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散文】我的散文创作管见(外四篇)

精品 【江南散文】我的散文创作管见(外四篇) ————散文写作乱弹


作者:鄱阳湖文学明然 举人,385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37发表时间:2012-09-22 09:05:48
摘要:于散文创作来说,我抱定的一个信念就是:率真、随性、淡然、精准。以我手写我心。以平淡、朴素的文字诉说灵魂最深处的话语,以轻盈灵动的笔触展示生活的酸涩和甜蜜,以精准独到的语言挖掘生活的精义,以淡然平和的心态看待身边的一切,勿以己喜而喜,勿以己忧而忧,这样作出来的文章才堪称得上是好文章。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在文章中巧妙地把它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有机融合在了一起,使文章内涵深厚,浑然天成。
   最后,我要说到的是文章的趣味性。如果一篇文章全都是教条式的说教,那么这样的文章就成了公文、八股,就会干涩、枯燥、乏味。如果我们在文章中以讲故事的形式寓情于理,寄情于趣,言情于思,那么这样的文章就会生动又有味道,文字也会跟着故事灵动飘逸起来。一如《捕蛇者说》般,作者用深情的语调,锋利的笔触,栩栩如生地向人们讲述着一位捕蛇者的人生故事,字字句句掷地有声,时时刻刻引发读者的共鸣。让人读后觉得这不是在记住一篇文章,而是在记住身边的一个人,一个身边的故事。
   综上所述,我觉得写好散文当把它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有机地融汇于一身。这是我的一孔之见,希朋友们不吝赐教,甚幸!
  
   我对文字的一点浅思考
   散文创作谈
   对于摆弄文字的态度,我是既谈不上喜欢它,但是也说不上就讨厌它。记得从小时候的看小人书、连环画,到成年以后去翻看些史略、传记,纯粹只是为了打发那些让我寂寥难奈的空余时光。
   每当我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便会握一本闲书在面前信手翻读,但总是很难完整地将它读到头,顶多读完它的大部便丢开了,也许要等到三年五载之后再翻起它时才能把它读到头。所以,到今天为止,我家里的那些藏书多半是前面的页码泛黄了而后面的页码还是崭新的。
   所幸的是,我的记性特佳,以前看过的某些章节在三、两年之后凭记忆还能大略地回忆得起来,因此我也就很少做笔记。故此,对于文字,之前的我是谈不上喜爱的了。
   说到这几年我摆弄出的一些文字来,也完完全全是为了消遣自己,打发身心因骤然轻松下来后的某种失落感。在铺排、组织这些文字的过程中,就从来没有想过要如何的去设计、架构这些小方块。我只知道它是方的,四平八稳,就像砌墙一样把它垒起来就是了。尽管某些人在评判我的某个短章时说,文章这样的架构那样的设伏,是作者如何的费尽心机想出来的,但在这里我可以真实地对大家说,那都是他们瞎猜的,写作的时候,我根本就顾不上那些事,也考虑不了那么多。
   自0六年八月开始到如今,这四年多来,我一共弄出了一百几十万字的文字方阵。在这四年的时间里,如果你要我今天这样的考虑,明天那样的琢磨着去伺弄这些乏味枯燥的小方块,恐怕我早就厌烦得把它丢到一旁,束之高阁而懒得理采了,更别说坚持着摆弄下来了。
   之于文字,我抱定的一个信念就是让它从我的心海里流出来,无拘无束,自由散淡。我没有接受过如何去驾驭文字这方面的专门学习和训练,更不懂得操控文字的某些套路和手段,加上自身掌握的词汇量较之别人是少之又少,因此也就更不懂得如何去雕琢文字并给它穿上华美的衣裳,让它变得像一面明镜似的光采照人。故而,很多的朋友说我的文字是淡淡的没有什么味道。我觉得这是客观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小时候,每到冬种的季节,我常常跟随大人去地里劳动。当犁铧犁开一条条沟塍的时候,我便颈下挂着装满种子的粪箕跟在大人身后一小撮一小撮地播种,手法也很忙乱,种子往往是散落在沟塍里的,没有任何的框框来拘束它。
   基于此,对于文字的使用和掌握,便一如我小时候的播撒种子,是随性、散淡、不做作的。每一个文字便是我心海里的每一粒种子,将它播撒在文学的土壤中,让它自由地生根、发芽,它的根须更是无所顾忌地蔓延开来吸收营养,并破土、拔节来促使它更好地成长、开花、结实。也不管它的枝蔓若何,只要是它能够自由地舒展开自已的身体就足够。
   以上,是我近年来对于自已在文字行走中的一点浅浅思索,不当之处祈望好朋友们加以斧正、指导。见笑了!
   明然2011年2月9日于怡然斋中闲语碎言
  
   散文之于我
   我的散文之路
   近几日,常与身边及外地的友人或聚坐、或于网络上谈起散文创作的这个话题。
   鉴于这些年来我勤奋地涂抹了不少的散文短章,且在媒体上走得也比较好,是故,他们便赶着鸭子上架,硬生生地要我就这个话题来谈点肤浅感受,这可真是让我窘迫不已。说老实话,散文之于我来说,也仅仅是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渐的喜欢上了它这种体裁而已,对它,我并无丝毫程度上的探索与研究。象我这样一位上世纪七0年代未的普通师范生,哪里谈得上来能够去做学术研究呢,如果让行家们听了,那岂不要笑话我是天方夜谭式的浪漫?
   0六年,我刚刚起步习练写作的时候,总是信马由缰地瞎写乱涂。各种文体均皆有涉猎,像诗歌、小说、议论,想到就来,决不懈怠。而后来的我偏爱上散文这种文体,则是缘于我在写作过程中逐渐地喜欢上了它的随意、散淡、自由收放与张驰的个性,它符合我的性格。
   我向来是个独来独往,自由散淡惯了的人,说话也是个直肠子,不会带拐弯的,就像那竹筒倒豆子直来直去的,率性而为。所以,我为文时,其实那也不叫做为文,只是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当时的心情而已。而散文则正好迎合了我这种臭脾性,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与它便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既然我与散文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那我就把自己的身心完完全全地交给了它。把我的忧愁与悲苦,快乐与欢笑,狂放与不羁,郁疑与彷徨,放纵与癫妄,全部融入到了我的那些文字中,透过文字你可以看见我笑,看见我哭,看见我闹,看见我走,看见我跑,看见我跳……总之,我的一切生活形态在这里裸露无遗,几乎到了无以遮体的地步。
   我写散文,就从来没有去先拟草个什么题目或者自定义个框框条条来设计它,给它量体裁衣穿上漂亮的外套来妆点它。我只是就身边熟知的人和事来谈自身的感知感受。感受浅时说得少些,感触深刻时就议论得多些,文字的组织就厚实些。等把这些个小方块码得停当了,便再在其中择一综义而给它定个题目算了,所以,我是涂划到哪算到哪,没有定法。
   如果在前一个短章里我觉得还有些事情没有说清说透彻的话,我便会接着另涂一个短章继续下去,哪怕就是不上床睡觉都行,非得固执地把心底里的一些观点晾出来晒了才觉着舒服。所以朋友们在浏览我的文字时,不难发现我的那些个东东,几乎是呈系列状态的排列出来的,前后文的间隔时间也很短。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我总共涂抹了近千个短章,虽然文有优劣,但都是一些我的性情文字,是我最真实的再现而已。亦可说是我的“本真”文字!
   从我已经出版的“明然三部曲”《心路弯弯》《蠡水深处》《芗草青青》三个集子来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我觉得我经历了三个阶段。
   《心路弯弯》的创作可说是我的作品中最稚嫩的,但也是所表露的情感至真至纯的一部。在这里我所写的也仅仅是将自己的一些生活过往,片断式地记录了下来,没有矫饰,没有做作,是普普通通、朴朴实实的文字,也可说是真真正正的性情文字。它说的是身边事,叙的是儿时情,吐露的是一颗久己在生活风雨中因煎熬疲累而发出的心声。
   《蠡水深处》则较《心路弯弯》来说,文字显得灵动了些许,字里行间无意识地多了些对世俗的思考。这也许是我在写作的实践过程当中,在逐步的习练中得出来的结果。因为对于文字来说,我知道我并非接受过专业学习的人才,爱上写作亦不过是出于对它的喜好和遣兴罢了。所以,从文字的表面上来看,《蠡水深处》较之《心路弯弯》来说,它要显得灵动飘逸了许多,文字的内在张力也强了些许。这是我自己都能感觉到的。
   而到了《芗草青青》的时候,它内面的文字不仅兼容了前两册《心路弯弯》《蠡水深处》的所有优点,但同时对事物的视点亦发生了变化,变得要冷静深刻得多。这也是我自身能清楚地体会得到的。这里的文字虽然还是一如先前的朴素翔实,但是它体现了一个为文者敢于自觉、自动地承担起对社会、对历史的责任担当精神和对历史的某种使命感。这也许是那些有责任心的作者们,普遍经历的一个共同过程吧?
   说到我手上那待字闺中的散文集子《岁月像白水一样流过》以及撰写了半部以上的散文集子《雪白的岁月》,我觉得我的步履是踏实的,也是更加充满自信的。鉴于我写作与交流得多了的缘故吧?这两个集子较前面几个集子来说,无论是从文字语言的叙述,还是文章的立意都比前面的要强过百倍。虽然我的风格没变,但是文字的质感强了,美感柔了。也许有人会笑话我,你就在这里吹呗。其实我不是显摆,说的是大实话。
   首先因为我是个先天不足,营养不良的文学爱好者,所以在注意后天的锻炼、培养等方面我是下了番苦功夫的。我是抱着“拳要打,字要写”的古训而信奉“勤能补拙”这四字真言来努力创作的。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均等的,就看你有没有勇气去挑战它,捉住它。我把我的那些文字贴到博园上,竟然就有某些纸媒的朋友们前来采摘,真是让我激动得快乐无边。我在想,我的辛勤劳动和挥洒的汗水,到今天终于盼来了社会对我的肯定与回报,这是我的荣幸与自豪!
   我将在散文创作的这条路上勇敢地走下去。我不会为文而文,无病呻呤,更不会为文而出卖自己的良心。我书写的是我永远也描述不尽的生活,我永远也改变不了的真性情!

共 8644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散文,我阅读几遍才敢编辑。作者从浅谈怎样写好散文,写出好散文需要怎样的文化积累。这样的文章值得爱好文学的人、热爱散文的人去品读,相信读后一定受益匪浅。作者现身说法,讲述自己走过的文学路,畅谈自己写作的体会。作者首先向我们推介了自己写作方法就是抱定的一个信念:率真、随性、淡然、精准。这八个字看似平常,要想做到也非容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学的积淀也不是一朝一夕。作者将自己四年来走过文学路,一些经验之谈透过文字传递给我们,给我们以启迪。作者以他的三个散文集为例,说明写作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亦是提高的过程。如果喜欢文学的人,只读不写,那么他的写作水平不会提高,只有在不断写的过程,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这些对于年轻人应该有很大的启示,鼓舞年轻人在文学路上不断艰难地跋涉,美好的前景等待你们欣赏,未来的坦途迎接你们。:“把话语写到近俗,把文章写到似平,让意韵悠悠的、淡淡的放,这是《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的要求。”这句要求适合任何热爱写作的人们,作者提倡散文主题鲜明,不要读后一头雾水,如坠在云里雾里。主题不鲜明逻辑混乱的文在编辑的过程遇到不少,让人家看不清的文,难道是好文?很欣赏作者的写作方法,不做作,随心所欲,将喜怒哀乐融入到文字里,不为写小桥流水而写小桥流水。好文。推荐欣赏。【编辑:木子花飘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09223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木子花飘香        2012-09-22 09:06:42
  这是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散文,我阅读几遍才敢编辑。作者从浅谈怎样写好散文,写出好散文需要怎样的文化积累。这样的文章值得爱好文学的人、热爱散文的人去品读,相信读后一定受益匪浅。作者现身说法,讲述自己走过的文学路,畅谈自己写作的体会。作者首先向我们推介了自己写作方法就是抱定的一个信念:率真、随性、淡然、精准。
书写朴素淡雅的文字,飘香在心灵的沃土上。
2 楼        文友:木子花飘香        2012-09-22 09:07:12
  这八个字看似平常,要想做到也非容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学的积淀也不是一朝一夕。作者将自己四年来走过文学路,一些经验之谈透过文字传递给我们,给我们以启迪。作者以他的三个散文集为例,说明写作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亦是提高的过程。
书写朴素淡雅的文字,飘香在心灵的沃土上。
3 楼        文友:木子花飘香        2012-09-22 09:07:40
  如果喜欢文学的人,只读不写,那么他的写作水平不会提高,只有在不断写的过程,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这些对于年轻人应该有很大的启示,鼓舞年轻人在文学路上不断艰难地跋涉,美好的前景等待你们欣赏,未来的坦途迎接你们。:“把话语写到近俗,把文章写到似平,让意韵悠悠的、淡淡的放,这是《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的要求。”
书写朴素淡雅的文字,飘香在心灵的沃土上。
4 楼        文友:木子花飘香        2012-09-22 09:08:01
  这句要求适合任何热爱写作的人们,作者提倡散文主题鲜明,不要读后一头雾水,如坠在云里雾里。主题不鲜明逻辑混乱的文在编辑的过程遇到不少,让人家看不清的文,难道是好文?很欣赏作者的写作方法,不做作,随心所欲,将喜怒哀乐融入到文字里,不为写小桥流水而写小桥流水。
书写朴素淡雅的文字,飘香在心灵的沃土上。
5 楼        文友:木子花飘香        2012-09-22 09:08:21
  问候作者,欢迎赐稿!
书写朴素淡雅的文字,飘香在心灵的沃土上。
6 楼        文友:笔耕潇湘        2012-09-23 05:12:04
  作者见解深切,可见是悟到散文精髓的高人。以愚之见,散文并非为了写人而写人,写事而写事,而是要借一定的人事抒发作者“我”的一种情绪,一种对生活的识见。散文作品务必精致,既要语言优美,描述准确生动,且节奏抑扬,琅琅上口,读来颇具美感,又要切忌词藻堆砌,炒人剩饭,言之无物,看似华丽,却令读者不知所云。我以为,这暗合了作者强调的“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的道理,但作者表达得更明晰更祥细。这样厚重的理论文章,真知灼见的写作探讨是我们江南所缺乏的。希望文友们在认真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进来,掀起一股互动学习的热潮,这样才能更快地提升写作水平,激发潜能,繁荣园地。这样的氛围比谀言饰美的相互吹捧有意义得多。
正如哈代只写苇塞克斯,我的笔尖专耕潇湘大地。
回复6 楼        文友:鄱阳湖文学明然        2012-09-23 06:34:42
  谢谢潇湘老师的赏读,我们如果都能从相互的阿谀中走出来,那是真的好了。谢谢!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