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茶色时光』乡村笔记(散文)

精品 『流年*茶色时光』乡村笔记(散文)


作者:林文钦 秀才,101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09发表时间:2013-02-23 22:48:03

『流年*茶色时光』乡村笔记(散文) 一、青瓦上流淌的思乡曲
   身处闹市的人,是不可能听到完整的雨声的。
   春天的静夜。海边的某个渔村。身居瓦房中,我有了在雨中聆听天籁的福气。雨滴一与青瓦接吻,就奏响了清脆的乐音,雨声仿若是世间最难以解析的音乐。听!加急的雨势像万马奔腾,那乐音如两军叫阵;雨势变小,乐音也弱了下去,似少女怀春时的喁喁低语。凭着这质朴的音乐,我恍然走进夜的心脏,体味着南方夜空中最广阔的宁静和最深沉的安祥。
   于是想起了青山秀水间,一个个青瓦覆盖的鳞次栉比的江南古村落。那无边的乡愁就在心中涌动,它总在细雨如麻的黄昏折磨着一些无法回归家园的人,不管这家园是地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在古徽州那座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里,应天齐的版画艺术再现了古村落的封闭和凋残,他把生命深处的痛一刀一刀刻在木板上,画面背后那一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就是一种思乡的病,依次“传染”给了所有参观的人。这就像我在姑苏寒山寺听到的钟声,试想,在那一片高低错落的老房子里,钟声突然响起来了,群鸦惊飞而起,枫叶片片凋零,张继的吟咏就传了过来:月落、乌啼、夜半、暮钟,还有那个寒山寺,这里烘托的是一个宏大的乡愁场景,让我们对古典的故乡久久眺望,望断天涯望穿秋水。
   有史以来,乡愁是中华文化河流中传承的血脉。把灵魂皈依在故乡的怀里,一代代文化人就这样在思乡的背景下病着,这是一种无法根治的传染病,他们的诗文书画就是他们的病中吟,张继、李商隐、余光中等均无一能免。如今,我一见到青瓦,就把它当成故乡老家的屋,在中国,任何一处青瓦覆盖的老房子都是我们的家园,你都能找到家的感觉,房梁上的粽叶与杨柳、雕花桌案上的青花瓷坛与线装书、甚至河滩上头插迎春花的小翠和老水牛。
   青瓦在江南的大背景中,像鱼鳞一样排列,像弯弯的眉又像弯弯的月,覆盖着鲁迅笔下的鲁镇、覆盖着黄永玉纸上的凤凰;它是周作人的苦雨斋、丰子恺的缘缘堂;它是戏院、它是宗祠。那些与青瓦有关的建筑细节,花窗、飞檐、雕梁和隔扇,早已脱离了一般意义上的建筑点缀,成了一种文化精神上的指向,指向古典,指向唯美。
   青瓦上,是谁在低语:每种雨声都弥漫着人文精神?多少民歌中描写相思的诗句,穿过千年的时空,随着雨声跃入我的记忆空间。唐代李义山缠绵的“巴山夜雨”,宋朝柳三变萧瑟的“秋风斜雨”,陆放翁清新的“杏花小雨”,与眼前的情景何其相似。而我思念的人,是否也在静静地被雨声浸润?雨使人充满忧郁,又无限地惆怅。
   雨声。雨声。这青瓦上的思乡曲在高歌低吟。而在这目迷五色,万般纷扰的南方水泥森林中,又有谁能抛除尘世的杂念,悉心倾听回青瓦上的音乐呢?或许青瓦终有一天在时代的变迁中消失于我们的视野,而那浓浓的乡愁已渐渐渗入我们的文化、渗入我们的血脉里。待到雨天,那乡愁就像子弹一般嵌在胸口上,让怀乡人隐隐地作疼。
  
   二、晚风中的渔村
   那时的船只忙碌在海面上。有人吆喝着,他们说着闽东一带的乡音,偶尔有人问路,他们重复几遍后,他还是摇着头,他们一看情形笑了,便给他指引方向:搭乘中巴沿岭头——里城——外城便到。他还是没听清。车上的司机却招手了。
   这原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商埠,东海沿岸的一个小渔村,这里有过古人类的栖居。十万年前,人类文明在这里有着短暂的繁荣。上一世纪的六十年代,在大京——外城一带发现过远古人类活动的洞穴,考古中发现有石器和贝壳化石出土。这些贝壳显然是从不远的浅海中打捞上来的。
   而今,没有哪位渔民见过那弥足珍贵的动物化石。但我可以隔着绵延的海岸丘陵想象那些古人类文明,想象着雨水丰沛,森林茂密的大京——外城,他们与日月同行,择物而食,一起行进,相伴成长,我的浮想也渐渐地去了远方……
   经过岁月的漫漫淘汰,我眼前的渔村正沐浴在夕光中,在现代乡村文明和城市生活的双重影响下,已经成为航运的码头及农贸商品的中转站。民居在古朴中显出新意,而渔调子在长长的巷子中此起彼伏。
   绵亘的青石板路在那幽静的巷弄中蜿蜒,随地散开的渔网晾在搁置的船舶边,身体壮实的汉子们露出黝黑的臂膀。到了夕光辅满大地时,这捕捞上岸的满满的鱼儿青蟹就卖给了渔市。贩子们吆喝着:刚出水的鲜货哟。
   这是1998年秋天的某个傍晚,我凭着记忆将它记录下来。我还记录下这个渔村的名字:大京。它从前的名字叫作大金。从这里可以远眺东海中的东西引诸岛,上面飘着青天白日旗。有一年的台风过后,乡亲们看着潮水越过堤岸淹没了稻田。那年渔市的价格大涨,无论大小和品种。
   渔民们依旧把网撒在海里,轻轻一撒,白花花的鱼儿一大筐,而鱼转手几次也无法抬高价格。台风后那日常饮用水还要从大老远的井边挑回来。鱼啊蟹的还是没少,一船回来就有了。
   现在早已是风平浪静。渔村在来往的人群中躁动着:晨光中赶集的人,商贩的叫卖声一浪高过一浪,餐饭店中擀面的人忙碌着,招呼着来往的行人——糊汤和小笼包,或豆浆和包子。正是大礼拜天,越来越多的人朝这里涌来。在渔村深处有个基督教堂,每天都响着午钟,吸引诵经的人。教堂的占地小,是由旧式的礼堂改建的,更多地呈现出南方某种寺庙的象征,教堂的大门紧闭着,除了尘埃什么也进不去,平时总有一位老牧师在独自默祷着。渔村里的人们去教堂更多的是为了听听那种神秘的唱诗声……
   青石板路、青砖和青墙,构成了民俗味极浓的渔村。商贩们从这里拐来拐去,叫卖的喊声悠远深长,就似那渔边的涛声掠过耳根。日子一天天的走远,时光将渔村打磨得更沧桑,而仍旧平静着:酷似一位老人在晚风中独自回忆过去的时日,他的目光散淡,手指粗糙,额头突出。就像我诗句中描述的渔村:它的身子在萎缩着/可我们还在任意地吮吸它/从年青小伙到白发苍苍。
  
   三、远去的蛙声
   身心感到无名的疲倦,便去了乡间。独坐那片竹林中,困乏的心灵突然被一声如鼓如钟的震鸣声攫住了,久旱的心田里便抛洒进点点滴滴的甘霖,于是一个激凌,便从尘封的记忆深处里去打捞:蛙声?却原来是蛙声呵。刹那间,沉睡的生命泉水喷发了出来,漫漶了整个心身。一时间,旷野,沟谷全回应起来,全被蛙声占领了。一声接着一声,一片连着一片,一浪高过一浪,此起彼伏,汹涌澎湃,如洪钟回荡,似骤雨倾泄,方知心田的荒芜,全是因为离弃了蛙雨的滋润。久违啦,蛙声。这深深刻印在我童年记忆里的印痕,这一直是我生命河流两岸永恒的风景是何时消褪的?这原像四季一样与生命相伴相守的蛙声又是何时逃离的?竟逃离的这样无踪无影?
   那是一个无穷见底的冬天,所有的遥望都被凛冽的寒风收藏进长长的冬眠里。忽然有一夜,突然被一阵骤雨般的鼓噪声惊醒了,骨碌一下跳下床,双手推开木板窗,柔和的月华儿泼了进来,密急如雨的蛙声也一道泼了进来,我真说不清当时的惊喜和震撼,仿佛从冬眠里醒过来的不是蛙,而是手柱窗棂的我。于是,垂柳抽绿了,菜花结荚了。农人的鞭梢声,牲畜的吆喝声,牧童的柳笛声,奶奶的摇篮声,还有那无头无尾的山歌声就全一下淹没进铺天盖地的蛙声中了。好大一片蛙声呵,声震如雷,密急似雨,蓝的天,白的云,清澈的池塘,湍急的河流,缤纷的山野,全静静地消融进蛙声中,似乎一切都是由蛙声存在而存在,一切都由蛙声而有序地安排着,世界被蛙声独享了。那时,我嚼着嫩嫩的草茎,躺在草丛中,仰望蓝天,和蓝天下的片片白云,还有白云下面掠过的只只鸟影,让心跳声,呼吸声渐渐融入蛙声里,最后成了蛙声的一部分,这样,我就远离了我所生活的那个充满了恐怖的世界,逃离了那个充满了慌悚和原罪的童年。蛙们接受了我,蛙们理解了我,蛙们安慰了我,蛙们让我在这里感受到做人的自尊与自信。我不再长长地生活在恐惧里,也不再深深地陷入进自责中,我还原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孩子。一切的来路和去路,一切的拥有和虚无,都和这远远近近的蛙声那样的贴切而遥远,又和那忽悠而去漂泊而来的白云一样遥远而贴切。
   可离开蛙声的日子已经很远很远了。蓦然回首,遥望着所有走过的路,扬起的尘埃如扯起一张硕大无比的世俗网,从网这边看,那边是在网外;可从网那边看,这边又在网外。迷茫的双眼难以定格也不敢定格,我无法解读。无论是网的这边还是网的那边,又无论是网内还是网外,都是这网中的一条鱼,一条可怜见地鱼罢了。于是,便感到辛酸与茫然。还是聆听蛙声吧。岁月在密匝如雨的蛙声里无印无痕地流淌着,惆怅而凄美的梦也在无印无痕地流淌着。我所蜗居的松城原也是蛙声一片的。松城无处不是水,无论是跨出木板沟槽门,还是推开木板兰花窗,到处可见的不是一泓碧潭,就是一汪清波,屋里屋外闲暇的日子无不被无头无尾的蛙雨浸润着。蛙声里透着的是稻香,是宁馨,是憧憬,是一个复一个的清贫的日子。白日里,手推狗头独轮车辗过落满蛙声的石板街面,留下沉重的收获;更深夜静时,一轮玉辉也应邀落进水底,听蛙们鼓噪出一片忘我的沉醉。可不知何岁何年,碧潭和清波一块块地消逝了,一块块地被钢筋水泥丛林所替代,如今,城内早已无水,城外也早已无水,古城成了个地地道道的旱城,蛙声从所有庸常的岁月里消逝了,消逝了蛙声的岁月早已将人们的记忆抹平,如今流淌的不再是蛙声,而是膨胀的欲望,是无休无尽的灯红酒绿。世俗的尘埃早已填平人们心野间的一切沟壑裂痕,生存的方式已不再叫生活,只能叫活着,就是池莉所说的那种“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的活着。
   今天,当我在这竹林丛边与蛙们不期相会,冥冥中感到是一种神奇力量的执意安排,更是生命的感召,使我,寻着了生命的根和源流。望着远处随着一阵阵车鸣声而滚动的一阵阵烟尘,还有滚滚烟尘的那边无尽扩展的欲望和钢筋水泥丛林,蛙们呵,你们可要保重哪。

共 38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着作者的文,清新质朴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这一刻,思维被过滤了,印象中,逐渐清晰成两个字:好美。钟声、雨声,牵扯了心中那一抹伤感的情怀,撩起了游子思乡的愁绪。但,这份意蕴,却是品之忘俗的,这份忧郁,也是满含着宁静与安详之美的。忙碌的渔村,白花花的鱼儿,这哪是生活,分明是一幅小水墨画!小桥、深巷,沧桑的叫卖声,让人感受到远离世俗浮华生活的静谧安好。尽管经过岁月的淘汰,现代乡村文明和城市生活的双重影响,但骨子里的古朴淳厚却如烙印般刻在心里,挥之不去。蛙声,久违了的蛙声,引起人们对乡村生活的怀恋。这蛙声,和着农人的鞭梢声、牲畜的吆喝声、牧童的柳笛声、奶奶的摇篮,住进了人的心里。在外奔走的人,被世俗的网束缚着,渐渐地累了麻木了,渐渐地觉得生少也如活着一般了,这时,一片蛙声响起,生命,便有了灵魂有了根。文章选取了乡村生活中几个富有代表性的物象展开想象和描写,传达出对这种恬静雅致,古朴适意的生活方式的渴望和赞美。美文,荐阅。【编辑:素心如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224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3-02-23 22:51:45
  问好林文钦老师,祝创作愉快。顺祝元宵节快乐。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 楼        文友:阳光下的红叶        2013-02-23 23:14:50
  读作者这样一组文字,忽然觉得,心,仿佛慢慢变得安静,仿佛自己也远离了喧嚣的都市,跟随着作者的笔,来到质朴静谧的乡村——听听雨声在青瓦上叮叮咚咚的弹奏,看看渔民那被海风吹红了的憨笑,或者,正好会有一片或远或近的蛙的鸣叫在午后在夜半,清晰地传来……
   散文诗一样优美的文字,散发着古朴清新的乡土气息,令人百读不厌。
   红叶拜读您的文字,并顺祝文丰笔健,流年安好。
做一个简单的人,平和而执着,谦虚而无畏。
3 楼        文友:风逝        2013-02-24 10:05:3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4 楼        文友:杨忆军        2013-03-12 12:06:44
  清新的文字,带给人美的享受。
一个人静静地走进写作的氛围,这样的孤独不会寂寞。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