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散文】“万村万树”在沈阳

精品 【江南散文】“万村万树”在沈阳


作者:阿娜尔古丽 进士,9351.9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93发表时间:2012-05-30 02:38:53


   这个“万村万树”的工程就这样产生了,而且这个工程从它一萌芽,就已经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案。这个工程草案,为沈阳市的“万村万树”工程的推行,甚至为整个辽宁省“万村万树”工程的铺开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工作草案的基础上,沈阳市是又明确了“万村万树”工程建设的具体指导思想,那就是坚决不搞“高价造绿”,而这“高价”主要是指“高价种草”“高价移大树”等方面。沈阳市林业局副局长付毅慧算了一笔账,“万村万树”工程中的“村屯绿化”和“花卉村庄”建设,不仅是先期的投入,还有后期的养护,如果高价“种草买绿”,可能中断绿化的养护,使绿化前功尽弃。另外,“草”在调节气候和防风沙方面也不如树。最节约和最有价值的方式就是建设“以树为主,乔、灌、花、草合理搭配的生态系统”。沈阳市选择了科学的节约型的村屯绿化原则,在本地选择“适地适种”的树种,用成本低,抗干旱性强等适应强的树种。沈阳市的这一“经费”投入指导思想,保证了沈阳市村屯绿化工程的后续力量,保证了工程能真正实施,能真正出效益。
   沈阳市进行园林研究的田伟工程师也说:“(沈阳市的绿化)乡土树种风格突出,这些本地树种生长健壮、冠大荫浓、抗寒、抗旱、抗污染、耐瘠薄土壤、适应性强,能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节约。”
   那么在沈阳市推行“万村万树”的庞大工程有没有必要呢?
   通过科学的分析,我们肯定地说,在沈阳市率先推行的“万村万树”工程,是符合沈阳市实际的,沈阳市城区的绿化美化搞得轰轰烈烈而且非常成功,使沈阳市成为了全国的“森林城市”,而农村明显被冷落,被遗忘了。这从政府关心“民生”的角度讲,显然是一种不足。从完成绿化任务真正改善整个沈阳的生态环境的角度讲,也不能忘了农村。在 “村屯绿化”工程的设想提出以前,沈阳市的森林覆盖率才27.2%,没有农村的参与,沈阳市实现不了37%得到绿化城市森林覆盖率的标准。更为可怕的是,沈阳市的农村土地沙化正在以每年近十六万亩的速度在扩大。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讲,沈阳市的绿化造林必须要走进农村。农村有着大量的植树面积,而这些面积一直荒芜着。据调查统计,沈阳市三千三百多个村屯,缺少绿化林的就占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不仅是缺绿,而且农村的生活环境也让人辛酸:柴草乱堆,牲畜粪便到处都是,垃圾也是处处乱丢。这些与城市比人,让人感觉到政府厚城薄村了。
   想到古代诗人们笔下的农村,那该是多美的境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古人们是向往树的,他们笔下的乡村人家也是绿树成荫的,有树居所才美。可现在的农村,要树树没有,要花花草缺。农村应该是美的化身,是“绿”的家园,应该是画的天堂。农村必须要绿化,必须要美化。
   当初的沈阳市市委和政府想到了农村,提出了“村屯绿化”建设工程,提出了村屯美化家园的设想。当时的沈阳市委书记陈政高就已经提出:“全面开展以建设绿色村庄为内容的乡村植树造林运动。将绿化的重点,从城市推向乡村。”从那时起,沈阳市就开始了“村屯绿化”的建设。
   有了“村屯绿化”建设作为基础,沈阳市的“万村万树”建设就比其他县市有优势,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工程建设,沈阳市就可以进行更多的村屯建设内容,能做更多的事情。沈阳市在“村屯绿化”的第三个阶段在“万村万树”工程中加入了“美化村屯”的工程——建设“花卉村庄”。
   我们看到了沈阳市当初的“村屯绿化”实施方案和总结资料。从这些资料里,我们清楚地看出了当时沈阳市的村屯绿化工程进行情况,看出了他们由“村屯绿化”自然进入“万村万树”工程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沈阳市的“万村万树”工程,我们可以说他们在十年前就开始进行了。
   如今,整个辽宁省都在进行着“万村万树“的工程建设,这对工程的倡导地沈阳市是一种鞭策。
   沈阳市从提出“村屯绿化”建设到2010年,“万村万树”工程已经进行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百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这个阶段主要是由市委各大单位参加,由市财政局每年拿出二千五百万元进行村屯绿化工作,具体的绿化工作主要由是林业局负责。这个阶段的时间是2002—2005年,计划用四年的时间共绿化村屯四百三十个,投资八百三十万元,植树达到一百二十万株,要通过这个阶段的村屯绿化工作,让整个沈阳市百分之十以上的村屯得到绿化。这个阶段还明确了资金投入的分配标准。
   第二阶段:“绿色村庄”建设工程。这个阶段加大了力度,加快了速度。要求对整个沈阳市的每个村庄进行绿化,绿化村庄达到三千多个,每个村庄投入绿化资金三万元,每个村庄栽树一万株。这个阶段的时间是2006—2007年,2006年秋启动工程,2007年全面绿化。仅2007年,市财政就支出了绿化费用一亿元,实际绿化3151个村屯,植树3212万株。
   这个阶段对脏乱现象进行了彻底的治理,通过治理腾出了大量的绿化地块。比如,村屯街道两侧和乡村的隙地沟旁的“乱耕滥种”现象被制止,农村的“三堆”(柴草堆、粪堆、物料堆)得到了有效的清理;街道、隙地、广场、沟渠等,全部实行了绿化,整个沈阳市全市村屯基本上没有绿化死角。
   这个阶段,是沈阳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植树造林绿化家园”行动。2007年《经济日报》对沈阳市的这一“绿色村庄”工程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报道,国家林业局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第三个阶段:绿化达标,时间是2008—2010年。针对前两个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采取更为有力的村屯绿化手段。这个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规划设计不全,选用树种单一,不完全适应各地的地块,致使所栽树苗成活率低,全市村屯绿化覆盖率没有达到规定标准。针对这些情况,沈阳市对五百个中心村进行绿化,进行环境整治和绿化的同步进行,做到绿化一个村屯就达标一个。这个阶段一共用了三年时间,绿化达标中心村一千五百个,建设“花卉村庄”四百个。一共植树2540万株,栽花1404万株,投入经费四千五百万元。
   沈阳市在“万村万树”绿化工程中,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学习:
   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是工程尽快推行的关键。沈阳市市委和政府从一开始的“村屯绿化”工作,就一直把“万村万树”工程作为各级市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建立了领导责任制度,而且从一开始就把“万村万树”工作作为市委市府为百姓办的二十件大事之一来抓,作为市的重大工程来抓。由于市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万村万树”工程的建设思路很快就出来了。
   首先,沈阳市明确提出了“万村万树”工程建设实施的思路。前文已经说到,赵奎礼局长在他的草案构想中就提出了“穿裙子、扎带子、装瓤子、建园子”思路,这个思路为整个沈阳市的村屯绿化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方向。这条思路用了比喻的形象说法,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这条思路的具体含义。“穿裙子”,就是在村屯周围栽植护村林,护村林以高达的针叶阔叶林为主,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村屯防风防沙的安全等级。“扎带子”,是针对村屯的街道说的,要求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乔木、灌木、花、草等进行绿化美化香化建设,这一步既要做到绿化也要做到美化,让农村的居住环境上升一个品位。“装瓤子”,是说农村家园的绿化。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根据情况栽上绿化树,这一步可以把庭院经济和绿化融合一体。“建园子”,是指对村屯的水流边、路边以及一切适合栽树的地方进行科学的绿化,这些地块的绿化要适地适树,建设出和谐的生态家园。
   当我看到沈阳市的这一做法时,很惊讶也很激动,这些措施,不仅适合于沈阳市辽宁省,也适合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它可以以政府统一规划的方式进行,也可以供我们公民个人进行绿化参考。
   第二,尊重农民的利益。沈阳市在推行“万村万树”工程中,没有因为压力要完成省上任务等采取强制措施侵害农民利益。他们确定了村屯植树造林的原则,一个是“四旁”原则,就是以农村村旁、房屋旁边、道路旁边、水域旁边的适合植树地块进行绿化植树。一个是“四不”原则,也就是“不占田、不举债、不拆房、不填塘”。这些原则保证了“万村万树”工程不坑农,而是真正的利农。另外,在具体的管理模式上也尊重农民利益,允许农民转让承包或者入股。每家农民生产的木材可以自主销售。
   在村屯绿化中的树种选择,沈阳市也不搞一刀切,尊重农民的意愿,把庭院经济和绿化美化相结合。让农民在美化的同时也得到经济收入的实惠。我们在采访时听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真实地说明了沈阳市在推进工程建设中对农民利益的尊重和保护。
   有一个孤寡老太,她家的四旁也栽上了梨树等果树,还栽上了葡萄。可是,她人老体力衰弱,没法浇灌,也没法给树喷药治虫。她找到村委会哭诉起来:“如今,一进村子好像进了果园一样,惟独我家院子里和房前房后的葡萄树没人浇水、打药,我老了,爱吃葡萄,你们得管管我。”村干部安慰了她一番,自己掏钱雇了几个人给老人满院子的葡萄打药、施肥、浇水,当年秋天,老人就吃到了新鲜的葡萄,收购水果的商人来了,购买了老人葡萄架上所有的葡萄,给了老人8000元,老人拿着钱要还村委会的干部,干部谢绝了,并关切地对老人说:“国家为我们付出了这样大的财力和物力,我这点小钱也算为您服务了。”
   这个故事很感人,感人的是村干部,他们真切地关心着村民,正是因为他们的关心才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感人的是老人,通过她,我们看到了沈阳市“万村万树”工程获得的民心,看到了他们对老百姓利益的维护。同时,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看到了这个工程带来的生态效应——“一进村子好像进了果园一样”。
   第三,管理制度。要想干成一件有利于百姓的政府工程,需要有力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
   前文提到了赵奎礼局长的设想草案,草案的第二条,就明确了政府在工程管理中的职责问题,政府进行组织,进行全面统一的规划;树木间发的审批和监管。
   从下面我们摘选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沈阳市对整个“万村万树”工程的管理过程。
   工程管理,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要求。生产计划必须符合工程要求,有计划才能有资金;在植树造林中,要管理好整个工程的全过程,把好十个关口,“即工程规划关、施工作业设机关、林地清理和造林整地关、苗木关、栽植关、抗旱保活关、病虫害防治关、幼林抚育关、管护关和检查验收关”,整个沈阳市组织了十个检查验收组,进行查坑验树工作,坚决杜绝工程中的作假行为;建立健全严格科学的监督机制,由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组建工程监管组,担任工程监理,监管每个乡镇和工程在植树造林中的每一个环节,工程质量和数量出了问题,监理应该承担责任。
   施工技术保证。沈阳市市委和市政府,要求各县区根据辖区乡镇的情况组建专业的村屯工程绿化造林植树队伍,对本辖区的村屯绿化工程进行技术服务,实行专业队伍植树。大型的村屯绿化工程,通过招标让绿化公司进入施工。
   养护管理,这是一个难点,也是保证所栽树苗成活率高的关键环节。沈阳市采取了以下措施:区域负责制,植树数量和成活率一同纳入考核范围,坚持资金的拨付与苗木的成活率同步;倡导社会力量参与绿化管理,采取了公司承保、专业植树、军民携手等形式号召社会力量的加入,提倡社会人员认养的方式参与苗木管理;法律的配套建设,沈阳市出台了《沈阳市庭院绿化管理办法》,通过法律对破坏绿化的行为进行严惩。
   另外,沈阳市还采取了“以费做事”的绿地养护管理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管理和作业分离,采取双选和自愿组合的方式,对绿地养护内部招标。采用“以量定费,按质拨费”的办法进行费用拨付。对承包绿地养护者实行每月考核制度,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经费拨付和奖惩。连续考核不合格的取消绿地养护的权力。沈阳市对城市绿化的管护,还采用“盯人防守”的管理方式,招募了二千五百名绿化保姆从事绿化养护工作。这种“绿化保姆”的管理方式,也是可以在“村屯绿化”和“花卉村庄”的养护中实行。
   在具体实施工程中,落实专人具体负责村屯绿化工程。在工程技术上,由专门的技术人员编制施工作业设计,要求施工队组织树苗的浇灌等管理,保证成活率。
   苗种管理。 “万村万树”工程,既要保证树苗的数量,也好保证质量,还要坚持工程的费用使用原则。沈阳市在保证树种方面,一方面是当地树种的运用,一方面是外地树种的采购。采购实行招标。招投标方式有一个优势,就是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工程经费,因为一些苗木商知道沈阳市需要的树苗量大,会故意抬高价格,采用招投标能避免国家资金的浪费。比如,2006年年底,沈阳市的苗木招标会上中标企业一共有一百二十一家,签订苗木合同二千八百多万株,节约资金达到了二千一百多万元。

共 15333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读完阿娜尔古丽的这篇报告文学,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感动,被辽宁省和沈阳市那轰轰烈烈而持久的造林运动感动,被辽宁省和沈阳市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感动,同时被辽宁省和沈阳市的那种民族责任感感动,为他们造林绿化中的“民本”思想感动。这些感动归结为一点就是一种理念:绿化要“远望”,就是要看得远。辽宁省和沈阳市在绿化中的“远望”,就是他们非常清楚绿化在阻止沙漠扩张和改造沙漠,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居住环境的幸福指数上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他们用科学和发展的眼光看到了征服沙漠,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看到了绿化建设是需要持久性的工程,需要不断地坚持下去,绿化不是短命的“政绩”和“面子”工程。在报告文学中,他们的“远望”表现就是他们的具体行动,就是他们的十年规划和“十二五”绿化规划;就是一个又一个生态绿化工程,这些工程使辽宁省和沈阳市的绿化越来越细,越来越普及。他们看到了绿化工程中“植”重要,“养”的更加重要,只有尽责的科学的“养”树,才能真正达到“万村万树”工程的标准和要求,才能真正形成林木绿化的生态效应。绿化也要“顾前”,就是处理好绿化过程中的“眼下”事情,解决好“眼前“矛盾,在报告文学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辽宁省和沈阳市解决好了建设和绿化的矛盾关系,把矛盾转化成了“相生”关系;保证了参与植树造林和养林者的正当收益,常言说“民以食为天”,没有食,他们怎么去做其他的事情?就这篇报告文学提到的内容而言,不能保证林农的正当收入,他们眼前的温饱都解决不了,他们怎么顾得了将来,怎么去参与植树造林?在植树造林和养林的力量汇聚上,把植树造林和养林发展成了辽宁省和沈阳市的“全民运动”,自觉运动。这篇报告文学既有对辽宁省大视野的描述,又有对村民小院落的描写;既有理性的管理经验的总结描述,又有生态建设参与者的情感描写,使报告文学大气中不失细腻。好文,推荐!【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53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2-05-30 07:50:46
  这篇报告文学,分作三个部分,有大视野的叙述,有小院落的描写,把沈阳的“绿色村庄”和“花卉村庄”建设的情况做了清楚具体的描绘,把一场轰轰烈烈而持久的绿化大战写了出来。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2-05-30 07:55:46
  【辽宁省的绿化“远望”】辽宁省是站得很高,而且看得很远的。中国的沙漠省份不只是辽宁,但是像辽宁省这样花着这么大力气来治理沙漠,却是不多的。报告文学分为三个部分,三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辽宁省和沈阳市的绿化愿望。
  
   (1)战胜沙漠,才能获得生存之地,才会有发展之地。报告文学通过一定的篇幅讲述了沙漠危害人类的特点,讲述了辽宁省境内的风沙推进情况。报告文学引述竺可桢对沙漠危害的说明,引述《康平县土地沙漠化动态遥感研究》一文的研究结论,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不大量大规模短时间地建立起绿化林带,辽宁省内的风沙会越来越严重,沙化的区域范围还会越来越广。昌图、彰武、康平,由牧场而成为半沙漠地区,原因就是没有树。报告文学也介绍了这些地区一直不断地植树造林但效果不明显的现实,剖析了造林防风沙不成功的原因,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辽宁省建立没有缺口的防护林带的价值和意义。
  
   报告文学通过对沈阳市民的采访案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揭示了防护带发挥的作用,首先是沙尘天气,2002年多大十六次,而2009年没有,2010年只有两次,这组数据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风沙已经严重威胁辽宁省会沈阳,二是沙漠阻沙带起了作用。报告文学还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就是阻沙带内外的农民的不同感受,通话农民播种得等风沙过去,看老天脸色;而林带这边的辽宁省境内的村庄,只要土地一开化就可以进行播种,一个林带之隔,却是冷暖两重天。这个故事,再一次生动地说明了辽宁省建设千里锁沙大屏障的巨大意义。
  
   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讲,上面的事例很好地说明了环境恶化生存的艰难,更不要说发展了。作为风沙灾区的昌图、彰武、康平,如果不治理好沙漠,这里的农民靠什么来发展?靠什么来脱贫致富?显然不可能。报告文学讲述了小城子村的情况,这是康平县的一个风沙最重的村子,它变化后的情况也很好地证明了只有治理好沙漠才能生存和发展的道理。小城子村锁住了沙漠,他们有环境和条件发展自己的经济,所以这个科尔沁的“风口”村竟然成了全国的“小康之村”,这是很多土地肥沃的村庄都达不到。
  
   报告文学讲述的这些情况,都有力地证明了辽宁省和沈阳市的远望智慧,这种智慧是一种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智慧,是为风沙地区的村民着想的智慧,这种智慧里包含真一种崇高的责任感,这种责任可以说是一种民族责任感。
  
   (2)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的环境幸福感。
  
   只有钱是不是幸福?看看我们的现实,那么多有钱人到生态环境好的地方去修建别墅,这是为什么?现在的房地产也大打生态招牌,为什么?城市人都在选择生态环境好的居所。那农村是不是就不需要呢?报告文学集合内容需要,引述了古诗句,这些诗句写出了古人的生态理念,就是要有绿树。辽宁省政府从科学的角度看到了良好生态环境需要的森林和林木覆盖率,看到了农村益林地块的大量荒芜,果断提出了“万村万树”的工程项目。这种眼光是长远的,也是省委省政府远望智慧的体现。
  
   报告文学讲述了几个村子的情况,特别讲述了那个“牛屎”村的情况,这使我想到了中国南方许多农村,大量发展养殖业,可是生态环境建设却被忽视,他们发展的结果和腰截子村一样,钱是挣到了,可是人也就被牲畜粪便的臭味包围着,养鸡场、养猪场,都成了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脏乱差的现象普遍了。这样差的环境,怎么引来“金凤凰”?沈阳市政府的眼光是看得很远的,他们果断地提出了在建设“绿色村庄”的基础上建设“花卉村庄”,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报告文学例举了沈阳市的几个绿色村庄,表现了老百姓对建设“绿色村庄”和“花卉村庄”的积极投入,介绍了他们在美化后的环境中居住的心情和感受,他们的行动和感受也说明一个问题,农民对优美居住生活环境的需要。另外还有一点,很早就有文章专门研究分析了森林覆盖率和农业产量之间的关系。沈阳市政府和辽宁省政府一样,还看到了一点,大量植树积蓄的木材资源的巨大经济增长点。从作者其它章节的描写里,我们都可以看出,绿树覆盖率达到科学的角度,它不光是改变人的呼吸环境,而且也改变植物的生存空间的情况,对植物生长产生影响。
语文教师
3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2-05-30 07:58:04
  【辽宁省沈阳市绿化中的“顾前”】上面说了“远望”,下面说说“顾前”的事情,“顾前”就是要顾到眼前眼下的事情,辽宁省和沈阳市都非常好地做了这一点。
  
   (1)保证工程参与者的收益。辽宁省和沈阳市要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需要大量的力量参与,而力量能否参与,就是看有没有马上的收益问题,有了收益就有了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报告文学介绍了沈阳市“万村万户”工程建设的管理方式,涉及到了植树管树问题。我们走进报告文学,就会看到这里面对农民对承包商利益的保护,保证他们在工程参与的利益所得。同时对树苗养护也采取了多种措施,每种措施都保证护林员有一定的经济收益。沈阳市政府“顾前”看得很准,摸准了民心的脉搏。衣食有忧,他还有心情植树造林吗?造林是一项工作,是工作就应该获得工作的报酬,这是一家人的经济来源。
  
   (2)满足百姓发展经济的意愿,把绿化和庭院经济结合,也就是农民可以在“适地”的前提下选择果树品种。报告文学讲述的那个孤寡老太的故事,一个老年人,竟然热衷于庭院经济,就是因为,她也想吃到“葡萄”,这一年老人的庭院果子卖了八千元。这个故事从一个角度说明,“万村万树”工程如果脱离了农民的收入意愿,不管你采用什么方式,都没法让农民参与到植树和护树行动来。沈阳市政府顾及到了眼前的“民心”。
  
   走进我们的南方农村,我们就会发现田埂没有树,地边没有树,如果地边的树遮住了土地,那这树的死期就到了,而起死得很悲惨,被很多农民故意借燃烧秸秆的机会给活活烧死。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树没有与农民眼前需要的“实惠”结合起来。
  
   我们再看南方许多农村推行退耕还林,很多农民并不理睬,为什么?这与地方政府的错误做法有关系,他们强迫农民必须种什么树,而不允许农民种果树。农民会有积极性吗?很多农民栽上了就不管,任其自生自灭。而报告文学结尾部分引述的几个村庄的建设情况,几个村民代表的故事,都表明沈阳市村民参与绿化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
  
   这一对比,我们知道沈阳市政府的“顾前”同样是充满智慧的。
  
   (3)节约植树,反对“高价买绿”,节约成本。
  
   这又是沈阳市政府“顾前”的一种表现。沈阳市政府首先分析到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发起之后的树苗情况,肯定有种苗商饭会趁机抬高苗价,这有几个危害,一是浪费造林经费,二是可能给一些官员以腐败机会。沈阳市政府还考虑到了植树还要养树,所以植树造林不仅“植树”才要钱,“养”树也钱。所以,只有控制住“高价”买绿现象才能保证各个环节的资金到位。报告文学里讲到了沈阳市在采购种苗和植树工程的情况,农民能自己种的自己种,政府给予补贴;不能做的公益林,采取招标和投标的方式。报告文学讲述了沈阳市林业局通过招标方式节省了庞大资金的事情。这都是节约造林理念的很好体现。
  
   (4)保证树苗的成活率,这是赢得民心的关键。
  
   沈阳市的绿化工程,可以看着是政府的政绩工程,也可以看着是民生工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面子工程太多了,因而出现了许多弄虚作假骗取国家项目资金的情况,结果赢得了老百姓的许多骂声。沈阳市政府知道,要不被老百姓骂,就得让树活。
  
   为了保证树苗的成活率,报告文学的描述里揭示了沈阳市政府的做法。产权责任明确,承包责任制,实行“三包”的奖惩制度等等,这些措施都在保证农民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和护林活动中。赢得民心,需要保证树的成活率,就需要强力的养护措施,否则树死得多没人管理,就会被百姓骂做“败家子”。政府形象受损,要再推行工作就难了。沈阳市政府很好地顾到了眼前的这一关,而且花大力在树的养护上。
  
   从报告文学讲述的情况来看,辽宁省政府和沈阳市政府的“远望”“顾前”都是多么可贵可敬呀,都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一届政府,就应该承担起责任,就应该坚持为百姓办实事,而不是牺牲百姓和国家利益来买“帽子”。
语文教师
4 楼        文友:杜晨夕        2012-05-30 23:21:43
  抗争沙漠是几代人共同奋斗的目标,一条阻隔黄沙的绿色长城因为大家的努力正在一点形成。
媒体工作者,文学社团单行道社团负责人,现任中国作协旗下公司文学编辑。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