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有关纸老虎(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有关纸老虎(散文)


作者:苍耳 童生,99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19发表时间:2013-06-04 13:18:20


   由此看来,“畏罪自杀”完全符合“纸老虎定律”的潜逻辑:既然是“纸老虎”,还有必要“指出罪在那里”吗?如此多的“畏罪自杀”,不是反复证明了“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吗?作为“纸老虎”的始作俑者,陈独秀想不到自己在莫斯科共产国际的淫威下也成了“纸老虎”,在文革中他作为符号再次成了千疮百孔的“纸老虎”。
   在被洗脑、被监禁、被流放的命运中,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的惨痛、不屈与抗争。1967年,陈寅恪不堪折磨,心脏病复发,朝不保夕,担心妻子先他而去,预先为妻子写下挽诗:“涕泣对牛衣,卌载都成肠断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挽晓莹》)一个“豹”字凸显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铮铮骨气!诗人牛汉文革期间在《华南虎》一诗中这样写道:
   “我看见铁笼里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
   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
   象闪电那般耀眼刺目!
   我终于明白……
   我羞愧地离开了动物园,
   恍惚之中听见一声
   石破天惊的咆哮,
   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掠过我的头顶
   腾空而去,
   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
   和火焰似的眼睛
   还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他们无法将铁栅般的“定律”咬断,但我们毕竟听见了发自灵魂的悲音……。然而,除此以外,我们在几十年精神囚禁中还能看见多少“腾空而去”的灵魂?
   【象征的、阴影的老虎】
   博尔赫斯在诗中陷入了极端矛盾、模棱两可的境地:
   我在诗篇里呼唤的老虎
   是一只象征与阴影的老虎
   一系列文学的比喻
   一连串百科全书的记忆
   不是那要命的老虎,那不祥的珍宝
   它在太阳或变幻无常的月亮之下
   在苏门答腊或孟加拉执行着
   它爱情、懒散和死亡的惯例。
   我反对象征的老虎,用那一只
   真实的老虎,热血的老虎。
   这个美洲老人经受不了纸上老虎的诱惑与呼唤,同时也感到了它那虚无的重压与紧逼。然而,博尔赫斯何以对本土“美洲虎”只字不提,而把寻找的目标锁定在东方的“恒河”、“苏门答腊”、“孟加拉”?难道专制而血腥的美洲让他对丛林里的本地虎心生厌恶?抑或他向往神秘的东方,竟将那儿的老虎想象成变幻着诡异面孔的司芬克斯?博尔赫斯的直觉是对的。他对东方之“虎”所知甚少。他听不见戴震发出宋明理学“以理杀人”的叫喊,因而不可能感触纸页深处的老虎咬啮血肉的恐怖声音。他也没有听到鲁迅接下来的一声呐喊,那是一个“狂人”的叫喊:“我翻开历史一查,却发现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都是‘吃人’!”看来,纸老虎存在的年月要比当代人所知道的“纸老虎”要早得多。它以吞噬纸、文字鸦片以及制造文字狱为生。当它用纸墨中的血来清洗它的爪子时,我们才能看见那惨不忍睹的精神断肢和人性残渣。
   此刻我突然理解了博尔赫斯的那种复杂心境。所有从那边过来的人都能体味他那进退维谷的惶悚和那种巨大的虚无感。他一定感受到那无所不在的森严的话语权力,那“象征的老虎”已蜕变为“诡论的老虎”以及纸老虎之变种。因此他必须“反对象征的老虎”,哪怕是“用那一只真实的老虎,热血的老虎”!在人类文明史上,当真老虎与纸老虎处于恶性循环的自闭状态时,那“真实的老虎,热血的老虎”濒临灭绝,而人类自己也变得象纸老虎一样虚弱和狂暴。这是一种不断演绎、循环的可怕悖论。
   然而,在跨国公司蜂起和全球化震荡的时代,这种恶性循环并没有丝毫改变,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向度和方式而已。当陕西周正龙制造的“纸老虎”与真老虎建立虚假的链接从而成为网上“超虎”时,当“煤老虎”、“电老虎”借助潜规则进行嗜血游戏时,我们发现它背后的官僚集团及其权力的变迁:魔幻的体制权力正与诡谲的市场权力相勾结,借助现代技术和现代传媒炮制出各种超级符号,从而建立并实施横跨物质和精神之上的超级霸权。面对网民对“纸老虎”的质疑,陕西林业厅长使用了霸王逻辑也是不奇怪的:你们质疑“纸老虎”就是不想保护华南虎!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公民的生命权和生存权遭到践踏,社会的公权力和公信力遭到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在《水浒传》第二十五回中有一个场景,如今读来已具有某种寓言的意味:武大郎来捉奸,“那婆娘正在房里做手脚不迭,先奔来顶住了门,这西门庆便钻入床底下躲去。武大抢到房门边,用手推那房门时,那里推得开,口里只叫得:‘做得好事!’那妇人顶住着门,慌做一团,口里便说道:‘闲常时,只如鸟嘴卖弄杀好拳棒。急上场时,便没些用,见个纸虎,也吓一跤!’”这时西门庆的贼胆才大起来,他从床底下爬出来,飞起右脚踢中武大的心窝,武大“扑地望后便倒了”。试想在现时代,象武大这样的弱势群体被官商集团视为“纸虎”,倘若他们来“捉奸”,能敌得过西门庆式和潘金莲式相互勾结在一起的超级利益集团吗?事实是,他们不是被瞒骗、被打压、被剥夺、被收买,就是在层出不穷的安全事故中被夺去卑微的生命,象武大郎一样“七窍出血”!在我看来,社会两极分化并非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深层的两极分化是贪腐集团的西门庆化与底层群体的武大郎化,这是另一种层面上的恶性循环。腐败丑闻和矿难频频发生,表明社会法制和正义的力量无法实时监控,甚至在调查、追究时也遭遇巨大阻力。倘若武大们还把希望寄托在某个武艺高强的“武松”的身上,那岂不显得太幼稚可笑?当然,这种现象并非局限于某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各种体制下都可能发生。只不过有的表现得更严重、更积重难返罢了。比如,当台湾纳税人在“总统竞选”中将选票投给陈水扁时,他们想象过作为草民将在陈氏任职八年的疯狂洗钱中沦为“纸虎”么?假设陈水扁继续呆在“总统”职位上,“洗钱案”恐怕不会这么快就水落石出。
   纸上老虎已成为文化躯体上的一道明亮伤疤。也许我们更应该警惕那些存在于社会体制中的虎患以及纸页深处的恶虎。事实上我们就活在它们的阴影之中,如果我们不是接受它的放纵从而成为它的同类,便是在它那虚无而尖锐的“抚摸”中被弄得遍体鳞伤。

共 7457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古有“刀笔吏”,今有“纸老虎”。现实中被无情杀戮的老虎,书写在纸面,是血淋淋的,存在于无形,更是一剑封喉。自然界的万千物种,难道是靠人类假惺惺的所谓“保护”一路从远古走来的么?没有人类的干预,它们本可以有尊严地活着,保持着自由之身,奔跑、休憩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有谁不曾看到过,动物园中圈养的猛兽眼中那疲惫、无奈的神情?作者说,人类的伪善,让它们被猎杀的尸体转移到纸面,再一次死去。奥斯威辛,令人发指的名词。它早已是纳粹的代名词。作者在此比喻丧心病狂的人类对动物的豢养。关于真实存在的老虎,作者仅仅轻描淡写地讲述了古代安庆地区与梅尧臣邂逅的那只虎,以及清末安庆人所打杀的那只虎。古人对虎,是充满敬畏的。即如武松打虎中,人们只是知道有虎,防着避着而已。至于武行者,本也没有杀虎之心,只是因为虎到眼前,要以他为餐,才拼死反击,上演了一出千古传唱的“人虎斗”。而现代的人,有了更先进的武器,有了更多的贪欲,虎即使不出山伤人,人也要绞尽脑汁去捕杀。因为,其后的经济利益不可估量。撇开真实的虎,作者把更多的笔墨用于形而上的虎。从图腾到喻体,其间的演变一一道来。关于这一节的老虎帽、老虎鞋、老虎枕,我在老家见过不少。除了老虎帽、老虎鞋是乡间风俗,孩童都要穿以外,老虎枕,我的婆母也做了很多。明黄的棉布,裁出老虎的形体,里面装上填充物,头面饰以五彩线、珠子等做成的五官,后面还有一根俏皮的虎尾。惟妙惟肖,煞是可爱。还有其它一些布艺制品,都是老虎的造型,红、蓝、黄,各色都有。作者所述各少数民族从原始社会流传至今的祭虎文化,以及各地春季放风筝的活动,更是见证了民间社会自古以来对虎的图腾崇拜。作者的如椽巨笔,灵活穿插于海外与本土、历史与当下、民间与正统、艺术与政治之间,悠游自如,像庖丁解牛一般游刃有余地剖析了无形之虎的种种。从清末的民族危机,谈到图腾的瓦解,谈到李鸿章的一段“纸老虎”论述,以及陈独秀与毛泽东的“纸老虎”论断。纸老虎就这样悄然完成了它的语义转换,被应用到人人谈虎色变的阶级斗争中,充分显示了它非同一般的杀伤力和摧毁性。应该说,对于这段历史,我们都应该铭记。时刻警醒,不让悲剧重新上演!作者在此展开了理性的批评,很有社会意义。“纸老虎”定律是一把双刃剑,刺伤了别人的同时,我们自己也会伤痕累累。那些在那混乱的年代含冤而去的高贵灵魂如陈寅恪者,在牛汉的《华南虎》一诗中,发出咆哮,鸣出悲吟。本文始于博尔赫斯,终于博尔赫斯。首尾遥相呼应,自成一体。由博尔赫斯的诗句中的虎,延及中国的“理学”之虎、“仁义道德”之虎,再延伸到博尔赫斯所感受到的“话语权力”之虎,更进一步延伸到当下社会的“超虎”、“煤老虎”、“电老虎”,引发作者对社会公信力与公权力的深入思考。篇末,以《水浒传》中“捉奸”一幕场景,想到底层社会与勾结在一起如奸夫淫妇的超级利益集团之间的力量悬殊对比,进而涉及一个当前最敏感的话题——反腐。作者的社会关怀意识始终都在,文章视野开阔,取材丰富,古今中外,无不涵盖。读罢,心思沉重。虎的阴影,挥之不去。虎患,让人惊悚。从今而后,社会将去向何方?真老虎,能否回到山林,重整王者之风?纸老虎,能否从社会中走出,不再危及人类?值得深思!问好作者!感谢赐稿流年!【编辑:玉心】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玉心        2013-06-04 13:30:05
  本文社会意义极强。作者由博尔赫斯的诗篇,引发了许多理性思考。行文路子宽,见识广,充满人文终极关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