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红山抒情(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红山抒情(散文)


作者:红山飞雪 秀才,1213.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74发表时间:2013-06-10 19:54:02

我居住的城市的东边,有一座巍峨的山峰,通体红褐色。人们叫它“红山”。
   想来,亿万年前的那场山崩地裂的喷发,该是何等的壮观!汹涌而出的岩浆,燃烧出了一个通天的火球,也浇铸而成了一尊巨大的殷红色的山体。历经沧桑的山体似乎刚刚冷却,无数次的朔风横吹,无数次的冷雨冰雪,锻造出了你的铮铮铁骨,让你巍然屹立在塞外的蒙古高原上。或许是苍穹的那轮太阳,嫌塞外的高原太过寒冷,太过荒凉,便用一抹明媚将它温暖。从此,这座山峰就披着朝霞般的颜色,以巍峨的姿态端坐在这里,一坐就是几千年。
   红山就是“红色的山峰”,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北郊的英金河畔。传说内蒙赤峰的红山,原名叫“九女山”。远古时,有九个仙女犯了天规,西王母大怒,九仙女惊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胭脂洒落在了山上,因而出现了九个红色的山峰。蒙元时代,蒙古族人叫它为“乌兰哈达”,汉语意为“红色的山峰”。所以,后来都叫它“红山”。
   人们总是喜欢把一座城市的历史风云浓缩到一个文化概念上,并赋予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红山就是如此,久而久之,这座不朽的山峰成为了一个城市的名片和象征。我所居住的城市因此叫做“赤峰”,而城中一个区就叫做“红山区”。
   站在红山脚下,仰望这座孕育了灿烂悠久的北方文化的塞外名山。不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屹立了几个世纪,早已被塞外的朔风锻造得如钢似铁。赤裸的岩石犹如块块燃烧的烈焰,在明媚的秋光里妖娆着,讲述着关于“赤峰”,关于“红山文化”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不仅反映了独具特色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的文化现象,而且兼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点。”
   红山文化,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是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而产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红山文化背景下的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发展中具备了专业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内蒙古赤峰红山的大型碧玉C型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
   我曾在博物馆曾见过这个出土的大型碧玉雕龙。无论是材质还是雕刻的技艺,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的确是这块土地的骄傲。
   绵延数十里的大山,一半是裸露的红褐色的岩石,一半是树木相杂的树涛林海。在大山的外面,你看见的是如熊熊的火焰,在那里日夜燃烧,照亮城市的天空。又如刚刚出炉的钢铁,在塞外大地殷红着、坚硬着、巍峨着。既是城市的屏障,又成了城市的象征。如果你途经此地,远远的看见一座红褐色的大山屹立在蒙古高原上,你就知道来到了塞外名城赤峰,来到了著名的“红山文化”的发祥地。
   如果你走进大山的怀抱,尤其是在秋天,则是另一番景象了。
   从山的一侧拾级而上,进入大山的腹地,才领略到了这座名山的魅力所在。坐在古朴的亭子里,清凉的山风顺着山谷吹来,拂面静心。凌空欲飞的亭檐四角,悬挂着青铜铸造的精致的角铃,在风中敲响着清雅的铃声,飘散在茫茫的群山中,似乎在追忆着悠悠的岁月。
   放眼望去,群山绵延,林涛滚滚,秋光满眼。山杏树是最易激动的了,秋风一吹,就醉了,媚眼如丝,娇颜似火,把片片绿叶陶醉成一朵朵绽放于枝头的红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山中没有枫叶,可眼前被秋光熏染的杏林却深红染浅红,浅黄恋深黄,一片如火的热情,一幕绚烂的晚霞。桦树仍是那么沉静,这个只有在北方才能见到的素面美女,静立在如火的杏林中,自成一幅风景。一袭白裙,婀娜的身姿,在山风中摇响一树的风铃,塞外的秋天里就响起了她那悦耳的声音。那一棵棵威武的塔松,像是守护边塞的将军,簇簇细细的松针,绿得越发沉郁,塞外的风霜叫他更加刚毅。是的,冰雪尚且不惧,风霜又能奈之何?
   山风愈加有力了,顺着山谷呼啸而来。脚下的杏树,白桦树,松树,杨树摇晃着,此起彼伏。这边的殷红刚刚伏下去,那边的墨绿立刻涌上来,翻滚着,摇撼着。满天的红叶打着旋,在空中聚集,上升,炸裂,像散落的烟花,沉没于涌动的林海之中。人们紧靠在亭柱上,闭目屏息凝神。头发被吹散,衣服被掀起,山风钻进衣服里,整个人就鼓胀起来,像一个橡皮玩偶,随即又被风压扁,像一张纸片,紧紧贴在亭子的柱子上。
   山风在呼啸,山林在怒吼,小小的亭子在飘摇,坐在小亭中,仿佛是行驶在万顷怒涛中,小小的亭子,就是随波逐流的一叶扁舟。
   风停了,山鸟翩翩归来,婉转清脆的鸟鸣响彻山谷。踏着落叶堆积的山路一路走来,看“玉龙”雕,谒木兰祠,在夕阳中凭吊先民遗址。最后,攀登红山的最高峰,寻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曾经,“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们站在高高的红山山顶,临风俯瞰,整个赤峰就在我们的脚下。遥望北方,阴河迤逦而来,穿过一片茂密的树林,绕过一片隐约的村落,与从东方而来的老哈河交汇,然后,滚滚由西而来,汇聚在红山脚下,再向东而去。而那片隐约的村落,就是著名的夏家店,在那里,发掘出了“夏家店文化遗址”。
   夏家店遗址是中国北方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址,故而,夏家店文化也是内蒙古早期青铜文化的代表。其文化内涵包括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骨角器等遗物,其中以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层内发现的青铜器最为著名,其生产技术水平足以与同时代中原地区最发达的文化相媲美。
   这就是塞外名城赤峰的名片,这就是孕育了灿烂悠久的“红山文化”的一座巍巍大山,这就是我们无论走到那里也无法忘记的山峰——红山。红山,在这块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上巍然屹立,忠诚地守卫着与它相依相伴的城市,竭尽所能地护佑着沉睡在它脚下的这块古老的土地以及以及祖先们创造的灿烂的文化遗迹。
   是与祖先有心灵的感应?巍巍红山,以其特有的风骨,以其特有的色彩,并因这里出土的丰富文物,而为塞外,为中华文化历史,留下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文化概念“红山文化”。不知是一座大山成就了一座城市,还是一座城市注定了把大山作为自己的灵魂?这座赤褐色的山峰,护佑着赤峰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的赤峰人也对红山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将它打造成了赤峰的名片,打造成了国家级森林公园。如今,红山已经成为了赤峰人的骄傲和象征。
   巍巍红山,无论寒来暑往,无论风雪交加,它都以同样的姿态屹立在那里,不喜,也不悲;无论沧海桑田,时光流转,它都会以同样的姿势屹立在那里,不弃,也不离。

共 28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写红山的抒情散文,作者细数有关红山的历史点滴,让我们看到了凝结在红山中的历史情结,也为红山增添了一抹沧桑的色彩。红山文化在红山的背景下成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拥有着自己的闪光点,让自然与历史亲切的融合,成为我们追寻的另一种天地。山里的秋天,山风的季节,夏家店遗址,这些有关自然和历史的合唱,于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红山的姿态就是如此,作者笔调自然优雅,好文,推荐欣赏!【编辑 东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枫        2013-06-10 21:53:04
  题目直接就说明了这是一篇抒情红山的文,从名字开始,一点一滴的介绍红山。从传说到蒙古语,从一座山到一个文化概念。从母系社会新石器时代到玉器发展。不仅写了红山的景,还写了红山文化。作者对红山的感情可见一斑。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