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散文】舀鱼黑龙江

精品 【绿野·散文】舀鱼黑龙江


作者:一渔夫 探花,15118.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423发表时间:2012-11-15 10:19:41


   那天,我们不但捞到一条大狗鱼,还捞了两袋子小鳡条撩子,每袋子都有一百多斤,每个人分了四五十斤。如今想一想,当年,捞了那么多、那么小的鳡鱼实在太祸害人。把当年孵化出来的小鱼苗都捞上来了,不是祸害人是什么呢?
   一年之中,最晚进入汛期的是大马哈鱼,要等到白露前后它们才会成群结队地出现在黑龙江水域里。数量众多的大马哈鱼进入到黑龙江后,为了它们后代的安全,使自己的子女免遭被别的鱼类吞食的厄运,见到别的鱼类便凶猛的扑上前去,拼命撕咬,吓得其它的鱼类都找个地方躲藏起来。这时候渔民划着渔船在江里撒淌网,除了能捕获到大马哈鱼以外,几乎捕捞不到其它鱼类。赶上大马哈鱼汛,用抄网也能舀到鲑鱼。一年秋天,有人在勤得利下山头的陡峭山崖下舀鱼,由于那里的山势太陡峭,只好用根绳子一头绑在树上,另一头绑在自己的身上。一天功夫,他用抄网竟捞到好几条大马哈鱼。
   其实,黑龙江里不仅大马哈鱼是洄游鱼,几乎所有的鱼类都是洄游的,不过路途长短不一样。在黑龙江里长距离的洄游的鱼类,除了大马哈鱼以外,还有铜罗、七星鳗、九刺鱼等。这些生活在海洋里或者近海的鱼类,每年到了繁殖期才会逆流而上,到它们出生的江河里去产卵。而鲤鱼、草鱼、胖头等鱼却是随水而动。涨水时它们游进河、沟、泡、泽里去寻觅食物;一旦撤水,马上又顺水游回到江里。一些小型鱼的活动范围就要小得多了,一般只有几公里,到十几公里。这些江里的鱼也像陆地上的动物一样,也有着自己种群的活动范围和区域。平时鱼群一直逆水朝上游,边游边寻觅食物,到了自己活动范围的边界,便游向江心,顺水回到下游的边境线,游向岸边的浅水区,继续逆水朝上游游。几乎所有的鱼类都是这样不知疲倦地游动着,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一般来说,黑龙江里的鱼类也不都是过着群居生活的,只有那些小型鱼和食草鱼才喜欢成群结队地游动,而食肉鱼一般都是独往独来的,水陆同理。谁见过老虎、黑熊群居的呢?那些凶猛的食肉动物为了不和同类分享有限的食物,当然不可能过着群居生活。可是那些弱小的鱼,或是食草鱼为了对付食肉鱼这个天敌,不使自己的种群灭绝,只消极对抗,成群结队地活动,即使它们中的某条鱼被吞食掉,也只是作为个体的鱼某条鱼,而绝不会使其整个种群全被吞食。只要种群还存在,它们便仍旧可以繁衍生息,绵延不绝。
   记得一次我和学校的几个老师到江边去捞小鱼,远远地看见平静的江面上泛起一层水波,而四周围则平如镜面,还有很多小鱼不时地跳跃出江面,知道是顶水游过来一群小鱼,赶紧把抄网插进水里,顺水朝着它们捞过去。到了起网的地方,我把大网杆垫在腿上,憋足劲往下压,竟没把网抬起来,连着试了两试,还是不行。我们一起去捞鱼的学校食堂管理员郑福当时站在我的身边,见我没端动抄网,往手里呸了两下说:“来给我,看我的!”
   这个郑福长得特别结实,膀大腰圆,是全校教职工里比较有劲的一个,我赶紧将抄网递给他。谁知,他使出了浑身的劲儿,也没有把抄网端起来。最后只好把网慢慢拉回来,这工夫眼见着一条条水线从网口窜出来,惊惶是错地四处逃窜,也不知道从网里到底跑掉了多少鱼?尽管这样,这一网捞上来的鱼还是不少,上百条白鲦鱼和黄鲴鱼倒在地上,摊开白花花的一大片。其实,像这样一网捞上来十几斤,甚至几十斤小鱼的事并不是偶尔为之,在黑龙江舀鱼是会经常碰到的。一次我和弟弟去江边舀鱼。当时我占的地势特别好,是一块伸向江里的平坦大石头,下游映出一片稳水湾,只是在湾里有很多人在下网,把鱼全拦住了,过不来。
   那些下网的人没打到鱼,到了早晨八九点钟便纷纷起网离去。这时候我这里开始上鱼了,哪一网都能捞上来二三十条鱼,隔几网还能捞条半斤八两重的大一点的鱼。看见一网捞到这么多鱼,弟弟高兴地说:“就是家里养的鱼,也不见得能捞到这么多呀!”那天我们捞了将近一麻袋鱼,抬回家里收拾不过来,母亲把小一点的挑出来,左一盆,右一盆地分给邻居家,剩下大一些的自己家留着。捞的鱼除了有很多黄鲴子、鲫鱼、小鲤拐子外,还有两三条一斤多重的大鲫鱼和一条二三斤重的雅巴沙鱼。
   雅巴沙鱼的眼睛很大,当地人管它叫兔子鱼,学名叫乌苏里白鲑,是鲑鱼的一种。除了大马哈鱼和雅巴沙鲑以外,黑龙江里还有细鳞鲑和哲罗鲑两种鲑鱼。后三种鲑鱼中,只有雅巴沙鲑的鱼子可以制作鱼子酱。不过,雅巴沙鲑鱼子酱的售价要比大马哈鱼子酱低得多,味道也无法相比,跟鲟、鳇鱼子酱更不知要相差多少档次呢!
   这些还都不是一网捞鱼最多的,创造一网捞鱼最多的纪录,是我的一个同学。那天晚上同学到江边去挑水,他担着水桶来到江边,见一艘停泊在岸边的驳船后面粼光闪闪,知道那里集聚了许多小鱼,忙放下水桶,回到家里拿起抄网又返回江边。结果一网捞下去,竟捞了两水桶小鱼担回家。
   随着一年中最后一次大马哈鱼汛的结束,渔民们一年明水期的捕捞也跟着落下了帷幕,回家准备渔网,他们要等黑龙江封冻以后,再到冰上镩冰窟窿下冬网了。这个时候,黑龙江基本不能钓鱼了,除了冷水鱼以外,几乎所有的鱼都不再咬钩了。可那些鱼迷们赶上星期天,还会聚到江边去舀小鱼。到了中午,找个背风的地方,点火,炖一锅嘎牙子鱼汤。围着火堆,吃着烤的焦糊馒头,喝着鲜美的嘎牙子鱼汤,谁个不向往“喜取一枝消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的生活呢?
   那时黑龙江里的鱼多,也捞出了许多故事。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回去看看了,不知道现在的家乡还有没有原来那么多鱼,还能不能捞出那些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呢?

共 7332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围绕“舀鱼”这一独有的地方特点,向读者展示了北大荒丰富的水产资源和人文特色,并通过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使文章趣味盎然。这篇散文结构紧凑,叙事清晰明了,层层递进,衔接得当,语言平实流畅,自然生动,首尾相应,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由文中细致的描述,可见作者见多识广和博闻强记,娴熟的笔触将我们带到了那片丰饶的北大荒,令人流连,回味无穷。欣赏推荐。问好渔夫!【编辑:老安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15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安儿        2012-11-15 10:20:53
  这篇散文结构紧凑,叙事清晰明了,层层递进,衔接得当,语言平实流畅,自然生动,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