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阿牛小说】特别关注

编辑推荐 【阿牛小说】特别关注


作者:阿牛先生 举人,4334.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276发表时间:2012-04-15 08:20:25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那天晨练,他不小心一脚踩了另一条裤腿,跌了,股骨便骨折了!住在医院,吃药、打针、输液之外,还要做“牵引”——就是把腿高高地翘起,脚上坠有几块砖头,那个难受!还有,一下子失去了自由,心里急,恨不得一下子跳起来恢复他的正常生活——没经历失去自由的人是难以体会其中滋味的。可是,自古“伤筋动骨一百天”,而况他已是80岁的年龄!
   那些天可是个热闹:自己不会动弹,亲人们可有的忙活了。大姐不在了,三妹一家在西安,没告诉他们;妹妹妹夫、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一趟一趟地跑,阻挡不了;儿子一家也从南方飞了回来,还有一些新老街坊、老朋友……咳咳!
   当然,最受连累和辛苦的还是女儿女婿——女婿在人家私企工作不容易,没早没晚;女儿把家教也停了,又少了一份收入;后来,尽管他可以每天躺在病床上关注他的“特别关注”了,虽不算寂寞,就是心里难受:一是心疼女儿女婿,二是想要离开这里,住在这儿心里不舒服。不到两个月,他便提出要出院:“反正是补养的事了,回家!”征得医生同意,就出院回家疗养。
   回到家里,女儿成了他的专职保姆;由于不能坐,他又拒绝女婿为他买笔记本电脑,便不能上网,老朱便只有躺在轮椅上关注他的“特别关注”……
  
   四
  
   女儿出去购物了,老朱依然沉浸在刚才的“乌坎事件”里不能自拔;看着外面火红的太阳,他联想起毛主席的词句:“残阳如血。”——血是热的啊,怎能如此冷酷呢?他的心里似乎还在发颤;喝了杯热茶,再续上;稍稍平定了情绪,继续他的“特别关注”。
   “老爸,告诉您个好消息。”女儿购物回来,满脸的兴奋。
   他放下手中的《特别关注》,摘下眼镜,顺手端起水杯,望着女儿:“什么好消息,这么激动?”
   “你们学校打来电话,政府组织你们周六到县医院体检,不是好消息吗?”
   “呵呵,还记着我们这些老骨头啊?是好消息!”
  
   过去,教师和干部属于“同类项”,待遇基本一致;后来,干部改叫“人民公仆”,教师依旧“教师”,还有了《教师法》,就分离了;再后来,又和国际接轨,干部改叫“公务员”,距离就更大了。
   老朱1948年参加工作,属于离休,那时被称作“离休老干部”,组织上每年都给他订有“精神食粮”,看病、吃药、住院不用自掏腰包,由政府全包。老伴儿属于退休,就没有他这样的待遇。不过,老朱还是喜欢“退休”一词,他不喜欢高人一等——当年,他对这项政策就有所质疑:这不是人为制造不平等嘛!
   “退休”之后,单位领导每年都要2次上门慰问、看望他这个“离休老干部”:一次是教师节前夕,领导来送双节(教师节、中秋节)礼物,一次是春节;过了几年,就不再来“慰问”了,不过,还保留了每年2次领取福利的权利;这几年,连福利也取消了——今天怎么突然想起关心我们这些“老干部”了?
   不过,相比之老伴,他还感觉自豪:不仅老伴儿和他有“退”、“离”之差异,而且,老伴儿在退休之后,和其他教师一样,什么的福利一径取消,更没有领导的2次慰问,好像你退休之后就从人间蒸发了——一样的是都有退休金待遇。
   老朱的弟弟比他小10岁,在乡下老家教了一辈子书;原来是“民办”,后来经女婿努力,转为“公办”了,还有好多的“民办”教师们干了几十年也没“转正”的,所以他的弟弟很满足,对女婿一直是感恩戴德的,尽管农村教师工资、退休金和他们“县直”的有所差别——咋也不会想到:弟弟还在领取退休金,帮他转正的女婿却下岗了:这就是世道啊!?
   1987年秋,政府给他们教师评定职称,说是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当时,大家也不懂“职称”的意义,不知道会和工资联系这么紧,加之当时大家的思想觉悟也高,“礼让三先”,学校领导也一直给他们这些老教师做工作:“你们的工资、福利待遇也不低了,尽量把中高级职称让给中青年教师吧。”并且,论资历,论职务,论业务水平,如果有一个高级指标也非刘校长莫属,但刘校长带头把自己定为中级,一直到退休也没升格,大家也就服从了。他也是,退休至今一直是中级职称,讲师级;当时,他的老伴和弟弟都被“评”定为初级,退休时都晋到中级了。
   大概是从1990年代初,他们县教师的工资分为县财政、乡镇财政分别支付,文件上说是“权力下放”。后来,一个乡的教师1年多领不到工资,还要每年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有的教师没钱交培训费,就变卖家里的东西,甚至卖粮。大家感到憋屈,就开始罢课上访。从乡政府到教育局、县政府,之后是市里、省里,一直到中央政府,还得到了朱总理的批复,结果惹恼了乡政府领导,誓死不给解决,理由是“没钱”。不过,这件事引起了县政府重视,县政府收回了“下放的权力”,乡镇政府向县财政如期交钱,县财政统一发放全县教师工资。这样,乡村教师又能够如时领取工资了——尽管乡村教师工资和“县直”的还有一定距离,而这些乡村教师呢,能够如期领取工资就已经很知足了。
   ——还真是“县官不如现管”,他们可以蔑视朱总理的批复,但他们不敢获罪于县长。
   比起孙光显老师,大家都很知足。大概在1970年代初吧,为支援农业生产,县政府投资建化肥厂。孙老师是他们县首屈一指的化学老师,被调到化肥厂做工程师,为化肥厂做出了很大贡献;改革开放之后,县政府兴建药厂,孙老师又被调入药厂做工程师,一直工作到退休。可是,鉴于“离退休双轨制”,孙老师至今才领取千把元退休金。去年老艾的小儿子结婚喜宴,他们几个老同志聚到一起了,大家聊得好热闹。说到退休金,孙老师有些“悔不当初放林表”,大家便调侃他:“你老孙那时候可有多风光,又是工资,又是奖金,还有福利、专车,我们辛苦一个月只有干巴巴几十块钱。”孙老师苦笑了,摇摆着手:“见笑、见笑了!自古有言:‘年轻受贫不算贫,老来受贫贫死人’啊!幸而还有儿女们的帮助。”
   咳,要说这个人哪,不服命不行。他们学校的魏老师,不论是数理化还是英语、俄语都很优秀,人也朴实,只钻研业务,也很敬业,从不过问政治,他们还很谈得来,就是有些性刚。“文革”之初,魏老师和他一样,没有张贴过大字报;就因为魏老师性情刚直,得罪了有些人,这些人就组织召开他的批判会。魏老师在批判会上咋会服输?于是人家就组织了他的“批判专栏”,可是几天没人贴他的大字报。这样,魏老师自己在他的“批判专栏”写大字报,并且成立了造反派,他成了造反司令。因为站错了队,魏老师被捕入狱,坐了70天的牢,戴手铐50天,出来后,被提拔为学校革委会主任,相当于今天的校长。粉碎“四人帮”后,魏老师又在“清理三种人”运动中被捕入狱,刑期2年半。1980年出狱后,魏老师奔波上诉15年,1995年平凡了,政府给他这15年的牢狱之灾补偿了3千元,重返他们学校,但已到了退休年龄,只是给个名誉。在他住院期间,魏老师还来看望过他。不过,76岁的魏老师现在已经灰心于一切,专心在家里练功养生。他说:“只有把身体养好了,才不枉一生。”
   半年前,弟弟突患脑溢血不幸病逝,给他带来了无尽的伤痛。不过,既然农村教师成了没娘的孩子,弟弟的病故也没人“特别关注”,侄子就可以继续领取弟弟的退休金;农村生活水平也不高,还可以贴补他们一家老小的正常生活。
   …………
   “政府的情义领了,我就不去了吧!刚从医院出来,也没别的问题,不就是个骨折吗?”老朱说。
   从市里到县城还有20多公里的距离,他和女儿住在四楼,自从晨练骨折以来,他连楼还没下过。
   “找个车也得去呀!您不是常常巴望着领导关心吗?”
   老朱摇着头:“领了,领了,情义领了,就不去了;政府也没亏待于我,给政府节省一份体检费吧!”
  
   五
  
   过去,谁有个病痛,政府实报实销;谁需要住院,领导就会让会计带上现金到医院缴费,报销后再归还单位,不需要家属操心医药费的事,甚至,如果家属没时间陪护,单位领导还会派人陪护呢!
   “医改”以来,政府取消了这份福利。平时的药费从工资里扣一部分,政府再补贴一部分,打进医保卡供你使用;如果急需住院,那就不像从前,单位不再有这份义务。单位所用开支都要经主管县长审批,财政局才会给你发款,而且专款专用,单位领导也没权力动用单位资金,否则就是“违反财经制度”,要受到纪检部门审查,严重的还要受处分。你大病需要住院,首先要到社保部门提出申请、批准,指定你到哪一家医院,当然需要个人垫支,这叫“大病统筹”;而且,现在医院的好多费用“社保”不给报销,需要自付;医院呢,也实行“自负盈亏”,“改制”了,一切“向钱看”了,就不践行“革命人道主义”了,必须先交费,没有费用了立刻停止用药。当然,他是“离休老干部”,不需要担心这个,医院还特欢迎他们这个群体:无论怎样用药,都不会发生“医患纠纷”,由政府包着呢!
   他们单位的付老师,比老朱还大十来岁;这老头儿干板正直,工作认真业务强,书法、文学创作、棋艺堪称一流。他离休后,领导让他发挥余热,负责他们县的“函授站”,付老师很乐意地接受了;六十多岁的人了,不仅一本一本给学员们的教科书上签写名字,还经常骑着一辆旧自行车到学员家里收缴作业。后来因身体不好,一直住在医院的“老干部病房”,和单元房大致相似;7年前财政大清查时,他已卧床不起,组织上在医院给他照了相。几年前,付老师过世了,老朱还和同事们一起参加了付老师的遗体告别仪式。
   老朱一个同事的父亲是老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级别当然比老朱高。政府对他们的待遇是“包养”,包括配偶;老两口儿不想和孩子们住在一起,便“以院为家”了。他们也住在“老干部病房”,政府还给他们配有“生活服务员”。据同事说,政府领导曾多次做老爷子的工作,情愿给他一次性付清几十万元现金,他老人家却坚持不回家——当然,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这些人呢,最受医院欢迎。
   他和付老师这类“离休”群体与老红军的待遇当然有距离,那些人比他们贡献大,他们不能攀比;政府能够负责他们的全部医疗费,虽然不配“生活服务员”,不负担生活费,他们已经感到很知足了。
   其他的同事就更不行。比如说,5年前,老伴儿住了两个月医院,按规定,报销比例是95%,可是,七除八扣,最后只报销60%几,自己还需要支付30%多。他们学校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历史教师,也是他的学生,马有信,脑梗了几次,住了几次医院,现在眼睛几乎失明,为了看病,把在学校买的家属房也卖了;学校呢,请病假还要扣除15%的工资,雪上加霜。乡村教师报销比例就更低,像孙光显老师那样在企业退休的就更惨——要说,遇到小毛病还支付得起,如果是大病,那就没辙了。
   要说,医院也有他们的苦衷。自政府推行“医疗产业化”,医院需要承担很大一部分的“自负盈亏”。更新设备,医护管理人员工资、福利、奖金从哪里来,都是绕不开的现实事。医院院长和他讲:“不是我们不践行‘革命人道主义’,赔不起啊!我们曾多次遇到过这类事儿,比如说,病人痊愈了,欠下医疗费偷跑了,医疗费追不回,只有赔;病人没看好,你不仅要不回医疗费,家属还要向你索赔呢!朱老师,您是政协副主席,县级领导,您说,让我们怎么践行‘革命人道主义’?我们不怕你们这些老干部,最怕的就是工人农民,还有教师,包括那些小公务员——遇到这类事,我们赔不起啊!”
   当时老朱问他:“我觉得不是大家承受不起医疗费,医疗费水分太多,一个感冒上百元,一个阑尾炎超千甚至几千,货不真价不实,群众有意见。”
   医院院长慨叹:“朱老师啊,您是‘骑驴的不知赶脚的苦’啊!政府拨款有限之极,单位这么多的开支从哪里来?那些欠我们的医药费用什么填补?”
   老朱就无语了。为此他也曾多次在政协会上呼吁,没用;后来他调侃道:“政协会议就是‘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白说谁不说?’”所以每次政协会议都开得很热闹。
   有一次年终的离退休老教师座谈会上,一个学校领导问他:“朱老师,过去我们的工资也不高,除了学校工作,还有忙着家里的责任田,然后几个朋友弄上几个小菜,几两二锅头下肚,轻松愉乐,从没感觉过累;今天我们的工资也高了,生活也好了,工作也比那时轻松多了,责任田也不用人力了——可是,为什么总感觉得累?”
   是啊,“为什么总感觉得累?”老朱沉思了。过去,政府政策留给你的空间,除了工作还是工作,该涨工资的时候会计就会给你如时如数上报,有了病、家里有了事,单位都会为你提供帮助(那年他修建房屋,刘校长还特意给他找了运输建筑材料的车辆,同事们也积极为他提供义务帮助),孩子上学更不用个人操心,更没人敢钻政府的空子——现在谁来管你?连晋升职称都在钻空子作假,用钱买,咋会不累?
   老朱笑笑,说:“有同感,主要是心累。”

共 18732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有了《特别关注》,双脚不出户,也知天下事。老朱拒绝女婿为他买笔记本电脑,不能上网,只有躺在轮椅上关注他的“特别关注”。这一份“特别关注,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弊端,令人感慨。【编辑:上官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官竹        2012-04-15 08:20:59
  令人心凉的特别关注。
联系QQ:1071086492
回复1 楼        文友:阿牛先生        2012-05-21 22:16:53
  您好。
2 楼        文友:铁禾        2012-10-22 23:44:22
  好的作品总是闪闪泛光,以一些内在的东西击中读者的神经。
铁禾
回复2 楼        文友:阿牛先生        2012-12-11 18:57:55
  您好。谢谢您的光临。
3 楼        文友:六月竹子        2013-02-15 08:12:53
  您好!您已符合“江山之星”的条件,请您速将您的照片和简介上报到上报江山文学办公室qq邮箱:1597475581@qq.com。谢谢您的合作,不尽事宜可以点开参照其他人的“江山之星”。谢谢您的合作!以这个邮箱为准。
爱好文学发烧友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