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征文*散文』如风的往事

精品 『流年征文*散文』如风的往事 ——妈妈的1966


作者:叶渔 秀才,1296.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63发表时间:2011-12-25 14:56:36


   在一栋楼前,一条长长的队伍排了起来,妈妈她们不知道发生何事,也好奇地跟过去,一打听才说是楼上有人要从窗户散发最新指示,闻讯而来的红卫兵越聚越多,她们也赶紧排在后面,拥拥挤挤等了半天前面的队伍竟然一哄而散,原来是有人嫌大家抢传单,就搞了个恶作剧愚弄人。
   北京城够大的,若平时不给你任何联系方式去找个人,无疑大海捞针,可就是那么巧,妈妈那班挤火车先到北京的16个同学竟然第二天就在大街上和大家不期而遇。大家见面十分高兴,这才知道他们下车后,随外地红卫兵一起被北京科技大学接待站接走,男同学们把他们中间最好的铺盖让给那个女生,在科技大学住了两天。
   晚上回到宿地,妈妈感到鞋子有点异常,仔细一看,鞋底和鞋帮一半分了家。原来她平时走惯了山路,习惯了抬脚,面对城里平坦开阔的街道,落脚总有种踏空感,便拖着脚走,两腿又酸又困,仅一天的时间就把鞋底四周固定鞋帮的麻绳搓烂了。本来就是一双旧布鞋,这么一折腾,无法再穿。妈妈窘迫不安,同学们也为她着急,商店早关门了,没办法,最后一个男生从厂区捡到一条旧麻袋抽出麻绳搓细,妈妈才用随身携带的针把开裂的鞋帮缝上。第二天继续穿上串联,晚上回来再用麻绳加固。一路上提心吊胆,既不敢放脚快走,又害怕掉队不敢太慢,难堪至极,三天后还是彻底分了家,只好在一家小店2元5角买了一双新布鞋。虽然花钱很心疼,但心里终于踏实下来,穿上新鞋走在大街上感觉好轻松。
   有一天大家出去走的又累又饿,半路上男生们听到有人叫卖:”烧饼火烧烧饼火烧!”,立刻像一群饿狼呼啦一声朝声音方向围了上去,却不消片刻面带尴尬沮丧地返了回来。原来是一个卖《首都红卫兵报》的少年,声调好象被开水烫了舌头一样的吆喝竟让他们听成了“烧饼火烧”。大家笑得合不拢嘴,卖报的少年弄得一头雾水,半天不见人买他的报纸,摇摇头继续吆喝着往前走,这次大家仔细聆听,又发现跟家乡话的“少都红卫兵抱,少都红卫兵抱”一个腔调,便大笑不已。
   五
   在化工厂生活这段日子,发生了一些难忘的趣事。
   各地红卫兵住在一起,在军代表和厂里分管同志的组织安排下搞了几次联欢会。妈妈他们也带来自己的节目,什么三句半啊,山东快书,壶关秧歌了等等。三句半由四个男生表演,敲打碗筷代替乐器,妙语连珠,趣味横生,引来一片掌声。壶关秧歌《红军不怕远征难》是八个女生表演,大家站在舞台上嗓子一亮竟然震惊全场,把那些莺歌燕语的南方女孩听得目瞪口呆,把来自内蒙古大草原上一群穿着民族服装的男生逗得前仰后合。
   说到壶关秧歌其实是有渊源的,这个源于田间地头说唱形式的“地圪圈”艺术,原名“西火秧歌”,兴起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流行于壶关、长治、陵川、长子、屯留、潞城、平顺一带。后来经代代戏人不断加工逐渐形成当地一重要戏曲剧种。表演诙谐自如,旋律清新流畅,唱腔简单,上下两句,紧板慢板,耐听耐唱。但壶关县城一带的口音有个严重的弊病就是卷舌音不分,后鼻音讲话,声调慢,语音重,壶关秧歌要是让专业人员演唱,绵软细腻,就有韵味可赏了,可妈妈这八女把大家耳熟能详的《红军不怕远征难》用不太把调的腔调粗声粗气地唱出来,没有一点恢弘气势,曲里拐弯,幽默滑稽令人捧腹不已,连本来还想保持严肃演出姿态的她们也忍俊不禁,哧哧地偷偷发笑。
   还有一件更有趣的事是晚上睡觉。那个年代的乡下人晚上睡觉几乎是裸睡,男孩子没有内裤,只有大一点的女孩子才穿内衣。同是睡在一个地铺里,天津红卫兵晚上睡觉都穿睡衣,而且头在一列,妈妈她们觉得很奇怪,从来没有见过晚上睡觉还穿衣服的,不由悄声嘀咕她们。妈妈和女同学是俩俩同铺睡觉,就是一个睡在炕头一个睡在炕尾,来的时候就是她带被子她带褥子,现在讲叫“拼睡”,行李简单,挤在一起还暖和。天津红卫兵看见妈妈她们大冷的天脱掉秋衣秋裤只剩内衣双双钻进被窝,直笑她们一个个都是搂着臭脚丫睡觉。
   有一天上面的领导来慰问,妈妈是她们那组女生的组长,领导亲切地问妈妈:“在这里生活的好吗,天冷了,你们穿的厚不厚?,党中央毛主席关心你们的冷暖,派我们来给你们送棉衣来了。”妈妈说:“感谢毛主席的关怀,不冷,我们都穿着厚敦敦的老袄儿老襈裤(棉衣棉裤的意思)。”领导没有听懂妈妈的意思,周围的学生都笑了,这时候一个男生走到前面插话:“老我圪你说(我给你说),她是老山汉,不会说噗通话。”领导更糊涂了:“你说的是什么?”大家哄堂大笑,那领导不由也笑了,慢慢听解释半天才明白了妈妈的意思。
   最冏的一件事情是洗澡。大家进到澡堂子看见光溜溜一排人站着洗澡,竟然觉得难为情,羞得一脸通红,半天磨蹭着盯着人家看,不肯脱衣,几个外向的女生竟然像窥到趣事一样忍不住用手捂住脸咕咕发笑。洗澡的女生见她们奇怪的样子以为是笑话她们身材,不快地冲她们呵斥:“洗就洗,不洗一边去,有什么可笑,莫名其妙。”
   有时候饭前列队唱歌,此起彼伏的歌声跟拉歌比赛一样热闹,只要妈妈这群学生合唱的《东方红》一出口,犹如雷霆万钧,准能把外地红卫兵的歌声压下去,引得他们停下来欣赏。妈妈他们把每句歌词的第一个字几乎用尽丹田真气,调子就跟荡秋千时候有人在后面猛推一把,腾地窜高,弹回来再被腾地推上去一样来回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妈妈回忆说,一群淳朴的乡下青年,来到首都,只有虔诚和激情,没有半点城府,说话唱歌乡音十足,不懂虚饰和矫情,干什么都是真诚投入。
   那个年代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像妈妈这些山区来的学生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遇,化工厂的伙食对他们如同天天过年一样幸福。他们带着感恩的心情面对那些平时照顾他们食宿的工人老大哥和老大姐,看见他们打扫卫生什么的,就主动上去搭一把手,吃不完的馒头就让生病留在宿舍的同学在火炉上烤成干馍当零食吃。厂里有次召开大会,严厉批评一些红卫兵剥掉皮吃,有的甚至把吃剩的馒头丢进厕所里,妈妈他们听了心痛不已。60年代初的大饥荒才过去几年,现在好多地方根本吃不上白面,全国各地把粮食支援北京招待红卫兵,如此浪费简直等同犯罪。
   红卫兵四处出行都有通行证,可以免费乘车,妈妈和同学们在北京逗留的三十来天参观了很多名胜古迹。有一天,他们来到王府井商场,顺着楼梯上了二楼,只见有间房子关着门在开会,不知道是革命警惕性使然还是横冲直撞惯了,前面一个外地红卫兵“砰”的一声把门推开,里面的人赶紧起立默不作声,那个红卫兵审视半天没查出什么,才把门关上扬长而去。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同学们内心受到了强烈的触动。那些长眠在地下的革命先驱和各界著名人士,此刻仿佛和他们正面对面用心默默交流。这些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正在被历史赋予一项特殊使命,无论什么结果,无论对错,在这些前辈面前都真诚地流露出炽烈的爱国情感,自然淳朴,无怨无悔。历史的创造中,我们永远应该原谅青年人的冲动和错误,因为只有青年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点亮未来希望之光的火炬。被苍松翠柏掩映的公墓是宁静的,而他们的心却是火热的,浑身被一种崇高的精神拥抱,灵魂似被雨水洗涤的洁净天空,蔚蓝澄明。
   1966年11月24日下午,军代表安排长通知大家:“明天毛主席和中央文革首长们将在天安门检阅你们了!”大家听了一阵激动,顿时高呼“毛主席万岁!”安排长挥手令大家安静,继续说:“现在宣布几条纪律,除了毛主席语录,每人身上不得带任何东西,特别是金属品,要绝对保证毛主席老人家的安全。”当天夜里,大家都激动兴奋,睡意全无。
   夜里1点后,妈妈她们被通知吃早饭,然后每人领到明天的干粮---饼干。11月下旬的北京,寒气逼人,那些南方的红卫兵虽然穿上部队发的棉大衣,依然被冻得瑟瑟发抖。但心情是火热的,不喧哗不拥挤,秩序井然随着队伍慢慢前进。驻地离天安门约四十里的路程,因为一直有临时停止的命令,走走站站,足足用了5、6个小时才到了天安门广场。
   妈妈他们很幸运地安排在队伍前排坐下,前面只有一排值勤的解放军战士,高大的天安门城楼近在咫尺,这个位置可以最先看到毛主席登上城楼,最近距离看到毛主席的样子。广场红旗招展,万人攒动,红旗飘飘下面高唱红歌的红卫兵们,将《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红歌一遍遍推向高潮。口号声、歌声、乐曲声此起彼伏,令人振奋。太阳出来了,毛主席在红彤彤的太阳陪伴下,踏着雄壮嘹亮的《东方红》乐曲,稳步走上天安门城楼。顿时,仿佛万道光芒从天安门城楼射出,又化作滚滚热流涌向初冬的天安门广场,所有的人都沸腾起来,热血澎湃,数十万人几乎是异口同声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大地颤抖,万物动容,欢呼声掀起冲天巨浪,翻卷在广场上空。
   妈妈此刻的心情跟大家是一样的,看着身边那些因激动过分痛哭失声的红卫兵们,她和同学们个个也是热泪盈眶。是啊,没有敬爱的毛主席,没有那些前仆后继不怕牺牲为人民洒热血抛头颅的共产党人,哪里有亿万穷苦百姓翻身做主的日子。历史是公正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心里装着人民疾苦的领导人,才会被他的人民永世铭记。毛主席啊毛主席,您老人家一定要保重身体。
   这一天对妈妈将是永生最难忘的日子,1966年11月25日。多少年后,妈妈每每回忆起来,脸上依然洋溢着幸福的光芒。
   毛主席一次次从城楼的东边走到西边,不顾寒冷,将帽子摘下来向广场上不停挥手,后来毛主席离开城楼,和周恩来总理等其他国家领导人一起乘车继续接见东西长安街上列队等候的红卫兵们。
   广场上水泄不通,前挤后涌,好多人的鞋子都掉了,同学中有一个女生走散了,一直到深夜才找回驻地,大家如释重负般迎接她的归来。第二天,因为毛主席将最后一批大规模集中接见留京的红卫兵,妈妈他们接到命令呆在原地没有出门。
   六
   妈妈带上平时烤好的干馍,在车站买了一些5分钱一个的烧饼和馍馍,满满的包了一头巾,算作是礼物带回家里。要回家了,回想这一个多月来的时光,看着胸前佩戴的簇新的毛主席像章,大家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和兴奋。毛主席像章是接受检阅前在驻地领的,妈妈很想多要一个,安排长说这是按人头分发,没有多余的。妈妈来北京的时候,村里的几个青年一再嘱咐她多带几枚回来,街上没有卖的,不知道该如何向他们交代。到了县城,村里早有消息传到,说妈妈这帮红卫兵回来了,那几个想要像章的青年就远远地跑到山脚下接妈妈,其中一个本家哥怕别人抢了头,一个人悄悄地提前来到城边最先迎住妈妈和那个同乡红卫兵,哪料想妈妈才有一个,半路上遇到那一伙青年,大家才知道他失踪的原因,不过他一无所获,免不了有人笑话他起早搭黑白忙乎。像章没有得到,但妈妈和他的同乡同学依然像凯旋归来的战士,在他们热烈的簇拥下回到了村里。
   邻里乡亲听说妈妈回来了,都兴冲冲地来看妈妈。妈妈把路上买的馍馍和烧饼掰成小块一一分给大伙品尝,大家高兴的说虽然我们没有去过北京,但也沾妈妈的光吃上北京的馍馍和烧饼了,妈妈被弟妹和乡亲们团团围住,详细地给大家讲述在北京见毛主席的情景,两个本家奶奶听了怀疑地问妈妈:“你真的见到毛主席了吗?毛主席是仙家,你能看到他吗?”妈妈笑呵呵地解释:“毛主席也是人,是咱全国人民的领袖,长的魁梧高大。”两个奶奶这才幡然醒悟,他们还以为毛主席做了那么多大事,是天上法力无边救世的神仙。
   毛主席受到人民热爱,在民间甚至被敬奉为神灵,虽然不失封建愚昧,但也是民心所向。毛主席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伟人,他对中国革命做出

共 9589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如风的往事”是一篇纪实散文,作者描述了自己的母亲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热爱和崇拜之情。文章从今年六月,作者陪同父母亲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瞻仰毛主席引申全文,用大量的笔墨讲述了1966年的秋天,母亲有幸进京得到毛主席接见的前前后后。文章语言质朴,感情饱满,首尾呼应,佳作,倾情推荐。【编辑:纷飞的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11226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1-12-25 18:27:47
  “如风的往事”是一篇纪实散文,作者描述了自己的母亲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热爱和崇拜之情。文章从今年六月,作者陪同父母亲去北京天安门广场瞻仰毛主席引申全文,用大量的笔墨讲述了1966年的秋天,母亲有幸进京得到毛主席接见的前前后后。文章语言质朴,感情饱满,首尾呼应,佳作,倾情推荐。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1 楼        文友:叶渔        2011-12-27 18:01:12
  谢谢好友点评支持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1-12-25 18:28:26
  感谢您赐稿流年,愿佳作不断!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3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1-12-26 20:52:5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精华典藏。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回复3 楼        文友:叶渔        2011-12-27 18:02:37
  谢谢逝水流年的支持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