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指间文评】迟子建小说的审美风格

编辑推荐 【指间文评】迟子建小说的审美风格


作者:宁凉 童生,925.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248发表时间:2012-11-11 21:17:23


   同时,迟子建也倾心于对人性善、人性美的发现与弘扬。小说《微风入林》中,方雪贞这个汉族女人被高度机械化的现代生活(包括按部就班、高度理性化的工作和索然无味、缺乏激情的家庭生活)束缚,在卫生院上夜班时,被满脸血污的鄂伦春人孟和哲吓得闭了经,这表明现代人自然生命力的萎缩,与之相应的就是精神生命力的萎靡与平庸。而孟和哲,这个自然之子,虽然与族人到了定居点,但他总喜欢山林生活,喜欢闻树木的清香,听野兽的嚎叫,“他觉得房屋与坟墓一样令人窒息,它们永远待在原处,就像被驯服了的野兽一样呆滞、缺乏灵性和光彩,令人厌倦和乏味,于是,他就游荡在山林与家之中”。尚存的野性使孟和哲保有丰盈的生命力,也蔑视世俗的伦理道德,张扬出自然之美,他在微风吹拂,草香馥郁的东山坡终于治好了方雪贞的病,使她重新青春荡漾。
   我们不难看出,迟子建笔下所流露出的人性自然的善与美,对人类的心灵具有持久、绵延的穿透力,永远令人流连忘返。这种滋生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审美性经验,更能体现人性的渴望和深度。
   迟子建在表现人性光辉一面的同时,也有表现人性黑暗的部分,如《晨钟响彻黄昏》中李其才的兽性,巧巧、陈小雅等人的放纵,以及菠萝的恶习难改等,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当代生活的颓废图景;又如《香坊》中的争端、《岸上的美奴》中美奴将母亲推入江中的残忍、《秧歌》中傅子玉对美人青春的践踏等,都是人性反面的揭示,然而,迟子建总不忘在她的小说中提出希望,人性的希望。《白雪的墓园》中,故事里面洋溢的深刻的忧伤消解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作者原本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死者的故事,读完之后却使我们对生充满希望和珍赏;《亲亲土豆》给我们叙述的是贫穷、忍耐、关心、爱和死亡的故事,在那个以土地、劳作为背景的人生里,死亡对秦山、李爱杰两人爱情的破坏是多么令人辛酸,而爱情战胜死亡的古老母题,经由迟子建对细节、气氛的精心营构,变得那样的真实、可信,这种不使人绝望的希望,在我们心中构成了冗长的忧伤;还有《腊月宰猪》里外乡女那无奈而善良的欺骗,《晨钟响彻黄昏》从宋加文对马林果的爱、到对菠萝的信心等,迟子建的目的都是让我们注意人性中存在的不易觉察的高尚。这一点人性的希望是很不容易才争取到的,因着有这么一个争取的过程,迟子建的小说就具有了一种感动的力量。希望的获得往往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迟子建在这一点上的理解是相当深刻的。中国作家的写作往往太轻松,由此确立起来的希望原则就变得非常虚假。迟子建强调一种有代价的高尚与希望,宋加文对菠萝,李爱杰对秦山,齐大嘴对外乡女,还有《逝川》中的老吉喜,都是付出了许多,才换来这一点安慰和幸福感,便显得弥足珍贯。作为读者,自然就与主人公一起珍惜这一点来之不易的幸福,作家能够将读者带入这样的情境当中,小说就具有了相当的艺术性。迟子建能够将朴素的情感、朴素的人性传达得那样传神,使我们一度忘却了人性中的黑暗图景,这样的阅读使人有一个很深的感觉:人生多么艰难,又是多么美好。
   无论是理想的建立,还是高贵人性的发现,都与幸福的概念相联。迟子建在一些小说中显然是想作出一种幸福的承诺,以此证明某种幸福是可能的。幸福是人生最高的象征,可我们要以怎样的方式才能得到和持守呢?老吉喜的幸福是源于她看见她的空盆里已经有了泪鱼,这使她意识到村民中古老的互助关系依然是那样动人;四太太的幸福是源于她逃离城市的衰败而回到乡下这一新旅程的开始;老妇人(《音乐与画册里的生活》)的幸福源于她活在虚设的生活里,独居的方式使她成功地拒绝了现实的侵略;《亲亲土豆》里的幸福感源于秦山与李爱杰共同对土地与劳作的挚爱;宋加文心中那隐约的幸福感也是源于他对菠萝的爱,使他恢复了自信,并把马林果看做是自己的亲人,这样就建立起了他与菠萝间接的感情传递方式,等等。迟子建在每篇小说中所昭示的幸福的基础,饱含了一个女作家经常有的善良心愿。
   这里,我不得不说到一个迟子建的矛盾之处:一方面她在历史的理想、人性的理想中出示幸福的承诺,另一方面她又意识到这种理想的脆弱,以及它的乌托邦性质。只是,在迟子建的小说中,理想的破碎也成了一种美,一种感伤的美。《秧歌》写的就是关于小梳妆的挽歌,这显然是迟子建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小梳妆的美在会会这一辈人眼中已经成了神话。女萝以及巷子里的人们是满足于对小梳妆、秧歌队的追忆,会会却想要重新看见小梳妆的美。当他用掘坟这一激烈的方式来表达他对理想的执著时,他所看到的却是,“小梳妆一点也不好看,赵天凉怎么会被她想死呢?”小说在这个地方结束是意味深长的,它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与幸福之间的冲突。同样的,《旧时代的磨房》里四太太惟一一点温馨的记忆就是少年时的伙伴蟋蟀,四太太在寂寞的时候,总是想起蟋蟀,可当蟋蟀突然以一个短工的身份去找她时,她却不敢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因为眼前这个人,使四太太心中残存的诗意情怀荡然无存。为什么现实中的悲剧总是离我们很近,而理想中的幸福却遥不可及?甚至追求理想严重到一个地步,必须要付出死亡的代价:《香坊》中邵红娇死了,《亲亲土豆》中秦山死了,《晨钟响彻黄昏》中的刘天园死了,《秧歌》中的小梳妆死了。由于日渐艰辛的生存,许多人都付出死这一昂贵的代价才换来一点人性的尊严,或者换来一点悲壮的自由。
   迟子建似乎意识到了在现代社会某种人性的美日渐消失,所以她坚持以为在朴素中生存的村民、渔民身上才能找到失落的人性。《岸上的美奴》写到现代意识在岸边的村庄崛起,同时,现代的罪恶也应运而生了;《音乐与画册里的生活》中的老妇人就拒绝进入现在,她一直活在过去的时间里,在她真实的记忆里,都是废墟与战争,还有人性被伤害的种种景象,老妇人憎恶这些,她拒绝按照历史的方式重温往事,她的回忆录只记录让她的心灵得到抚慰的事实,而这样的回忆录却遭到了出版社编辑的质疑。是历史的往事真实,还是心灵的往事真实?我想这个疑问只能在人性里得到答案:我们是让人性在回忆中再一次受到伤害,还是让心灵亲近和平?在那个非人的战争年代,老妇人惟一的记忆似乎就是拉威尔的音乐,那是和平曲,成为老妇人的故乡。在这里,我感到迟子建欣赏一种艺术至上的人生,这让我想到尼采,当尼采推崇一种艺术救世论时,他把邪恶也浪漫主义化了。
   我们在迟子建的小说中看到了下面几样东西,理想、美、缅怀、忧伤、幸福等。但我们看不到绝望,这正表明我在上面所说的,迟子建对人没有失去信心。绝望是人的生存信心被摧毁之后的表现,它是完全黑暗的。迟子建的人性思想总是在苦难的隙缝中提出一种希望来反抗这种黑暗,这是一个游戏作家所没有的情怀。迟子建没有放弃自己作为作家的使命与艺术良知。
  

共 7754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篇作品对作家迟子建的小说创作,也是其最突出的最精彩的艺术特色作了精辟的阐述与分析,不禁对作家迟子建肃然起敬,同时也对宁凉竖起了大拇指。对宁凉对作品的翔实的写作及全面的剖析,大加赞赏。读小说,能够读到这份上,佩服!文章从审美风格的角度深挖,再从“简雅隽美的诗化语言”,到“空灵绚丽的画面美”,最后写到“人性辉煌和黯然的美”,无不剖析的细致入微。尤其是在人性的美学上,论得相当精彩。虽然我没有读迟子建的作品,但看过此篇之后,仿佛到过了迟子建的作品世界。独有的地域,唯美的画面,诗一样的语言,加之耐嚼的人性美,令人向往!编辑【付欢春】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宁凉        2012-11-12 14:11:54
  感谢欢春老师的辛苦编辑,望安好!
很多时候,我们离天堂的幸福只有寸步之遥。而我曾有过的一切,你给的最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