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江南】龙湾笔记(中篇小说)

精品 【江南】龙湾笔记(中篇小说)


作者:安徽杨小凡 秀才,1643.5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14发表时间:2013-06-23 19:52:23


   这时,眼前这位杜女士用有些生硬的中国话激动地说,“请于先生给我也写一幅吧!”说话间,身边的几个人,竟手忙脚乱的把宣纸给老于铺好了。老于定定地瞅着杜女士,足足有五分钟,转身拎起那管羊毫笔,醮墨,润锋,凝神而书,雪白的宣纸上,一枝由字组合的墨梅渐渐凸现了……眼前的一帮人啧啧称赞不绝,正在这时,老于突然收笔,接着,身子一顿,竟倒入站在他右边的杜女士的怀里。
   杜女士和老于一样被人们送进了医院。然而,老于再没有醒来。杜女士醒过来后,人们才知道,她就是四十年前的梅香。梅香出院以后,把老于屋里写过字的纸和老于的骨灰,一同带走了……
  
   白素女
  
   初夏的药都城南,小径逶迤,灌木交荫。白娟素、锦素姐妹径穷之后,见一个大户人家,上书“孙氏常乐园”。
   锦素从肩上取下四胡,胡抵左腰,抖动右手,四根夹着两束弓上的马尾,便清音徐起。姐姐娟素水眼一抬,一曲《梁山伯下山》立时越青墙,穿屋宇,飘花坞,由远及近落入“春海亭”中。正在亭中捧书凝神的孙家大公子孙伏令,忽然神气猛爽。遂起身离亭,循歌音,钻竹林,绕绿池,疾出院门。出得门外,见到娟素、锦素两姐妹,顿时双眼着火,面颊烧红。于是,两姐妹便被邀进孙家大院。
   姐妹俩原是河北一白秀才的两枝花。白秀才颇通音律,聪明伶俐的娟素、锦素天生爱唱,每每纺棉时必伴随着纺车的声音和节奏哼唱小曲。天长日久,渐成一种新的曲调。嘉庆八年,河北水灾大起,白秀才父女衣食无着。秀才迫于生计,给姊妹俩的小曲谱上新词,三人一起流落四方卖唱活命,落居龙湾。不料半年之后,穷病交加的父亲就死在了龙湾。孙伏令知道这些后更是决意要娶娟素为妻。孙父因药而富,苦于家族无功无名,见儿子伏令以不去进京赴考要挟,只得发出话来:娟素姐妹先留府中,你若取得功名,我盛办婚事。
   娟素姐妹见孙公子痴情如此,彻夜流泪不止。第二天依然笑若夏荷地送孙伏令与家童孙志一道登船,顺淮水进京。这是孙伏令见到娟素第四天的事儿。
   夏去秋来。孙府的醉月园中,秋空星高,松荫满地如积水浮藻。娟素姐妹鼻哼小调,翘首望月。正月人相融之时,忽闻孙家哭声大起,急到前院,见孙志已头裹白绫。知是孙伏令在长江口船翻人没后,娟素立刻瘫在地上。七天七夜之后,娟素苏醒,从此她便双眼无神,软弱如纸。又是一个夏天到了。这一天,娟素精神陡变,半夜便起来描眉试衣。太阳刚出,她就独自出孙家大门,向通淮水的涡河滩走去。如血的旭日映着她的全身,一如火的人儿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进东流入淮的涡河之中……
   娟素被孙家葬在孙伏令衣冠墓中的第三天,药都城南灌木交荫的逶迤小径上,孙伏令由远及近地走来。原来,他被水冲走后得救于一渔民。当他得知娟素小姐三天前蹈河而去时,并无过分悲色,又似不怎么在意。孙父暗庆,儿子九死一生后胸怀大了,不再为一女子而累,这乃孙家的大幸啊!第二天,孙伏令独自一人到墓地看了之后,便去城中“一闻香”茶楼品茶去了。茶后已是日落西天了,伏令手交背后,迈着方步,出街过巷,一步步走进东接淮水的涡河之中。此时,岸上愣了神的人中,有人听见一曲妙音从水中升起,而且飘浮着久久不去。
   之后,锦素便离开“孙家常乐园”,挎起她那把柿木四胡,唱于涡水两岸。白素女与孙公子的故事也家喻户晓起来。一百年后,就有了专以表现男女爱情和宣扬伦理道德的剧种“二夹弦”。只不过,不再是两女一拉一唱,而是四男四女皆拉皆唱的戏班子了。
  
   白先生
  
   白先生是龙湾这一带最有名的中医,原名叫白静斋。可自他的父亲去世以后,再没有人叫过这个名字,十里八乡的人们都称他白先生。在龙湾,人们总是称私垫老师和医生为先生的,因为这两种职业,一是治愚,一是治病,先生就成了最神圣的尊称。
   药都城虽是出世代名医的地界儿,但白先生并非杏林世家,其祖上是地地道道土里刨食的农人。他白家的医缘起自蒋介石为抵挡小日本,炸开黄河花园口那年。白先生的父亲一大早起来,拉开大门栓,一个人扑通一声倒了进来,门外站着一个大头细脖子的孩子。白先生的父亲连声喊媳妇,白先生的母亲与丈夫一起把倒在门槛中间的那人抬进屋里。一碗姜汤之后,白先生的父亲方知来人原叫王世仁,黄河决口时一家人只有两个孩子被他挑了出来。于是,王世仁与儿子王昆和王伦一起被白家收留了下来。
   开始,王世仁只是帮白家干点农活什么的。一月以后,王世仁对白家说自已是一个郎中,可以帮人治病。于是,白家就给他搭了一间茅草屋,给他一口铁锅,王世仁就算在这龙湾安了家。龙湾河两岸遍地长的都是草药。王世仁采了一些草药,凉、晒、泡、碾、炒、熬、煎、煮……半个月后,龙湾就弥漫了一股浓浓的药香味。于是,前村后庄的人都知道龙湾来了一个郎中。这王世仁医术高明,前来看病的人一拨接着一拨。三年后,他就托白家给自己买了一亩宅基地,盖了三间正屋、两间药房、一座青砖碱脚的院墙,接着又娶了一位细腰大眼的女人。
   俗话说,再好的医生只能治病不能救命。王世仁二儿子王伦十岁那年正与白家儿子白静斋玩耍着,突然一头倒地,一句话没说就殇了。王世仁与大儿王昆从此眼神发楞,木人一般。自家就把儿子白静斋――未来的白先生送与王家,一是与王昆作伴,二是给王世仁学医。白静斋听话好学,悟性颇高。而王昆自弟弟殇了以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儿似的,顽皮得让人生厌,自然就学不会什么。王世仁望着白静斋和儿子,暗暗地叹气。
   1951年,王昆胸前戴着大红花,被花轿抬着加入了上抗美援朝的队伍。四年后,王昆从朝鲜前线穿着一套军装回到龙湾做了农民,而白静斋却成了吃国家口粮的医生。
   王世仁在吃过爱徒白静斋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他买的酒后,一句话也没给儿子王昆留下,就走了。
  
  
   禾竹
  
   禾竹与博都是在药都上的师范,同在一个班。志是他们的老师,就教他们的心理学。
   禾竹与博一样都爱好文学,那时,爱好文学是一种时尚,几乎每个大中专学生都有过这个时尚。药都师范就有十八个文学社,每班一个。不仅如此,学校还成立了“药都师范文学爱好者学会”,是建立在十八个文学社基础之上的,比各班的文学社又高了一个档次。博因为在省级的报刊发表过几篇散文,又获得了省作文竞赛大奖,理所当然的成了社长。
   禾竹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平时很少说话,见到男同学能对你笑一笑就是了不起的事了。她也爱好文学,但从没给学校里的文学社刊投过稿的,整日就是看书。她有两根到腰部的细辫子,身材并不高,因而显得辫子就特别的长,一晃一晃的,班里的男生见到她时就要多看几眼。可博是个例外,那时他总显得挺忙的,进图书馆、写散文、与社员们探讨文章、编稿件、还常组织会员让志给上课,忙忙碌碌的就很有成就感的样子。这就是他很少注意到禾竹的原因。
   博这种角色在学校学习成绩多是一般化的,他们多是靠作家梦活着的,作业完不成就是常事。有时作业本子交上的时候一题都没做,老师自然就不愿意,挨批评也是常事。后来有一段他不挨批评了,还受到了化学老师的表扬,说某道题只有他和班上一个女生做对了,博就有点奇怪。翻开本子一看,竟是这个女生替他做的,而且已经有不少次了,再一翻其它本子,都有被这一女生做的作业。博就在心里很感激,想来想去就觉得这个女生对自己有意思。于是,一周之内就写了二十首“给FH”的诗,诗中自然流露了对FH的求爱之意。
   诗送给FH后心里就有些不安,就觉得班里的女生都在用一种异样的目光看自己。博就觉得心里长了刺,整日心神不宁的。暑假过后,博就渐渐把这事给忘了,可一见到FH他仍有一种做贼的感觉。这种感觉终于淡了,这时他已进入了三年级。而且自己发表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你不是看不上我吗,我会让你后悔的。
   这一年,禾竹却突然在《少年文艺》上发表了篇近万字的小说,这让博很是吃惊,就觉得禾竹是真人不露相,比那些披散着秀发的女孩要别致得多,就主动邀她任社刊编辑。禾竹没有拒绝,从此博与禾竹接触得就多了起来。有一天晚上谈过稿子之后,他与禾竹就谈到了诗,让他吃惊的是他一年多前写给FH的诗禾竹竟一字不漏地背了几首。这一来,博就知道了原因,原来他的感情被别人当成笑料了。这之后,他就暗暗地爱上了禾竹,甚至还多次设想过夫妻作家的种种场景。博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又有上次的教训,就没敢给禾竹写信或表达什么,只是在心里暗暗的爱着。
   眼看再过一学期就要毕业了,博有点存不住气了,就把这事给自己最信任的老师志说了。志就给他讲了自己的故事,志才有了勇气给禾竹写信。禾竹没有像小文一样不给回信,而是主动约博到学校外谈了一次。谈的是自己对这事还拿不稳,说博现在心是不是还在别人那里,等冷静后再说吧。博就勇气更足了,可这时离毕业也只有一个多月了,复习又紧,这事就没什么结果。毕业后,禾竹分回了她原来的县里,博分回了老家龙湾附近一所农村中学。毕业分手那天,博再一次约禾竹,禾竹说,她父母不同意自己留在药都,何况自己也没有下这个决心。
   但博依然觉得很有信心,上班后就学着老师志的样子不停地给禾竹写信。禾竹并不是每封信都回,只是在收到博十几封信后才回一封,具体的说一年也就是回三四封。一年过后,博就觉得有些失望,认为是禾竹嫌自己目前的处境不好,没出息。于是,写信的次数就少了,精力就转到了创作上了。但他的成绩还真不小,小说接连不断地在刊物上发表,每发表一篇他就给禾竹写一封信,但禾竹依然是很少回信,每年也还是三四封的样子。博心里就很苦很失望,觉得禾竹不是看自己的处境不好,可能是别有原因。人在失望中是最需要感情来温暖的。不知不觉中他就与本校的一位教数学的女老师住在了一起,分开一天就有一种失落的感觉。
   毕业后的第四年,博正准备结婚时,禾竹突然来了一封短信:通过这几年的考验,我决定同意。等着你的回音。
   博一下子傻了,禾竹是在考验自己,还爱着自己,可自己已没有了对她选择的权力。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加上与他同居的数学老师说,“你怎样选择我都不后悔,我都会永远爱你的。”博犹豫了一个月,还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写给了禾竹,并明确提出自己是不可能再与她结婚的了。很快博就收到了禾竹的人信,大意是:自己不该这样考验你,如果你不同意,我马上就与追我的一个人结婚,虽然自己并不爱他,痛苦只能由自己来忍受。
   不久,博和禾竹就都分别结婚了。从此,他们再没有过联系。禾竹心里想的什么,博不知道,但他自己心里常常想起禾竹。又两年后,博因一部中篇小说获了省文学奖,被调到省城一家文化类杂志任编辑部主任去了。突然有一天,一个过去的同学带来了禾竹的消息,说她结婚第二年丈夫就出事死了,已与一个女儿独过了五年。博就立即给禾竹写了一封充满感情的长信,并告诉她如果不是她就混不出今天这个样,一定要帮禾竹做点什么。
   禾竹很长时间才回信,大意说,你能在心里一直念着我,这就是我一生的幸福,虽然我曾经伤害过你,但你因为我能取得如此成绩我很高兴。我生活得习惯了,你的作品我一直在找着读,这一生我就让你的作品来陪我吧……
   从此,博直只要一想到禾竹,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酸酸的凉凉的。
  
  
   生产队里的猪
  
   记不清从啥时候起,龙湾生产队开始喂猪了。
   队里做事总要比一家一户闹得动静大些,先是在下放学生屋前面垒起了一个长方形的猪圈,再把它分成一个一个的格子,每一个格子里盖一个小蓬子,蓬子前面挖一个大坑是让猪夏天打泥用的,坑的前面就是一个水泥石子糊成的食盆子。不仅如此,还在猪圈的外面墙上写了“快吃快长为革命”的白石灰字。当然,这字是下放学生小金出去学习人家经验后才写上的。
   开始喂猪时,是让云子的娘喂的,她男人是会计,这种轻闲的活儿当然得由她来干,队里的其它女人只有气在肚子里,都不在嘴上说什么,谁叫自己不暖会计的被窝呢。队里先买了十头猪,不到半年就死了两头,谁也没说云子娘啥,只是叹息这猪真没福气,在生产队里可比在一家一户滋润多了,昨就死了呢。可过了一年,其余的八头猪却都不长膘。这时队里的人就都有意见了,意见来自云子家的三头猪咋就长得泥捏的一样呢。于是,队里就不再让云子娘喂猪了,改由叫玉泉的一个闺女喂。
   玉泉年轻,还没说婆家,平时背毛主席语录背得最快,她喂猪一定会让猪长得快。可这一次队里的人再一次失望了,虽然没有死猪,但队里的猪仍没有她自己家的长得快。这时就有妇女留她的小心,终于有一次看到她趁别人都下地做活时往自家拎猪食。事情出来后,玉泉就有受不了,开会批她那天,她突然从会场站起来,一口气跑到村子唯一的水井边,一抬脚跳了下去。一个还没出嫁的闺女,捞出来后就没有人敢再说什么,谁都怕有个闪失自己担待不了,当然猪是不让她再喂了。

共 50687 字 11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7...11
转到
【编者按】文章类似于地方人物志。而其中人物,都和龙湾堡有着不可切割的渊源。人杰地灵,如此来形容,也许毫不过分。但龙生九子,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烟火人间。九姑,超脱自身遗憾的大方善良;八爷,演绎了一个彪悍汉子的矛盾一生;周县长,爱人民更爱水嫩嫩的大姑娘;大总,就是主事人,需要七窍玲珑心的资质。近水楼台,李老百藉此风光过,又湮没在尘世中;杨时轮,一字千金,豪气干云;小文,诠释了什么叫执着;文革,这名字没取错;王学的经历,说明了大处着眼的重要,毕竟,老花说得好:聪明保一身;六爷证明了心态的重要性……各个时期,各类人物,各个阶层职业,地域特色、人物性格外因内因,以及风俗习惯禁忌,文章差不多尽行涉猎。爱情、亲情以及人心世道,其中的传奇味道,更让人加深了对龙湾堡的印象。文章的价值观导向,以及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让这篇文章颇有些人文味道。很有看头的文字,作者对家乡一草一木熟悉的记忆,足见情深,这也足以让很多人反省。推荐阅读!——紫墨青函【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6243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墨青函        2013-06-23 19:53:56
  问好作者,欢迎赐稿江南,祝创作愉快,佳作频频!
天地繁复,大道至简!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