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散文】绿色人生

精品 【江南散文】绿色人生


作者:阿娜尔古丽 进士,9351.9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287发表时间:2012-05-26 19:35:23

共 10850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绿色人生》的主人公杨海青,一个中国风沙重灾区的农民,一个风沙重灾区的村干部,一个创造了沙丘奇迹的造林人,一个满怀忧思的“绿色”守护神。这篇报告文学,不仅讴歌了杨海青这个年近六十的老农朴实的“绿色”思想和“绿色”精神,展示了辽宁省、彰武县、四合城乡可喜的造林成果,更通过杨海青老人的故事经历和语言记录表现出了深切的忧思,把他的远虑和愿望表现了出来,给我们今天的生态环境建设以鼓励和警示。【一】来自童年沙漠的忧思。杨海青生活在辽宁省的风沙重灾县彰武县,生活在这个县的风沙重灾乡四合城乡。他在风沙中出生,在风沙中成长,只有他真切地感受到了风沙的滋味。风沙漫天,不见日月,童年杨海青经常见到;风沙中种田,风沙中刨出大门和被风沙埋葬的猪,青年时候的杨海青经历过;这些经历,形成了杨海青童年时代就有的忧思。这一切都形成了杨海青想改变家乡的梦想,也成了他不顾一切拼命植树造林的动力。杨海青读过书,他了解他家乡的历史。报告文学讲述了清朝以前四合城乡的生态状态,他也非常清楚四合城乡变成风沙重灾区的原因。作者问到他的时候,他只是摇头,这摇头里有着苦,有着忧思。文章引述了一些新闻总结稿的描述揭示了四合城乡沙漠化的可怕程度,我这里也引述一下,给读着朋友们以形象的感知,从而能更深刻理解杨海青这些植树人种草人的迫切心情,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绿色”情感。“‘说是草地,其实是满眼白沙的不毛之地,到处都是流动半流动的沙丘,植被覆盖度只有10%左右,亩产草量仅30公斤。’这就是四合城乡二十八年前的草场。”这与四合城乡属于清代皇家的牧场情形相比,真的不敢想象。这一则材料让我们从空间上有了可怕感,那么辽阔的皇家牧场,那么水草茂盛的地方,竟然就变成了这样,这太不可思议了。这段文字也给我们时间上的思考:从清代开耕这个牧场到二十八年前,才多少时间?这里不仅仅是沙漠化了,而且沙丘已经进驻了,这里到处是流动和半流动的沙丘,这些现状从报告文学引述的资料里清楚地表现了出来。报告文学里还引述了一则关于四合城乡自然保护区的材料,里面说站到保护区楼房的二层楼,就能看到逶迤连绵的沙丘。这些难道仅仅是杨海青们的忧思吗?不仅作者从这些材料里看出了问题,我从报告文学引述的材料里也看出了问题,沙漠竟然成了一些人引以为骄傲的东西,也也许是更值得我们忧虑的。报告文学采用了对比手法,虽然没有具体的沙漠场景和过多的沙漠灾难的描写,但是已经把四合城乡清代和后来的生态变化轨迹揭示了出来,把杨海青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的生活感受和状况揭示了出来,非常清楚地揭示了杨海青思想形成的根源,那就是童年时期就积淀下的对沙漠扩张的忧虑,对家乡会被沙漠彻底吞没的忧虑。这种忧思应该宣扬,特别是应该给那些生活在绿荫下把沙漠作为“美丽”欣赏的人们,传给我们的后代子孙。沙漠这个敌人,不像动物界的敌人,它从来不讲感情,不会心慈手软,它也从来不会放弃侵占的一切机会,他也不畏惧高山和大河,只要它能到的地方,它就能很快把绿地变为它的“腹中之物”。这是我们应该时刻保持的忧思。这篇报告文学以“谁不说俺家乡好”作为第一部分的表述话题,结合杨海青的生活背景,结合四合城乡和彰武县的变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没有这种忧思,没有防范的行动,总有一天沙漠对绿荫下的陶醉者会痛下杀手的。在享受“绿色”美丽的同时,请时常提醒我们自己,然后积极地参与到“绿化”的行动中来。这是作者报告文学第一部分要告诉我们的东西吧。【二】人性带来的“绿色”忧思。报告文学用了不少的文字描写了杨海青护林遇到的事情,涉及到了乡邻关系,涉及到了政府和官员的问题,这部分在表现杨海青对树林的爱、对树林的付出的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真实的现实人性世界,给我们表现了影响或者破坏绿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人性的“恶”与人性的“善”,人的愚蠢短视与人的聪明远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写出了一种暗藏着的斗争。这让我想起了《愚公移山》中的智叟和愚公的问题。短视阻挡绿化的行动。报告文学里写了一九八四年进行的承包沙丘造林的情形,乡政府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农民们还是没有人愿意出来承包,原因是这沙漠植树没有效益,不愿意做。他们只看到的是自己家庭和自己当前的利益得失,而没有看到整个乡和整个县大的生存环境。报告文学里提到的几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这几个细节把人的短视深刻地揭示了出来,给我们以及时的反省,特别应该引起政府部门对人心的高度重视,如果不切除人的“短视”,这绿化树林要保护就很难。飞机散播树种,虽然长势不好,但是我们的村民也不应该把它作为了柴火呀!还有一个村民,他用十二亩地来换杨海青的两亩地。这两个事例,都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出了这些地区相当一部分人的心里状态,只要现成的,只管眼前,过一天算一天,不愿意为明天去付出劳动和努力,特别不会做眼前没有收获的事情。所以,从清朝末期到现在,这些地区沙化速度的加快,除了政府的原因外,我们不得不说,与这里居住者的短视有关系。如果有长远的眼光,就像当初开凿红旗渠一样,就像杨海青绿化这千亩沙丘一样,会阻挡不了沙漠的前进步伐吗?报告文学和林业部门的一些统计资料,我们清楚地感觉到,改革开放,特别是辽宁省的绿化工程启动以来,这绿色造林的速度不是提高了很多吗?造林规模不是推进很快很广吗?所以,要有远见,只有远见我们才能办成造林大事。人性的自私和狭隘,为山林的保护带来了不少的伤害。报告文学在歌颂造林人的同时,没有回避我们人性形成的现实世界,没有回避我们的人性因素带来的造林和护林的影响。就像前面提到的,报告文学描写的承包动员会的结果,动员了一次又一次,结果还是没有村民出来,这除了上面说的短视,当然还有人性的自私和狭隘,自私和狭隘就表现在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大环境,缺乏一种大局意识——共同的生存环境问题。报告文学讲述的杨海青造林过程遇到的几件事情,把这种自私和狭隘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没柴烧就到杨海青的林子里取柴,结果对树林造成了破坏。为了泄私愤,拿着铁锹破坏树苗。为了报复,烧毁杨海青的稻草堆。那些“大款”看到生态林长成有利可图因而出钱买林的行为,也值得我们怀疑,他们是想钱还是想利用他们的财力优势来更好地发展生态林?我们很多地方,特别是南方一些乡村,公路边栽种了不少的风景林,因为树种好了,被拔走;因为树阴遮着了他一点土地,就想尽各种办法把树弄死;这些行为真的不少。报告文学揭示的村民的狭隘自私产生的破坏生态林的行为,不只是一个地方的,应该是全国性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在大力倡导造林的同时,必须要“给力”于树林的保护。报告文学提到的最为恶劣的是我们政府的管理者和执法人员,他们的行为对林农的情感伤害是最大的。公安是维护社会安定阻止非法侵害民众利益的,可是一个派出所所长,却想着法子要从杨海青身上弄钱,就因为杨海青造林造成了“百万富翁”。乡干部对破坏杨海青树林的行为,不但不制止,还徇私舞弊,仅仅因为毁林者是一个乡干部的亲戚。这些案例虽然不多,但是足以说明我们国民在森林素质方面的自私和狭隘。没有想到风沙地区保护森林的重要性,把个人私情和私利高于了生存环境的大众利益。看到杨海青等造林植树大户成功了,就怀揣着嫉妒,不是祝贺帮助,而是破坏扯后腿。想想这些行为,想想我们生活的现实人群里,杨海青那里有,我们的公务场所又有多少不是这样?嫉妒同事,利用手中权力为难民众,变相地敲诈钱财。正因为这样,缺少一种团队的大局意识和为团队集体奉献的精神,怪不得我们很多团队干不成大事,或者出问题。领导不考虑职工和民众利益,职工不理解上司和领导,打着各自的利益算盘。这是我们今天越来越重的人性自私和狭隘现实,这些思想的盛行对我们保护生态林是有很大危害的。与这些狭隘的报复和破坏行为形成对比的是造林者们表现出的对森林的爱,对森林价值和意义的深刻理解。杨海青作为村干部,面对政府倡导承包沙丘造林的宣传,他毅然站了出来,他不是没有顾忌,他的妻子的反对和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他作为干部,他得带头;作为沙区村民,他得想法改变生存现状。他和家人与其他的村民一样,都没有承包沙丘造林的经验,会不会血本无归?会不会越陷越深?他也没有经验可以参考。他就这样承包了。承包之后,大量投入,请村民帮忙,按国有林场的工钱付给工价。他对自己严格,对村民宽容。村民破坏了他的山林,他讲道理,最多就是谴责,真正罚款的时候没有。为了保护山林,他对自己和家人却近乎于无情。他不允许妻子到林区去捡柴烧,为了不让牲畜毁林,他毅然卖掉了自己家里放羊的牲口。当然,报告文学没有把杨海青美化成十全十美的“造林英雄”,但是作者把一个造林人的奉献精神和无私情怀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特别是他对和他一起辛苦造林的三个子女说的话,这更表现出了杨海青的一种远虑。【三】一种责任感表现出的未来忧虑。报告文学里提到了几个值得我们思考的细节,国有林场,同样都是治理松毛虫,为什么杨海青的能消灭虫子,而国有林场的总是消灭不了?我们看看杨海青的做法就能猜测一些问题了。杨海青是十多万株松树,他拿到“毒绳”马上请人把每一棵树都缠上,他舍得花钱请人,因为他不想他的树林被虫毁灭。而国有林场呢?难道没有杨青海的“资金”厚度?谁也不相信。恐怕还是舍不得花钱,或者是想利用虫害机会争取更多的钱,再或者是这些山林是国家的,毁坏了就毁坏了……这些是笔者结合现实进行的猜测,但愿是“小人”度了“君子”们的腹。但是有一个事实不可回避,就是私有林能灭绝虫灾而国有林不能,不仅杨海青这样疑问,可能我们每一个读者都会这样疑问了。杨海青担忧的是,一旦虫灾在国有林场形成,他的林场必然要被“殃及”。这是杨海青一直存在的担忧。杨海青的另一种远虑就是他的林子的命运问题,会不会被毁掉?曾经有大款出高价来收买他的山林,他没有卖,他要他的林子留着,给后人留着。给后人留着等后人来砍伐来卖掉吗?显然不是。他对子女说的话,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他要给后人留住的是一个好的生存环境。一个永久漂亮的生存环境。这就只有永久地留住他和他家乡已经发展起来的树林。这才是杨海青最平凡而又最伟大之处,他的伟大就在于他一生相随的忧思,他对身后的忧思。这篇报告文学除了深重的忧思之外,也写了大量的喜人之处,就是整个辽宁、彰武县、四合城乡、杨海青们的生态林长起来了,形成了规模,阻止了风沙。我们把这种喜与忧结合思考,我们又能思考出什么结果呢?随着杨海青的忧思思考吧,我们的政府和所有的公民。好文,推荐!【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527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2-05-26 19:58:05
  这篇文章在歌颂中表现了很重的忧思之情,文章把人为的树林破坏行为写了出来。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晋忻李        2012-05-26 22:54:10
  美文美按,令人羨慕啊!问好二位!
晋忻李
3 楼        文友:杜晨夕        2012-05-30 23:29:23
  绿色长廊从小树苗成长成大树不容易,应该好好的保护好。
媒体工作者,文学社团单行道社团负责人,现任中国作协旗下公司文学编辑。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