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传奇小说 >> 浩然之死

精品 浩然之死


作者:ran.t 榜眼,28155.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762发表时间:2008-09-24 17:17:17


   我发现他喜欢的是现代都市,而我心仪的倒有点像“清明上河图”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古代城市,那时候霓虹是没有的,小吃摊却不会少。富丽繁华未必是发明了电以后才有的吧?
   我又告诉他B市是我精神上的家,做学生是最松弛的人生状态,将来一旦毕业回去,也不知能不能调整得过来。他说总有个过程,磨练磨练就好了。我不禁有点发怔,现实要是这么好打发,我也不会不寒而栗了。简直不能深想。
   进剧场找到座位,他告诉我关于他和姚遥的事。他说得那么详细,那么动情。我听着也觉得很是缠绵感人。一时冲动之下,我差点儿要把我和杨云燕之间,虽未挑明但心照不宣的状态也说给他听,后来还是捱住了没说。做一个透明的人是危险的。
   看完晚会出来,发现雨下得好大,风也刮得猛,半点也没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和平气象。只好放弃安步当车的潇洒,叫了辆出租车。我从车厢里朝外看,由于灯光的浸染,车窗外的雨点时而艳红时而浓绿,不一会儿又变为桔黄飞散开去,颇似武侠小说中“金灯万盏”那一类的招数。彭士超那么倾心于霓虹,倒也不能说全无道理了,只不过大家欣赏的角度终究还是不同。我顾不上和他说话,一个人看得兴高采烈,身上虽略湿,也觉得冷冷的愉快。
  
   1996年10月14日星期一晴
   朱永贵退学了,宿舍里少了一位成员。
   他是我众多朋友中比较特别的一位,不怎么爱讲话也不喜欢写信。写信对他直可称是“痛苦的折磨”。每次假期在我催逼之下来信,也必定是那些“吕兄你好,信回得很及时吧?”“你现在怎么样,身体还好吗”之类的套话。我有时甚至想有意识地同这个言语无味的朋友疏远,我是宁可和聪明的奸徒来往,也不愿跟无趣的好人搭边的。当然我没有真的疏远他,因为抹不开面子。
   但是这次他留了一张纸条。我回家过周末今天一来就看见了。纸条上说:“请先看你的茶杯……”难得,他也会做游戏。我从茶杯里倒出两把银光闪闪的小钥匙。然后纸条继续指点:“……请再看你的被子。”我从里面掏出一个非常醒目的带锁日记本。封面封底是一式的黑白照片,绘着两个小男孩在草地上说悄悄话。我打开锁翻阅,发现每一页都纸质上佳,色泽素淡。第一页右下角是他笨拙的字迹:“送给我爱写作的好朋友。”
   我捧着日记本,有些惆怅,有些抱歉,随后惆怅变成沉沉的留恋,抱歉化为浓浓的羞惭。好一会儿我才平静下来,好象一杯充满杂质的茶水,翻滚半天终于沉淀,惆怅与留恋,抱歉与羞惭都是定在杯底的沉淀物,剩下的干净的茶就是空虚,而想念就是摇晃杯子时不小心溅到杯外的水沫。
   如果有一天我想离开这个世界了,我一定在还能行动之前将这本日记本烧了,把它带到另一个世界,续写我心中的隐秘。
  
   1997年1月28日星期二晴
   今天下午,我一个人到街上走走,欢歌处处(不过不是人在唱,而是音响在唱),鞭炮声声,大街小巷弥漫着过年的气氛。
   晚上我和两个来串门的亲戚,加上对门的小女孩,四个人分作两边,在地上画一条线,我和小女孩一方,他们俩一方,仿效排球的规则打气球,打坏了好几个。我们玩得兴致勃勃,三个变了声的男音夹着孩子清脆的童音叫成一片。淡黄色气球飞舞来去,欢笑中我恍如又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想想自己已是个二十岁的青年,孩提时光逝去不回,可是自己有少年人的稚气,老年人的暮气,却独独缺少青年人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近来由于种种原因,又着实压抑,已少有这样开心的时光,打完气球后稍微觉得有点沮丧。短暂愉快后就将面对严峻的形势,严肃的人生,那里面充斥着精明的算计,物欲的追求和文学艺术甚至价值观念上的严重欧化,光想到已经累了。
   我的拒绝长大的心理似乎特别固执,校园情结也格外刻骨铭心,不知到了社会上要如何自处?这时候还是先避而不想,得过且过吧。
  
   1997年4月3日星期四阴
   今天是离校回家的日子,我的大专生涯正式结束了。
   中午几个同学过来送我,相互间说了些伤别离的话。走到“新世纪”广场时,我不由记起我以前曾多次同彭士超、郭昌明到这儿来玩,并且每次都是晚上来,因为可以看到一对对正在花前月下的情侣,就在他们附近逛来逛去,有说有笑,直搞到情侣再也坐不下去,逃之夭夭,我们才哈哈大笑。老成持重的钱瑞总是对我们不以为然,说是“真缺德,等你们谈女朋友的时候,也碰上几个捣蛋鬼,你们才知道滋味呢”。现在一切都过去了。
   坐在一辆汽油味奇重的老中巴上,端详阴沉的天空。灰色的云朵像铅笔素描,整个世界像淡灰的圣诞卡。
   汽车发动的一刹那,我陡然间热泪盈眶,仿佛那一声启动机器的声音也启开了我的泪腺。我生怕给车下的伙伴们瞧见,硬是把泪水憋回去了。湿润的悲哀于是换了一种干燥而烦人的存在。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实更无奈的该是我那珍贵而转瞬即逝的学生时代。我知道我已扮演完了我这一生最适合扮演的角色,从此将迷失在人生的舞台上无法定位,手足无措。
   我向他们挥一挥手,回过头来,自己觉得像个已经坐化的老僧,一声不吭地沉浸在死寂的精神世界里。
  
   1997年5月27日星期二阴
   (1)19岁的儿子没女朋友,母亲喜孜孜地说:“咱儿子是真老实。”21岁的儿子没谈恋爱,母亲笑得有点勉强:“这孩子,老实是老实的。”23岁的儿子还不找对象,母亲必定大为气愤:“这小子,怎么就这么老实呢!”
   (2)根据力的相互作用原则,越接近考试压力越大,反抗力也越强,越想玩,虽然玩什么也不定心。
   (3)不能以为少言寡语的人愚笨,因为他说话少而思考多,说不定比外表精明;也不能认定滔滔不绝的人就爽快、缺心眼儿,因为他惯于边讲边想,心思转动既快又机敏。结论:除了自己,谁也不信。
   (4)许多作家的作品使我想到颜色,比如鲁迅是沉肃的黑色,沈从文触目皆绿;金庸是兴兴轰轰的橙红,老舍是蓝布夹袄那种朴素的蓝;周作人是雨过天青的淡青色,郁达夫则呈浅灰;孙犁的作品像极美的月色那样是透明的银色,赵树理是地道的土黄。又比如巴金和汪曾琪都是白色,但巴金是凄冷的苍白,而汪曾琪是钙乳那样的乳白,相对说来比较滋润一些。张爱玲则红中透蓝,金碧交辉,流光溢彩,五色缤纷。
   (5)描写一个畸形苹果,有人会这么写:“这苹果极红极大,怪异地立在桌上。倘使别人见了或许不以为奇,我却深深欣赏而且被吸引。它那不规则的圆形,仿佛少妇的乳,它的果汁也一定似乳汁般甘甜且富于营养吧?”有人则这么写:“桌上蹲着个苹果,个大,可是形状有点不对头,像生气的孩子嘟了嘴。苹果皮色红红的,也像孩子的脸膛。”虽是我的戏拟,沈从文和汪曾琪师生文风一浓一淡,却不是假的。
  
   1997年6月30日星期一阴
   今天一整天都在播回归的事。可惜下午采访香港各界名人我没看到,里面有我最欣赏的金庸。好在五点钟在另一个台里看到了。我听听他说话,就觉得是极大的幸福了,尽管他有点吐词不清。
   听说郑板桥刻过一枚私章,刻的是“青藤门下走狗”,说他恨不能做徐谓的走狗。一个人对其心目中的偶像竟可五体投地到这等程度!我虽自愧不如,却也相差不远。我认为金庸作品特色可简单概括为:将博大精深的学问融进洁净淡雅的文字中,将深沉凝重的思考隐于瑰丽神奇的情节后。传统文化的神韵足使其成为后人心追手摹的范本,枕边车上的良伴。
   好不容易盼来零点,英国国旗落下,五星红旗升起。我们一家都欢呼大叫。驻港部队随即接管了防务。英国王储、首相等大小头目一齐登上豪华游轮滚蛋,彭定康这鬼头鬼脑的老家伙还和别人挥手告别,大约同时也在告别日不落帝国已成昨日黄花的风光,送行的马屁精们不约而同拉下脸来,因为从此以后,这块土地是咱们自己当家作主,再没他们什么事儿啦!
   (七月一日补记:深庆自己生在收复失地的时代,而不是往外割地的时代,只是再往前些的大唐盛世,仁宗时期的北宋王朝却也颇可神往。那时“知识分子”的地位才叫人艳羡呢!国力又强。)
  
   1997年11月15日星期三晴
   晚上停电,打乱了平时一成不变的生活规律。电视不能看,书也看不成,八点多钟睡觉又实在不甘心,便坐到窗边看月亮。这样的感觉也不错,有好久没体验过了。与自然对话,用心来看世界,这在有电的夜晚是不可能的事。疏星数点,素月生辉,我身子里也仿佛充满了月的汁液,圣洁、空灵而忧伤。
   寂静中听见有人拉二胡。仔细听了一会儿,发现调子似曾相识,再用心辨别,才想起拉的是《同桌的你》。用这种古典乐器演奏流行歌曲,不协调得可笑,简直有些恶作剧的味道,好象要圣女贞德跳草裙舞似的。不过那也是人家的自由,哪怕用摇滚来演绎《阳光三叠》呢,又没碍着谁,而且未尝不是一种创造性的延续。这样一想,我就不在心里责怪他了。
   由《同桌的你》想到了差不多风格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那歌的最后几句是“你说每当你回头看夕阳红,每当你又听到晚钟,从前的点点滴滴回忆涌起,在你来不及难过的心里。你问我几时能一起回去,看看我们的宿舍,我们的过去,你刻在墙上的字依然清晰,从那时候起就没有人能擦去。”我第一遍听时难受得要休克,隔了这么久,也还有淡淡的惆怅。校园生活留给我的是一份朦胧的美好的感觉,像《红楼梦》里贾母详细解说的“软烟罗”,白的、绿的、银红的,远远看着,似纱非纱,如轻轻的游雾,迷离而动人。
   现在在家待业,一方面回味着从前,一方面惶恐着将来,两面夹攻,实在不是件舒心的事。忽然觉得自己渺小之极,毕业、就业、成家……个人看来固然重大无比,其实在悠悠忽忽的历史长河中,根本连做个泡沫的资格也没有。世界多我一人不多,少我一人不少,吕浩然存在与否有什么了不得的大意义呢?活得愉快也罢了,至少对得起自己,像现在这样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与当今社会的格格不入,将来去碰得皮破血出,受尽讪笑,偏又无法避免,那真没意思透了。
   二胡声停了,月亮依旧清冷的照着。看遍了千年万代的悲欢,它是不会同情我的。我忍不住向它骂了句粗话,立刻又后悔了。星星有成千上万,月亮却只有一个,它的处境正同我在这苍茫人海中一样,我不该亵渎它的。
   电灯不知什么时候亮了。
  
   1998年1月31日星期六晴
   昨天下午如约接来了崔昊,我们约好了毕业之后每年过年都要设法见一面的。当晚爸妈要往大伯家去,遂预先做了四个冷盘,两个热菜,开了几听名叫“相思果”的饮料,让我给崔昊接风。我嫌两人不好玩,索性把元晔、元桦这对“大小元”也喊了来。我们在七个灯泡的乳黄色大吊灯下碰杯谈笑,比年三十还有味道。元晔显得开朗风趣,元桦话不很多,却时不时的暗中推动一下气氛。两人都明白我邀请她们的用意,善解人意的程度,不相上下。崔昊起初见一下子来了两个不认识的少女,颇为拘束,后来谈谈说说,也就放开了。
   饭后我们看了曾获奥斯卡奖的经典爱情片《人鬼情未了》,情节奇幻缠绵,完了之后还是忧郁怅惘。这是不用巨大投资也能取胜的明证。有个号称大片的《情归巴黎》,全靠豪华的大场面支撑,并且拙劣地套用灰姑娘的故事,只不过“王子”一个变俩,多了一点小曲折而已。要是把钱省下来多拍几个《廊桥遗梦》倒还值得。“二元”走后,我和崔昊聊到十二点多才睡下。崔昊不及彭士超有趣,可也不像朱永贵那么内向,他是恰到好处的得体,含而不露的幽默,温和而亲切。他能适应社会,也尽可能保留了自我,我不知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怎能如此既饱满又从容,他的分寸感是我望尘莫及的。此外又有一个不同——我不知怎么老拿他和彭士超比,大概这两个是我大专同学中和我最亲近的——彭士超跟我推心置腹,更多是满足他自己澎湃的倾诉欲,这自然也是一种使我感激的信任;崔昊跟我敞开心肺,除了想表达之外,还想听我也说,他对我应有一份不同于前者的涓涓细流般的关心。
   今天上午九点醒来,我们又接着讲到十点半方才起床。崔昊夸我“还是和以前一样能侃”,我笑说彼此彼此。送他走后,才感到有点空虚。独处并不可怕,热闹之后的独处,繁华尽处的没落,曲终人散的凄凉才是顶可怕的。我决定搁下笔后立刻去找杨云燕。
  
   1998年9月7日星期一晴
   (这是一时兴致来时所写,不算日记,姑且算作小说。)
   他不知为什么对元宵节一直情有独钟,连过年都没让他这么高兴——其实过年期间倒分外冷清些。元宵节就不一样,尤其连续三天的元宵灯会,整个县城成了水晶天地,琉璃世界,那种热闹繁盛特别让人感动。
   今年灯会因为有政府全力支持,比往年越发的大手笔。第一盏让他站定脚步的是荷花灯。翠绿的蒲扇大的叶子,托起二三个嫩绿莲蓬。不一会儿,左边的莲蓬裂开,模仿荷花缓缓开放之状,跟着右边几个又相继“开放”,在微风中摇曳。荷叶边上的露珠几可乱真,在灯光中一闪一闪——灯泡藏在荷花中心。
  

共 33521 字 7 页 首页上一页1...34567
转到
【编者按】一个有思想,有才华的年轻人自寻了短见。作品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去叙述浩然自杀的过程,而是通过几个同学、朋友和堂弟对死者的怀念、追忆来探索他自杀的原因。浩然之死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呢?一个年轻人不能自闭,要开朗,要积极融入社会;要通古,又不能沉缅其中不能自拔。这样,才不会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才能够缓解社会和现实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才不会给自己所爱的人带来失望和悲伤,才能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益的人。作品文字流畅,语言生动,比谕新颖、贴切,尤其是对几位著名作家的色彩概况很有新意。[编辑:猪不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幼朵        2008-09-26 21:51:03
  很欣赏``
2 楼        文友:梧桐烟花        2008-10-07 11:27:57
  又见青年作家陶然的力作。小说结构分明,采用了倒叙加插叙的结构,这是比较难把握的。而作者能把这种结果运用得十分合理真是可见功力。小说中涉及的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值得一提的是有些非重要人物刻画得也较鲜明,有的只是寥寥几笔,就把人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了。而有的只是在文章最后提点一下,便把人物关系梳理得很顺。我们不得不佩服陶然的技巧。文章有很强烈的现实感。并且既大胆又含蓄地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现状存在的问题,是对传统文化唱了一曲挽歌。吕浩然是传统文化的化身,他身上的优点和缺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在作者看来,浩然之死实则是传统文化之死,是咎由自取,是必将沉沦的。 文章带一定的寓言性,十分精彩。
吾生于齐,长于鲁,壮游长安;踽踽独行中,我行我素,笑靥如花。
3 楼        文友:小人鱼在天堂        2010-01-13 19:56:28
  看了之后,还是很震荡,浩然之死,传统文化之死?或许。
   只是看到最后,突然觉得很绝望——这样的奇怪地感觉,并不能剖析深层的原因,可是我就是这样想的,很心痛。
河南省作协会员。西平县作协副主席、《西平文学》副主编。
4 楼        文友:浅泠        2010-10-23 15:02:34
  作者用了一个中篇份量来写这篇小说,却几乎没有一个连贯的故事,借由浩然的中学和大专时代的友人以及他的家人的回忆的处断来完善主人公浩然的性格和形象,最后又附上主人公生前的一些日记完善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字面上,正是这些片断完成了人物的由外在到内心的塑造,而文中无时不显现于人物身上的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中西文化之间的、现代与传统(尤其以传统文化被现代文明的淹没为重)之间的矛盾,浩然的死因从小说开篇就做为一个悬而未绝的悬念出现,看完通篇小说的人,也许明白了浩然那种面对现实的无望与茫然,以及他无望的结束生命的因由,也或者始终不能明白。浩然在古意盎然、纤巧绮丽的古典传统的灯饰下一一闪过,最后却被困于一“座”庞大的“现代”或者正是这样的现实意象的折射,才促成了他要极早的结束那个绵长的现实之梦。
   小说里浩然的死亡,所呈现出的正是作者要借由主人公表达的对于现实和文化走向的一种茫然无措,当庞大的现代一点一滴的吞没优美的古典,当文化被异化,那么痴迷于文化的浩然,他的出路会在那里?浩然的死是无助的并无奈的,浩然越是乐观,越理豁达,他的死亡就越发显得悲怆。
5 楼        文友:溪洋        2012-10-05 02:18:32
  佳作欣赏,问好作者,祝福吉祥!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6 楼        文友:鲁迅        2015-09-12 15:31:37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7 楼        文友:郑谅义        2015-09-12 17:12:44
  写的真不错,祝创作愉快!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