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静宁札记(散文)

精品 【江南】静宁札记(散文)


作者:马步升 童生,67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58发表时间:2013-05-29 23:08:38

那天,采风团从野外回到县城时,日已黄昏。雨还在下,对于向来缺雨的静宁人,每一场雨,无论在什么季节,什么情形下光临,都是喜雨,一场雨就是一个节日。在雨中奔波了一天,脚上沾满了泥泞,主人兴致勃勃,客人兴致勃勃,“物质”过后,来点精神的,笔墨纸砚摆上来,书法笔会隆重开始。而我却心不在此,我要去街上走走,独自看看静宁的变化到底在哪里,看得见的变化,差不多都看了,看不见的变化究竟在哪里?
   说起来,我对静宁的认识过程,也算得上漫长了,不过,先前的所有认识,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我想深入地了解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人。
   正好距今三十年,我刚毕业参加工作,在那个冬天,我去兰州出差,路过静宁县城停车吃饭,饭馆没有什么可吃的,我与领导,还有司机各要了一碗炒面。饭刚上桌,立即围上来几个乞丐,不是老人小孩,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这令我震撼,我学的是历史专业,乞丐似乎只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怎么能与现实挂钩呢,再说,改革开放都好几年了呀。而乞讨者竟然是大小伙子。我们老家那块儿,算起来也是贫困地区,但只是缺钱,缺粮的概念,只是主粮小麦不够吃,粗粮搭配的分量大了,就算缺粮了。小时候,每年青黄不接时,总有一拨拨的乞丐来到村里。都是远方来的,每家的大人都指挥自家小孩,在院前树下支起木凳,请他们坐下,端上水和食物,临走,还要给他们拿上干粮。我们不把这些人叫乞丐或叫花子,叫出门人。这是对乞讨者尊严的曲意维护。遇到缺粮年份,我们也不能放开肚皮吃,把食物给外人吃了,心里有些不忿,每当此时,大人便会语重心长地教训我们:谁都有个不紧凑呢,出门人,难!
   而当下我是真正的出门人,在山路上摇晃了大半天,十九岁的小伙子,正是能吃的年龄,要是老弱妇幼,我会毫不犹豫把这碗饭让出去,而他们却是能给自己挣饭吃的小伙子啊。当时,我以站着说话腰不疼的心理以为,要是我,哪怕饿死,也不会伸手向人要饭吃的。领导只吃了几口,便把那碗炒面让给了一个身体瘦弱的小伙子。我好像在做一件不名誉的事情,在众目睽睽下,我实在难以从容吃饭,只好撂下碗离开。我们在街边买上烧鸡、烙饼,继续赶路了。上山后,举目远望,山川大地像是被火烧过一样,一派铅灰色,见到的人,男人,女人,老人,年轻人,头脸和衣服,都像是刚从灰烬里滚爬出来的。路边塄坎下,有一只只眼睛似的小土洞,洞口搁着一只塑料桶,听见有车过来,洞内便伸出一只手来,举着鸡、鸡蛋,或是土豆之类,间或有车停下来,司机将油箱里的汽油匀入塑料桶,拿走货物。那时候的各类汽车都是公车,农民用农产品换取汽油,然后倒手换钱或别的产品。
   这便是我对静宁的第一印象。
   此后十几年的岁月里,我在陇东的庆阳工作,少不了去兰州出差,除了大雪封路时节,可以乘飞机外,大多是乘坐汽车,而静宁是去兰州的必经之地。我是一个乘车从无睡觉习惯的人,又习惯一路瞭望,这便给了我走马观花的方便。在我的眼中,静宁在变化,街上的商铺渐渐多了,人们的衣着渐渐新鲜了,“出门人”难得一见了,山上也有了草木。直到2011年的初夏,随“全国著名作家走平凉”活动,第一次真正深入静宁的农户。此行,让我感动。为遍地绿色感动,为农户生活状况的普遍改善感动,为静宁农民的自信从容而感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话说了几千年,看起来很深奥,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常识。只是人们往往习惯于仰望深不可测的天空,忘记了低头面对显而易见的常识,当受到常识的惩罚后才恍然惊觉,常识对于生命而言,无论何时何地,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在一个不算短的时间内,面对苍天大地,静宁人怀着改变生存环境的真诚和决心,也擂响了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战鼓。静宁人是舍得吃苦也吃得了苦的,搬山头,填沟壑,一年四季,夜以继日,多少年过去,回头一看,被征服的是征服者,自然非但没有被征服,人反而被自然死死地困住了。山上寸草不生,田地里十种九不收,仓中无粮,身上无衣,所谓尊严,在静宁人那里,变成了一种奢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去粗取精,还是出在对常识的轻视上面。每个人都知道:人人都爱端顺气碗。人如此,老天爷何尝不如此。顺应老天爷,摸准了老天爷的脾气,老天爷才会心甘情愿赐福于人,并服务于人,逆天而行,必受天谴。有时候,人的观念的改变就像四季更替那样,并不需要多少处心积虑。静宁人从来都有栽植果树的传统,但只限于在房前屋后,农田里是要“以粮为纲”的。某一天,一位农民将苹果苗移栽在自家农田里,几年后,挂果了,效益显著。切实的利益胜过任何大道理,乡邻起而效仿,几年间,渐成规模。率先做出改变的人们,自己的生活状况也率先得到改变,山川的颜色变了,衣食住行,一切都得到了改变,政府部门瞅准时机,因地制宜,大力推行,静宁的面貌因此得到了整体改观。有人说,一只苹果带给了静宁人尊严。确实如此,在我生活的范围里,静宁苹果不仅是优质苹果的代称,也是优质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说来也颇有戏剧意味,祖祖辈辈,静宁人常为干旱所苦,在一场雨即可决定一茬庄稼生死荣枯的关节点上,人们宁愿放弃自己的尊严,只求老天爷恩赐一场应急的雨水。而这几年,静宁的气候似乎变了,雨水渐渐多了。去年我在静宁两天,都是在雨中度过的,今年刚进县城时,静宁上空已经雨意浓重,当夜便雨水淅沥,飘飘洒洒,两夜一天。对于静宁人来说,评价老天爷的是非功过,首要条款,便是每年能给大地上洒下多少雨水。我的经历具有极大的或然性,毕竟我只是匆匆过客,也许是赶巧了两场雨,而气象监测却是用数据说话的:近几年,静宁年增降雨量5到10毫米。加上植被对雨水的存储,蒸发量的减少,综合效益应是很可观的。而这一切,竟然得益于遍布静宁大地的80万亩苹果林。
   雨停了,书法笔会正值高潮。主人再三邀请我也来几笔,我再三婉拒,我不习惯当众写字。当时,如果推辞不过,我只想写一个用地名集起来的联语赠给主人,即:
   德顺成纪;
   陇干静宁。
   这是静宁曾有的和现用的四个地名。成纪是静宁最早的地名之一,汉成纪便在如今县境的治平乡,取义于人文始祖伏羲降生于此,开辟人文纪元,所谓“继天立极三皇首,开物成务百圣先。”我将成纪嵌入联语,除了地名本义外,“纪”为“纲纪”,与德顺相配,则为德顺乃成纪。德顺军为宋代管辖静宁一带的军政合一设施。陇干,宋之德顺军陇干县。干,旁边,树干,陇山之旁,陇的主干。因德顺而开纪元,因成纪而德顺,也因此,陇干静宁。
   我不知道这样概括静宁的古往今来是否合适,但,古人为地取名,确实从不率尔操觚,而历代静宁人确实是配得上不同时期不同的静宁名称的。成纪,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李广、李白、大唐李氏皇朝的帝王,都以他们的祖籍或郡望是成纪为荣。到了宋代,在山河板荡,皇朝分崩,生灵涂炭时,驻守陇干的中下层军士顺德而起,撑起陇蜀河山八十年,使得南宋朝廷得以立足江南,捍卫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成果。青溪岭之战,和尚原之战,饶风关之战,仙人关之战,还有刘家圈、剡家湾、腊家城之战,以及德顺军之战、扶风之战,凤翔百通坊之战、凤州黄牛坡之战,原州之战,大散关之战,等等,在这些战役中,吴玠吴璘兄弟率领忠于宋朝的关陇健儿,无不是以一当十,打出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有功于国家与人民者,则得永生。吴玠“御下严而有恩,视卒之休戚如己,而同其甘苦,故人乐为之用”;吴璘病逝时,“军民号哭失声,至于罢市”。吴玠吴璘,先后被朝廷追封王号。《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中有“渡江后名将皆西北人”条目,列入其中的静宁籍名将有曲端、吴玠、吴璘、郭浩、刘錡,而在南宋朝廷评定的抗金十三处战功中,静宁籍将领独得五席。我曾经去浙江湖州德清县新市镇考察,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赫然位居这座江南名镇中心地带,这便是刘王庙,供奉的是刘錡,是为了纪念刘錡在此大败南下金兵的,九百多年了,沧海桑田,世事更替,人们对这位抗金英雄却一直敬礼如仪。时光进入民国时代,静宁这个“陇口要地”又一次为世人瞩目,长征过来的红军前后五次经过静宁,毛泽东在界石铺筹划了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的会师。而几年后,在抗战的重要关口,民国名流、一代书法巨匠于右任来到静宁。他是陕西人,母亲是静宁人,他是来拜访舅家的。人们喜爱他的书法,他便一连挥毫两天,遍赠乡亲,成为中国现代书法史上的一段佳话。
   杰出人士给一个地方带来了声誉,而一个地方的魂魄,却是由一代代生存于斯的民众铸就的。于静宁而言,成纪是开创,是立纲作则,德顺则是顺天应时维德之行,平静安宁,既是仁人志士所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老百姓一切福分的根本保障。看看遍地绿色,看看家家户户宽敞的住房,看看几成普及之势的小汽车,看看喜气洋洋的人们,“静宁”二字,便是对和谐社会的最好诠释。

共 35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静宁,听来给人清幽美好的感觉。作者以情执笔,将静宁的由来和历史渊源详尽铺展。曾经的静宁,僻静落后,民不聊生。而今的静宁,自信从容,街道繁华,人民生活富裕。困为苦难,我们会想到改变,而勤劳勇敢的静宁人,怀着毅然的真诚和决心,征服自然,创造历史。现在的静宁人丰衣足食,过着美好和谐的新生活,“静宁”二字,确是对和谐社会的最好诠释。文章语言简洁朴实,叙述详尽,情感自然流露于字里行间,勾勒出一个令人无限神往的静宁。美文拜读,荐阅!【编辑:简希】【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53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简希        2013-05-29 23:09:56
  感谢赐稿江南,祝创作愉快!
简希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