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惊涛拍天

精品 惊涛拍天


作者:绿叶草根 探花,1913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644发表时间:2011-03-25 14:43:10


   再回视广州城内,早已枪炮齐鸣,火光冲天,喊杀声不绝于耳。到了天亮,派人打探,知总统府已然失陷,孙夫人下落不明。叛军在广州城烧杀抢掠,城区千疮百孔。孙中山闻报,下令放号炮三声,又闻属下来报城内情况,方记起蒋介石梧州进谏讨陈之言,心下着实后悔:“悔不该听中正良言。”心中愈加思念,遂发两封电报,一电致蒋介石,召其速来广州,挽救危局;一电致李烈钧、许崇智二将,令速统北伐军回广州平叛。又派人打探夫人下落。自己却移舰永丰(后改“中山”号)统海军舰队,计辖永丰、宝壁、海圻、海琛、永翔等大小10余艘战舰,巡游珠江,与叛军对峙。
   数天后,几个侍卫护送孙夫人冒险到永丰舰上来寻孙中山,夫妻难后相见,不免温情脉脉。中山看庆龄,花容惨淡;庆龄看中山,脸上又黑又瘦,身上旧夏装肮脏至极。孙夫人悲痛欲绝地说:“请你原谅我,我们的孩子小产了!”
   他们唯一的孩子,他们共同取了“北伐”的名字,不知是男是女,尚在娘胎,便将其奉献给了革命。
   中山忙问劫难经过,庆龄说个大概,旁边听者,莫不流泪。
   6月22日晚,庆龄要与卫队团叶挺营一起掩护中山撤离,中山却令叶挺护送夫人。孙中山撤出后,孙夫人令陈可钰将总统府各房电灯打开,以吸引叛军,又令叶挺全权指挥守御。
   总统府警卫团本有官兵3营,其中1、3营皆在韶关。叶挺的第二营,加上总统卫队,才不过600人枪。叶挺临大敌而不惧,便依地势,分派部队,敌住四门,叛军来攻,叶挺率部与之血战。孙夫人也亲临战场,鼓舞士气,尽一切力量为孙中山撤离危险区而浴血战斗。他们打退叛军30多次进攻,打死打伤叛军300余名。守军伤亡过半,子弹几乎用光。
   叶挺依陈可钰命令,召来二小兵护送孙夫人离开险境。孙夫人不愿,众人泣劝,她仍不肯撤离,直到听到孙中山号炮三声,她松了一口大气:“先生平安了!”才同意撤离。撤离前,她打开保险箱,把孙中山和苏俄来往的一些文件烧毁,并取走大总统的印章。在撤退的路上遇叛军盘问,孙夫人急中生智,抛出一大把银毫,撒落一地,趁叛军抢钱之际,她与卫兵离开险境。待到郊外,腹中疼痛,已然小产。小卫士极其机警,敲开一家民宅,得一老妪相助,及时处理,歇息若干时日,孙夫人稍觉康复,探得中山已登永丰舰的消息,便由小卫士陪同,找到了中山。
   中山叹道:“此一生死故事,比刘备新野之败,甘糜二夫人矢志相从故事,又更胜一筹。”便询问小卫士姓名,乃陈赓也,遂深表感谢,问其年庚,19岁矣。孙中山感叹道:“小同志比我小几轮年纪,正如旭日东升,国民革命成功,未来中国统一富强,希望便寄托在你们这些人身上。千万奋勇进取。”陈赓应诺,致谢而退。
   陈赓,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此乃后话。
   陈炯明叛变后,先是悬重赏20万元,捉拿孙中山;随后,又多次密谋杀害孙中山。这些阴谋失败后,为了表示对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的忠心,又发出通电,要孙中山下野。7月下旬,陈炯明又一再委托负责广州卫戌任务的魏邦平和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等出来调解,以求“各解”,意在讽孙下野。孙中山立场坚定,严词拒绝,始终不向叛军妥协,并表示“宁为玉碎,不愿瓦全”,坚持要斗争到底,讨平叛乱。
   陈炯明叛变消息传出后,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和海外正直人士的义愤,纷纷表示反对和声讨。海军全体官兵发出通电,讨伐陈炯明;广州黄埔附近农民千余人组成义勇队,协同海军保卫黄埔;广州电力、自来水和铁路等行业工人举行联合罢工,要求叛军撤出广州;旅居美国、古马和曼谷等地华侨先后发出通电,声援孙中山讨伐叛逆。陈炯明的叛逆行为非常不得人心。
   但是,由于陈炯明得到帝国主义者的帮助,在军事力量上占着优势,他用鱼雷大炮向孙中山的座舰猛烈攻击。
   此时,一加急电报呈上,北伐军回师靖难,不料在韶关和翁源一线,从7月10日—29日,遭叛军重兵阻击,背后又有直系军阀追击,以致腹背受敌,伤亡惨重,正向福建、江西两省山区退去。
   孙中山正无计可施,蒋介石已冒险奉召而来。孙中山喜道:“弟真忠义之士,此来赴难,可抵2万大军。”
   蒋介石即向孙中山献计,移舰北上,徐图再举。
   孙中山认为有此舰,可与叛军一搏,仍坚持平叛,但外国势力支持叛军,已用重金收买海圻、海琛等4舰重舰。孙中山好不容易才越过叛军炮火封锁区,经车歪炮台,撤到白鹅潭才得到安全。蒋介石每日无事,则写孙中山蒙难材料,后写成《孙大总统海上蒙难记》,于是蒋介石名噪全国,令孙中山及国民党元老刮目相看,打下后来执掌国民党权之基础/
   孙中山在反击叛军近两个月后,闻知北伐军回师失利,又在白鹅潭盘桓数日,见毫无胜利希望,只得派人送孙夫人去香港治疗;孙中山自己则与幸存人员人不知,鬼不觉,乘英舰“摩轩号”离开广州,经香港再到上海。
   孙中山第二次护法运动又失败了。
   两次护法的结局,特别是陈炯明的叛变,给了孙中山很大的教训,使他觉悟到老办法应当彻底改变,为了改造中国,必须寻求新的力量,另走新的道路。
   二、最惨痛的教训
   孙中山转到永丰舰上,对叛军施行炮击。眼看叛军将击溃,孙中山发现民房起火,下令停止炮击。
   叛军没有被打垮,一些叛军将领觉得莫明其妙。陈炯明说:“这有什么奇怪!他怕老百姓受到损失。这就是孙中山,我们任何人在他面前都显得渺小!”
   在舰上,孙中山完全跟普通士兵一样生活。一次,香港《士林西报》的一名西方记者去采访,他根本不相信那位穿着旧夏布长衫的人就是孙大总统,他十分不解。
   ——尊敬的博士,舰上这种生活能过得惯吗?
   ——(环视了四周,微笑)这不是很好吗?
   ——博士先生,我觉得你要是转到香港去,会更好,更安全。
   ——不!(严肃地)我是国会议员选出的总统,对全体议员和全国人民负有重大的责任。现在我更应当同舰上官兵同甘共苦,行使议员和全国人民交给我的职责。如果我放弃职责,就是对国会违法,对人民失责,对国家叛变。我只有誓死戡乱到底,以谢国人。违法的事,不是我孙某所能做得出来的。
   由于部分舰只被叛军收买,长洲要塞失守,叛军反扑来。孙中山指挥“永丰”等舰冲破了叛军封锁,退抵白鹅潭。各舰刚刚下锚,广东海关的英国税务司夏理士便来到舰上。他骗孙中山说:“叛军已准备炮击白鹅潭的舰只。”其实他们是怕讨伐叛军的战斗会危及他们的租借地——沙面的安全,因为沙面就在白鹅潭旁边。孙中山知道他们的鬼胎。
   ——好哇,我还等着他们呢,舰队的炮手都在摩拳擦掌,要用大炮教训他们!
   ——(着忙)不,这使不得。阁下,炮火这东西是无情的,我为阁下的安全着想,你还是命令舰队驶离白鹅潭为好!
   ——(坚决地)这万万不能!万万不能!
   ——(威胁地)请允许我奉劝阁下,不要用沙面作掩护,导致危及沙面的安全!
   ——(神色威严,对威胁,不予理睬)
   ——白鹅潭是中立地带,按国际法,交战团体不能在中立地驻泊兵舰。
   ——(勃然大怒,厉声驳斥),你是何人,敢如此无礼!我是中华民国大总统,是中国主人,凡属中国领土,中国船只便可任凭驻止,何得荒谬干预!(又用英语说)沙面不过是中国政府暂时租给英国使用,并非英国的属地,主权仍是中国,白鹅潭更不是中立地带,中华民国的舰队为何不可以停泊?我生平注重公理,不畏强权,决不允许无理的干涉!
   夏理士理屈词穷,只得灰溜溜地走了。在场的一名西方人事后对他的友人说:“我今天才看到孙中山总统的真面目,他的确是中国真正的爱国者,谁说中国没有人才?”
   夏理士回到沙面,电告港英总督:“孙是硬汉,难以劝说。”
   6月17日,伍廷芳上了永丰舰,前来助孙中山一臂之力。
   伍廷芳一生多曲折。他在任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总长时,坚持原来拥袁立场,要孙中山让出临时大总统职位,说是免遭列强干涉。在袁世凯为攫取权位而玩弄阴谋统计时,他又对袁世凯进行了一些揭露。袁世凯窃夺总统职务后,伍廷芳退居上海,历时5年。在此期间,几个小党派如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推为首领,共和党推他为理事,他均未实际到职,只是在家埋头攻读儒、佛、耶、四诸书。袁世凯称帝时,他表示反对。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伍廷芳应邀北上,于1916年11月出任段祺瑞内阁的外交总长。
   1917年,在黎、段“府院之争”中,他站在黎元洪一边,于5月代总理,协助黎元洪副署命令,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的职务。其后,张勋入京复辟,迫使黎元洪于6月12日下令解散国会,伍廷芳坚决反对,虽受到各种胁迫,仍拒绝副署这道不合法的命令。他的这一行动,为自己在政界赢得了不小的声誉。
   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任大元帅,伍廷芳也南下参加,被任命为外交部长。次年5月,军政府为桂系军阀所把持,改设七总裁;孙中山愤而辞职离广州赴上海,伍廷芳仍留任军政府总裁,兼外长和财长。不外,由于不满桂系军阀独断专行,乃脱离军政府,携印信、税款离广州去上海。从此,他从现实的政治斗争中提高了对孙中山的认识,日渐采取与孙中山紧密合作的态度。
   1920年冬,伍廷芳随孙中山回广州,恢复军政府,次年5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伍廷芳任外长兼财长。当孙中山前往桂林指挥北伐时,由伍廷芳代行总统职务。
   陈炯明叛变,6月16日从惠州以电报指挥叶举等发动所属军队叛变,炮击总统府,孙中山撤上永丰舰。伍廷芳闻之,立即赶来与孙中山同生死、共患难。他与孙中山会晤后,接受指示,通告各国驻广州领导,希望他们严守中立,勿助叛军。可是,就在此关键时刻,伍廷芳突然病发,于6月23日在广州去世。
   6月18日,蒋介石在宁波接到汪精卫从上海发来的电报:“惊悉粤变,尤幸总理无恙。”同一天,孙中山也给他发来急电:“事紧急,盼速来。”蒋介石经过几天的考虑和准备,终于在6月25日从上海启程赴广州,29日登上永丰舰,见到孙中山,孙中山授他海上指挥全权。
   孙中山的侍卫在舰艇上抓住了一个青年。青年是陈炯明派来的,他带着一颗大炸弹,专门伺机炸孙中山的。刺客之父有一个外国朋友,同时这个外国朋友又是孙中山的朋友。外国友人专门来信为青年说情:“你是中国的大总统,是一个很大的人物,度量应当宽大。”孙中山答应赦免这个青年的死罪,并说:“年轻的孩子懂得什么,我一定释放他。”
   此时,孙中山在军舰上与叛军艰苦作战已55天,虽有蒋介石尽忠帮助,坚持到底,但由于舰队内部的三支巡洋舰均被陈炯明重金收买,三舰叛变投敌;在陆地上,北伐军第一师也叛变,致使四师救援受阻。孙中山孤立无援,继续留在永丰舰上已于事无补。于是,怀着无可奈何的沉重心情,于8月、9月离开永丰舰,离开白鹅潭。孙中山在离开永丰舰之前,谆谆告诫部下将士:“只要我呼吸一刻没有停止,依然要坚持革命,决不放松。建立民主国家责任,仍然在我们大家的肩上,切不可轻易抛弃,辜负了我们当初的志愿!”
   孙中山把释放刺客的手谕交给蒋介石,并特别嘱咐他:“陈炯明派来的那个青年,我已答应释放,你可让他回岸上去!”蒋介石喏喏连声,即护送孙中山一行上了去香港的轮船。
   待孙中山一走,蒋介石就对看押那个青年的人说:“不要放,快快拉出去枪决了。”后来,那个外国人知道朋友之事已被枪决,就到处宣扬,讲孙中山说话不算数。
   自称总理信徒的蒋介石,却有意败坏了孙中山的名声。
   蒋介石枪决了刺客后,让舰长想法与北伐军取得联系,自己也去香港,找到了孙中山。在汪精卫、蒋介石、陈策、陈群、黄龙等人的陪同下,经香港乘船,于8月14日抵沪,有好几千代表在码头冒雨欢迎。至此,孙中山的第二次护法运动又失败了。
   9月18日,孙中山在上海发表《告国民党同志书》,以异常沉痛的心情评述了这次惨败:“文率同志为民国而奋斗,垂30年,中间出生入死,失败之数,不可偻指,顾失败之惨酷,未有甚于此役者。”而且,叛军的所有将士,都是清一色的国民党员。痛之切,接着的便是改之新。
   孙中山不愧一代伟人、革命先行者,他不但不怕失败,反而愈挫愈奋。不过,他现在要重新考虑革命的道路到底如何走,方为上策了。
  
   第9章兼文搭武
  
   一、李济深待机
   邓铿给孙中山荐留得一员虎将,就是李济深,孙中山视之心腹,甚是得用。
   李济深,字任潮,先辈本是江苏人,明代迁徙到广西。后来,李家有人当官到了梧州,便到苍梧思化洲安家落户,从此成为苍梧人。其祖父秉性聪慧,勤于治家,中秀才以开馆授业,有积蓄才购置田产,变破屋为新房,由雇农迁中农。其父亲又做到廪生,跃升富农水平,为人仍正直忠厚,学识又博。当时世风,有功名者开馆为大馆,弟子如云,收入颇丰。家有四子二女,俱因严加管教,皆有作为。
  

共 216189 字 44 页 首页上一页1...567891011...44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以史学家的态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记述了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敬爱的孙中山先生,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如何在旧中国处于外忧内患的时期,面对帝国主义劣强对中国的觊觎和干涉与瓜分,积极推进“三民主义”, 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 “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带领更多的优秀中华儿女,全身心投入到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中,并使拯救中华民族的事业变成全民族的事业。歌颂了孙中山先生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极力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情怀。作者完全抛却了政治因素和时事因素的影响,公平公正客观地再现了历史的真本面目,是对一代伟人的赞颂,也是对那些在中国近代革命中,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一定贡献的先人们的客观的、公正的评判,功过明晰。在作品的最后一个章节里面,作者运用神话演义的手法,高度赞誉了伟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类优秀的品德的突出表现,一代伟人的精神长存,并将永远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取得新的辉煌。欣赏朋友充溢着饱满和深沉的爱国热情、客观而又公正的历史史诗般的作品,感谢朋友对江山文学的厚爱和支持,欢迎朋友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来装点江山。热情推荐读者朋友们拜读,并热切关注作者的又新的佳品奉献。问候朋友,遥祝:愉快,好心情。【编辑:桐疏枝寒】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10338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桐疏枝寒        2011-03-25 14:54:21
  客观公正,真实还原了重要历史的本来面目。情节精彩,人物形象性,语言精辟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欣赏,学习。问候朋友,祝艺安。
2 楼        文友:幻新        2011-04-01 16:41:07
  【评论】历史的进程中,都会有无数的人为之抛洒热血,祖国的强盛,都是有无数先烈用他们的青春胜至生命来完成!从作品中,我们不难感受到,祖国不强大,就将处处受人欺负。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极力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情怀。他们一辈辈人为祖国所付出的心血,我们是不会忘记的,孙先生的雄韬伟略虽然没有全部实现,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国人的心中!是的,没有人会把一个人的伟绩给抹灭。中国没有孙先生的精神, 是难以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历史的进程将无法获得推进。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不仅要记住一段历史,更要记住一个人,记住他们为祖国所奉献出来的一切!【评论:幻新】
生活给了我源泉,我在生活里歌唱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