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征文』我的年(散文)

精品 『流年征文』我的年(散文)


作者:张海峰 秀才,285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86发表时间:2013-03-03 18:37:10

『流年征文』我的年(散文) 今年春节注定要在一种百无聊懒中度过。妻子照看患病的岳父,我春节正常上班,因此洗被褥,窗帘,擦玻璃,拖地之类的家务活,提前一个星期干完。零里零碎地购买了一些年货,剩下就是买一副门上帖的对联,几挂燃放的鞭炮事了。
   家离社区的市场不远,出了社区的大门,穿过马路,向东一百米就到市场,远远看到通往市场的路边琳琅满目的年货,对联摊,香表摊,花炮摊,灯笼摊等等一字儿排开,显得很有新年的喜庆祥和,走着,瞧着,感觉年的气息扑面而来,年的氛围就在面前。
   走到对联前,红纸黑字的对联在春日暖阳照射下格外耀眼,顿时,我被一幅幅极富诗意的对联吸引着,留恋着。一幅幅地看,一字字地读,最后选中了一副“喜气闹新年千家报喜,春风暖蛇岁万户迎春”算是比较符合的时令节气的。看着对联,思绪一下子飞回了老家。
   在老家,在以往,对联都是父亲亲手写的,后来全家搬到了县城,对联的贴处也就那么一处,父亲年纪也大了,父亲便不再写对联了,过年的对联多半是父亲单位送的,父亲说:单位送的对联既省事,又好看。其实我知道,这是父亲嘴上说的,心里其实也想写写,手也痒痒,可惜只有一副对联,没有了他的用武之地。我想,他心里多少有一丝丝的遗憾,毕竟来县城之前的春节一直是父亲写的,老家大门,上房,侧房,厨房,以及牛羊圈门上都要写对联,这样下来加之给亲房写的至少也得十几副,现在不写了,将延续几十年写对联的情结一下子从心里抹掉,哪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现在,门上能帖对联的地方也自有防盗门,一楼的住户顶多也就两幅到头了。我寻思,在老家,只有那连门都没有,只有一个土院墙的贫困人家才贴一份对联,表示这家还有烟火,还有人住。居住在火柴盒大小的楼房里,心里老觉得和那只有一副对联的人家没什么两样!
   心里琢磨 着,买了对联,贴了“福”字,就没了门神的位置,看着威武勇猛的秦琼敬德,总想给他们找个位置,但无奈空间不够,只有忍疼割爱了。心里的遗憾无处倾诉,只能瘪在心里。
   在老家,每年的门神是非买不可的,就那么一张纸,也表示着对神的虔诚,何况它还是家家的守护神,一家人的平安都靠他们庇护呢!说道这里,让我一下子对门神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敬畏感。
   香表摊前,一位与我年纪相仿的中年摊主问我:“师傅,不买点香表拿回去祭祀祖先?”我没吱声,走过去了,心想,买回去连个烧纸的地方都没有,难道烧给哪些到处游荡野鬼?这件事我从来没干过,并不代表我对祖先不孝敬,铁石心肠,而是因为,距离这么远,祖先怎么知道自己晚辈在千里之外给自己送钱孝敬他们呢?
   看着那些机印的冥钱,冥钞,一沓沓,一沓沓地捆着,面值大的惊人,一万,五千不等,瞅着精致,美观,冥钞上清晰的“中国民国冥府银行”“天地银行有限公司”的字样,与以前老家刻着“中国冥府银行”模子印出来的纸钞的模糊字样是多么相去甚远呀,也一点不像用银元夹在纸下面用木槌打出来的纸锭,更不像用人民币在白纸上象征性地摁出来的纸钱,话说回来,不管是美观大方冥钞的纸钱,还是用人民币摁出来的纸钱,都表示着后代对祖先的孝敬。
   来到花炮摊前,花炮名目繁多,颜色炫彩夺目,看着就想放放试试,但这仅仅是一种愿望,一种接近童趣的冀望。自从公司实施烟花爆竹燃放管理规定后,除了在规定地点燃放外,其它地方原则上不允许燃放,除非偷偷燃放不被发现,否则罚款的后果是免不了的,孩子没有了燃放花炮的兴趣,他们的兴趣是高级玩具,是灰太狼与喜洋洋,是其它动画片,是电脑游戏。
   在我看来,缺少了炮声的年似乎缺少了一种年的喜庆祥和氛围,是一种不完整的年,是残缺的年。
   小时侯,每到新年临近,大人忙着购置年货,孩子们则忙着捣鼓他们的土枪土炮,除了大人燃放的胡萝卜粗的铁炮不敢燃放,那街上买的粗粗矮矮的包着红色外皮炮太贵,大人又舍不得多买,因而那自制的土枪就是他们中意的玩物了。
   说起“土枪”是指用车链条和车辐条经过改进做成的枪,看着让人有一种以假乱真的感慨,你瞅瞅,在土枪后绑上橡皮绳,橡皮绳上拴着一截车辐条,这种土枪用的不是火药,而是火柴头,把几个火柴头放在土枪的枪膛中,用拴着橡皮绳的钢棒碾碎,然后拉长橡皮绳和钢条,向空中高举,扳动连接橡皮绳的机关,只听一声炸响,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便被激发出来。
   没有车链条,没有忙碌父亲的疼爱与帮助,没有哥哥的孩子,就用车辐弯成弓形形状,在车条帽里装上火柴头,在土质硬的土地上火石头一碰,只听脆响,脸上倒也看出一样的快活,只是没有那做工精细的土枪发出的那样响声令他们欣喜与满足。
   看完了花炮摊,又来到灯笼摊前,面对那圆圆的灯笼爱不释手,久久不想离开,好想在自家的阳台上挂一个一盏又红又亮的红灯笼,但是想了又想,还是放弃了,今年社区挂灯笼的不多,我又上夜班,老婆孩子都不在,挂着灯笼给谁看呢?想着想着,又想到了老家。
   在老家农村,挂灯笼的很少,不知现在挂不挂?我想,老家的县城肯定是挂的,要不,父亲那盏在我的记忆第一次有灯笼的概念就无从说起了。
   父亲买回来的灯笼,是竹做骨架,白纸糊面的灯笼,不是现在又亮又红的红灯笼,但这也不妨碍我对他好奇心,因为这是一盏类似于桶状的灯笼,父亲说他是一盏能够转动的灯笼,父亲说着站在凳子上,摘下灯笼,放进去一盏了煤油灯,然后挂上去,用手逆向拨动外面的灯笼骨架,里面有十二生肖动物的影子顷刻间跑动起来,像一个个奔跑的动物,一刻也不肯停下来,很是让我吃惊,不停地问父亲,父亲也不厌其烦给我解释着,那温馨场面至今还在我的记忆中。
   现在,只要走到灯笼前,我就会想到那个父亲的转灯,想到八十高龄的父亲,想到那慈祥的面容,一种思乡,思父的情绪油然而生。
   在市场转着,瞅着,买了对联,花炮,瞅了瞅香表,门神,留恋了一会儿那红红的圆圆的灯笼,心里思谋着还有什么没有买?是窗花?是年画?还是那糊方格窗的彩纸?这一下子又把我拉到老家的集市上。
   小时候,一进腊月,集市上,便挂起了年画,摆上了窗花,彩纸,集市也被这些年货装扮越发绚烂夺目,购买者如同今天的我,转着,瞅着,选着,不仅是为了年货,而是在享受年给人带来那份希冀与期盼。
   在老家,贴对联,门神完毕后,还要贴窗花,贴年画,糊窗纸,还有安喜神和天官神位,喜神位一般在大门,天官位大多在当院,对于这些大多是父亲做的,对于它的来龙去脉,知道的不是很多。
   说起贴窗花,贴年画,糊窗纸,又让我想到老家那方格窗上的退了色的窗花,想到风吹日晒只剩下一种色的窗纸,想到因烟熏失去光泽的年画。而每年家人不厌其烦地将旧的被撕下来,新的贴上去,每帖一次,每糊一次,每挂一次,年也随着更替了一次。人也跟着长一岁,人也在新旧交替中得到灵魂上的满足,心灵上的熨贴。
  
   干完这些后,接下来是泼散和供献,所谓泼散,就是家里的长男端着饭到大门外进行,一般挑了碗里的饭面向四周扔,据老人讲是让无家可归的游魂野鬼享用。
   泼散结束后,接着进行供献,所谓供献,就是全家人坐在上好的饭前,静静地等一会,谁也不说话,一脸严肃,说是供献祖先,这种场面现在想起来有些庄严,有些举行仪式的味道。
   供献一结束,就开始了第一道年夜饭,一般都是长面,对于这个习俗,由于经常赶上加班,还有这里的人不讲究这个,妻子也不知道老家的习俗,便只好入乡随俗了,因此,这个习俗一直没有传承下去。
   吃完长面,在老家,这段时间是劳累了一年的男人最享受的时间,家里该准备的都准备齐了,剩下的女人的忙碌的时间,男人这时点上香,点上蜡烛,整个屋子弥漫着香的气息,蜡的氲氤。孩子在院子里,村子里疯跑,放炮,玩风车,一家人沉浸在浓浓的年的氛围中。
   男人孩子悠闲地过着年,女人在厨房忙活,准备第二道年夜饭,不过,第二道年夜饭相对第一道年夜饭省心,不需长时间呆在厨房里,只要看看火,掌握火候。这时是发散糖果,发压岁钱的时候,时间大约在十一时左右。第二道年夜饭时间各家不一,大人说吃早了,守夜困的不行,所以对于这个大家没有任何不满。
   在发散糖果发压岁钱之前,父亲总要进行那充满总结意味的新年祝词,真有种天增岁月人增寿的感慨。发散糖果,压岁钱父亲也是按照家中每个人的功劳大小,进行发散,谁也不觉得父亲的做法有什么不妥,不管大人小孩,人人有份,一家人吃着说着,个个脸上流露喜悦神色,仿佛将一年中高兴劲都聚到此时此刻。
   第二道年夜饭是猪排骨,这是习俗,年年都有,和第一道年夜饭一样,恐怕一直在老家沿袭下去。看着满满当当的一盆子骨头,不论多饱,都要吃一块,仿佛包治百病的神药一般。又好像似来年能带给什么鸿运似的。
   啃完排骨之后,一家人吃着瓜子糖果,父亲不停地看着手腕上手表,静静地等待着新年的到来。当父亲说到:“时辰到了,你们出去放鞭炮吧!”顷刻间,院子鞭炮便此起彼伏地炸响,接着整个村子也跟着响起来,咚啪声在天空交相辉映,年也便在这种鞭炮声中开始了。
   此时的我,正在上班,家属区鞭炮声传到耳膜中,心中不由得升起一丝惆怅,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没有度过一个完整的除夕夜,没有和老家的父母兄弟姐妹团聚过,随着年纪增加,以及亲人相继离开,过过老家的完整的除夕夜,也成了记忆,成了心中一种挥之不去的遗憾。
   在老家,凌晨炮声过后,一家往往要坐到鸡叫时,这或许叫守岁吧,是辞旧,是迎新,是岁月的转换,也是人与天地的“天人合一”。
   这时的时间觉得很长很长,好像牛皮筋一样被拉的很长很长,孩子熬不住,早早地睡了大人吃着零食,打牌,聊家常,打发时间,大人还惦记着早早起来,放炮,还要去山上的泉里挑第一担水,还要在太阳出来时,赶着牲畜去迎喜神。
   迎喜神的场面可谓人声鼎沸,牛羊撒欢。一村子的牛羊等牲畜被赶到一个指定地方,面对喜神所处的位置,年长的老人的率先跪下,跟在后面大人小孩也跟着跪下,年长的老人开始点香火,烧纸钱,泼洒事先准备好的酒,茶水,然后磕头跪拜。迎接喜神。这时,每个人都希望喜神如阳光般照在自己身上,希望喜神落在自己家的牲畜身上,以便新的一年家和万事兴,望着众人跪拜,牲畜在一旁注目的情景,真是一件一辈子都难以忘记的幸事。
   大年初一,老家有吃暖锅的习俗,所谓“暖锅”就是有别于现在全国火的不得了火锅。中间有窗,底下有灶,跟个若大奖杯似的,很是实用,四周装菜,中间的窗里装着炭火,底下有灶灰,一个彻头彻尾的小厨房。
   暖锅平时不用,只有大年初一和赶上村上唱戏为唱戏的人管饭用时才能派上用场。家里吃暖锅的酣畅就不用说。就说唱戏为戏子吃暖锅,就感到有一种嫉妒感,觉得唱戏是那么受人尊敬,仿佛比台下的观众高人一等似的,尤其戏唱到一半,只听一声炮响,齐刷刷十几个暖锅被送上戏台,台下的人对唱戏的能吃上暖锅的羡慕与崇拜达到一种极致。
   看着祖辈留下来的“瑰宝”,里面盛满了粉条,萝卜等汤菜,汤菜在炭火加热下发出哧哧响,大肉片整整齐齐码在上面,辅以红辣椒,葱花,蒜苗做点缀,看着让人眼馋,顿时胃口大开,不由得让人想到祖先那无穷无尽的智慧。
   在老家,初一到初四一般不出远门,初五开始出远门,走亲访友,,这段时间,家家一样的饭菜,一样心情,唯一不同的少了平时那种见面可有可无多余话,更多是祝福,更多的问候。一点也找不出往常因为鸡毛蒜皮而产生的隔阂。
   总之,一家人沉浸在喜庆祥和的气息中。初九看社火,过十五,点面灯盏,或看秦腔,二十三,“燎疳”,这样喜庆祥和的氛围一直持续一正月,真如老人所讲,过年准备一个月,热闹喜庆一个月。
   对于像我这样的新年上班族,年更多地被赋予思乡,思亲的内涵,心思也因在岗位上工作,对过于年淡化减弱了许多,于是,趁着工作闲暇间隙,趁着此时老家亲人守夜的间隙,在我的手机新浪博客以一种文字形式坦坦荡荡地过自己的年。

共 47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春节,这个承载着华夏几千年历时文明的传统节日在作者笔下,弥散着淡淡的记忆的温情。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人文素质的不断提升和迭变,那浓郁的喜庆的祥和的年味却日渐变淡。记得小时候,无论大人孩子,都会翘首期盼着春节的到来。因为年的到来,意味着可以穿上簇新的新服鞋帽,有着吃不完的糖果点心和山珍海味,其他诸如挂春联、放花炮、走亲戚……想想都让人回味。而作者正是有着这样一种怀旧的情绪,以真实温暖的笔触,将春节真正的意义徐徐道来。从这些曾经熟悉的场景中,我们不难找到自己的影子。也正是这些永难忘却的记忆,才让我们倍加怀念和珍惜。感谢赐稿流年,推荐共赏,期待更多佳作!【编辑:素心如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304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兰        2013-03-03 18:38:13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更多更好的佳作!
2 楼        文友:张海峰        2013-03-03 22:50:49
  谢谢编辑审稿与推荐
因为文学,所以我们相识
3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03-04 09:56:1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