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流年】硌牙的沙子(短篇小说)

精品 【流年】硌牙的沙子(短篇小说)


作者:秦岭 举人,315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48发表时间:2013-06-02 13:21:28

真的不能嚼,嚼就“嘎崩”一声响。硌牙的是沙子。沙子可是越来越硌牙了。
   教师们喝水的时候,越喝到最后越谨小慎微,甚至到了提心吊胆的地步。剩到最后一指浅的水时,就能见到杯底的细沙,被杯中用泉水做的开水淘洗得原形毕露,一粒儿挨着一粒儿,像细密的稠泥,夹带着一股黏而涩的腥味儿。此时教师们不得不嘬着嘴,不是喝,而是吮,或者叫吸,像八年没见过肉的傻小子贪婪地吸食骨头里的髓液。在食堂吃饭时就更尴尬,清淡的饭菜本来吊不起胃口,都习惯了闭着眼囫囵吞咽,冷不丁,牙就被沙子硌得生疼,仿佛防不胜防地遭到突袭,疼得疵牙裂嘴,眼斜眉倒,斯文扫地。待吃到碗底儿,天哎!残留的沙子比杯子中的沙子至少要多出三成。尖山中学的穷教师和山民一样,都是渴死鬼转生的,谁也舍不得连水带沙子一股脑儿倒掉,必须得榨油似的把蕴藏在沙子里的最后一个水分子榨进嘴里。那岂止是一个水分子,那分明是尖山中学全体同学的汗水啊!心,比牙更疼。
   水,是同学们使出吃奶的力气,从麻子沟的麻子泉里拉回来的。
   他……他他他……他妈的这鬼天气啊!要骂就骂天气,除了骂狗日的天气还能骂谁呢?教师们尽管大都是农民出身,但毕竟干的是教书育人的营生,有些还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平时很少把脏话带在嘴边的,但是硌了牙就憋不住了。骂是一种无奈的声讨和本能的泄愤,为自己,也为自己的学生。
   追根溯源,教师们对天气的诅咒似乎是站得住脚的。十年九旱,水像油一样珍贵,可不得诅咒天气。整个尖山人吃的是十里外麻子沟里麻子泉里的水。说是泉,其实比土坑大不了多少。一条比蚯蚓粗不了多少的小溪,从麻子沟的石缝、草丛中支离破碎地蜿蜒而下,在这个低洼处就汇积成了麻子泉。溢满了,又化作一条窄细的蚯蚓,鬼鬼祟祟地向沟底摸去,最后湮没在乱石丛里——其实麻子泉很少有溢满的时候,尖山村几百口人吃的就是这眼泉,乡政府的干部吃的也是这眼泉,尖山中学的教师们当然吃的更是这眼泉了。每天,盘山公路上挑水的、抬水的、背水的、驮水的络绎不绝,麻子泉像个生了多胎的母猫,饥渴的猫崽们一拥而上,母猫就难得有喘息的机会。
   麻子泉太小,麻子泉照映不出山里人全部生活的原色和境况,甚至容纳不了天上的一丝云彩和几粒星斗的倒影,但却能泾渭分明地折射出尘世间的高贵与卑贱。譬如人家乡政府就是牛气,花钱雇佣村民的拖拉机拉水,而且还是在晚上。晚上人少水多,不用排队,拉上就走。同样的乡属单位,尖山中学拉水只能用破旧的架子车,车上固定着一个农业社时废弃了的铁皮氨水桶。一周拉两次,拉水的全是学生,从初一到初三三个班分成若干拉水小组,无论男生女生,轮流上阵。所以尖山中学的水车在山道上爬行起来像一组悲壮的风景,颇为惹眼:前面十几个学生拉纤似的拽着四根粗麻绳,后面五、六个学生趴着腰使劲往前推。毕竟是乳臭未干的少男少女,吃奶的劲用足了也不及成年人的三成,一个个憋得青筋暴胀,气喘吁吁,脑袋勾得没了影儿,大大小小的瘦屁股,绷得紧,愤怒地朝天蹶着。站在山梁上老远望去,那车,那人,那麻绳,浑然一体,像是一个破了网的病蜘蛛在无助地蹒跚。
   “嘎崩。”喝着硌牙的泉水,吃着硌牙的饭菜,教师们满脸的苦相就像紧巴巴的生硬的核桃皮,没个好脸色。但是面对来自周围几十里村寨的学生娃,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渴求科学文化的纯真无邪的眼睛,面对一张张黝黑而真诚的脸,核桃皮就立马松弛了下来,像是畜满了水的亲和、柔软的葡萄皮,而且要把内心最真诚的笑脸写在这葡萄皮上,这就使葡萄皮无端地生动和透亮起来。硌牙事小,教育教学工作可是大事,学生娃们爬坡钻沟到这全乡最高学府来深造,说啥也是让教师们长精神的事。置身学生当中,教师们就被一股暖流烘烤得如在云里雾里,莫名地感到一种神圣和自豪。
   学生就像是止痛膏,竟使教师们硌牙的伤痛一时有些健忘。
   教师们一直有一种期待,期待下一场透雨,就可以喝到不硌牙的雨水了。记得去年刚入伏,老天爷曾公鸡下蛋似的奇迹般地下了一场雨。刚冒雨点儿,师生们就沸腾了,争先恐后地跑出教室,仰面朝天,让雨水滴答滴答地敲落在衣服上、皮肤上、头发上、鼻尖上。每个人的嘴都张得很大,舌尖上能感觉到雨水调皮的抚摸、迷人的清香和冰凉的滋润。突然,教师们如梦初醒似的,赶紧返回宿舍,拿出锅碗瓢盆,搁在屋檐下接雨水。雨水连同屋檐上沉积半年的腐叶、草屑和灰尘,像稀粥烂汤似的很快灌满了所有的器具,但是谁也不敢把这些稀粥烂汤倒掉,惟恐喜怒无常的老天爷就此罢了手。后来雨越下越猛,屋檐水也越来越透亮清澈,大家这才赶紧把稀粥烂汤泼掉,重新把器具刷洗干净,稳稳当当地搁在屋檐下面。那天的屋檐水可真叫好哇!屋檐水带着漂亮的呼啸,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儿,更像欢快地奏鸣着悦耳的锅碗瓢盆交响曲。满了,全满了!清凌凌的水波温柔地荡漾着,能照得见人影儿。用指头蘸一下,含在嘴里,甜!香!爽!真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水啊,好得连语文老师都没法形容,学生作文里恐怕也找不出这种美妙的感觉。整整半个月,教师们吃的都是用雨水做的饭菜,喝的都是用雨水烧的开水。
   这种不硌牙的水,实在太稀罕。稀罕之物,往往是经不起期待的,期待等于妄想。下不下雨在于天,日子到了这份上,谁敢信天?
   日头尽管已经斜过去了,但放下来的火仍然烤得厉害。没有风。风被烤化在炽热的空气中了。课间时分,校长孙留根戴了顶破草帽,攥了把锄头,给学校的菜园里锄草。知了慵懒的叫声,被热浪传递过来,使校长锄草的情绪有些烦躁。
   有个瘦弱的小人影,像土行孙一样从他眼前冒出来,说,孙校长,我给你说个事儿。
   孙留根一看,是来自狗窝山村的初一班学生杨金坨。孙留根被这个十二岁的娃娃郑重其是的神情弄得有些好笑,就说,啥事儿?不找你的班主任,偏偏得找我?
   杨金坨诡秘地说,我说的可是大事儿呢。
   孙留根扑哧一声乐了,说,是萨达姆被抓住了呢还是美国又摊上911了?
   杨金坨显然被伤了自尊,委屈地回身就走,临走还忿忿地嘀咕了一句:活该吃沙子喝沙子,硌死才好呢!
   这句话尽管小得像是病苍蝇的翅膀下拍出来的,孙留根校长还是听见了。这话出自学生之口,像刀子一样深深地扎进了他的软肋。他大喝了一声,好你个兔崽子,回来!
   杨金坨见大事不好,本来想撒腿跑掉的。也许一瞬间考虑到面对的是校长而不是乡长。平时,偷吃点乡政府院子的苹果还可以溜之大吉,乡上干部没办法。而在学校,自己只不过是校长这个如来佛手中的孙猴子,无论如何是跳不出手心的,就倏然钉住了脚根,惯性使他的瘦身板大幅度地晃了几晃,才怯怯地转过身来。脸色有些发灰,如果不是因为脸早已被日头晒成了黑底子,大概早就煞白了。满头的乱发像墙头的蒿草,两只耳朵深埋在蒿草里,像两只胆怯的老鼠。
   孙留根铁着脸,说,下一节课,你兔崽子别上了,在墙根罚站一节课再说。
   杨金坨却脑袋一歪,大嘴一咧啜泣起来,眼泪把腮帮上的尘土冲刷出了两条白道,哽咽着说,孙校长,下一节课是数学课,您放我一马吧。我已经有两节数学课没有上了,再不上,就跟不上了。
   孙留根说,两节课没上?那两节课你干啥去了?
   杨金坨说,那两节课,我跑到上窑村表姑家借钱去了,主要是借钱交乡上的提留款。
   孙留根的心里咯噔了一下,但他还是不想把泼出去的水收回去,就故意虎着脸说,你家都穷成这样了,你还有心思给我汇报萨达姆、911啊?还诅咒我们老师让沙子硌死啊?你兔崽子年纪轻轻的,心够黑的。
   杨金坨说,孙校长,我要说的是,沙子……沙子……其实是同学们塞……塞……进水桶里的。
   孙留根怔了一下,眼前仿佛有火光掠过,瞬间烧坏了听觉系统。他火烧火燎地催促,你再说一遍,你刚才怎么说的,你说了啥?
   杨金坨说,是同学们故意塞进水桶里的。
   孙留根的脸色一下变得铁青,锄头咣当一声滑落在地。他像突然遭到雷击似的定了半晌,才像还了魂似的,弯腰拎起锄头,朝杨金坨招了一下手,说,来,来来来!去我办公室,详细说说,详细说说。
   回到办公室,孙留根扯过一条木凳,说,坐吧!慢慢说。
   杨金坨受到如此高规格的礼遇,有点受宠若惊,当然不敢落坐,立正在那里,说,从初一班到初三班一百多号同学,男生,女生,都干了。
   孙留根问,干了多长时间了?
   杨金坨说,具体我说不上来,因为我今年刚从狗窝山村小学考到尖山来,听初三的大哥们讲,这个传统,已经继承好多年了。
   孙留根其实啥都明白了,如果再追问学生塞沙子的原因,显然有些多余,也没这个必要。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学生是在报复。这是一种有组织、有预谋、有计划的疯狂报复。
   记不得从哪年开始,县上要求乡财政包干,乡属各学校的事业费统统由乡财政解决,但是尖山乡连一家像模像样的乡镇企业都没有,为了解决钱袋子的问题,只好向全乡几十个村子乱伸手了。用甄乡长的话说,就是乡属单位近千口子吃财政饭的,要过日子啊!于是,连学校的教师、卫生院的医生护士也都动员到征收税费第一线了。教师们一开始怨声载道,认为跟乡干部们一起走村入户吆五喝六,有辱师道尊严,所以只是在农户院外观望,不愿进去丢人现眼,后来才悲哀地发现,这种观念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由于教师们征收税费不力,当月的工资就被乡上扣得只剩下基本的生活费了。这种痛,是剜肉一样的痛。教师们后来就放下了知识分子骨子里所有的清高和脸面,积极地配合乡干部朝农户下手了。教师们干这营生不同于乡干部,不像乡干部那样对待农户花样多多,软出取土,硬出打墙,而教师都是直肠子,软出更软,硬出碰硬,少不了被钉子户迎面啐一口两口。带英语的毕老师在强征一家农户的公路建设费和文化站建设费时,还挨了一记老拳,这一拳当即使毕老师的左脸颊形成了一个青色的肿块。打这一拳的不是农户,而是农户家的小主人——尖山中学初三班三好生、英语科代表高红军。
   高红军多才多艺,会用笛子吹奏《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许多好听的老电影插曲。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老电影插曲吹起来才带劲,而新的电影插曲像是脱了肛,既提不起底气,也没有后劲,实在吹不来。因为那一拳,高红军理所当然被开除了,卷起铺盖进了打工的行列。校务会上研究开除高红军的事情时,大家一致举手表决同意,但是毕老师却风风火火地闯进来,惋惜地说,别开除他了,他是个三好生啊!考镇上的高中希望很大,是个考大学的苗子呢。
   毕老师说这话的时候,大家的目光都停留在了他的左脸上。那里,青色的肿块滑稽地趴着,像一只冬眠的青蛙,把他的左眼睛挤占成了一条窄细的缝儿。缝儿弯弯,像块剪下来的指甲,不适宜地镶嵌在那里。
   孙留根说,难道……你的打就白挨了?
   毕老师说,挨了打,我反而想通了。谁让咱们侵犯人家的利益呢。
   孙留根的头就重重地勾下去,勾了一会儿又不勾了,硬了脖子,说,还是执行决定吧,如果不杀一儆百,尖山中学的教师们恐怕都得挨打。
   是啊!恐怕都得挨打。大家说。
   高红军还是灰头鼠脸地离开了学校。看见的学生说,高红军为了顾面子,是利用星期天离开的。星期天只有离家比较远的少数师生才无奈地逗留在学校里。选择星期天就是为了尽量少和熟人熟脸闪面。他走得很悲壮,背着破烂的铺盖卷儿,左肩挎着鼓鼓的书包,斜插着一杆七孔短笛,右肩挎着干瘪的馍袋和煤油炉子。他先是在学校宿舍、操场、教室周围绕了一圈,在凝结着他的智慧和汗水的黑板报前停留了一会儿,最后默默地到毕老师门前,立定,深深地鞠了一个躬,泪水吧嗒嗒的,当场打湿了鞋面。高红军的嘴唇颤抖着,轻轻地,似乎说了句什么。听见的同学说,高红军说了句英语:I’m sorry!Mister Bi(毕老师,对不起!)这是他最后一次机会说英语了。
   门“哗啦”一声洞开,毕老师像疯子一样冲出来。毕老师早就泪流满面。大男人的泪水,把脸上冬眠的青蛙浸泡得发出刺白的光亮。毕老师紧紧地抱住高红军,说不出一句话,无论汉语,还是英语。
   高红军哽咽着:毕老师,今后,如果谁再敢像我那样打您,给我捎个话,我揍他狗日的。
   几个要好的同学把高红军送出校门,几双长满厚厚老茧的农家少年的手久久地握在一起,不忍分离。高红军强忍着泪水,说,我没有啥东西给弟兄们,我给大家再吹一次《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吧。
   大家哽咽着说,别吹了,别吹了,你快走吧。
   高红军迟疑了一下,说,如果大家不爱听老歌,我给大家吹一首最近流行的《爱上别人的新娘》吧。
   有位同学忿忿地说,我一听这首歌就恶心,咱尖山的农民恐怕到二十二世纪也不会有那个雅兴。

共 849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韩愈在《师说》中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教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该受到全社会的尊敬。品读了作者这篇反映乡村教师生活和乡村教育体制的小说后,却是说不出的心酸和愤闷。作者曾在乡村当过教师的经历让他写此类题材如鱼得水,小说选取的背景仍是他所熟悉的西北农村:在极其缺水的尖山中学,教师用水全靠学生从十里开外的地方用架子车拉回来。就这辛苦拉回来的水,一直都还有沙子硌牙,可即便硌牙,也是榨取最后一个水分子才罢休。直到某一天,尖山中学校长孙留根从一个想要他下令不让老师去家里征收税费的学生口中得知,那硌老师们牙的沙子竟然是拉水的学生们报复老师塞进去的,而报复的根源在于老师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按乡政府的规定去学生们家里征收各种税费。一时,沙子不仅仅是硌牙了,更多的是硌心,硌老师们的灵魂。在广大乡村,教师被边缘化,说端的是公家饭,偏偏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工资要跟催收农民税费挂钩;说是向天刨食,又没有农民手中的土地。本该专心教书育人、受学生和家长尊重的老师,却因了那吃人的教育体制,处于了尴尬甚至残酷的境地。本该圣洁、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成了对立甚至仇视的关系。如此,教师坦然面对学生的精神支柱垮塌了,拿什么才能支撑他们的梦想和追求?最终受到伤害最多的,必是乡村教育,和乡村教育笼罩下的农村孩子!一篇该引发相关部门重视和警醒、极具现实意义的好作品,流年倾情推荐!【编辑:素馨】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30504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馨        2013-06-02 13:32:34
  老师这篇作品,很多地方都有很深的寓意,譬如被迫开除的优秀学生高红军用笛子吹的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又譬如学生曾经写老师的作文题目《老师,真想叫你一声妈妈》、《老师窗前的灯光》、《老师,我想对您说》、《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看起来光明的字眼,更能刺痛人的灵魂。
借用中医手段,切脉世间冷暖。
2 楼        文友:紫枫        2013-06-02 20:45:58
  山村的教育,偏远山村的教育,这样的制度合理么?看罢此文真的是不想写感想的,真的不知道写什么。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重视教育,应该尊重教育者。否则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将会灭亡,是没有了灵魂的国家和民族,是行尸走肉,是躯壳。
3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06-04 21:28:02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