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散文】故乡散记

精品 【江南散文】故乡散记


作者:穷乡老叟 举人,5025.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47发表时间:2012-02-12 22:54:51
摘要:那一刻,我很是急切的想看到母亲,很想抱紧母亲放声哭泣。可当我来到母亲的病房前时,却又丢了魂似的,无力推开那房门,不敢推开那房门。我怕我面对母亲时,会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所以,我就含着眼泪,在那病房前呆了很久很久。

【江南散文】故乡散记
   望着这样一位慈眉善眼的老嫂子,乡亲们那一张张既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容,便不停地在我眼前闪过。于是,一种老实而淳朴、本真而亲切的感觉,仿佛就那么的,伴随着几多回忆,几多感动,悄然温暖进我所有的骨子里。
  
   印象中,母亲从不愿欠人家的人情。每有个什么事连累到了谁,母亲总是会想方设法的尽快回报人家。因此,这次回老家后,见有那么多的乡亲来看望她,母亲虽然日夜煎熬在病痛里,但她仍然焦虑不安地一次次嘟囔着说,俺就这么一天天地躺着,不得起来,欠下人家这么多的情,该怎还呀!我便急忙劝慰母亲说,妈,这你就不用管了,有我们呐。谁来看你我们都记着哩,一有机会我们就会去回看人家的。你只管好好吃饭,好好休养就是了。可是,对我这信誓旦旦的承诺,母亲好像并不感到满意。从她的自言自语的反复嘟囔中,我好像听得她说,这人情是她欠下的,应该由她来还才对。
   为此,一连几天,母亲仿佛又平添了一丝沉重的心病,总是在病痛的呻吟中,还不忘唠叨张三或李四来看望她的事。
   后来有一天,母亲忽然问我说,八月十五是不是快要到了?我说再过七八天就到了。于是,母亲想了想,就叫我给在县城工作的四弟说说,买些食品袋回来。我不知母亲要食品袋干啥,但我想既然她老人家叫买,那就说明肯定有用处,所以我就打电话叫四弟尽快买回些食品袋来。
   很快就要到中秋节了。院子里的几棵梨树上满挂着金子一般黄亮的梨子,一个个如拳头似的大小,煞是令人看着眼馋。无数的细腰小黄蜂一拨拨嗡嗡飞来,争先恐后地落在那最好、最熟的梨子上,纷纷将尖利的嘴扎入梨皮,尽情吮吸那甘甜清肺的梨汁。于是,每当夜深人静,时不时的听得那院子里便有嗵——嗵——的声音在叩响大地。那全是被细腰小黄蜂吃过的好梨子在落下。小黄蜂在梨子上叮开一个小眼之后,雨露就会乘孔而入,梨子就会从里往外烂,就会过早的从那梨树上落下。也许,母亲就是夜半听得那梨子落地的声音之后,受到了启发,因此,她才叫四弟买那食品袋的。四弟买回食品袋后,母亲就急着叫我们摘得装满一袋袋梨子,然后便吩咐我们尽快给看过她的那些乡亲家里送去。这时,我才完全明白了母亲为什么叫买那些食品袋。
   之后,再要是有谁来看望母亲,母亲就一再催促我们赶紧给人家去摘梨子,生怕我们舍不得,或者忘掉似的。而每当看到人家欣然接受了我们回赠的梨子时,母亲躺在炕上便很是高兴,一个劲地笑得合不拢嘴。我知道母亲为啥会这么开心,因为那几棵梨树是她亲手栽种下的。
  
   日子,就这么的,在我的一种痛并快乐的感觉中,时而阴沉,时而阳光的过着。母亲总爱和来人拉那些家长里短,但人们都知道她有病,都很理智地和她说说什么之后,就赶忙岔开话题,安慰她好好休息,好好养病。然后,便走出门来,和我们在那院子里,或坐或站,东沟上,西沟下的倾情闲谈。
   有天,得空儿我到沟岔上(村口)去串,几个老者便告诉我说,现在村里住的大部分是些妇孺老幼,几乎没多少年轻人呆着了。说没出去的年轻人,尽是些好吃懒做怕动弹的懒汉和瞎汉。还说,尔格这政府这一点没问题,村里七老八十的,大多都享受上了低保,他们谁都不缺吃喝。但一提到供孩子上学,娶个媳妇,或者修个窑、盖个房什么的,他们就都不由得摇头叹息,仿佛感觉那是一些比登天还要难、还要可怕的大问题。他们和我板着指头掐算着说,俺们村现在八十以上的老婆老汉就有三十多个,这是过去哪个朝代都不曾有过的。所以,凭心而说,哪里也再找不下尔格这么好的社会了!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就是养下几个儿子来,老来到头也不一定肯给你每月供吃供喝的。老人们就这样由衷地感慨着。
   后来,忽然有一老者又问我说,可你说这么好的社会,怎又为啥会这么乱呢?有许多明摆着的坏事,怎就没个领导或者组织出来管管呢?出于礼貌,我急忙问说,究竟怎么了?于是,那老者便对我说,过去,咱们村在这方圆多少里都很有名气,谁家家里问个媳妇也都很容易,这原因除了咱有水石相连、展纸平川的自然条件外,再就是咱村关键是个古文化村子。老辈子们手上都爱办学育人,所以,早年间那上了品的硬县级官员,就出过几个。还有,你知道那榆中解放前的校长,也就是出自咱们村的。可自恢复高考制度几十年来,咱们这么大的村子,扛扛硬硬出过几个人才,几个大学生?满没几个呀。再看看尔格,村里偷盗成风,赌博成风,都穷的要死,可有好些年轻人还染上了毒瘾。曾经那么红火热闹的,有几百号学生的学校,听不到了孩子们读书却只闻麻将声,破破烂烂的见不到一个学生且不说,被人搬进去好些麻将桌子,开成了赌馆竟然也没人管。而这沟岔上的桥头两旁,每天从早到晚,不是扣明宝,就是掀棋、打麻将。有时,甚至还吸引来外村的赌棍,通宵达旦的玩。说实在的,古往今来这赌博就不是什么好做派,不过社会发展到了这个地步,逢年过节时,亲朋好友,乡里乡亲的聚一块,大家都辛苦了一年,出门打拼了一年,坐一起玩玩、乐乐倒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一年四季的都在这样胡折腾,就真的成大问题了。俺们真不知咱这村子就这样下去,该怎办呀!
   那老者对我十分忧虑地讲述了上面这些情况之后,就满含希望地望着我。看那情形,他好像把我这个临时归乡的游子,当成什么大官了的一般,恨不得把自己的心掏出来让我看看。可我知道自己连个屁也不是,根本就无法解决他和乡亲们的任何烦恼与困扰。但是,也许是出于本性使然,我还是禁不住问他说,村里不是刚选出村干部不久吗,那负责的怎就没管?不料,那老者听我这一问后,就连连摆手说,唉,快别提了!你是不知道,那人要是能为大家好好管事的话,还能在前年丢人现眼的上那《华商报》吗?唉,人活眉脸树活皮,老麻子活个圪嘴嘴。这一个人要是活得不管自己的名声了,不怕别人在背后戳自己的脊梁骨了,那还有什么事不能做呢?前不久上面给咱村民们发放护林款,共三万多元,大家都眼巴巴地等着、盼着,可不曾想被人家一包子袱去,谁再连他的个人影影也见不上了。而据传,人家的家人还放出话说,苍天有眼,就这样他还给村里垫三万多呢。唉,真是的,好在那苍天无眼。要不,这榜样可树大了,给村里垫了那么多的钱,岂不让那九泉之下的焦裕禄气得无处安身了吗?
   那老者说到这,就直看着我问说,你说,这都是些啥事呀,就连农村的个小官官都敢这样的胆大妄为,俺们老百姓还能去指望谁呢?
   我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我只能久久望着眼前那张饱经风霜的老脸,痴痴发呆。
  
   那晚,我躺在睡梦中还在呻吟的母亲的身旁,听着川道上新建起的铁路和高速公路上,轰然而过的车辆在彻夜不停地隆隆巨响,恍然觉得那不再宁静、祥和的故乡,就像一个单纯而美丽的村姑一样,仿佛正在一种浑然不觉的颓废中、堕落中,一天天地走向那危险的边沿……
  
  
   三、沟岔上的风景
  
   故乡在子洲大理河的南岸边。村子像陕北许多地方的村庄一样,座落在一个山沟里。沟口,即是村口。但村人们却从不叫村口为村口,而很习惯地依那村子的自然特征,带一个“沟”字,冠名——“沟岔上”。
   沟岔上是村人日常进出的必经之路,也是村里最繁华、最聚人气的地方。一座宛如石窑洞一般的独眼大桥,横架在沟岔上,凭给村人带来了诸多方便和乐趣。桥西,既有紧靠山脚的龙王庙,又有两处销售百货和粮油米面的门市部;桥东,则有面南向阳,一线儿挨在一起的佛祖、老君、财神庙。庙前便是一块宽阔的空地,像城市的广场一样,时常有那闲人和孩子们玩耍和闲逛。早年间,村里要是放个电影,或者唱个戏什么的,都会安排在这庙前。每逢此,那碎脑娃娃们常常就会吵吵闹闹,一群群的,早早就聚集在这里,或激动地竞相猜测要放什么什么电影,或咒爹骂娘的发狠争抢那观看的最佳位置。那红火,那热闹,那情景,别有一份感人的滋味。或许,那也是佛祖和诸神极想看到的一种人间景致。然而,可叹那庙里的神神们,在文革时兼惨遭厄运,全部被逼下了岗。农业学大寨时,那没有了泥胎神像,早就断了香火的空庙,先后又被大队办成了养猪场和代销店。改革开放后,又落入个人之手,被开成了杂货店。如此,不管是那法力无边的佛祖也罢,还是那道深似海的老君也罢,至今仍都落得有家难回,漂泊在外;无法公干,不得归位。
   不过,好些村人仿佛心安理得地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反倒乐呵呵的,好像庆幸自己因此而获得了一种唯我独尊的洒脱自由,再也没有什么信仰的羁绊,再也不受什么神灵的束缚。
   再说那桥下,便是一条日夜汩汩流淌的小河。那小河宽阔平坦,卵石磊磊,两岸绿树成荫,曲里拐弯的煞是迷人。河水则全由那甜淡爽口的山泉汇集而成,清澈见底,波光粼粼,一种寸长的小鱼儿,张着嘴巴,常年在那水里面欢乐游动。尤其是在那夏季,夜间,河槽里流水潺潺,蛙声一片,仿佛有许多的精灵在倾情呼唤,凭给那灯火幽幽中的朦胧的村子,增添了一种神秘的感觉;白天,则这里哪里的,但见一群群孩子和婆姨女子们,说说笑笑,或快乐戏水,或洒脱洗衣;而旁边则兼有几只这样那样的小狗狗在凑热闹,不是尽情撒着欢儿相互追逐,就是扭在一起,打着滚儿相互撕咬、嬉闹,活脱脱构出了一幅极是恬淡而优美的乡村画卷。多少年来,村人一直以村里有这股甜美之水而感到自豪,因为它既哺育了一代代村人的健康成长,又金贵如油似的,是村口前那近千亩川水地的灌溉之源。据说,几年前县上曾打算将这河水引入县城,供市民和机关单位饮用。还说书记县长曾亲自带着一大群干部来到村里,顺流考察,直至那小河源头呐。但不知因何原因,终未见付诸实施。前不久,又听村人在沟岔上风传,说县长办公会上已决定,要来村里打一蓄水大坝,以彻底解决县城市民的饮水困难呢。究竟如何,却不得而知。
   平常,村里的年轻人有事没事的,总想到这沟岔上串串、逛逛、散散心,不是三五成群的坐在那桥头上,兴冲冲天南地北,张长李短的闲聊扯淡,就是搭伙结伴,潇洒从容地聚集在那桥西的门市前和桥东的神庙前,或搓麻将、打牌、掀棋、押明宝,或猜拳饮酒,歌吟行令,尽情玩乐。偶有那酒精上头的二圪梁,提着酒瓶子,就会跑到旁边扣宝的赌场上,拿出几张百元大钞来,一惊一乍的,硬要耍大牌、充豪爽。于是,无可避免地便会生出一些火药味十足的骚动来。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长者,看着这些,就说,尔格这社会太没样子,太那个了。还说,村里好多年轻人就这样下去,非瞎了不可。
   其实,这些七老八十的老婆老汉们的思想,也并不都见得就是那么红彤彤的闪亮发光。他们当中也有那贪玩、想热闹、想寻找刺激的老顽童。但老顽童们并不贪图输赢,他们只想和自己觉得对路的人手,块儿八毛的玩玩,以开心打发那无聊的时日。所以,每天吃过午饭后,就见那阳阳背背,住在这个峁上,哪个渠里的老婆老汉们,一个个带着小凳子,就从那一条条土路上,蹒跚着脚步,来到沟岔上。在那阳光的暖照下,爱耍的,就去寻找对路的人手;不爱耍的,就坐一起随便叙话。或谈农事,或拉家常,或共同回味他们那相近而不相同的平凡人生。其中,自然有感有叹,有悲有喜。而最令他们动心的,便是那儿女的孝顺问题。要是谈到村里或者村外谁谁谁的儿女怎样怎样的欺负老人,虐待老人,讹诈老人,他们就都气得咬牙切齿,浑身发抖,有那性情爆烈者,甚至会粗言暴语的叫骂好一阵。反之,要是谈到谁家的儿女如何如何的孝顺,如何如何的体贴老人,善待老人,伺候老人,在老人老瞌下还办了十分扛硬的后事时,在那一声声的感叹中,便可见得一双双老眼里,流露出许多的复杂神情来。有的在那短暂的羡慕之后,顷刻间便会陷入一种绝望的悲哀。于是,接着就见其在一种无法掩饰的恓惶中,木然对着川道上新建起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独自吞咽着那无奈儿女,害怕得罪儿女,却怎也又说不出口来的揪心的酸楚与痛苦……
   正月初九,沟岔上便会张灯结彩,人喊马叫的异常的红火。因为,这一天不但年味正足,而更主要的是,晚上村人们还要在那大桥前的田地上“转灯”。所以,早晨太阳刚一露头,就见好多男人不是拿着镢头铁锨,就是扛着椽棒和铁丝、虎钳什么的工具物件,自觉赶到沟岔上,有说有笑的在那田地上往起围那九曲十八弯的灯场,和搭建灯场的彩门。而那秧歌队和耍狮子、跑旱船的,也早早就赶到那庙跟前的校园里,抢时间进行演练。到的晚上,自不必说,整个沟岔上便沸腾起来,但见灯火辉煌,祥光璀璨,锣鼓喧天,炮声呼啸,人头攒动,欢歌飞扬,又是满天流彩的焰火礼花,又是龙飞凤舞的大秧歌在那狮子与旱船的助威下,领着如水似潮的人群,在那九曲十八弯的“灯阵”里威风闯关。真正是:天上地下,欢声雷动。悠哉!快哉!
   六月六前后三四天,村里庙会唱大戏。庙在沟岔上,戏台也就搭在沟岔上。所以,一时间沟岔上就人山人海,花红柳绿的,昼夜热闹的不得了。期间,村人几乎家家都有客人来,因此,大家既要忙着看大戏,又要忙着招呼客人,难免会有些劳累。但看那一张张笑脸,却知都是那坦然的自在,真情的快慰。再看戏场内外,有专心致意品味戏文的;有支炉子打饼、炸麻花、压饸撈,临时摆摊设点做个小买卖的;有赌博扣明宝、掷骰子、搓麻将的;还有那卿卿我我,耳鬓厮磨,趁机谈情说爱的。真是饮食男女,难逃七情六欲啊……

共 27088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落叶归根,这是必然的真理。无论是游荡在外浪子还是随儿女在异乡的父母亲,心里最渴望的是回归故里,这在第一节作者已作了明确的阐述。在第一节中,作者以清晰明朗的文字,真挚而淳朴的叙述手法诠释了对伟大母亲的爱恋与担忧。字里行间彰显为子之心,为子之情。第二节的写作手法依然清晰而淳朴,但给人的思考空间很广。这就是作者为何要以《痛并快乐的乡情》为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了。每个人的一生最难舍弃的就是故土与乡情了,那些曾与自己形影不离,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亲邻何曾脱离过自己的情感氛围?又何曾不为他们的喜而喜,忧而忧!第三节籍以故乡一隅阐述了乡俗与民情。小画面大气象,着重表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厚实而不乏大气。第四节以叙事的手法深入浅出的阐明一种时代的产物,光阴轮转,世事变迁,惟有不变的是人的情感,很干净的笔触。第五节与前四节一样,朴实而明晰的叙事手笔,给人以一目了然的阅读快感。新式的文体理应注重精髓所在,而不是繁琐的重重叙述。作者的写作精神不得不让人钦佩,两万七千多的汉字,倾注了作者必然的情感方位。问候作者,辛苦!推荐欣赏!【墨笑】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20213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墨笑        2012-02-12 22:58:12
  落叶归根,这是必然的真理。无论是游荡在外浪子还是随儿女在异乡的父母亲,心里最渴望的是回归故里,这在第一节作者已作了明确的阐述。在第一节中,作者以清晰明朗的文字,真挚而淳朴的叙述手法诠释了对伟大母亲的爱恋与担忧。字里行间彰显为子之心,为子之情。第二节的写作手法依然清晰而淳朴,但给人的思考空间很广。这就是作者为何要以《痛并快乐的乡情》为题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了。每个人的一生最难舍弃的就是故土与乡情了,那些曾与自己形影不离,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亲邻何曾脱离过自己的情感氛围?又何曾不为他们的喜而喜,忧而忧!第三节籍以故乡一隅阐述了乡俗与民情。小画面大气象,着重表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厚实而不乏大气。第四节以叙事的手法深入浅出的阐明一种时代的产物,光阴轮转,世事变迁,惟有不变的是人的情感,很干净的笔触。第五节与前四节一样,朴实而明晰的叙事手笔,给人以一目了然的阅读快感。但是,这篇散文过于赘述。让人坠入其中难以自拔的感觉。任何新式的文体都注重精髓所在,而不是繁琐的重重叙述。不过,作者的写作精神不得不让人钦佩,两万七千多的汉字,多多少少倾注了作者必然的情感方位。问候作者,辛苦!推荐欣赏!
不要将自己抬的过高,这样会摔地鼻青脸肿!
回复1 楼        文友:穷乡老叟        2012-02-13 14:07:57
  哦,感谢墨编精彩细致的点评,辛苦了!再次深表感谢!!
回复1 楼        文友:穷乡老叟        2012-02-13 14:20:01
  那个第五感觉很难写,总觉得“卡”的不行,这或许是因为我真的对“闪毛”没多少印象,对她过去几十年不了解,之后几十年还是不了解,但又受乡情方面的一些杂念的影响,所以写来就有些累赘了。谢墨编能中肯指出,叟很感激!
2 楼        文友:鬼无影        2012-02-12 23:10:06
  感谢老叟支持江南,如此厚重的作品,值得一再品读。问候
回复2 楼        文友:穷乡老叟        2012-02-13 14:09:03
  谢谢社长!请多赐教!!
3 楼        文友:清露若水        2012-02-13 12:26:38
  这是生活的浓缩联缀,这是情感的凝结表达,徜徉字里行间,感受故乡烙在心上的印记,忽然有一种怀念的温馨,浅浅地浮上来。
   问好老叟,你的文章我看过不少,仰望。
回复3 楼        文友:穷乡老叟        2012-02-13 14:11:18
  谢谢若水关注,请多提宝贵意见!
4 楼        文友:墨笑        2014-10-11 20:37:32
  看望先生,回味往事。
不要将自己抬的过高,这样会摔地鼻青脸肿!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