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散文】五章

编辑推荐 【绿野散文】五章


作者:萍踪屐影 进士,11031.5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44发表时间:2012-10-14 12:04:15


   三叔的号子小调多。拢排靠岸的时候也没停。前边讲过滩后的10几句哼哼结束,排木正该靠岸拢排。他唱给岸上人听:“快拢排了,谁来接呀;日他祖宗,没人答呀;自己湾排,日他妈呀。”或者高兴了,唱道“就靠岸了,兄弟来了;帮把忙吧,用力拉呀;湾上排了,谢谢他呀。”
   1958年加入采伐队的社员大多数目不识丁,几乎都是文盲,似乎没有形成“口爷”文化。但有几个人非常聪慧,不甘心于干死活,常常异想天开地搞些文化插曲。劳动小调就是他们的原生态创作。有一次,我和小学的两个同学跟随口爷三叔步行到10几里外的博霍头的嫩江畔“提排”。当时,由于“出河”运输力原因,木排只有一部分在博霍头湾排,等待嫩江出河安排。我们头天晚饭后赶往那里,住在桦皮棚子里。
   江上流送,桦皮棚子呈明黄色,在蓝天碧水相映之中,很有诗情画意,比起漓江竹排上的小篷子更令人畅然。但生活的真实却是另一番景象。棚子里要挂帐篷,抵御防不胜防的瞎虻、小咬。瞎虻似乎就是牛虻,体大,一个火柴盒只能装一个。据说有三种颜色。我们见到的几乎都是黑色,偶尔有灰色。这家伙咬人不像蚊子咬人“先礼后兵”,悄悄 地狠咬一口,吸了血便扬长而去。我们左一把,右一下,在身上打死10几个。拿在手中,篝火下细细地看,瞎虻个个身上是血,腹部有花纹。三叔讲,公瞎虻不咬人,咬人的全是母瞎虻。小咬似乎是蚊子的一种,体态小,却从不客气地成群扑来。三叔怕我们被这些“敌人”咬着,用湿柴点起浓烟驱蚊。但入睡时十分闷热,依然胳膊大腿满是红肿的斑斑伤痕。蚊帐并不是理想的防蚊设备。
   当懂事的时候,问到流送木排时的苦衷。三叔说有“三大苦”:瞎虻蚊子咬,挨饿受不了,抗排弓弓腰。
   可巧,那次我们体验了两苦,即“瞎虻蚊子咬”和“抗排弓弓腰”。原来,那天太阳冒红的时候,三叔和另两位口爷在各自拨驴子起排时,忽然顺着江水传音,有声音喊他。三叔立刻明白“有事”,请另两位口爷钉橛子,拢住排,他们一同顺江往上游哈达阳方向走去。
   我们三个小同学原本猎奇看新鲜,却留下来替他们“看排”。怎么看?木排真的跑了,我们又有什么用?我们还想看新鲜。于是乎,悄悄地跟在他们后边。
   从哈达阳到博霍头江边有两滩一潭两个奶头湾。木排从哈达阳出来,又从桦皮山小河口南下,进入里奶头湾。从那里出来,进入百米左右长的深水潭。那个潭在两个小山之间,水深却平稳。撑这张排的口爷家在山东,多年在嫩江放排,也是头天晚间返回排上的。据说,不知道为什么,他和妓女出身的老情人闹别扭,回到排上喝了半宿酒。船行深水潭,平稳走排。他手把大棹睡着了,任木排顺水漂流。但江水过深水潭,沿外奶头湾下行,直冲湾底大沙滩。排撞大滩有一种巨大力量。头节排的三分之一冲上大滩。二节、三节两节排借着水势也半瘫沙滩上。浅滩,木排不用调头;陡滩排调头。这种过程叫瘫排。口爷惊醒了,无论怎样打棹,或者下水用元木杠抗排,均无济于事。恰巧,那天哈达阳挪排的只有他一人,无同伴相助。
   瘫排是过沙滩时的险情。这个“险”字没有生命之说,却很劳苦。三叔他们3人心中有数,知道瘫排了,每人扛2米多长的松木或柳木杠,到外奶头湾下端沙滩,果然见“情人”口爷独自一人用杠正在扛末节排,企图用末节排的摆动,借水的力量牵动全张排入水。抢滩太严重了,无论尾节排怎样在水中摆动,也不能把全排拖进到水里。
   有什么办法?唯有“抗排”。只见三叔他们几个人把杠子插进头节排下,一、二、三地喊号抬了起来。这节排的松木都是8米长的“件”子。可能是伏天的原因,“吃水”多,木头沉。所谓“吃水”,当地俗语,行话,就是木材浸泡水中的含水或含水量。有的木材误落水中,第二、三年打捞起来,重量是原来的二、三倍之多,漂浮不起来,成为摸鱼木头,只好靠其他木材的浮力才能漂浮。伏天气温高,吃水快,元木浮力差些。他们横向扛了几次,没有奏效;又顺向一个人从一根木头顶部抗起,想顺原“路”下抗,也没有成功。经过一顿折腾,他们已经大汗淋漓。光着膀子,满身是水珠。两肩换用。没有肩垫,红的发紫。
   走排时的伙食都是将就着度日,无所谓“后勤保证”。这天“早餐”是排上的小吊锅支在岸上。用附近干枝、小站干当柴,烧江水,煮疙疸“面片”。所谓面,是玉米面。当时很少有白面供应。所谓面片,只是把和好的苞米面一块一块地纠下来下锅,成把地放盐,让面汤和面疙疸吃进盐。食盐装在鄂伦春人编制的桦皮篓里,防潮、防水,比较好经管,是放排人第一食品需要。他们离不开盐。现代人讲生活质量,要求少盐,一天用量不能超过6克。但放排人认为用盐令人有精神,有力气。当时,没有科学道理可讲。上山采伐时,用盐的马,即淡马,和不给盐的马比较,力量就是不一样。采伐人认准盐的力量,用量都比较大。东北人用盐量在12克以上。流送人用量至少有24克。那是重体力消耗的需要啊!那顿面片汤还有“青菜”,是三叔他们从附近采集的野菜。也许饥不择食吧,我至今有着美好的记忆。
   那次瘫排比较严重。三叔他们最后的办法是把二、三节与头节分开,“分而治之”,才算把木排抗下水。干活中,我常听喊低沉有力的一、二、三口号,没有劳动的号子,也没有三叔的小调号子;干这种活只要一、二、三,就能步调一致,用劲一致,用心一样。
   那时,年龄小,不谙世事。听三叔哼唱的劳动曲调都认为是劳动号子,很动听,每每想听,常随他们在排上活动。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同学住在舅舅的桦皮棚子里。那天舅舅喝多了,没有上排。第二天早晨,有张从哈达阳放下的排,拢排没拢好,把舅舅的排撞走了。我俩还在睡觉,被撞排巨大声音撞醒。只见头节排急速地向江心调头,节排之间的连结带“牛子”和相撞木排嗷嗷直响。十分惊心动魄。
   这时,三叔来了。他先是喊我们不要惊慌,不要走动,只呆在桦皮棚子两边。随后,他驾了一条小船和舅舅一起追了过来。两人撑一张排,如同游戏,顺水绕过西大滩,在老姚套子拢排了。
   三叔他们遇事不慌。排入大流,正常之时,一手把棹,一边望看蓝天,哼起劳动号子小调:太阳冒出来,挨撞跑险排;头节进江心,哗哗顶浪白;尾节贴岸走,江底都刮歪;抓紧入大流,一棹一节拍;唱个民间调,自己乐开怀。
   有惊无险。回来的顶水路上,我们缠着三叔,请他讲故事、唱小调。全程10几公里,只用了一个多小时。他讲了嫩江流送三大险:过梁、过滩、碰大山。最险处在六站、七站、九站附近的迎门砬子,有人又叫碰山,分别叫六站碰山、七站碰山、九站碰山。江水流到那里,直接向山撞去,水流直角弯。20几年之后,我曾带队扑火,到过七站。真是险要。山犹如在水中矗立,水在山下右胳膊肘弯回旋,形成巨大的回旋力。木排如果在这里走大流,即主航道,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打棹打出回旋区。我眼见有几根漂流木在那里被“吸”了过去,进入回旋区,“扎”进水里,好一阵时间才在下游的另一处漂浮出来,心中有点世界魔鬼三角区百慕大的滋味,一阵寒怵。
   据讲,从十二站起排到嫩江渡口出排,要经过百个左右急弯,其中有半数以上为奶头湾。拉抛一地绕山几乎为三百六十度,这些地方走排险情很多。口爷们格外留神,相互照应,呼喊原生态号子,提前把木排定位在离岸一侧的二流上。放排人不知道流体力学原理为何物,但他们在实践中却惊人地准确运用流体力学中的坡度、深度效应,一次次巧妙地在碰山、走奶头湾时做出科学选择。口爷会看水行排,最精彩的段子就在这些险情处。
   二舅说三叔会自编自唱的撞山小调,还可以用抬木头的号子有应答地唱。小船只有我们4个人。舅舅排上有白酒,用鄂伦春人特制的桦皮篓存放。他怕放在排上丢掉,手提着上了船。他和三叔两人一替一地边划船边“干拉”。喝到酒劲十足的时候,三叔和舅舅一唱一应地唱起过七站、九站“撞山”。第一段似乎是讲“准备”:“放排的人喽,挺起腰干了,看好稳水了,迎山神啊!”他们迷信,把几处迎门砬子都称为山神。进入危险地段,连唱第二小段:“甩大棹啊,过山坳了;加把熊劲,拼命摇啊;七站撞山呀,口爷转调了;咬紧牙关哟,别怕疲劳呀!”舅舅每句必答,以“咳哟”为主,以低沉配合三叔浑厚中的高亢,听起来和谐有力,令人神往神迷。据讲,第二段唱词正好是过险主要地段。第三段则是过险后的轻松:“喊声再加油喽,过险进高潮了;顺势推浪起哟,嫩江水滔滔哟。”有时还加一段:“兄弟们哪,心情好呀;用把劲了,别松套呀!”
   往事历历,每每忆起,别有一番情趣。流送从康熙年间开始。水路运输曾经如同今天铁路、公路运输一样,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口爷们一代一代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创造的历史熠熠生辉,永远闪烁在历史的空间。
   写到这里,末代排木人的形象如同电影蒙太奇镜头一般,在眼前过个不停。使命感令我写了一首诗:
  
   流 送
  
   “三水”流送万倾间,峡谷哨口滩头前。
   下水航程五百里,漂泊行排五、六天。
   大棹推出千钧力,桦棚托起几梦残。
   康熙 大帝多伟业,嫩江放歌三百年。

共 8669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在早上在嫩江大堤上,凝望滚滚西去的江水的时候,总要想起犹如桂林漓江竹排放歌的嫩江流送排木情景,往事历历,每每忆起,别有一番情趣。流送从康熙年间开始。水路运输曾经如同今天铁路、公路运输一样,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口爷们一代一代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创造的历史熠熠生辉,永远闪烁在历史的空间。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亲身的体验,以回忆的形式,详细地记下了一段流送的故事。文章厚积薄发!文笔酣畅!问好作者!欣赏佳作!荐读!欢迎光临! 【 编辑 飘零 】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飘零        2012-10-14 12:09:34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亲身的体验,一回忆的形式。详细的记下了一段流送的故事!文章文笔丰富!欣赏!问好作者!欢迎光临!
用心做事做人做文为人行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