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润心音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心音小说】薛 涛 笺

精品 【心音小说】薛 涛 笺


作者:雨林 秀才,1545.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82发表时间:2013-04-18 10:19:17

【心音小说】薛 涛 笺
   薛涛相信元稹,在成都苦苦地等待。而元稹到了越州,却迫不及待地将金华名妓刘采春弄到了手。刘采春与薛涛比起来,才情不相上下,但刘更年轻。元稹称赞刘采春“言词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徊秀媚多”。
   一般说来,诗人即采花大盗的别称,他们如蜂儿蝶儿,自是迷恋正在绽放的花朵。大诗人满腔热情地爱上了刘采春,把远在成都的薛涛早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痴情的薛涛,这个时候在成都还正在吟诵着情郎元稹最著名的《离思》之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四)
   武元衡来到了天府之国成都,担任西川节度使一职,很快把西川治理得井井有条。做出了卓越成绩的武元衡,按理应该去享受物质,去追求美色,但由于他性格淡雅,卓尔不群,所以对当时成都的花酒夜宴并不热衷。遇到这类应酬,他能躲就躲,实在推不掉的宴会,临场时总是很低调,从来不多饮酒。
   那天晚上,他的同事杨嗣请他到园林饮酒,和往常一样,召来了一群歌伎侍酒。杨嗣入场便说:“今日须尽欢,不醉不罢休!”众人齐声附和。
   这处园林花木扶疏,风景宜人,大小官员们杯盏交错,兴致盎然,唯独武元衡情绪不高。杨嗣见了,过来劝酒,说:“大家都在饮酒作乐,您却为何这般落寞!所谓‘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快快饮酒,别扫了大家的兴致!”
   武元衡说:“我不善饮酒,你们尽兴吧。”
   已经喝高了的杨嗣哪里肯依,他借着酒劲儿,强逼武元衡改用大杯喝酒,武元衡还想推辞,没想到杨嗣就举起酒杯,笑着说:“你不喝也好,那我就用酒给你洗洗澡!”淋得武元衡一身的酒。众人见了大惊失色,担心一场欢宴将不欢而散,纷纷起身来劝止。谁知武元衡不动声色,等杨嗣把酒全倒完了,他微微一笑,起身出去换了一件衣服,重新落座,并不恼怒,依旧保持着笑容,因此大家担心的尴尬的场面并示出现。
   这杨嗣玩笑开得如此过火,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何况武元衡是当朝宰相,又是西川的一把手,还是杨嗣的顶头上司,这武元衡偏偏忍住了。众人暗暗称赞武元衡大度洒脱,真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啊。
   武元衡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受到如此无礼的对待自己竟没有发火,而且也不想离开,似乎冥冥之中有人让他等待在此,他的生命中最精彩的华章也许在今晚、在这个时刻就会出现……没有人告诉他,今天哪些陪酒的官妓中有没有她,但他有预感,她会在他的生命中出现。
   他的预感是准确的。一会儿,屏风后面人影晃动,几个姑娘拥着一位丽人出来。武元衡抬眼观看,只见她略施粉黛,气质高雅,虽有风尘之色,却含贵族之态――此人正是中唐第一美女诗人薛涛。
   有人引薛涛来到武元衡的身边。薛涛轻启美目,只一瞥,便把武元衡从上到下看了个遍。甚至,从里到外也看清了,在她的眼里,这个男人非同一般。虽是初见,却好像自己等待了千年。此时此刻,似乎别的人都已消失,只有武元衡一人安坐在那里。是的,新换了衣服而且没怎么饮酒的武元衡,确乎与众不同,别的人大呼小叫,武元衡不动声色,别的人衣衫不整,武元衡纤尘不染。在满堂红烛的映照之下,武元衡显得鹤立鸡群。但薛涛并没有说话,只是微微一笑,矜持地入了座。
   喝多了的杨嗣又凑了过来,问:“您知道这位女子是谁?”武元衡不想说话。杨嗣笑了:“我们大唐第一美女诗人薛涛,你连她都不知道啊!”这家伙又借着酒劲儿耍笑起来。
   武元衡当然知道眼前的女子就是薛涛。
   在武元衡高贵的血液里,时时流动着征服的欲望。他已经征服了皇帝,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宰相;他也征服了属地的官民,治理蜀中卓有成效,达到了政通人和;然而,即便如此,他仍然渴望着征服。眼前的这个女人,让多少当红的诗人为之折腰,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事实上,没有一人真正征服了她。他们要的是她的香艳的胴体,而忽略了她高傲的灵魂。而我,能真正地征服她吗?
   武元衡不知道薛涛心里在想着什么,也许阅人多矣的美女诗人,会把自己当作又一个韦皋,或者又一个元稹,再来一个逢场作戏吧!如何知道她的心思呢?武元衡想到了诗。是的,在大唐,有什么事还能比作诗更风雅,送什么礼还能有赠诗更时尚呢?想到此,武元衡说话了:“久闻小姐芳名,也品读过小姐的大作。幸得相会,小姐肯即席赋诗一首,以纪今日之盛否?”薛涛略一沉吟,说道:“大人官高位重,且是闻名天下的大诗人。大人在此,小女子不敢造次。”
   “那好,”武元衡说,“本官不揣浅陋,先作一首,望小姐赏光赐玉,如此可好。”
   “大人请。”
   武元衡道一声“献丑了”,早有小二捧上笔墨,就着桌案,武大人一挥而就:
   月上重楼丝管秋,
   佳人夜唱古梁州。
   满堂谁是知音者,
   不惜千金与莫愁。
   薛涛轻吟一遍,知道武大人已然把她目为知己,她看一眼武元衡,原来武元衡正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她不禁心旌摇荡,一时不能自持。稍顷,薛涛步着武元衡的诗韵,相和一首:
   独守千年清夜秋,
   梦里几回到瀛州。
   坎坷半身何所寄,
   一朝梦醒扫忧愁。
  
   (五)
   在中国古代,皇族是皇籍,官员是士籍,普通民众是民籍,商人是商籍。等而下之的就是薛涛所在的乐籍。薛涛入了乐籍后,沦落风尘受了许多委屈,特别是被韦皋发配松州充当随营妓女的那一段日子,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薛涛连死的心都有了。她委曲求全地写了《十离诗》,得到了韦皋的原谅,从此,她也知道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不过是达官贵人们的玩偶而已,因此,她虽然仍然在人前笑容灿烂,仿佛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事实上,她人虽在,心已死,人前欢笑,人后垂泪,过的是行尸走肉的生活。
   薛涛接触到许多大唐才子,也与很多人谈过恋爱,比如诗人元稹、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等人,一个个名闻遐迩,天下多少女子梦寐以求能得到他们的片纸只字,如果能让他们一亲芳泽,多少红颜会感到虽死无憾。然而,曾经沧海的薛涛已经领教过了,这些大诗人一个个动辄诗行累累,而且信誓旦旦,但他们的感情仿佛大海的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得手,便不再珍惜,弃之如敝履。在薛涛的乐籍生涯里,已经伴过了三任西川节度使大人,他们来自遥远的长安,一到西川,席不暇暖,总是迫不及待地寻找大名鼎鼎的薛涛。后来的薛涛,即使在被大人压在身下的时候,她也能从容地构思诗句,或者以指练字……这时的薛美人,已经由纯情到滥情,最终变成了无情者。在她心目中,即便再换一百个西川节度使,也一样是色中饿鬼。
   但她错了,她这次遇到的是武元衡。武元衡当然知道西川有个名满天下的美女诗人,也有人多次要把薛涛引荐给他,但初来乍到而且身负使命的武元衡工作太忙,不愿相见,后来忙出了头绪,想见又找不出由头,所以也就一直没有相见。后来,武元衡索性这样想,人之相与是需要缘分的,如果有缘,一定能够相见而且相契,如果无缘,见了也没有感觉。而在薛涛的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武元衡反而越来越敬重,她开始注意武大人的行踪,收集武大人的诗作,期盼着相见的那一刻。
   在这个夜晚,他们终于见到了彼此,而且,双方几乎是一见钟情,两人当即和诗作赋,十分投机。他把她当成了知音,当成了红颜知已。在这个美妙的夜晚,武大人在宴会结束时,并没有抱得美人归,而是双方在依依不舍中道了别。回到家中的薛涛有一种从未有过的生命体验,她感到自己今天算是一个人了,自己受到了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获得新生的感觉。
   而武元衡回到行宫以后,竟无睡意,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芳草落花明月榭,
   朝云暮雨锦城春。
   莫愁红艳风前散,
   自有青蛾镜里人。
   是啊,只要有了薛涛,就不怕什么“红艳风前散”,完全是一旦拥有别无所求的口气了。
   武元衡天天想着薛涛,但他并没有召她前来,他心想,她现在还在乐籍,身份低贱,如何能与自己在情感层面沟通?即便切磋诗文,也多有不便。几天以后,武大人一纸令下,除掉薛涛的乐籍,“荣升”为平民。从此,薛涛时常出入他的幕府,在鱼水欢洽之暇,两人赋诗酬唱,诗作多多。武元衡用他生花妙笔,露骨地描写了他们的情爱:
   仙歌静转玉箫催,
   疑是流莺禁苑来。
   他日相思梦巫峡,
   莫教云雨晦阳台。
   在频繁的交往中,武元衡认识到薛涛绝非一般歌伎,实有为国效力之才,于是奏请朝廷,欲以薛涛为校书郎,但上报后没有回应。此举却让薛涛感动万分,因为一个宰相为一个曾为歌伎的女子上奏请官,在当时实属罕见。虽然薛涛最终没能当上校书郎,但此事成了当时的一段佳话。其后人们便称薛涛为“薛校书”,再后来,“校书”一词就成为了妓女的雅称了。
   武元衡在西川任职时间长达7年之久,政绩卓著,朝野称赞。当时,藩镇割据地方日益做大成了朝廷的心腹之患,为了解决这一重大问题,元和八年(公元813年)三月,武元衡被召回朝廷,继续担任宰相,并担当起对割据势力盘据的淮西和蔡州用兵的重任。正是这次用兵,引起了恒州王承宗和郓州李师道等割据势力的恐惧和愤怒,他们为了保住蔡州,决定刺杀主战派领袖武元衡。
   这样一来,武元衡的命运就要发生转折了。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谦谦君子,后来竟会喋血长安街头,被刺客残忍杀害,空留下日夜想念他的红颜知己薛洪度。
  
   (六)
   武元衡被召回京城以后,薛涛继续留在成都,但她与他诗歌唱和,鸿雁往来,一日不曾断绝。
   一天,薛涛作好了一首诗,自己反复吟诵,诗很好,但总觉得还有不甚满意处。到底是什么呢?她看来看去,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偌大的一张白纸,写一首小诗,颇不相称。她想把纸裁去一部分,不小心被锋利的小刀划破了手指,殷红的血沾到了纸上,恰似一朵娇艳的春花。这花朵配上那缠绵的诗句,相得益彰,原来略显苍白的小诗仿佛更能表情达意了。
   她非常高兴,从此,每次小诗写成,她都会把纸裁剪一番,做到大小合适。但总不能每次割破手指吧,于是她采来鸡冠花、荷花及其他许多不知名的花朵,将花瓣捣成泥再加清水,经反复实验,从花中得到染料,并加进一些胶质调匀,涂在纸上,一遍一遍地使颜色均匀涂抹。再以书夹湿纸,用吸水麻纸附贴色纸,再一张张叠压成摞,压平阴干。由此解决了外观不匀和一次制作多张色纸的问题。薛涛用自己设计的涂刷法,做出了小彩笺。为了变花样,还将小花瓣洒在小笺上,制成了红色的彩笺。薛涛使用的涂刷加工制作色纸的方法,与传统的浸渍方法相比,有省料、加工方便、生产成本低之特点,类似现代的涂布加工工艺。
   薛涛发明了非常有名的“薛涛笺”!
   薛涛笺有十种颜色: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残云。但她本人非常喜欢红色,每次送给武无衡的诗笺都是用红色的薛涛笺制成。为什么薛涛特别喜欢红色呢?一般来说,红色是快乐的颜色,它能使人喜悦和兴奋,更重要的是,红色表达了她对武元衡的思念之情。那红色的彩笺,那娟秀的字迹,那如火的诗情,让武元衡每每得之如宝,爱不释手。
   武元衡回朝之后,最让他头疼的当然是“藩镇问题”。原来,唐朝实行藩镇制度,藩镇节度使是地方上的最高军政长官,拥有“父死子继、自辟僚属、财政自治、掌控军队”等多种权力。各个藩镇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爆发战争,直接导致中央政权的弱化和地方政权的坐大。
   藩镇制度自古就有,设置的初衷是为抵御外敌。唐玄宗李隆基执政后,开始大规模设置节度使,使其集军权、政权、财权于一身,还可自己任命副手和幕僚。这样一来,节度使很容易培植亲信和自己的势力,最终不服管束对抗中央,“安史之乱”就是一个例子。
   奇怪的是,唐王朝在吸取“安史之乱”教训时,又钻进另一个死胡同:为抵御和牵制像安禄山这样的边防节度使叛乱,竟把藩镇制度扩展到内地。于是,在今河南﹑江苏﹑湖北这样的内陆地区,也出现了节度使﹑防御使等大小军镇割据势力。他们逐渐坐大,不服中央管制。德宗李适执政后试图削藩,但措施失当,反而引起节度使起兵叛乱,弄得他两次逃亡避难。后来朝廷勉强平定了叛乱,但再也无力控制藩镇势力了。德宗无奈,发布《罪己诏》,声明不再约束藩镇。
   德宗、顺宗之后的宪宗(李纯)皇帝态度却很强硬,上台第二年便拿藩镇开刀。他采取的办法不是下文件,也不是撤换地方长官,而是直接动武讨伐。宪宗皇帝为什么这么强硬?原来他身后站着武元衡--“老武”对待“坏藩镇”的方法是直接“动武”,在这方面他是有名的强硬派。
   早在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宪宗就在李吉甫、武元衡的建议下,派大将高崇文平定了西川节度副使刘辟的叛乱,这对藩镇有极大的震慑作用,节度使人人自危,纷纷要求脱离地方入朝做官。当时的镇海(浙江)节度使李锜,迫于形势于这年九月请求入朝。宪宗明知他不是真心入朝,但还是准了他的请求,并拜其为右仆射。这时的武元衡刚担任宰相8个多月,皇上已和他谈过话,让他当年10月去担任西川节度使。按说这时他本该在家准备行囊,不必来管李锜入朝不入朝的事情了。但他看出李锜本无归顺朝廷之心,就以国事为重,提醒皇上提防此人,必要时采取强制手段。果然,李锜又打来报告,说自己已经准备入朝,但突然病倒了,一时还不能进京。宪宗很生气:这个李锜怎么出尔反尔?于是他征求大臣意见,看咋办。大家意见不一致,有同意李锜延期入朝的,也有不同意的。武元衡认为,李锜这是戏弄朝廷,他必须按期入朝!他还说,这不是他入朝不入朝的问题,更是地方听从中央,还是中央听从地方的原则问题。宪宗赞同武元衡的意见,下诏敦促李锜马上入朝。李锜一看圣旨到,拖延入朝的阴谋破产了,干脆起兵反叛。武元衡向宪宗说,他反叛,就坚决镇压,没啥可说的!于是宪宗派兵征讨,只用一个月就除掉了盘踞浙西的李锜势力。宪宗连续除掉几个割据势力后,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中央财力有所增强,宪宗决心进一步削藩,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均赞成。

共 13747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我对薛涛及薛涛笺的的点滴了解仅限于从安意如的文字中读得。本文作者以深厚的功底、丰厚的底蕴、无尽的才情写尽了大唐才女曲折、凄婉的爱情。诗文穿插似眉心点痣,独到的见解似锦上着花,读罢,掩卷、低眉、沉思、品咂,仿佛穿越了两千年碧翠的古典时空,和那个秾丽凄清的女子同歌同泣、同喜同忧。作者把文学与历史天衣无缝的揉合在一起,不是一般的文字爱好者所能做到的。作者的功底非同一般,非我所及,权当拜读、学习了。感谢作者赐稿文润,问候作者、遥祝安好!推荐,佳文共赏!【编辑:泣泪成珠】【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18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泣泪成珠        2013-04-18 10:34:39
  很喜欢这样的文字,古典、清雅,直抵心底。
回复1 楼        文友:雨林        2013-04-18 18:59:08
  谢谢评论。
2 楼        文友:雨春        2013-04-18 16:03:31
  让人荡气回肠的小说,尽显作者的文学功底和驾驭文字的能力,问候作者,创作愉快!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回复2 楼        文友:雨林        2013-04-18 18:59:28
  感谢鼓励!
3 楼        文友:冰梅        2013-04-18 16:45:39
  厚重的小说,文笔细腻,值得一读。文学彰显历史,历史滋润文学。问好雨林。
自幼酷爱文学,笑看世间百态,广交天下朋友,共谱华丽辞章!
回复3 楼        文友:雨林        2013-04-18 19:00:02
  谢问好!祝春祺!!
4 楼        文友:雨春        2013-04-18 19:10:25
  恭喜佳作成精,心音因你而更精彩!祝你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5 楼        文友:刘柳琴        2013-04-18 19:32:01
  欣赏老师美文,感叹一代名妓的坎坷经历,哀一代才子宰相武元衡的不幸遭遇。赞叹老师不凡的才华,学习了。恭喜老师美文成精,心音因您而精彩。祝老师创作丰收,佳作不断!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5 楼        文友:雨林        2013-04-18 20:59:41
  谢谢评论。非常感谢。我会继续努力,习作会继续投到江山。
6 楼        文友:避雨        2013-05-07 10:43:42
  一路读来,对雨林老师的思想、学识、才情、文笔十分钦佩,甚有惊为天人之感。此文让我想起金庸的《袁崇焕评传》,二者都是旁征博引文采斐然更兼极强可读性的厚重之作!假如中国史书、传记都能这样写,中华文化之普及、传承当有望矣。图书业无名小卒诚惶诚恐向雨林老师致敬,期待能拜读您更多作品。
   另:闻香山居士有名作《琵琶行》,末句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今读《薛涛笺》,忽发奇想:白公垂泪固因触琵琶女之景,但是否也曾想到薛、武之故事呢?哈哈,小小疑问不足论也,庸人自扰罢了。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