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情在天地间

精品 情在天地间


作者:zhenyitingfengAAA 童生,92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40发表时间:2012-11-22 10:02:24


   文化馆和剧团一墙之隔,东侧且有小门通过,陈馆长在文化长廊以西一个小院里住,同锅搅过勺把,互相认识。我见他时,他正在打扫卫生,屋子不大,干净的出奇,桌椅床铺摆设的错落有致。我说:“陈馆长你好”!我正要递介绍信,他说话了:“你娃把我搞住了,你来我这里——我把你往哪里安排,这地方一个比一个资格老……”我见他很为难,我笑着说:“那我就在剧团算了,免得陈馆长为难!”“调令都下了,愿来就来,不来就不来,由你呀?”这时我相当难受。过了一会儿,他说:这样吧,县上在谢村区办了个文化站,周竞老师的爱人在那里,要不,你就去协助她工作。
   周竞这个名字一下把我吸引住了,我知道他是省上来的作家,听过他的讲座,读过他的作品,老师说话和气,平易近人,不知有多少文学爱好者,从他的门下登上了文坛。他早已是我心中的偶像了。我高兴地说:“陈馆长,我去!”
   (四)
   常言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才二十有三就到了河西。
   1979年10月我到谢村区文化站供职,认识了钱传珍老师。钱老师个性强,学识渊博,是具有内涵修养的人,尤其在戏剧理论方面。她对高层次的文学艺术理论特感兴趣,把田汉、夏衍、郭沫若的文章,读得津津有味。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振振有词。和周、钱老师在一起,受益者当然是我了!周老师很忙,一星期过来一次。他家做好吃的饭少不了我去吃。“小张,来吃”周老师把岳母做的饼子卷成筒状,一口饼子,一口大葱:“来吃,你奶奶做的饼子好吃。”钱老师也叫,钱奶奶也唤:“历文呀,过来,尝尝奶奶做的饼子好吃不好吃!”
   谢村是洋县西区有名的古镇,文化底蕴深厚,群众文化生活非常活跃,借阅图书和阅览报纸、爱热闹的人很多,文化活动很好开展。周老师倡导我们在这里创办了《谢村文艺》;举办了文艺知识讲座;组织了茶馆自乐班演唱;逢年过节前,钱老师坐镇,我就到附近学校去排练节目,把地方群众文化活动搞得非常活跃。不久,周老师他们调到地区群众艺术馆去了,我很失落!和全国著名作家“故事大王”周竞老师在一起的日子里,使我懂得了什么是人生。下面我就把原汉中日报社副刊主编徐永锡老师在世时的一首《周竞印象》诗拿来呈献给大家共享:
   艺坛一老友文坛一风流
   名不逐利不求
   心如明镜不染尘语似春风绕田畴
   乐呵呵笑悠悠从来不知何为愁
   一盘肥肉下了肚三杯美酒润了喉
   忘了累抛却忧情难系家难留
   哪怕鞋儿帽儿破朝夕秦巴走春夏汉水游
   采了风交了友
   无忧无虑老顽童声也留来名也留
   一张嘴上台道古今
   一支笔伏案写春秋
   知音百万劲不衰文章十卷志更遒
   童子心稚且朴赤子意绕肠柔……
   记得,我的一篇散文《雾》就是老师他一字一句修改后在汉报上发表的。从此,我对文学艺术创作的爱,好像绝了堤的汉江水,一发不可收拾。
   谢村街南面不远就是美丽的汉江河,她是一条饱经沧桑的河,一条满载岁月的河,千百年来,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玉带伴随着两岸百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川流不止,生生不息。她日闻百鸟争鸣,夜观彩云追月,听惯了汉江号子,看惯了小舟荡漾。两岸的庄稼林木因吮吸了她的乳汁而苍翠葱茏,果实累累。勤劳善良的汉江儿女对她有着厚重地哺育之恩。然而,1981年夏,蜿蜒飘逸的汉江河却发怒了。她突如其来的横流把沿河两岸庄稼淹没,房舍卷走,也卷走了人们脸上的笑容。谢村街面洪流滚滚,一本本图书在巨浪中沉浮,文化站的牌子像一叶小舟在街道水面上飘荡,冲毁了文化站阵地。随后,我接到主管局通知:要我和文化馆闫志智老师一同去汉中参加抗洪救灾文艺创作会议。在汉中地区招待所报到后,闫老师说“历文,走,咱们买烟去!娃,文章深,拿烟熏”。闫老师想抽5角钱的烟,人家要分点(手续),最终我们买了两条“羊群”,正合我的意。
   那时候,我从来不买2角钱以上的烟抽,抽不起,家里上有老,下有小,38元的工资要养活一家人,况且父母身体都不好。平时抽“羊群”都要赊账。提起抽烟,我想起小时候一件事,上一年级时,奶奶问我:“乖娃,你们学校有老师吃纸烟吗?”我说“有哩”。奶奶说:“你以后把他们抽了的烟把把(蒂)给婆拾回来,婆装在水烟袋里吃。免得你妈给我买绵烟。我知道你爸妈靠苦力挣钱不容易啊!”每当我把拣来的烟蒂给奶奶后,奶奶细心地剥去烟纸,把烟丝小心翼翼地按在水烟锅上,然后,纸捻子放在嘴边,“噗”的一吹,就“咕嘟嘟、咕嘟嘟”地吸起来,再然后,喷出一股烟雾,惬意极了。每看到这情景,我心里就想,我一定要好好念书,长大挣了钱给奶奶买好烟抽。听母亲说过,奶奶是大户人家,过去是享过福的人。人呐,走哪步就得过哪步的日子。奶奶很爱我母亲,母亲收工回来,奶奶就把手中的水烟袋递给她,用掌心把烟嘴儿一擦:“来,贵清,吸一口,解解乏。”
   现在的我能抽得起9分钱一盒的“羊群”香烟,比奶奶的口福强多了。
   文章是熏出来的不敢肯定,但是它能让人一夜不眠,却是真的。那一夜我和闫老师住在一个房间,烟一支接一支的抽,一夜之间我们各自完成了创作任务。翌日清晨,曾兴武老师双手抱拳给大家打躬:“诸位同行辛苦了,你们完成了任务,我也交了差,感谢感谢!”很有激情。抗洪救灾文艺专辑很快就印刷出来,我看到自己写的文艺节目变成铅字心里非常高兴。
   回县城后不几天,区文化站就移交给了谢村乡,由原来的文友刘元环接替我的工作,我的另一同事回了县馆,我却被安排到洋县阶级教育展览馆(东韩地主庄园)听候使唤。原先红辣了的洋县阶级教育展览馆,现在却是死水一潭,讲解员们等待上级发落,一个个惶惶不安。讲解员们走了之后,由王振华主持工作,这人很不错,正直,讲原则。他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照,一早一晚,陪我到汉江河散心。他知道我爱好写作,就给我讲他所知道的事情,包括刘家庄园的前前后后。每到周末,他总是督促我按时回家:“如果家里农活忙,就帮助家里干些,不一定赶星期一来上班,反正我家离得近,天天都在这儿。”
   后来,局里在阶教馆办起了校办粉笔厂,来了一伙淳朴善良的乡里姑娘,给庄园带来了笑声,嘻嘻哈哈,天真可爱。王老师怕影响我写作,就让我住到最后面的一个院子里。那些日子里,没有具体事干,偶尔参加一二次地、县文艺创作会,再就是打扫卫生、看报,吃饭,睡觉。寂寞了我就把爱人和女儿、儿子轮换接来,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穷也穷的快乐。
   当一个人无所事事的时候,总觉得日子过得很慢,度日如年。尽管按月发有工资,我依然感到郁闷,东韩地主庄园虽好,不是我久留之地,我能够在此多久,谁也不知道。日出日落,月圆月亏,转眼一年过去,在这儿留守的两位老师,人家均已接近退休年龄,修心养性无愧,而我不能。新的一年将至,仍没有要我走的迹象,我决定利用这优雅的环境发奋学习,不能在此成天混日月,把自己毁了。我把我的书箱(硬纸的)从老家搬了来,每天坚持写一篇读书笔记或生活日记,把生活之中听到看到的有意义的人和事记录下来,按不同题材、体裁写成散文、小说、曲艺等稿,往报刊杂志编辑社投。那时,投稿不付邮资,信封上注明“稿件”二字,再把信封左上角剪掉即可。而且篇篇稿件都有回执,咱是忠实的文艺创作爱好者,何乐而不为。那些个日日夜夜,一稿一稿的写,一篇一篇的投,忙不过来就让爱人帮忙誊写,数不清发了多少稿子,前前后后收到回执信件就有105份,其内容大同小异:张历文同志,你的来稿收悉,经研究不宜采用,现退回。谢谢你的支持!我倒吸口凉气,象皮球戳了一刀,气全泄了。看来搞创作这玩意儿,不是那个想搞就能搞得出手,看来祖上没有埋下出文昌的坟茔。三年学个泥瓦匠,十年也学不好一个写匠。身边文学爱好者多的如蚁,一个个放下文笔立即成富:跑生意的,土坯墙换成了砖墙,搞运输的修起了楼房,搞养殖的成了万元户,修理摩托车的开起了车行…….想靠文笔找点生活乐趣就这么难,我望着窗外的圆月,恨不得把月亮折弯。活泼开朗的性格从此变的傻乎乎的,不愿说话,不愿接触任何人,性情不再张扬,从此不再爱热闹。曾记得,就是在这时候,我把自己心灵的另一扇窗户半掩了起来,好歹,莫让文学把自己整成神经错乱。
   我见过个别文学业余爱好者,偶尔发一两篇文章,生怕别人不知道,四处张扬。过分张扬不是件好事,不张扬未必就是优点,我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生怕别人说你在卖弄自己就越内向,内向的人往往打不开局面……压根儿说,我是不喜欢那种过分张扬的人的,如果你真是块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何必自吹自擂。中国十多亿人,你能让多少人去知道呢?殊不知,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在文学这条拥挤的道上,还真有那么几位神经上出了问题,不值。
   (五)
   我对执着的追求打算放弃,把放在床头的书籍重新收藏到书箱,吃过早饭就去田野间溜达,中午心闷了就吹几声竹笛,拉几下二胡,下午就到河湾钓鱼、摸虾。再就是走出庄园到农户家的屋檐下看人们下棋纳方。一混就是一天。
   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小院门环响个不停,我揉着朦胧的睡眼抽开门闩,王振华老师站在门外说:“历文,这是汉中报社寄给你的信,给。”我拆开信封,内装两张同期报纸,展开翻了翻,在第四版,汉水副刊上登着我的散文“乐家庄的夜晚”,题目下署有我的名字,驀地眼睛一亮,犹如猫儿嗅到了腥味,精神大振起来。我说“王老师,这是汉报寄来的报样,送给你一份,上面有我的文章。”王老师高兴地了不得:“历文,功夫不负有志人,你写的东西终于见报了!”随之伸起他的大拇指表示祝贺。其实王老师不知道我以前零星发表过作品,为了避免卖弄之嫌,我从没对其他人说过。这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了我的怀旧之情。当晚拿出稿纸,熬了个通宵,创作了快书“送礼”,第二天就寄往汉中日报社。半月后就见报了,被登在汉报副刊俱乐部栏目里。事隔不久,县馆通知我去西安参加表、导演、编剧培训班,来自全省各地的文艺爱好者欢聚一堂,在陕西省群众艺术馆会议室里聆听省上各个艺术门类的专家学者授课,从话剧到戏曲,编剧到导演以及形体表演艺术讲得头头是道,学员们听得聚精会神;从剧本选材,编剧技巧、导演计划一直到角色体现(体验),包括灯光布景道具的运用,无不涉猎。一月时间安排的井然有序,前十天专家讲授,中十天学员交流,最后十天学员进入实践阶段。以大型现代剧“穿纸袍的县官”为蓝本,每人写一篇导演计划,每人亲自导排其中一场戏。那次的业务培训,收获最大,印象最深,结识了全省各地文化艺术方面的朋友,认识了省上一些德高望重艺术名家。会议结束后,学员们难舍难分,挥手告别时,眼眶里噙满了泪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老师和学员可能离开人世,随着戏剧艺术的衰退,大部分人已经改了行。然而,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和深厚的友谊却永远珍藏在我的心里。
   从西安培训回来后,我才真正体会到读书自修的重要,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文学专业开始充电。吃住在刘家庄园,尽管有些寂寞,则久而安之。写作自遣,自娱自乐。原计划每天写一篇稿子,由于懒憜,每周只写一篇习笔。吸取稿件满天飞的教训之后,我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尔后,只盯住汉报副刊投稿。稿件的沟通,作者与编辑之间无形中就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汉中日报的编辑徐永锡来到阶教馆,提名道姓找我,从来没有谋过面的老师突然到来,出乎我意料之外,他把一双手伸过来:“汉中日报社徐永锡。”声音不大。“你是张历文?好年轻啊!”半响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本来想说,久闻老师大名,相见恨晚一些客套话,觉得俗气不自然且不实在,因为我不习惯班门弄斧、咬文嚼字:“徐老师,你好!”我的双手仍在他掌握之中。入座后,我忙给徐老师沏茶、发烟,掏出“羊群”时,又下意识装进了兜里:“徐老师,不好意思,您稍坐,我买烟去。”“你抽的啥烟?”“不好意思,‘羊群’”,老师说“就来这个。”没等我掏出打火机来,他已把一柱火苗递了过来,点燃了我的烟头。这时,我才开始看他:中等个儿,间白头发,皮肤白晰,面孔严肃且自然。第一感觉非常良好。徐老师了解了我的写作情况后,又谈及了汉中地区有关曲艺创作方面的爱好者,如城固的衡石燕,西乡的刘粤基等。老师说话慢条斯理,逻辑性极强。“我也是搞基层工作的,从宁强供销社调汉中日报社不长时间,主要分管汉报‘俱乐部’这块儿,以后咱们加强联系。”我使劲点头。“咱们都一样,没有学过啥子专业,只是爱好而已。”他在鼓励我。他接着说:“时间就是生命,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有人珍惜自己的时间。”他在提示我不要虚度光阴。“这次来,主要是想看看你写的东西,有没有哇?”“有,都是退稿!”“退稿也看”。那天晚上,徐老师和我住在一起,我把所有退稿倾筐倒匣递给他审,老师篇篇过目:“历文,这些稿子选材都不错,布局也合理,语言比较生动,问题是没有传神之笔,就如画家画的眼睛没有眼神儿。再就是错别字太多。”我全神贯注的听。“这些稿子,你不要放弃,修改后给我寄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东方露出了鱼肚白。
   清晨,徐老师执意要走,留他不住,我把老师送到东韩路口上车,眼睛湿润润的……一支“羊群”烟,一碗浆水面就算把老师接待了!后来的几年里,我在徐老师手上发表的曲艺作品不少是他帮我叩开了曲艺艺术的大门。
   (六)
   我听到徐老师逝世的消息时,他坟茔上的草已经枯黄了!郝文杰先生逝世,好歹我还送他上路,不留遗憾。徐老师就不同了,说走就走,连个信儿也没传进我的耳朵。我和徐老师见面机会不多,充其量不过四五次,多半是在市、县级创作会上。记得有一次,他和董小铎、王寅明老师一同到洋县做文学辅导报告,握过一次手;再就是,在市上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上我俩见了面,徐老师要我会后到他那儿去玩,我去了。在他家里,我们谈得很投机,话题比较宽泛,有畅说欲言的味道,相互问了家里的现状和子女情况,并询问我加没加入省曲艺家协会组织。从没谈起他身体有病,我见他精神状态也挺不错啊,谁知这次见面是我们久违后的第一次也是我和徐老师最后的一次惜别!由此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生命的长短与人的品质无关,与职位高低以及贫富贵贱没有任何联系,皇天取人无老少。由此我想起了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者……
   而立之年我终于回到了阔别六年后的县城,城市变了,变得我不至于认不出它来,毕竟我在这儿呆过九年,感情依旧。既然人家把我这株山花移栽于花盆之中,我必须使自己很快地适应环境。尽管不能怒放,也得绽几朵花蕾来报答我的亲人和曾经关怀支持过的老师们。
   天情、地情、父母情,山情、水情、夫妻情,亲情、友情、子女情,人间处处有真情,千言万语难以穷尽,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总而言之,生活中就是这样,你只要给他人一个微笑,他们就会还你一张张笑脸,情在天地间。

共 11057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1】童年的欢乐撒落在其乐融融的亲情里,妈妈的孝顺刻在幼小的心灵。2】一个勤劳善良的妈妈,启蒙着孩子成长,为孩子敲开人生的另一扇大门。3】剧团里的人生经历磨练了自己,汗水换来了成功的希望。4】新的天地里,结识了自己的偶像,幸运之神为自己敞开通向文坛的大门。5】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耕耘换来了硕果累累,与徐永锡老师的相识,使自己如虎添翼,敲响了曲艺艺术之门。6】与老师的相见成了离别,万分感伤在心间,由此发出对人生的感叹。一篇纪实散文,像一部人生电影,让人融入其中的感动,章节衔接自然,叙事清晰完整,语言朴实流畅,结尾紧扣主题,一篇成功的人生经历篇章,难得的佳作,推荐共赏!【编辑:阳媚】【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211224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阳媚        2012-11-22 10:22:26
  这是我编辑的最为长一篇散文,读后有一种震撼。成功背后有几多让自己铭记一生的情感,几多汗水下的历练,我们看到作者一步一个脚印踏上成功的阶梯下,流淌着父母家人的款款深情,几位老师的热心点拨提携,更有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是一部回忆篇,也是一部自强不息的成长篇,文字间彰显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一篇佳作!赞!感谢老师赐稿江山!
回复1 楼        文友:zhenyitingfengAAA        2012-11-23 07:16:52
  一篇又丑又长的自传体散文,却被尊敬的编辑拣在了篮子里,不由人敬意油然而生。《江山》里竟然有这么责任心强的编辑存在,是作者的荣幸!从编者按中不难得知,编辑阳媚老师是一位耐心细致敬业爱岗一丝不苟的人,这样的编辑越多,作者越有信心,《江山》越有希望。在此由衷地感谢《江山》,感激编辑,道一声辛苦!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