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紫色雨露』感受乡村节日的韵味(散文)

精品 『流年*紫色雨露』感受乡村节日的韵味(散文)


作者:王必昆 秀才,117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00发表时间:2013-02-24 14:11:47

『流年*紫色雨露』感受乡村节日的韵味(散文)
  
   【八月十五】
   农历八月十五,比较统一的叫法就是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八月半”等,是仅次于“过年”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都过中秋节,甚至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
   因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秋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之为“中秋”。“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但它指的不是中秋节,而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汉代有“秋节”,却不是八月十五,而是立秋那天。唐朝虽然有了四时十二节令的记载,有了“八月中秋月正圆”的诗句,有了唐明皇中秋游月宫的传奇故事和杨贵妃赐名“月饼”的美谈,可“中秋”仍然只是时间和节气,并不是节日。中秋佳节最初见于宋人笔记,南宋人吴自牧第一次对中秋节作了明确记载,他在《梦梁录》一书中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临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了中秋赏月逛夜市的盛况。有关中秋节来源的传说很多,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游月宫”、“朱元璋月饼起义”等,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民间习俗也就源于此。
   我的家乡也特别注重“八月十五”这个大节,认为它是全家团圆的好日子,出门在外无论多远都要赶回家过。这些年来身处异乡,随着人情世故的感悟积累和乡村情绪的膨胀沉淀,我也越来越在乎“中秋”这个特别的日子,可以说“过年”和“八月十五”是我必回农村老家的两个节日。在这些充满浓郁习俗的日子回家,为的只是让年迈的父母心里踏实不觉凄凉,虽不能孝敬什么,却也要带着感恩的心和家人一起度过团圆的日子,多给父母留下一些年节的回忆和对年节的期盼。
   每年中秋,正是稻谷、包谷熟透忙于收割的季节,男女老少汗流浃背地忙活着。这天送到田地里的晌午饭,多半都是月饼,在烈日当空的稻田里吃上几个便宜的饼子,总把人的脖子噎得老长老长的,农民就这样先品尝了中秋节的滋味。
   “八月十五”这个节虽重要,但在我们村习俗却并不复杂。吃过晚饭后,在贡桌上点灯上香。待月亮出来了,就用筛子装上月饼、水果、核桃、板粟、松子以及农家自有的毛豆、青玉米等,端放在堂屋门口或院子中,再点一百香,对着月亮公公拜献。献完后全家人就围着筛子赏月亮吃月饼,大人小孩都吃得肚子胀鼓鼓的。有的还要煮一碗汤圆并着献,若平时许过愿的要数着煮一百颗汤圆献,也应该是象征团圆的意思。据说小孩若嘴疼,吃了“八月十五”献的汤圆就会好了。
   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富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即便是大字不识的农夫,也会抬头望望那轮皎洁的明月,扯几句月亮公公的神话。古往今来的骚人墨客,更是常以月亮来寄托深情。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无不都是千古绝唱。苏东坡的绝世名篇《水调歌头》,更是写出了外乡游子在中秋之夜思乡的惆怅,至今传唱不息。而在现代都市,我们已很难赏到满含情思的圆月,特别是那十五前后的都市月亮,泛着灰黄色悬挂在半空中,如同无精打采的街灯一般,总让我觉得憨不溜球的。我把这感觉几次和旁人说了,他们咋也不明白,说月亮又不是人,怎会憨不溜球的。城里的月亮真让人生厌,我只相信,真正的繁星浩月只有在乡村的夜空中才能看到,那儿的月亮最明最纯会陪你走路,那儿的星星最多最亮会跟你说话。在浩月当空群星璀璨的乡村夜晚,我的心中总是充满了宁静致远的感觉。
  
   【过冬】
   “过冬”,指在冬至那天过节,有的地方称“冬至节”、“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本为农历节气日,后演变为民间传统节日。冬至每年阳历12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表明古人对冬至过节十分重视。
   在所有的年节中,“过冬”的习俗最简单,就是吃汤团,我们叫汤圆为汤团。但尽管如此,到了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仍很重视,都要搓汤团吃。庄户农家的汤团不比城里的复杂,馅不包在里面却粘在外面,用糯米面搓成团下锅煮熟,捞出来裹点红糖末或旱菜籽粘在表皮即可食用。汤团有鸡蛋大小,谁也吃不了多少,但一年就吃这么一次,也还是吃得很香很甜。在日渐寒冷的冬季,“过冬”时全家人围着火炉,煮一锅柔糯洁白的汤团,然后每人热气腾腾的吃上一碗,别提多温暖啦。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河冻解,
   六九杨柳开,
   七九燕归来,
   八九油菜栽,
   九九加一九,
   耕牛满地走。
   人们就这样轻轻地念着“数九歌”度过了冬天。只要“过冬”这一温情的节日在寒冷的冬季一闪而过,下一个节日又是“过年”了,各人心中都会有着自己的期盼。繁复而火热的年节习俗又开始新的轮回,习俗还是那些习俗,而人生却似乎没有可以轮回的东西。由此看来,过好了每一个年节,也就算过好了最佳的人生。

共 7173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日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的农历节日离年轻人越来越远了。即便知道有哪些民族节日,这些节日也只简化成与吃有关了,至于节日的来源象征习俗等,现在的年轻人知之甚少。在这篇文字中,作者用朴素的笔触,寻找和感受着乡村年节的韵味。尽管和民族传统节日还有差别,但仍可从中窥知一些民族节日的影子。在作者的笔下,“三月三”、“五月东午”、“六月二十四”、“七月半”、“八月十五”、“过冬”这些民族节日的习俗和形式包括吃食一一明晰起来。“三月三”家家户户都要“挨凉虾”、“蒸漂粑”吃,逛桃笑洞,信佛的人还要敬长命香;“五月东午”母亲或祖母要给孩子们“拴白索”,在门头上悬挂菖蒲、艾蒿,早上要吃长寿面,中午、晚上就吃包子或饺子。“六月二十四”是“火把节”,这天做娘的用左脚踩着门坎“喊魂”, 还要举着“火把”到田坝里黢秧,“七月半”称“中元节”,也叫“鬼节”。这天晚上,要准备很多老祖公纸衣和“金银钱纸”焚烧送祖,食俗是吃包子、面条等面食。“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仅次于过年的第二个传统节日,是全家团圆的好日子,这天,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预示着团圆和美。“过冬”,指在冬至那天过节,习俗最简单,就是吃汤团。这一个个的节日,一个个的习俗,代表着不同的人心中的期盼。“由此看来,过好了每一个年节,也就算过好了最佳的人生”,结尾这句话提升了主题,揭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很长见识和知识的一篇散文,欣赏荐阅。【编辑:素心如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225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3-02-24 14:12:54
  读作者的文,在欣赏美文的同时增长了见识。问好作者,祝元宵节快乐。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02-25 10:19:42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