它在历史上一直没有时间欣赏它脚下的风景。得长虹贯日之美,失了如珠似玑的风景,得失总如影随形。

有些东西我们难以看透参透,就必须借助文学的视觉去发现了。用文学去回答哲学的命题,是最为质感的,文学是独立于道德和哲学的旁边能够并立而无愧。这是我们选择文学的一个理由。

文学是帮助我们不断获得完美人性光辉的表达方式,阅读者可以收到震撼或感染,写作者也会在创作过程中得以洗礼。这是五年来我走进江山文学,开始创作的一点感受。

一篇文章的写作,是要有生活经验经历的铺垫的。有时候,我喜欢沉浸在一些经历的故事里,这些故事,对人可能就是一句话的事,无法展开,对于我是有情节的,慢慢积累起来,自己会觉得变得丰富饱满起来,于是自然而然地有了比较理性的思考和艺术归纳,或者说,这就是我创作《得“半”之妙》这篇散文的文思体验。

 

我觉得,我们不谈得与失,但人生也都总是在计较着得与失。少失,不失;多得,全得,这是最好不过的。可我们的人生,不如意常十有八九,如意的也就一二而已。失居然占了80%以上,但在有的人心中,人生失去很多,可不觉得是失去了,谈起那些不如意,一样拿得出见人,这是一种做人的境界,我这样看。一个非常成熟的人,在“失”的结局面前,或许有过哀叹,甚至是扼腕,最终都会以“没事”两个字给一段“失”作解,画上句号。在得与失的哲学圈子里,尽管他们不是哲学家,可他们的态度一样可以在生活里游刃有余。我想,这样的人生观(得失观基本上等于人生观),是需要通过我们的写作来提炼吸收的。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忘年交,他的笔名“老海”,今年87岁,我们于23年前相识,他一直是我人生的一本书,不老的书。他对得与失的境界把握非常有诗意,让我觉得,如果早认识三十年,可能我就不是今天的样子了。

几年前,我随他去“后龙河水库”垂钓,收获颇丰。太阳西沉了,我们要收竿,他把水桶里的鱼留出两条最大的,其余皆放生了。我知道,他不是信佛的人,我不解。

我们回家做一顿鱼,有一条足够了。那些鱼是陪着我们玩的,玩完了就不要为难他们,还要破其肚煮其身喝其汤,我们得到了快乐,鱼儿失去了生命,不合理,放归一部分,让鱼失而复得(生命),我们也得一个心安。得与失的哲理就这样被他解释得通俗易懂。回家,如果妻问,只说“没空”就可以,那不就是“得”?太在乎那些被放跑的鱼的人,总是会说,跑掉的都是多么大,多么沉,不会轻描淡写,所以总是遗憾深深。失,往往被无限夸大,所以给我们的心理造成压力,这就是得不偿失。也别去做那些太清高的行为,一条也不留,没有“得”,我们的人生太虚无了,得一点就好,“得半”是人生妙境,有修养的人可以做到。

这是老海得一条鱼之妙,连一半也没得到,却收获了一段快乐。我补充了一下,鱼冷冻于冰箱,哪怕只有一夜,也非原味了,再烹之,总是败味的。这算不算“得”?老海很惊讶地说,这样看就太深刻了。于是,我们有了互认的价值观。真味至淡,真味至少。朱承爵《存馀堂诗话》里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我想,做人和生活,能够超然于一物一事,才是得其真味。烹鱼无数,享鲜甚多,唯与老海垂钓带一条回家的往事,记得清楚。得之妙,尽在其中。

后来我们谈及“得”,又谈及放鱼,看似失去不少鱼,鱼也不知感激我们放生了它们,但太多的人在“收与放”之间得到了乐趣,只是我们还没有走进这个境界。“忙趁东风放纸鸢”,不放一绳随风去,怎得纸鸢天上舞。

 

关于疾病,也存在得与失的哲学思辨。老海在五十岁以后患癌症三种,人生一下子糟糕起来。他说,如果论“失”,患病就是“大失”了,想想将不久于人世,真的是无“得”可言,万千之得,都压不过这个“失”的砝码,心理上怎样调整得与失呢?这是摆在老海面前的一道难题,别人无法帮助他作解,只能靠他自己了。

他说,五十岁,人生过半了,已经得一半,如果再多活一天,那都是“得”。他是教音乐美术的,没有想到他的数学还如此专业优秀!我曾这样戏谑他。他说,每次大手术,他的自我感觉都良好,觉得自己完全可以挺过来,因为人生得半了,剩下的是多赚的,摆正了心态,所以一下子多活了37年了,这真是“贪得”了啊!他也有痛苦,只对我讲过,患肠癌,最严重时要老伴抠大便才可以维持生命,他说,年轻时吃过美食了,已经不愧嘴巴了,已经“得”美味多年,现在是“失”,是在还那时的贪吃,想想也就觉得是应该的了。我觉得,人生的深刻不在于说了多么深刻的话,而在于对自己有着最为清醒的认知。他在“得与失”的天平上,一直在平衡着,踏脚不稳,得失就颠倒了。他还说,癌症病人,90%的是被一个字吓死的,一个字,左右着得与失,这是多么沉重的。在得与失的天平上,踏错了脚,斤斤于“失”,反而失去的会更多,这是最丢性命的“失”。在得与失上,可以举重若轻的,那才是尽得其妙。

有一件事,也是得与失考验了我,当然,很长时间我才释然。

我于199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可以说,所得已经让我感到了“人生得意须尽欢”,于是,之后的很多次再评比什么优秀,我都弃权,让位给我的同事。但在十五年后,晋级职称级别时,我的优秀教师的身份因为年限过期而不好用了,我只能错过这次晋升工资直到退休还停留在原地。我为这事还苦恼过愤怒过。

后来,我就想,近20年,我风光无限了,那些同事干得并不比我少,他们无所得,默默无闻,相较于我,他们唯有“失”,此时他们“得”,正是迟来的“得”,我已经得过,还要贪得多少呢?这不是无奈的想法,是在利益攸关面前对得与失的一次思考。

我所谈的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意在说明,一篇文章的构思酝酿往往是在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的基础上才有了眉目,这些并非都可以进入文章,但却是文意形成的前提。有较为丰富的创作储备,写作才是水到渠成的事。

 

创作《得“半”之妙》的契机还是因我楼下的地下城市书房开业之始。我也随之看热闹的人群进入书房,看到了在书房一侧的摊点——“半亩地奶茶”,我对这个“半”字很感兴趣。记得当时我也去坐了一会,和店主说了会话,问他打算开多长时间?我的意思是能坚持长远么?这么小家子气的名字,当然有诗意,也有一点难登大雅之堂的意思。店主听出我的话外音,说,一段时光里,我已经得到了我打算要的,坚持不了几天也无所谓。果然,年轻人开学上班的走了,半亩地奶茶就被冷落了,半年后就搬迁了。他只想得一段时光里的兴旺,之后的“失”呢?其实我顾虑太多,这里“得”一点,别处再“得”一点,哪里还有什么“失”!看淡得失,几次“得”,就弥补了“失”,甚至在他看来,就根本没有“失”。这种计算方式,让我觉得是真正懂得微积分的人。不是简单的商业模式能够解释得了,而是看淡得失的眼光很特别。

我认为,这些思考对创作是必须的,也是有益的。有句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觉得我们还没有到让上帝发笑的时候。我们的思考,是为了给文学更多的承载,文学是不拒绝思考的。

于是,我又想到了去长沙的岳麓山观光,看到“半山亭”和“半云庵”,一个“半”字,在得与失之间,岂止是情调,里面应该有着处世做事的哲学思考,这份禅悟,很特别,也有份量,佛家最讲究“功德圆满”,而他们却在“半”与“满”上拿捏得很有分寸,“半即是满”,从治学的角度看,是无止境的参悟,从人生态度说,谦逊如此,得失有度,值得揣摩。

我喜欢集大成,所以在文章里调动我的文学积累,联想到文学以“半”为意境的例子,揣摩其得“半”之妙。文学是诗意的人生,推而广之,我们从“半”字上可以收获很多解析我们人生的方法,所以我最后写我的父亲曾经说过的“盛饭半碗,不要贪嘴”的话。其实,这话还有一层意思,我曾经没有琢磨透彻。直到我患了糖尿病,我才觉得父亲的话是那么深远。在日本的小学教育里,就有关于吃饭半饱的教育内容,饱食终日,可以让一个人致病而终,吃饭半饱,甚至饿一下肚皮,人反而健康起来。这个意思,我没有写进文章里,主要是想在“所得”上加深一下,以戒“贪得无厌者”。

和朋友老海关于得与失的理解,是写成本文的生活思考,为何没有在文中呈现那些呢?我主要是考虑境界有些逼仄了。

 

关于得与失,太多的文章都有谈及,如果我所谈不能异于别人,那就干脆不写。我尽量用文学的方式去感知得与失,而不在于抽象地论述这对关系。

在文意安排上,主要是以如下的层次进行的。“半”字不满,却得小趣。治学上,称“半”,谦逊而不溢,学无止境。“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治大国烹小鲜”,说明“半”不一定小气。文学上,写景状物,“半”字不减诗韵,反增妙趣。审美的最佳状态不是“满”,“半”字留白,意境空灵而出。生活中,饮酒吃茶,待人接物,“半”字显出分寸。说话时,和盘托出未必有意思。人生如行旅,总在半路上,唯有努力。这样安排文意,体现了由大至小,由实而虚,落脚于个体的思维逻辑。我想,这篇文章能够受到读者的喜欢,最主要的在于内容的丰盈,每个人都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自己不曾看到而曾经想过的得失之事。

写作关于得失的散文,常常会以议论为主,这方面的哲理早就被人说透了,我们再讨论无非是人云亦云,怎样突破这个魔咒,写出自己的风格和理解,这是下笔前要认真琢磨的。这篇散文的开篇,我是以随笔的方式切入的,写在门前广场地下的城市书房所见的“半亩地奶茶”,引出一个关于得与失不一样的观点。即使这个摊点只能维持一两个月,也挣不到多少钱,在别人看来是一个“失”,而在年轻的店主看来却是“得”,聚小“得”而成大“得”,积累了生意经验,哪来的“失”?每个人对于得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是最大的与众不同,我抓住这一点,可以说所谈是别开生面的。

以文学上的“半”来理解得失的关系,意在告诉读者,“半”也不输情趣。但这个部分如果是以平面的方式呈现出来,无非就是罗列那些有“半”的诗句,显然是没有多大价值的。我尽量还原那些精彩的画面,并以文学赏析的笔法来揭示诗句中蕴含的得“半”之美之妙之意境。这一点完全是受到“文无定法”的创作原则的影响。所以,散文创作,其表现手法可以说是多变的,调动各种手法,可以让散文创作更活泼更多姿。

重复别人的观点,甚至照搬别人的论述,对散文都是一个伤害。我觉得,出自自己的东西,才亲切,才容易打动读者。所以,我谈及关于得失的感受,引了两个自身例子,一个是我和父亲的关于“半路上”的对话,尽管是四十年前了,说的是我考学的事,但也是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奋斗是人生的主旋律,永远在路上,且行半而已。再是提及父亲说的,盛饭半碗,盛饭半饱,这虽然是个人生活方面的“父训”,但这里的意思显然不止于此。我没有点透而已,推而广之,就是不贪不奢的意思。

一篇散文,不同于一篇论文,散文是要以意境来感染读者的,而不是用道理征服读者。所以,我在写作过程中,始终考虑如何营造一种对“半”的钟爱情调,包括开头那个场面,“半云亭”所观,文学上那些“半”的妙境,我有关“半”的故事。尽量避免站出来高谈阔论得失的哲理。如果从艺术的“留白”理论看,这也算是一种文意的留白吧,其中的道理,读者自然会明白,这一点写作者不必担心。

以上,是我写作这篇散文的一些思考,运笔时有过考虑,算是心得吧。

 

写好一篇文章,尤其是散文,我认为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读书积累,这些可以让我们不至于陷入陈词滥调,因为是我们用人生经历做了加工,所以就珍贵。还有读书的问题,我们读过很多,不一定要记住,从我的经验看,那些曾经接触过的东西,不能马上详述其细,也会给我们提供思考和检索的方向,写作时会觉得“书到用时不嫌少”。

写作本身就是不断提升自己人生境界的过程,很多东西,在没有进入写作视野的时候,都是朦胧和粗糙的,一旦跃出于笔下,都会撞击自己的思想世界,可以让一些模糊的东西定型。一个写作人,首先不是用文字教育别人,而是感动和提升自己。书法创作上有个说法——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我想同样适用于文学创作,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品位,落墨就有了神韵。还有,只有拿起笔写作,才有可能让灵感造访我们的笔端,这也是理顺我们的思考的特别好的办法。

我对散文有这样的理解:一定要带着读者走进作者雕刻的画面。从来不要觉得读者不能理解你所表达的意思,把意思说到体无完肤,很多东西可以用画面来诠释,当然画面的描摹色感和叙述方式是要有分寸的,无关文章的,可以跳跃,不必在意是否连贯,读者完全可以为画面做填充或者是“补画”,以趋于完整完美。

当然,这篇散文还有很多问题。例如,文笔的繁简把握不是很精当,有的部分显得臃肿了些。文章整个文意的布局是不是就无懈可击?也不是,内在的逻辑性不是很严密,我认为还可以写得更考究一些。

古人曰得失寸心知在心中权衡得与失是慧者于口头上计较得与失是愚者但愿我们在得与失面前都变得理智一点我之创作之“得”,未必就是他人之“得”,写这篇创作心得,只能算是“半得”点滴罢了。

非常感谢江山开设了这座夜校,感谢夜校校长沙漠孤月老师的热情指导。谢谢夜校里的各位同学,谢谢东篱的文友,热情捧场,难忘.


易辞

易辞 秀才

  • 73

    主题

  • 413

    帖子

  • 2593

    积分

2022-05-15 20:53:13
非常精彩的赏析课,特别是怀才老师的创作谈,很是受益匪浅。老师们辛苦了!
怀才抱器

怀才抱器 榜眼

  • 50

    主题

  • 440

    帖子

  • 29424

    积分

2022-05-15 21:06:45
感谢沙漠孤月校长的精心策划与组织。感谢易辞老师的鼓励。感谢江山文友的关注支持。感谢东篱文友的热情。怀才抱器初到江山夜校发言,有点惶恐,但感激多于紧张了。
琳达如菊

琳达如菊 举人

  • 4

    主题

  • 63

    帖子

  • 3821

    积分

2022-05-16 00:13:27
这是一堂精彩卓绝的赏析课,讲解深邃透彻,又不乏唯美诗意,参悟“半”的智慧与玄妙,对人生有深刻的启迪意义。特别是怀才老师的创作谈,让人顿觉醍醐灌顶,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绝美精妙的佳作,让人回味无穷!精彩纷呈的讲座,让人受益匪浅!各位老师辛苦了!感谢江山!感谢夜校校长!
枫桦

枫桦 秀才

  • 2

    主题

  • 42

    帖子

  • 2175

    积分

2022-05-16 01:51:39
一场难得的文学大课,给人无限的精神享受。文意的自然之美,无须雕饰。感悟人生,尽善尽美,洗练而旷达。为各位老师喝彩!为江山喝彩!
李湘莉

李湘莉 举人

  • 16

    主题

  • 115

    帖子

  • 5038

    积分

2022-05-16 05:17:27
感谢江山为我们提供交流文学心得的平台。感谢沙漠孤月校长的精心组织,让你费心了!感谢怀才抱器老师为我们带来绝品之作以及精彩的创作谈。感谢莲香老师与白玄老师精辟入里的赏析。感谢各位文友的热心支持!这次赏析课,真是令人受益匪浅,看来又是赚大发了。真心感谢,难忘!
静虚散人

静虚散人 童生

  • 0

    主题

  • 11

    帖子

  • 509

    积分

2022-05-16 07:04:40
一堂精彩绝伦的赏析课,各位老师的精评让我们受益匪浅,怀才老师的创作心得更是精妙无比!对我们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感谢老师们,你们辛苦了!
罗莲香

罗莲香 秀才

  • 2

    主题

  • 74

    帖子

  • 2051

    积分

2022-05-16 08:46:51
感谢江山文学夜校为我们提供了相互学习、畅所欲言的平台,让我们东篱人分享品读怀才老师的绝品散文《得“半”之妙》的心得体会。感谢湘莉老师、白玄老师的精彩分享,评析精准,深刻,见解独到。怀才老师谈创作体会,深入浅出,内容丰盛,对写文者指明了写作方向,其方法相当灵活,其素材源于生活所见所闻所感,加以文学的诗意美感的提炼、去粗取精,便铸就了一篇篇震撼读者灵魂的绝美力作。感谢所有老师、文友、东篱伙伴们的大力支持、热情捧场。在这缤纷绮丽的五月,问候各位老师安好,谨祝浅夏吉祥安康!
沙漠孤月清

沙漠孤月清 举人

  • 1

    主题

  • 59

    帖子

  • 3388

    积分

2022-05-16 17:05:11
完满的一次赏析课,得益于东篱社团的精心组织,祝贺并感谢!
白玄

白玄 秀才

  • 3

    主题

  • 68

    帖子

  • 1530

    积分

2022-05-17 10:45:49
感谢江山文学提供交流平台!感谢沙漠孤月清校长的精心策划与组织!感谢怀才抱器老师提供绝品文章让大家讨论剖析与无私奉献写作心得!感谢罗莲香老师、李湘莉老师经典美评赏析!感谢东篱社团的文友和江山其他社团文友的到场点赞鼓励!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佳作赏析课!祝大家安康如意!
共1页 1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