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传奇小说 >> 百万军饷(纪实小说)

绝品 百万军饷(纪实小说) ——仅以此文献给在中条山战役中为国捐躯的先烈们!


作者:陋石 进士,6056.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555发表时间:2010-11-18 08:42:36
摘要: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勇于效命疆场,敢于以身报国,就无愧于“国之卫士”,“民族之脊梁”,就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百万军饷(纪实小说)
   日军满以为残留在横岭关一带的中国兵已是惊弓之鸟,不堪一击,不料想却被迎头痛击,打得晕头转向。
   日军也是血肉之躯,也怕死。他们的武士道精神仅仅表现在无路可退,无可奈何的时候。此刻,向前冲是死,向后退是生,谁也不会用自己的身体和子弹硬碰。
   战斗打响之前,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心慌自然难免。一旦战斗打响,就再也无所顾忌。击退了日军的进攻,押运连的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摩拳擦掌准备再战。而姚奎却一脸的阴云,他知道孤守这个小山包,就这样打下去,押运连的战士只会越打越少,日军却会越围越多,只有突围出去与友军会合才是唯一的生路。第43军赵世铃部就驻守在这一带,然而守军在什么位置?距此多远?行军路线?他一概不知,心里也就格外沉重。
   很快日军就开始了第二次进攻。幸亏这个山包小而尖,60炮弹要么带着哨声,“吱吱”地嚣叫着从头顶飞过:要么落在山包前面,炸起一股股黄烟。只有几发炮弹落在这个火山口似的空穴后壁上,石片飞溅,几名战士挂了彩。只是那些牲口,随着爆炸声发出一声声惊恐地嘶叫,令人烦心。
   日军这次进攻就不再那么狂傲,很远处就拉开了散兵线。虽然日军进攻前的炮击杀伤力不大,而押运连掷弹筒却发挥到了极致。距高临下,6支掷弹筒一起开炮,机枪、冲锋枪齐声怒吼。日军万没料到,这支中国军队不光火力猛,竟然还有重武器。很快就撤退了,也学乖了,退回到很远的安全地带。
   就在日军退却的当儿,姚奎命令:一排原地阻击,其余人跟我来。
   平原上土地连成片,一眼望不到边,山里却是因地制宜,把高底不平的山坡修成一块一块的梯田。在田地之间有许多雨水、山洪冲刷的一人来深的沟槽,这些沟槽便成了路。姚奎带领着队伍顺着沟槽向南撤,走出不到3里,一条东西走向的深沟拦住了去路。
   这条沟叫黑峪沟,沟不宽,却极深,沟里满是树木。这些树木仿佛不甘在沟底忍受憋屈,伸长了脖子朝上窜,一条浓浓的绿色长廊贯通了黑峪沟。
   沟深坡陡,牲口走在之字形小路上,四条腿一闪一闪地打晃。还没到沟底,就听见隆隆的炮声一声接一声在沟顶上滚动。姚奎听出这是日军火炮的响声,无疑是日军再次向小山包发起了进攻。他催促队伍加速前进,刚穿过沟底,子弹便密密麻麻地落在对面山坡的石子路上,打得火星四溅。前方的路被截断了,人与牲口挤成一堆。随着“嗖——嗖——”几声响,炮弹在沟底开了花。一刹时,爆炸声,吆喝声,牲口嘶叫声拧成一团。姚奎急慌命令队伍散开。
   日军除了封锁南边坡上的小路,就是向沟里毫无目标地发射炮弹,押运连只能胡乱隐蔽在沟底这绿色长廊中听天由命。突然,一发炮弹在离牲口不远的地方爆炸。一头牲口受了惊吓,猛地身子一纵,两条前腿就立了起来,背上的驮子滚在地上。它一甩头挣脱缰绳,沿着沟底的小溪直往前蹿。一个战士尾随其后,紧追不舍。这就给沟上的日军提供了打击目标,炮弹一发接着一发地在他身边爆炸。一阵轰响之后,那个战士和那头牲口就直直地躺在了沟底的小溪里。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惊得牲口狂躁不安,战士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瞅着姚奎,等待他的命令。
   这么多牲口,背上驮着木箱,无论向哪里转移都难免不暴露目标。突然,他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卸下牲口背上的驮子,对曹营长说:现在只有这一个办法了。
   曹营长明白姚奎的用意,说:我去。
   战士王连成跨上一步,说:团长,我去!
   姚奎瞅了瞅王连成,说:这很危险。
   王连成苦笑一下:不就是死吗?
   姚奎一手搭在王连成肩上,很沉重地看着他。
   王连成是个三天不说一句话的老实疙瘩。他明知有去无回,却义无反顾,刹时姚奎眼睛就湿润了,重重地在王连成肩上拍了一掌,欲言又止。
   王连成把这些光背牲口拉过来,照屁股上踢了几脚。牲口早就被隆隆炮声吓破了胆,好不容易挣脱羁绊,获得自由,岂有不逃之理,便撒开四蹄顺着沟底向前飞奔。
   伴着牲口的嘶叫和王连成响亮的吆喝声,树木哗哗地晃动,沟底这条绿色长廊上像是刮起一阵旋风。炮弹的爆炸声追逐着这股旋风不停地向前延伸。
   士兵们扛起那20个100多斤重的木箱,向沟的另一端转移。走出不远便发现一条向南的岔沟,姚奎带领队伍拐进沟里。
   这条沟里巨石林立,士兵扛着100多斤重的木箱在巨石中夺路而行,十分艰难。前进不到一柱香功夫,突然间沟没了,一道立陡的山崖横在眼前,显然已到了沟的尽头。
   这样的悬崖峭壁,徒手攀缘已属不易,扛着100多斤重的木箱如何上得去。士兵们早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炮声也渐渐由远而近。姚奎知道,是日军发现中国军队“今蝉蜕壳”,沿着黑峪沟自东向西用炮击寻找目标。时间一长必然被发现,姚奎心急如焚。
   天边传来沉闷的隆隆声,一架日军飞机出现在天空。飞机飞得不高,吼得空气颤抖,震得脑瓜胀痛。飞机在黑峪沟上空盘旋两圈之后,突然向押运连所在的这条沟俯冲下来。
   飞机顺着沟俯冲扫射,机枪子弹在地上、石头上留下两道深深的印痕。战士们把大石作为掩体,才未造成太大伤亡。飞机两番俯冲扫射之后就飞走了。姚奎明白,飞机扫射是给地面部队提供目标,刹时日军就会赶到。队伍扛着沉重的木箱实难与日军周旋,却又不能丢弃。这百万军饷是全国民众与海外爱国侨胞的心血,是20万国军将士的养家活命钱。退一万步讲,即便这些军饷不能安全运抵,也绝不能落入日军之手。然而,这些木箱摞起来一大堆,如何处置?姚奎急得两眼冒火,倏然间瞧见崖壁下有两块大石拱成个“人”字形,在人字下面是半人高的黑洞,约一丈来深。他叫士兵把木箱搬进洞里,往洞里填了些石头。又引爆了几颗手榴弹。轰隆一声巨响,两块大石和黑洞变成了一片坍塌的山体。
   姚奎面对所有的士兵,郑重地:就是死也要记住这个地方。说完,带着队伍奋力向山顶爬去。
  
   六
  
   刚爬上山顶,一种悲凉的怆然便拥上心头。豁豁牙牙的战壕里,横三竖四躺着几十具血肉模糊的中国兵尸体。这些尸体已开始腐烂,血腥与恶臭味儿呛得人作呕。苍蝇乱轰轰地在尸体上飞来爬去,周围尽是大大小小的炮弹坑,弹壳、弹夹随处可见。看来,这儿曾发生过一场恶战。
   姚奎遥望着一排阻击日军那方向,没有枪响,也没有炮声,只有悠闲地白云在天边飘荡。他知道日军炮火的厉害,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一排30多个弟兄壮烈了。
   姚奎所在的这山叫歪头山,顾名思义,山顶是歪着的,歪向东南。
   日头刚压山,山里就岚气氤氲,烟雾缭绕。远远望去,仿佛置身于云海之中。
   夕阳像个燃烧着的大火球,把山顶及远处的山峦全都渲染上一层橘红的色彩。姚奎粗略地查看了一下地形:南、北、西三面是悬崖,唯有东面是一道鱼脊般的山坡。押运连是从西面的侧坡爬上山顶的,若不是情急之下,万难上得来。
   5月8日拂晓,由清水规矩中将指挥的日军30000余人,“中央突破”之后。一部由横垣大道直取垣曲县城,一部向南进发,与由闻喜、夏县进犯的日军对中条山西线守军实行合围。
   就在此时,一支装备精良的中国军队出现在日军背后,迫使日军不得不紧急调集部队,企图将这支中国军队一举歼灭。
   歪头山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却也是一处绝地,姚奎紧急命令队伍速速下山。刚下到半山坡就见日军纷纷向山上拥来,面对数倍的日军,绝不能硬打硬拼,姚奎急令部队火速返回山顶。
   此刻,押运连再没有了牲口与木箱的拖累,轻装上阵,行动也就十分迅速。山上原来就有战壕,稍加修整便各就各位。
   山地作战,重型火炮不便于运动。因而掷弹筒就成为日军最具有杀伤性的武器。从本质上来说,掷弹筒就是一门轻型迫击炮,它最大的优点是:轻便,便于单兵携带。操作方便,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有效射程500米,对轻机枪阵地威胁很大,而我军却没有与之匹敌的武器。
   直至1939年,我军部分部队才装备了掷弹筒。陕西第三十兵工厂研制生产的二七式掷弹筒,性能较日八九式掷弹筒为优,特别是射程比日式稍远。
   押运连装备的就是二七式掷单筒。掷弹筒的射程随着角度变化。角度越大,射程越短。日军在山下,押运连在山上,国军的二七式掷弹筒本来就比日军的八九式掷弹筒射程远,加之从山上到山下射程的延长,迫使日军不得不隐蔽发射,这就大大地削减了日军小钢炮的命中率。
   押运连以机枪火力压制住日军的冲锋,在日军有效射程之外用掷弹筒对冲锋的日军进行打击。日军如果起身便会遭到机枪火力的杀伤,俯身隐蔽又被掷弹筒杀伤,有效地扼制了日军的进攻。
   日军并非动不动就挺着刺刀冲锋,一旦遭遇国军较为坚固的机枪火力点,便立即停止进攻随地隐蔽。等待跟随部队前进的掷弹筒将其打掉后,才发起冲锋。掷弹筒是日军正面作战的火力支柱,故而对其极端的依靠,一旦失去,日军甚至连怎么作战都不知道了。
   日军两次进攻失败便停下来。押运连抓紧时机休息,吃点干粮。
   歪头山顶上长着半人高的荆棘茅草,山腰全是光秃秃的岩石,山下却树木成荫。中国守军在这里驻扎两年之久,不光在山顶挖了战壕,还清除了从山下到山上3里
   多长鱼脊般甬道上所有的障碍物。这就使得日军进攻部队无处隐蔽,进攻连连受挫。
   太阳刚一落山,山里就蒙上了一层铅灰。一阵轰响,2架日军飞机飞抵歪头山上空。一通狂轰滥炸,血肉横飞,狼烟滚滚,遍地火海。或许由于天色已晚,日军飞机的轰炸并未持续太久。
   不消片刻,日军便再次发起进攻。押运连虽死伤惨重,火力却丝毫未减,日军再次败退。
   夜一降下帷幕,顿时山里便被黑暗所笼罩。日军停止了进攻,在山下点起一堆堆篝火,熊熊的火光照红了半边天。
   姚奎清点人数,押运连还剩下36人,其中轻伤8名,重伤6名,曹营长伤势最重,炸断了双腿。不到一天工夫,部队就减员大半。山上没粮没水,就是不战死,也会渴死困死。姚奎无奈地望着那些血肉模糊的尸体和绷带包扎着的伤员,心里一阵阵抽痛。他清楚地知道,押运连的任务不是消灭日军,这场战斗是迫不得已,只有把弟兄们活着带回去,才能真正保住那百万军饷。下山的路已被日军堵死,怎样才能突围出去?他无计可施。
   姚奎低头看了一眼腕上的夜光表。莹光秒针不停地转动,时针刚刚指向7点,山里就黑咕隆咚,四周是凝固了的黑色,山峦沟壑全被这无边的黑暗所吞没,夜宁静得令人心悸,都能听见自己鬓角血管愤怒的哏哏声。在模模糊糊的一线天光里,士兵们怀抱枪支,蜷曲着身子,发出一声声沉沉的鼻息、疲惫的鼾声。他忽然想起前天晚上,也就是5月6日的此时,押运连出发前的铮铮誓言:不成功,便成仁。誓与军饷共存亡!如今人还在,军饷却丢失了。他竭力回忆着埋藏军饷那条山沟的形状与位置,极目朝那方向望去,眼前一片黑暗,仿佛坠入无底深渊。
   8点许,月亮羞答答地露出了半张脸。薄薄的月光被浓重的夜色所阻隔,显得格外柔曼舒缓。裸露的山峦披着一层浓郁的黛青色,漂游在山间的浮云凝固了一般,宽广、厚实而平坦,仿佛踩在上面就可以走过去。姚奎忽然想起他曾查看过山顶的地形,下山的这面坡被日军封锁,而那三面悬崖绝不会是无底深渊,一定与别的山涧相连,何不破釜沉舟一试?便喊醒战士们,解下所有人的绑腿带,包括牺牲了的和原先山上那些尸体上的,全都连结在一起。
   把这些10公分宽的帆布绑腿连结在一起干什么用,傻子都知道,故而动作特别麻利,也特别认真,因为它关乎着每一个人的生死。绑腿带一头捆在大石上,另一头系在一个叫王大力的战士腰间,三、四个人拽住绑腿,把他从悬崖边上缓缓放下去。
   起初,人们只是紧张,当绑腿放下一半,人们的心便悬了起来。一根绑腿6尺长,一副就是1丈2,100多副绑腿眼看就下去了大半,人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绑腿就剩下一、两丈长了,人们瞪大眼睛,摒住呼吸,心不住地狂跳,暗暗地在心中祈祷。就在这时,拉得很直的绑腿忽然松软了,拽绑腿的几个人手上没有了重量。接着绑腿就一松一紧,一松一紧地动起来。到底了!到底了!这绝处逢生的望外令人激动万分又悲痛不已。
   月亮渐渐冲破云层,把它那一轮清辉泼洒向大地,也照亮了这山顶之夜。
   姚奎来到曹营长跟前,兴奋地:曹营长,下山!
   刚才所发生的一切,曹营长看得清楚,却动弹不得,只能在心里为弟兄们庆幸,现在姚奎要背他下山,他一甩胳膊,挣脱姚奎两手,说:别管我,你们快走。
   要走一起走。
   走吧营长,弟兄们背你。
   营长,我背你。
   ……
   曹营长说:那就谁也走不了。
   姚奎命令道:周二乖你负责曹营长。
   周二乖应声走过来。曹营长嗖地从腰中拔出手枪,枪口顶住自己太阳穴,厉声喝道:别逼我!
   你——姚奎不知道要说啥,该说啥,语塞了。
   曹营长坚定地:我只数到3!1——2——
  

共 25923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
转到
【编者按】回顾历史,中条山战役之残酷,条件之恶劣,中、日力量之悬殊,均超乎想象。中国军队以落后的武器装备、凭着信念与精神,同飞机、大炮、武器精良的日军顽强抵抗,殊死搏斗,虽败犹荣。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勇于效命疆场,敢于以身报国,就无愧于“国之卫士”,“民族之脊梁”,就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荐读,问好。【编辑:上官竹】【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01118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官竹        2010-11-18 08:43:06
  回顾历史,中条山战役之残酷,条件之恶劣,中、日力量之悬殊,均超乎想象。中国军队以落后的武器装备、凭着信念与精神,同飞机、大炮、武器精良的日军顽强抵抗,殊死搏斗,虽败犹荣。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勇于效命疆场,敢于以身报国,就无愧于“国之卫士”,“民族之脊梁”,就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荐读,问好。
联系QQ:1071086492
2 楼        文友:司药        2010-11-24 10:55:16
  “气吹太白入昂月,力挽长矢射天狼。”有如此悲壮,豪气,任何战事就不能仅以胜败来做定论,更何况是抗日战争那个特殊时段的战事。仗打与不打、怎么打,受制于太多人为原因。
   反映国民党军队抗日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出现,让我们可以在相对客观的“尊重现实,还原历史”的氛围中对国民党军队的对日作战有越来越多的了解。
   “民族在义,军人情怀,男儿本色。”这样的定位药觉得更客观,更符合人性,更切合军人天职。所以,以失败告终的中条山战役在陋石笔下赋以特有的光泽和引力,也在情理之中。
   这样的作品如果改编为剧本并制作成影视剧,也应该相当有震撼力。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3 楼        文友:司药        2010-11-24 10:56:34
  尊重现实,还原历史。文本工整,用笔严谨,情节跌宕引人。好作品,值得重点品读。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4 楼        文友:江山绝品评审        2010-11-25 20:40:28
  作者文字不事奢华,却将一声轰轰烈烈的战争,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一种可圈可点的人性成功地呈现出来。这样单纯贞净的小说,在网络已经比较少见了。
5 楼        文友:犁梦        2010-11-26 13:16:42
  一首英雄的赞歌,它存封于厚重的史册,流芳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
他现在所做的一切无不正当而平凡,但他却心绪不宁,因为成就非凡卓绝之举乃是他的使命!
6 楼        文友:碧水晴天        2010-12-09 10:51:18
  一早上的时间,全给了老师的这篇纪实文学。再一次为老师的文字感动,在想象着老师是用多少个黑夜凝结了这篇震憾人心的文章,历史渐渐被人遗忘,而老师的文字,又让人重拾历史,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百万军饷,要是拍成电视更会令百万中华人民动容!
简单、分明的个性喜欢像风一样自由地放飞思想!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