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拜谒沈从文墓(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拜谒沈从文墓(散文)


作者:远逝的牧歌 举人,4347.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30发表时间:2013-02-13 22:39:14

【写在前面】
   在长沙毛泽东文学院学习期间,湖南省作协安排我们新疆班的学员于2012年10月23日游览了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古城。在凤凰古城,除了沱江的水和吊脚楼令我们欣喜、流连忘返之外,心灵上最为震撼的就是沈从文先生的墓了。
   沈从文先生是一代文学大师。他的曲折的人生经历不必细说了,我想作为作家,人民是最好的评判师。想想看,在建国以来的几十年里,咤叱风云的人物里面是寻觅不到沈从文先生的。当云雾散去之后,先生和他的文章依然像玉石一样被人们所发现、所珍惜,而这个时候,先生微微笑着驾鹤仙去。去了哪里呢?去了湘西——他的家乡凤凰古城,沱江岸边、听涛山上,回到了他童年时期生活成长的地方。因为他的笔,使得湖南湘西凤凰古城闻名天下,人们才发现,这里是诗情画意之地,这里是人与自然生活最和谐的地方。许许多多的人是读了沈从文的文章慕名而来的。
   沈从文使得他的家乡闻名天下,也使他的家乡富甲一方。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为什么这里能够产生沈从文这样的人物,为什么沈从文先生能够写出那样魅力持久的文章。这才是令我们深深思考的。
   他的墓孤零零地立在半山腰上。四周是青青挺拔的翠竹,一阵清凉和煦的山风吹来,便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
   这个墓地,便是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的墓地。
   那天我们乘船游览了沱江,已是临近傍晚,想着明天一大早就要离开凤凰古城,所以下了船便直往沈从文先生的墓地奔去。
   我们是在沱江右岸边上的青石板路上急匆匆地走着的,也不知沈从文的墓地究竟在何处,走一段便问问已经开始点燃炊烟做饭的当地人家,当地人见我们风风火火的样子,便扬手往前指:就在前边。
   走了近2公里的路,天色已经暗下来,还不见墓在何处。想象着应该是庄重肃穆一大片林地怀抱着的,可是始终不见那样的景致出现。等到我们走过去很久了,再问人家,说已经走过去了,再往回走,就在山边上。于是我们又丧气地原路返回,走至一搅拌水泥垒砌砖墙的人家,再问,说:那不是。我们顺着手指的方向,见路的右侧有一块青石小坪,只几平方米,小坪的右侧立有一方形石碑,上刻有“沈从文墓地”几个字。
   我们顺着标示攀援上一条山径,走了没有多久,便见有狭长的草坪中心立有一山石,状如云菇,走近了看,那是一巨大的天然五彩石。
   墓地极为朴素。完全出乎我的想象。我们一个个都惊呆了,这那里是墓啊,既无高高的坟堆,也无坚硬高大精致的墓碑,就是一座山石,而且这山石似乎就是从附近那个山崖壁上凿下来的,不过倒与周围的山色浑然一体,自然贴切,不仔细看,你绝对想不到这里会有一位现代文学大师的灵柩埋葬在这里。
   说是埋葬,似乎也不贴切,因为山石下就是沈先生和夫人的骨灰。想必是挖一小坑,将两人的骨灰盒放入后,填上些沙土,再将这块重达数吨重的山石移过来,压着,周围用小石子围了一个不足一平方米的圆圈,仿佛是在告诫游人,这里是沈从文先生和夫人灵柩的栖息地,不要随意踩踏。但那些石子已经光滑圆润磨出光泽来了。再看看周围,皆是青色的翠竹,间或长有灌木杂草。此时天色已黑黝黝地暗下来了,树木在一阵阵山风的吹拂下,习习作响。
   我们都长久地默不作声,有的定定地立在那,有的凭着手机的亮光细细看着石碑上刻有的沈从文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沈从文先生的墓地虽是简陋,甚或有些悲凉,不大气,不漂亮,也不惹人注目,但却清净,与山水自然相容为一体,你不仔细分辨,根本想不到这里还有一个人的灵柩悄然地安埋在这里。而且稍稍知道一些沈从文先生身世的我们并没有感到他的孤单和可怜,反倒生出无限崇敬之情来。据说孩童时期的沈从文好贪恋山水,经常逃学来到这里玩耍。这里名叫听涛山,说是山腰上有个风洞,稍稍有点风吹过,便传来似松涛阵阵的响声。山下便是清悠悠的沱江温情脉脉地流过。沈从文先生曾在他的自传中这样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想想看,来这里踱步或玩耍,山下是清悠悠的沱江,山上是清风徐来的山风,脚下不时有山涧泉水颤颤悠悠的流过,鸟鸣声在白云缭绕的云雾里响着。当你置身于这样的环境里,你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
   是的,这里的阳光很透明,这里的山水很透明,这里的空气也很透明。或许正是如此,才使沈从文先生有了一双透明的眼睛,可以使他透过烟尘云雾望见千年不变的岁月时空,在他那浪漫抒情而又有些许忧郁的文字里感受着、珍惜着生命的阳光。所以当沈从文走出沱江、走出凤凰古城、走出湘西大地的时候,他的文字一直带有湘西的风味,那便是如沱江水一般清澈温婉喃喃诉说般的叙述,那便是细腻如星星点点的雨珠、自然而又富有音乐般快慢相宜的节奏,那便是瑰丽而又浪漫的山水风情。他的对家乡的热爱已是渗透进骨髓中的爱。所以他能用笔如诗如画地把一个神话般的湘西展现在世人面前。当然,他也是深深懂得寂寞安静般的生活与智慧间的关系的,也是深深懂得人的悲哀和苦痛的,更深知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烟云。所以当他知道,他那与沱江水一般明净美丽的文字不再受欢迎的时候,他便悄然退出文坛,销声匿迹,不再写有山水人情瑰丽而又浪漫的文字,而是去过问一向不被人重视的服饰研究,并几十年如一日,终填补了国人一方空白。而当政治上的烟云消散殆尽,雨过天晴,他的那些书那些文字仍然像亮亮的灯光一样,照亮着一方天空,温暖着一群群学子的心灵。凡是接触到他的文字的人,心里都会被温暖起来,神往着他笔下的湘西山水风光,神往着清悠悠的沱江的水,神往着那高高的吊脚楼和那被廉纤的毛毛细雨笼罩着的凤凰古城。而那些紧跟时代潮流风靡一时、辉煌一时的绚丽多彩般的文字,便在雨过天晴的日子里,销声匿迹,不再被提起,也不再被人记起,真不知被云雾裹挟到哪里去了,即使逝去时修建了那样显赫漂亮的坟茔和墓碑,也没有几个人去拜访,冷清、孤单,被遗忘在阴暗潮湿的角落。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呢?
   有的人死去,那是真正的死去了;而有的人虽已死去,但灵魂好像已存活在众多人的心里。
   不知为什么,面对着沈先生这样简朴自然不惹人注目的墓地,我的心里总是泛起一阵阵潮水。我想起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的墓来,那是世界上最美的一座墓。虽说我没有去过俄罗斯。但我知道托尔斯泰的墓掩埋在他庄园的树林里,静悄悄的,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名字都没有,只有一堆土,一点也不显眼。如果你不说,谁也不会相信那是一座伟大作家的墓。他与自然紧紧连在一起,周围是青青的树木,不过那些树木都显得比较高贵、明净,周围的尘土都为它息落,一阵阵风吹过来,树叶枝桠也会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
   沈从文与托尔斯泰虽说不是一个国度,也不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物,但都是一代文学大师。而文学是属于灵魂和精神上的事情。灵魂的高贵与低贱,精神世界的丰富与贫瘠,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的程度。所以真正把文学搞懂的人,其灵魂必是高贵伟岸的。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文字已经随着他的灵魂一起留下来,影响着一拨拨追求高贵灵魂者的心灵。是否可以这样说,托尔斯泰的博爱精神、忏悔意识以及对自我完善的追求思想影响了一个国家人类文明的进程,至少他是人文精神大师和文学上的一面光辉的旗帜。而沈从文呢,他的文字也已经成为了一种旗帜。没有沈从文的作品,现代文学的品质至少会黯淡许多,而他的思想情绪已经化作甘露,深深地烙印在一个个视文学为生命者的心灵里,弥足珍贵。
   从沈从文墓地归来,天已像一块硕大的黑幽幽的幕帘罩着沱江,罩着凤凰古城。我们一路上都不言语。依然在想着沈从文的墓。他的墓地,四周是青青挺拔的翠竹,一阵清凉和煦的山风吹来,便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
   我想,这样的墓地应该是现代中国最美的墓地了吧。
  
   2013年2月2日夜写
   2013年2月12日改

共 32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沈从文是一代文学大师,他的《边城》《长河》等作品宛如清新悠远的牧歌,倾诉着对湘西的眷恋,对自然的感怀,对至善至美的人情与和谐宁静理想境界的想象。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人格和文格,他的文字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作者描述自己在一个黄昏去拜谒沈从文墓地,因它太不起眼而颇费了一番周折。他的墓地简陋朴素,与他的盛名似乎很不相称。但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面朝沱江水,背靠听涛山,在修竹与林木的笼罩下,是那样的深幽静谧,有鸟语鸣啾,有山风呜咽。这种随意和朴实,倒和大师的文风和性情相符,是一种“乡下人”的生命本色。他的墓地虽然没有高大的墓碑,他的文字和人品却在人们心中竖起了一道丰碑。这样的墓地才是最美的墓地。文章将托尔斯泰的墓地与沈从文的墓地进行类此,更突显了沈从文灵魂的高贵,精神的伟岸。真情美文,倾情推荐!问好作者!祝新春快乐!【编辑:燕剪春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3-02-13 22:40:17
  问好牧歌先生!祝蛇年吉祥!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