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半世友缘(散文)

精品 【流年】半世友缘(散文)


作者:青蓝之梦 秀才,2093.0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40发表时间:2013-04-27 15:48:17


   成景云先生有一个小儿子,叫成纯光,当年14岁,高小毕业。父亲当年20岁,初中毕业。国难时期,学校停课,他们都只有呆在家里。当年父亲初来瑶山,环境生疏,人情不熟,在县城生活惯了,觉得在山区一切都不方便,整天闷闷不乐。而成纯光是一个在山区长大的孩子,习惯了这里的山水人情,青山绿水哺育着他,养成了天真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他见父亲闷闷不乐,于是满脸堆笑地对他说:“齐清哥,你有什么心事?我俩到外面玩去吧。”于是,每天吃了早饭,成纯光就带父亲去游山玩水,逗得他天天开心。成纯光带他游览了山中的月岩洞,看了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欣赏了大山之中的悬岩峭壁、高山飞瀑、奇花异草,还教会他采花采药。他真被大山的奇丽风光陶醉了。山区的自然之美培养了父亲的美感,陶冶了他的性情。父亲在成年后当了教师,还非常喜爱美术,恐怕与这一段山水情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那个国难当头的年代,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能够幸存下来已是万幸了,如果能遇上这么好的知音,隐居在青山绿水之境,并能陶醉在鸟语花香之中,还真是其乐无穷呀!这一段避难生活在父亲的一生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直到他退休后好多年,还一直想重返这种生活,可是却再也不能如愿了。可见,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啊!
   在那段避难的日子里父亲与成纯光在上午几乎是以游山水为主,他们饱赏了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得到了心旷神怡的美感享受。下午父亲为成纯光补习功课,为他日后考中学作准备。父亲为他补习了小学的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等科目,对他提出的问题,百问百答,讲得清清楚楚,让他透彻了解,熟记于心。因为父亲在祖父的商店里当了三年学徒,对珠算很熟练,他又教成纯光珠算,教会他加减乘除,他很感谢父亲,把父亲看成是自己的老师和兄弟。就这样,他们长期交往,成了莫逆之交。成纯光在中年当了会计师,恐怕与他当年在父亲那里学珠算不无关系,因为启蒙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父亲全家从1944年秋天躲进道县大瑶山洪塘营避难,前后历时一年多。在洪塘营的避难中,在父亲身上又发生了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幸亏成景云先生的侄儿成纯谱救了他,让他脱离了苦海,这段记忆至今仍让他刻骨铭心。
   那是1944年的12月,山区的气候变化快,气温低,很早就飞起了漫天大雪。洪塘营方圆几十里的山川都披上了银装。当时,有一部分流串的日寇要从道县去江华,鬼子要经过此地。成先生闻信赶紧安排祖父全家和村里的人都住进高山月岩洞去避难。他是保长,也是抗日积极分子,虽年近五旬,但老当益壮,带领青年民兵用鸟枪打击敌人。日寇在明处,他们在暗处,打得敌人抱头鼠串,不敢久留,只两天就逃之夭夭了。父亲在逃难途中,因在雪地里走了两天,受了风寒,左边的大腿红肿,渐渐肿得像水桶,疼痛不已。当时县医院也迁来此地,我父请医生出诊,服了几次西药,用黑软膏敷肿,但毫无效果。成先生看到他的痛苦,怪可怜的。于是对祖父说:“你儿腿上的肿毒可请我的侄儿成纯谱来治,他是草药医生,也许可以治好。”祖父赶急请成景云先生找来了草药医生成纯谱。
   第二天早饭后,成纯谱医生走进父亲住的房间。他那时30多岁,中等身材,一脸憨厚,为人朴实。祖父马上招待他喝酒饮茶,他却推辞,要马上为父亲治毒。他要父亲拉上裤腿,他仔细地端详,接着又用手掌在父亲的腿部来回揉搓,他用手在感受着父亲大腿的受伤部位及受伤程度,接着又认真地审视良久,满怀深情而又胸有成竹地对父亲说:“你不要着急,你的腿我包你治好!”当天,成医生用几种草药捣成浆,敷在父亲的腿上并包扎好。第二天下午,他又来为父亲换药,一连换了五天的药,肿也不消。成医生仍然不急不慌,他意识到这不是一个一敷就散的小毒,可能要久治久攻,甚至还要动手术。那时,祖父每天拿钱给他,成医生却不受,他很直爽地对祖父说:“你儿的腿毒看来不是几天的事,需要几个月才能治好。你不要天天拿钱,我把你儿的腿全治好了,你随便给点药费就行了。”从这以后,成医生天天不请自来,依时守时。他见草药敷毒不散,又开处方叫祖父买中药给父亲口服。服中药是为了让毒肿化脓,准备为父亲动手术。
   父亲从小胆小怕事,对动手术没有思想准备。成医生为父亲动手术是在成景云先生家里的堂屋里进行的。开始父亲有些害怕,成医生对他进行了心理安慰,他说:“我化一碗水让你喝了,保证你开刀不疼。”父亲对民间草医治跌打损伤早有所闻,他们治病开刀都要先化一碗水,用手在水上比划比划,念上几句咒语,然后喷一口水在病人的伤口上,再让你把剩下的水喝掉,这真是民间草医的一碗神水啊!父亲喝了成医生的一杯神水后,仰卧在长椅上,捋上裤腿,竟看着成医生在伤处尖刀进,尖刀出,却一点也不感到疼,这真是神效啊!尖刀割了腐肉,流出了大量的乌血,看者心里都在发麻。成医生对父亲说:“这乌血是败血,淤滞在伤口,尽在作怪,出了就好了。”成医生对病人特别细心而有耐心。把温暖送到了病人的心窝里。因为父亲的腿病很顽固,一次开刀没有治好,成医生对他一共开了四次刀。第四次开刀,伤口流了几碗脓水,腿肿全消了。但因腿缩筋,左腿竟比右腿短了两寸,不能平衡落地。父亲真的怕今后变成一个瘸子,成医生安慰他说:“这不要紧,我给你一些松筋草,你拿回家里炖猪脚吃几次,再坚持走路伸直,筋松了就好了。”父亲照他所说的去做,果然几天就好了。成医生为父亲治腿病,来来往往,送医送药,上门服务,先后达七个月之久,他的崇高医德和耐心服务精神让他终生难忘。更可贵的是,他这样耐心周到,并没有多收一分钱,在治好之前,连药费也不肯收。直到父亲完全康复之后,祖父才以感谢的方式送了他30元大洋,他三番五次推辞才勉强收了。
   成纯谱是父亲终生难忘的大恩人,但是后来却与父亲失去了联系。父亲经常思念他,但又找不到他。据说,他在文革期间,道县发生大屠杀的时候被造反派杀掉了,一个多么好的救死扶伤的医生啊,只因为他的家庭出身是地主,就惨遭杀害,这是文革的罪过啊!为了表达对成纯谱医生的怀念,父亲曾写了一首词,抒发了他的感恩之心——
   避难深山遇大雪,腿发恶疮,肿疼非常烈。纯谱艺高情感热,细心医治七个月。服药开刀除浓血,全部康复,纯谱才心悦。时过境迁音信绝,刻骨铭心怀医德。(《蝶恋花。怀念名医成纯谱》)
   在父亲的一生中,1944年秋到1945年秋是他刻骨铭心的一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父亲随祖父等一家人为“躲日本”而避难深山,与成景云“国难”促成了人心凝聚,民族团结,友情纯洁,患难之中见真情。父亲与成家的两代情谊是在“国难”之中凝结并巩固的。在“国难”时期,人们失去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就更会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全力对外。许多人因“国难”而成为终生的刎颈之交,这也许是历史给我们的深思。1945年9月,日寇投降了,国家暂时安定了,父亲与祖父全家从道县瑶山洪塘营搬回了县城。但祖父的商店已经被炸毁。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搬回县城,祖父又开始重新创业,全家与成景云一家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4.五十五年音信断,天各一方相见难
   1945年秋天,祖父在道县与人合伙开南杂店,因他有制糕饼的手艺,别人利用他这个特长当做事老板。这时湖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由永州迁来道县,向全地区七个县招生,父亲通过复习初中课程,考入七师。这时候,成纯光也到了县城读初中,初中毕业后,又考入濂溪高中。父亲在1948年上期由七师毕业,毕业后从1948年下期到1950年上期,在道县当小学教师。从1945年到1950年,父亲与成纯光都同在一个县城,两人的学习、工作都很忙,但在假日里经常相逢相聚,互诉衷肠。祖父也对成纯光特别好,将他当亲侄子看待,他也很感谢祖父对他的关怀。
   1950年暑假,父母从道县回到了衡南故乡,这时候,成纯光已在濂溪高中毕业回老家洪塘营去了。平时,成纯光在父亲家里玩的时候,得知父亲的祖籍地是衡阳东乡冠子街(当时衡阳、衡南是一个县,后来他误记为衡东县),但不知具体地址。当时,父亲离开道县时,心中也是一片茫然,因为他毕竟离开家乡20多年了,家乡的具体地址他也不清楚,离开道县,踏入故土,他的人生走入了迷雾。
   从1950年起父亲与成纯光中断了联系,这是因为一、父亲离开道县时无法把家庭具体地址告诉成纯光,他也没办法与父亲联系;二、成纯光在高中毕业后也离开了家乡,究竟去了何处,父亲也不得而知。由于双方都不知道对方地址,不能通信,从1950年到2005年的55年间,音信隔断。但彼此之间仍在互相思念,互相牵挂。有时候想起往事,只有把思念写在纸上,留在心中,对天发出阵阵长叹。父亲曾写了一首思念好友成纯光的词:
   日寇入侵逃没路,君父来邀,避难全家去。招待热情长食住,三餐整月如同户。友爱相亲无嫉妒,伴我游玩,苦日安闲度。别后思君难记数,佳音频寄知何处?
   父亲与好友成纯光分离后半个世纪不得相见,可以说是一种历史和时代的悲剧。从1950年解放初期到20世纪末,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政治运动风起云涌,人心惶惶,人人自危,那时候父亲在文化革命中也受到迫害,被打成“右派”,即使是同单位的好友,也人心隔膜,不敢往来。而成纯光与父亲天各一方,也不知他的情况与地址,因此只有把思念记在心中。在改革开放以后,父亲不久就退休了,他隐居在乡间又处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父亲无法找到好友成纯光,成纯光也无法找到父亲,父亲原以为此生再也见不到成纯光了,却万万没有料到成纯光利用一个机会和线索找到了父亲,让梦想变成了现实。父亲在82岁高龄与76岁的成纯光在相隔55年后再度相见,重叙旧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间奇缘。他们相见的情景又如何呢?
   5.五十五年重相见,人间沧桑话万千
   2005年8月25日上午,父亲的电话铃声响过不停,他拿起话筒,轻轻地问:“哪一位?”“我是纯光,齐青哥,你好!我们55年没见面了,好想念你啊,我明天下午来你家看你。”父亲喜出望外:“太好了,太好了,欢迎,非常欢迎!来几位?”“我与老伴,还有一个开车的。”从电话里得知,成纯光是开私家车来专程看父亲的。他说那位开车的也许就是第一次开车来找父亲的彭章才吧,父亲接到通知,马上叫弟弟作准备,盛情招待远方来的贵客。
   2005年8月26日下午4时,成纯光先生偕夫人彭仁秀和司机彭章才三人缓缓步行来到了父亲住的小村,他赶忙出门去迎接。他很惊讶,他们为什么步行来呀?原来他们是开一辆私家车来的,他们准备把车开进来。但是村里的马路太烂,车子开到前面一公里的地方无法前进了,只好停在那里,步行了。父亲见到老友,走上前,双手紧紧地握住成纯光的手,半天说不出话来。两友多年不见了,相见竟不相识,双方的外貌都完全变了。出现在父亲眼前的成纯光,已经是一个70多岁的老翁了,但他的身材高大,头发花白,面无皱纹,精神矍铄。虽年过古稀,犹如壮年。父亲久久地注视着他,他也久久地凝视着父亲,他们默默对视了两分钟,忽然两人都开口大笑起来:“想不到我俩相隔了55年之后还能见面,这不是在做梦吧。”“我们能久别重逢,真是三生有幸啊!”父亲将贵客迎进客厅,端出茶点,招待客人。这时成纯光却叫司机提上一个大包,内装糕点茶叶共六大盒,赠给父亲作见面礼。接着,成纯光又从口袋里拿出1000元现金塞给父亲作礼金,父亲再三推辞不受,他却说:“这是我特意感谢你的,你的父亲和你两代都是我的恩师加亲人,当年没有你们父子相助,我哪有今天啊!这点薄礼不及你们给我的百分之一。这点小礼你必须接受,只是太轻太薄,不成敬意,请原谅。”父亲却说:“这话怎讲?我是无功不受禄,白受人之礼,我心不安啊!”成纯光说:“齐青哥,我们半个多世纪的情谊能用这点薄礼表达得了吗?我们坐下好好聊聊吧。”成纯光用手轻轻地按着父亲的肩膀,父亲感觉到他手里藏着巨大的热情和温暖,见他眼里射出真挚的亲切的目光,胸中似有说不完的万语千言。他们互敬茶水,互诉衷肠,席间洋溢着浓浓的友情。这时,侄儿罗召龙走了进来,他在读高三了,恰好暑假在家。他喜欢画画,准备报考美院。父亲把孙子召龙介绍给成纯光夫妇,召龙叫他们“爷爷”“奶奶”,成心里像灌了蜜,又高兴地拿出400元赠给了罗召龙,召龙不肯受,成又鼓励地对他说:“好好读书,考上大学,我再来贺喜!”召龙回答:“谢谢爷爷奶奶!”
   席间,成纯光满怀深情地说:“我们的情谊是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就结下了,是世纪之交,刎颈之交,牢不可破啊。我们相交于‘国难’,重逢于国泰,从相交到重逢,中间又相隔了55年,人间沧桑变化真是太大了,我们由当年的青年学生变成了今天的白头老翁。人生易老天难老啊。我这次重回道县去看望了两个姐姐,姐姐都是八十老妪了,好不容易活到了今天。我今天特意来看望你,你是我的亲哥哥啊!”说完,成纯光又走到父亲身边,紧紧地与他拥抱。父亲激动不已,眼含热泪对成纯光吐露心声:“纯光,你是一个忠诚大义之人,你的全家都是我全家的大恩人。如果当年国难时期我们全家不去你家避难,早已家破人亡,你们家个个都是好人,你们对我家恩深似海,胜过亲人啦。”他们谈着知心话儿,时已近黄昏,成纯光又叫内侄彭章才,抓紧时间为他们拍照留念。拍完照,他们共进晚餐,为55年久别重逢而干杯,互相祝福,气氛热烈。饭后,已是晚霞满天,父亲留成纯光等三人住宿,但是他们坚辞而别。因为他们的车子还停在路上,他们要赶回深圳。父亲为他们送行,又送给他们一些鸡蛋、花生等土产。成纯光一行满怀喜悦地走了。2005年中秋节前,成纯光又从深圳给父亲寄来了三盒月饼和茶叶以及洗好的彩色照片。父亲回赠了他一副对联,一首诗,两幅画,以诗联书画代表了他对好友的一片真诚。其中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

共 12688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曲真诚纯美的友谊的颂歌,文章记叙了罗齐青、成纯光两位老人在分别半个多世纪之后重叙旧谊的始末,作者由陌生人至偏僻小村寻找年过八旬的老教师罗齐青入笔,追叙了罗齐青、成纯光两个老人在年青时代缔结的深厚友谊。因着上辈的世交,因着“国难”时的互助,使得这份友谊至美至纯,尽管跨越了半个多世纪未能相见,却丝毫改变不了友谊的真挚。寻找的艰辛,相见的欢喜都印证了这份友谊的刻骨铭心。文章展现的这个真实的故事让人十分感动,这不掺杂私欲功利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谊让人艳羡,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友情淡薄、人心隔膜的今天,这份情谊弥足珍贵。推荐赏阅,让我们从两位老人历经数十年风雨依然不改的深情厚谊中汲取美的感悟,来净化我们蒙垢的灵魂。【编辑:风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428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3-04-27 15:55:00
  读着作者书写的这段令人感佩的友谊,耳边仿佛在回响着那首名曲——《友谊地久天长》,读罢良久,依然余音袅袅。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1 楼        文友:青蓝之梦        2013-05-02 11:54:18
  谢谢编辑点评,问好!辛苦了!
2 楼        文友:青蓝之梦        2013-04-27 17:07:22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在国难当头的年月,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至真至纯,友情不参杂任何物质的功利,这种情感如醇香的老酒,蕴藏得愈久,越香,越醇。本文的两个主人公半个多世纪的友情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但是,现在的物质生活好了,社会发展了,安宁了,为什么人与人的感情反而比穷困时期更冷漠了呢?社会在进步,难道精神文明和人情却倒退了?这是为什么?对于这个社会的世态人情你怎么看?不值得深思么?
退休教师,民间诗人, 作协会员,热爱生活, 关注现实,重在人格。
3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04-28 06:58:0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回复3 楼        文友:青蓝之梦        2013-05-02 11:54:38
  谢谢编辑点评,问好!辛苦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