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人世间】读莫言,品人生(随笔)
前些年,我们在网上总能看到各种辱骂莫言的言论,也总有人通过截取他文章中的片段,断章取义地对其大肆攻击。很多人认为他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抹黑中国,并非实力,更多是运气。自从莫言获奖消息传出后,他的作品就被搬到了大众舞台上,有人说他写的《蛙》是丑化国人形象,把计划生育那些年,中国不光彩的一面暴露给了外国人,有人说《丰乳肥臀》是丑化了中国母亲,甚至就连广受好评的《红高粱》和《檀香刑》两部作品也没放过。可怕的网暴,唾沫星子足够淹死人!
网络这个东西,说它有人性化吧,它又很不懂得变通!当你接收到一种言论时,它就会叠加地给你推送更多类似的消息。初开始看到这类信息,对我是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的。甚至那段时间看莫言肥胖的脸上的那双眼睛,似乎都浑浊地透露出不善。但是我还是个很清醒的人的,认真想想,其实自己都没有好好地看过人家莫言的作品,怎么就能偏听偏信呢?再说,中国那么多大作家都没有得诺贝尔奖,难道那么多评委老师都是傻子?即有此殊荣,莫言的作品一定也是打动了不少评委,有可赞可学习之处的。因此我决定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来了解他,并希望能从中得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比如写作上的提升。
莫言颇为著名的作品《丰乳肥臀》,我一直也没读过,这个书名,大概是为了博眼球?不过在逛书店的时候,经常会在畅销书展区遇到,也是受了网上的蛊惑,中毒太深,也一直没有想读的欲望。于是,我从国图先借出了《生死疲劳》回来读。因为我也是被这个名字所吸引,现在只觉得有史诗般的故事情节。以颇带风趣的笔触,着眼于小小的人物,却绘制出了一个时代的模样。我才疏学浅,人生阅历也不足,也总有点参不透故事背后的隐喻和非凡的意义,只知道我被故事吸引了。
那时也不知道仔细消化一下,就像囫囵吞枣一样。冬去春来的第二年,我才又借回了《蛙》来读,才惊喜地发现故事更为引人入胜。小说人物众多,但角色鲜明,魔幻又现实,情节可谓跌宕起伏,百转回肠。我开始一边读一边沉思,就是在那时,我有了想写《地丁花》的想法。这世界上走一遭所遇的人,我们都互为过客,有的给我们伤害,有的给我们温暖,但都会让我们成长!因为知道《蛙》是莫言的一部代表作品,莫言也是因其作品而得奖,所以也着实是精读,做到了细嚼慢咽,去吸取对我人生有益的东西。我们也有心怀坚定的信念与职业精神,我开始反思我们这种执着的坚持,有什么人生意义?我们也会有内心深层矛盾与挣扎之时,又该怎样去通过改变,让心灵得以救赎?
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的交织。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计划生育的纪实性小说,更深刻触及了人性、伦理道德等复杂命题。通过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的个人和家庭,以及整个社会命运的深刻描绘,欲意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意义,生活的困境,以及政策和人性的关系,一系列的深度思考。小说中的人物亦正亦邪,亦官亦匪,充分表现出了民间人物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小说还将历史的沉重与个体的挣扎融为了一体,也呈现了时代沧桑的巨变。尤其是书中那些复杂而鲜明的人物形象,写的立体而真实,让我久久铭记。不得不佩服莫言的作品,选材之敏感,反思之尖锐,风格之独特。作品中还有一些对固有的语言重新进行的排列组合,打破了固有语言约定俗成的惯例,有了一些令人回味的崭新的意愿。作品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行为刻画,莫言展现了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成长与蜕变,以及他们面对道德困境时的选择与牺牲。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时代特征,更具有普遍的人性光辉。每次放下书,去忙别的事,可脑子里还会不断回味故事的精妙。然后,我就会忍不住,在网上别人的妄加评论中回复一句:请您先去读莫言的作品再说话。那年我已43岁,总算可以豪横地说一句话!甚至再看莫言那肥大眼袋上的眼睛,似乎露出的也是富含睿智。那时我开始怀疑看似质朴的莫言,可能是因为文笔过于优秀和剖析人生人性过于犀利,而招人嫉妒吧?想来,得奖的不要说是莫言,无论任何人,都会遭人褒贬不一,这也很正常。尽让子弹飞吧!莫言,就莫再开言便是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都是值得中国文学界高兴的荣誉!
后来又进一步了解得知,莫言出生于贫穷的农村,他从小没有富裕的生活,亦没有接触到优质的教育。伴随他成长的是望不到边的恐惧和饥饿,但母亲的言行却成就了他的性格和荣光。一次,莫言提着家里唯一的热水瓶到公共食堂去灌开水。因为饥饿无力,身材矮小的莫言竟失手将这宝贵的热水瓶打破了。他又惊又怕,便一头钻进草垛,没敢回家。本以为会受母亲一顿打骂,但得到的只是母亲轻柔的抚摸。大概,因我也有好不到哪儿去的贪穷童年,也有一个慈爱的母亲,所以我开始像理解自己一样的理解他。只有是接地气的作家,才会写出接地气的文章,能打动人的作品才能在百姓心中立足。受其影响,我也定位了自己的“寻根文学”之旅,写乡土情,诉乡村事,心系三农,描绘人生,展望当代乡村的精彩人生。
古人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嫉妒也是仰望吧!虽说不时有攻击和怀疑的声音,显而易见在中国的文学界,莫言成了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也有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人,持着怀疑的态度去拜读他的作品,而最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每个人来到这世界上都有优点和缺点,人无完人!可能像我这样从文章和报道去了解作者也是片面的,但是其作品着实引发人对人生的不断思考。风口浪尖也罢,刀尖儿也罢,好像是利大于弊的,莫言恐怕自己都想不到,凭借写小人物自己成了大人物。人生总有太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喜忧参半,只当平常便好,所以他也应该感恩制造舆论者!
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如今也一直有争议。莫言只说:“当你的实力足够强大时,你的不爱说话就是深沉,你的坏脾气就是个性,你的没大没小就是随和;当你弱小的时候,你的不爱说话就是木讷呆板,你的坏脾气就是情商低,你的没大没小就是没教养。”这段话,无疑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揭示。我们作为吃瓜群众是远远观望。而他说的话会产生反响,不由人会读一次感叹一次,时不时在心中泛起一阵阵涟漪。人生总有些事,说不清楚,一言难尽,欲说还休!
读莫言的作品,总会让人有代入感。作品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活灵活现。读着读着你的灵魂已经跟随他到田野里劳作,在院子里喂鸡。不得不佩服莫言是一个故事精,每一个故事都讲的这么精致而耐人寻味!虽然受过故乡人的伤害,但也依然不改初衷。
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所以也无比知晓农人的不易,也深感故乡让人心疼,更明白君子小人,英雄大义,善恶美丑,什么都有。因为那也是一方乡土,一个社会,一种人的活法!所以我也跟莫言一样,不仅热爱,而且希望故乡越来越好。因为亲人在那里,因为自己的根在那里!有些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表露,那颗对故乡赤诚的心更不容许自己有更多别的想法。
1955年莫言生于山东省,生活的窘迫让一家人陷入困境,然而尽管生活很难,父母也依然让他去读书。他品学兼优,一直是班里的优等生,并获得了许多奖状,然而却在五年级辍学,务农将近十年。不得不提的是,莫言父亲是一位不简单的农民。莫言获奖后,他父亲对人说:“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并对莫言说:“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此话充满智慧,深谙人性,参透人心!缀学在家时,没有书本可看的他竟然看起了新华字典,尤其十分关注里边的生词和偏僻字。他还将《中国通史简编》阅读了无数遍,最终他带上这本书走出家乡。70后的我,生活在农村,十几岁时也依然是无任何课外书可读。同样我高中毕业也背过字典,对里边的生僻字和解释,还耐心细致地摘抄在笔记本上。大概那时候就开始有文学梦,冥冥之中感觉到,这些字常年沉睡在字典里怪可惜的。但是到如今有的字也依然没用过,这些只默默存在但却没有用的字,好像只是用来丰富《新华字典》的。
1976年,这位给自己取莫言作笔名的年轻人管谟业参军入伍,又有幸在图书馆担任图书管理员。也因此有了更多机会阅读书籍,至此他对文学的热爱终于可以得以释放,并拿起笔将心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他花费了很长一段时间适应新的生活,并在这一领域悄无声息地努力着。1981年小说处女作《春夜雨霏霏》才面世。直到1985年,他的《透明的胡萝卜》出版。这部小说里到处都是饥饿的人,其中有一个小男孩,像一只孤独且无人问津的小狗,总是被人肆意差遣。就算被烫得通红,小男孩也不敢吱声。出版不久,这部小说就获得了众多著名作家的赞扬,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想必,他的故事也激励了很多业余作者更加努力。
在莫言的笔下,总有许多被人看不起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被生活无情的摧残,在仅存的一点希望中生存,他们的生活困苦不堪。莫言的创作可能与他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经历有关,所以才会在他的作品里常常看到一些可怜的小男孩。每一个作家的小说里都有他自己的影子,莫言也不例外。
最近两年,我又忙里偷闲又读完了莫言的《晚熟的人》。这也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与生活的作品。十二个小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系列展现了晚熟的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与挣扎。文中细腻入微的叙述,深刻的人物描写以及作者对于人性、成长与社会的独到见解,又牢牢的抓住了我的心。
莫言的文章,总是那么富有感染力!总能够以很朴素的语言,讲最打动人的故事。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叙述实在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情感。让读者不知不觉沉浸其中,与书中人物同悲同喜。通过一个个社会小人物的命运,也往往能折衬出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的脉动。他让读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时,能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通过故事告诉人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中的光辉与阴暗,是始终存在的。然而我们应该正视这些现实问题,以更加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去理解和包容别人。文中也有那些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以牺牲他人达到目的,让人深感不齿的自私行为。他提醒人们,在追求名利的道路上,切莫迷失自我,更不应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代价。
掩卷沉思,一个个被作者写活的人物,在脑海里交错出现。这些个人,我们不陌生,会时不时遇见,也可能就在我们的单位里,或者在我们的村庄里,或者在我们的亲人当中。也许其中某一位正对应了我们自己!对于我们这些晚熟的人,作者给予了理解、包容和同情,也希望让我们能早点儿懂得生活的真谛。
也会常常对号入座,承认了自己似乎三十甚至四十岁之后才认识自我、思考怎样活的问题,也才认识世界,懂得人生的意义,比书中晚熟的人更晚熟!《晚熟的人》让我懂得了人到中年的我们,还是要保留一些纯真。成熟并不意味着就事故,而是有相应的担当,既能管好自己,又能顾及身边的人。舍弃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比如,无效社交,不合脚的鞋子,无用的东西,学会断舍离;虽说经历了风霜但还要继续热爱生活,不断去学习和创新,相信这个世界上爱与美好,依然存在。
我们读莫言作品,也学习莫言智慧:不解释、不抱怨、不说气话。他在面对误解和困境时,选择沉默而非辩解。他认为很多时候,解释并不能改变他人的看法,反而可能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与其浪费时间在解释上,不如集中精力提升自己,通过实际成果来回应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