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三农今昔之人们的住所(散文)

精品 【春秋】三农今昔之人们的住所(散文) ——村庄规划、“省草”屋


作者:河杨 举人,4310.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31发表时间:2013-07-15 20:14:54
摘要:《三农今昔》简介 农民,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群体;农业,是提供人们衣食的行业;农村,是社会整体繁荣与否的标志。改革开放前后,变化巨大,回顾起来,既扼腕叹息又欢欣鼓舞。 河杨根据这些情况,撰写了这部《三农今昔》的书。全书102篇,以叙述的形式书写而成。 这部书力求文辞简洁,客观具体。叙述的是从生产队到农民们大规模“转业”的具体经过。是五十多年来“三农”变化的历程。

(一)
  
   生产队运行到了七十年代,已经有头十年历史了,所有环境已经历练成型,社员们除了有些年岁的人在一起谈心,还向往早就逝去的一家一户的桃源似的生产外,也算习惯了当时环境。在改草茎壁的房子为土墼墙的房子时,当局说,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应该要改造住房了。
   于是,公社成立了“竹木站”,叫山区人将山上的竹、木送往竹木站里,算是上交的任务。这些送来的竹木,除掉外调一部分外,大部分分配给本公社各个大队部。由大队部根据社员改造住房情况,叫社员写个报告,由大队干部核准后分配一些材料。这些材料,主要以毛竹为主,有时也有一点杂树。不过,杂树不仅数量很少,还都是完全没有用的次材,不能做房子的主要用材。
   与此同时,公社要求各个自然村进行“村庄规划”。要求把本来横七竖八的民房,规划得整齐划一。说这样不仅是美化村貌,节约宅基地,还可以适应长远的建设与发展。
   为此,各个大队都成立了“村庄规划小组”,对所属的各自然村进行着建房规划。规划小组根据各个自然村的自然面貌,拿出了规划方案,做新房子的人家必须按照“规划方案”建筑。可是,在具体工作中,因为有许多的复杂原因,这项工作没有进行到位。
   首先,当局认为这是一项为民造福的好事,让村民自主实行。可是,“充分的民主”却形成了这项工作的阻力。因为,既然要求住房规范整齐,就必须要把本来凌乱的房子拆迁。这就涉及到了各人的实际情况。一则那应该迁让的人家因为条件还未成熟,暂时不能改建房子,应该让出的地方也就让不出来。再则,由于习惯的原因,有的人认为自己居住位置优越,不肯服从规划安排。更有的人家地盘宽敞,按照规划安排反而局促。林林总总,矛盾重重,公家没有经济周旋,政策完全自主,规划则无法实行。于是,大队的规划小组只是拿了个“规划蓝图”,没有执行的办法与权力,规划小组形同虚设,各个自然村的规划完全成了自己村的事,因此,所谓的规划,各自然村执行得很不一致。
   许多自然村虽然进行了规划,却完全没有改变面貌。也有的自然村因为主要矛盾得到了解决,规划虽然没有进行得规范,大体上还算改变了面貌。
   东圩村是韩庄大队最大的自然村,村里住房,历史上都是“各自为政”,大门朝东、朝西、朝南的都有(大门一搬都在房子中间,门向与房子趋向成直角)。特别是本来的财主五畅房子门朝西开着,将村中的大路堵得向南偏了。五四年破圩后,五畅的房子虽然拆了,因为这块地基高兀,住在这里的赵恒发,便将住房建在了上面。正因为这样,村上的住房无法统一规划。赵恒发的儿子赵荣雨担任了大队干部后,将这房子拆了,扒平了“高地基”,将住房建成了大门向南开的房子。于是,村上的大路直通了,本来住房横七竖八的东圩村,基本整齐起来。“朝南做屋,子孙享福”,东圩村在新建的住房中,大门都向南开着。
   在村庄规划中,东圩村算是收到了“改变村貌”的成效。
  
   (二)
  
   土墼墙的草屋,最犯忌的就是漏雨;因为,土墼是不能让水浸泡的,要不然就有坍塌的危险。不过,土墼墙的草屋,在农村有十多年的历史,虽然因房子漏雨,偶然有墙体倒塌的情况,却没有见到损伤人命的事。因为这种墙体倒塌,先有严重的险情,给人有预防的机会。
   由于草房容易遭受风灾,因而漏雨的情况难以避免。住着这样的草房,总是提心吊胆。加上生产队时期,生产技术也在改进,粮食产量缓慢提升。特别在水稻实行“矮杆化”以后,粮食产量虽然有所提高,而稻草却更少了。生产队为了保证耕牛的草料,分配给社员的稻草更少。许多劳动力不多的人家,盖房子的稻草难得周全。于是,住草房盖草发生了困难。因此都想能将屋上盖上瓦,省得缺乏盖草而伤脑筋。
   历史上人们盖屋的瓦,是薄片弯形的“小瓦”,由人工用泥巴做出来,放入火中烧制的。一般情况是砖瓦厂专门制造。因为烧制它需要柴禾,山区柴禾易得,因而,山区有些个人用户也烧制这样的瓦,而圩区则不可能了。
   七十年代中期,大平瓦在农村出现了。东圩人叫这种瓦为“洋瓦”。这种瓦比传统的小瓦盖房子容易得多,对房顶的材料要求比较简单。一般的桁条就能够承受。不像小瓦,桁条、椽子必须结实,而且还得“上纲上线”。于是,有条件的社队创办起砖瓦厂来,“大平瓦”很快在农村普及。土墼墙盖平瓦的房子,人们称之为“省草屋”。
   当时的平瓦价格,每块是在0.15元上下(本地后期卖到0.17,芜湖市的利丰窑厂始终是0.13),一堂房子大约需要1300块左右,有200元钱就差不多了。于是,人们处处节省,千方百计地攒钱,要买平瓦盖房。可是,因为同一时间里人人都在购买,需求量太大,砖瓦厂生产的数量有限,一时难得满足需求。于是,买平瓦出现了公开“开后门”的情况。想买平瓦的人,先得将钱交到砖瓦厂里,公开的说法是按秩序排队。
   人们都想及时买到平瓦,只好想办法与砖瓦厂掌权的人拉好关系,弄得许多人将家里仅有的老母鸡也送给了砖瓦厂的厂长、会计或者发货员做礼物。一些有门路的人家,仅仅只是“计划做房子”,便将平瓦买回来“备用”了;可是,更多的人虽然交了买瓦的钱,做好了房子,厂里却没有瓦发给,急猴似地到处求人。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找关系、出额外的钱,请厂里发货,有时只好借用别人堆在家里的瓦。更有一些人往大城市里找关系,寻求公家的计划,不远几百里,买瓦往家里运。总之,当年买平瓦,真正是八仙飘海各显神通,买红了砖瓦厂,急坏了要买瓦的人!
   “省草”屋虽然说是为了省草,其墙体仍然是土墼的,而对建材要求比草屋高得多了。人们为了能够住上“省草”屋,在积攒了资金后,还必须筹备好基本材料。可是,一切树木材料都由国家严格控制,要想将必须的材料筹备齐全,其难度真的好比是“上青天”!
  
   (三)
  
   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业技术的提高,生产队的生产也有所发展。个人加上“各种习惯性的收入”,即家中饲养的畜禽以及禽蛋的出售,生活中千方百计的节省——只要有一分钱,都积攒起来。即使再紧张,已经积攒的钱,只当是没有,绝不会动用。积少成多,如果不出偏差,便能够积余一些,都用在改造住房上。然而,做这样的房子,至少要得一千多元。因此,一般人家,做了房子后,不仅“油罐、盐罐都荡得精光”,还借得一屁股的债务。
   为了要使房子盖上平瓦,积攒资金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筹备建材。这样的房子,虽然是叫做“省草”屋,却也是瓦房了。与盖草屋相比,对建造材料的要求,比盖草高得多。盖草的房子,毛竹完全可以做桁条,圆竹可以做椽篙;因为建筑这样的房子,连接之处用不着草绳,都用元钉,而竹子是不耐元钉。必须用树干才能做桁条,用树棍子才可以做椽子。不过,比盖小瓦还简陋得多。盖小瓦,桁条、椽子必须规范结实;而盖平瓦只要是树做的桁条,能够受钉,椽子只要铺得平了,能够受得住平瓦的重量就可以了。
   建房木材被国家严格控制着,圩区居民没有足够的树木可供建房,而建房用材必须自己筹集。公社虽然有竹木站供应树木,但是,不仅需要大队分配的计划,而且,所有供应的树材都不是建房的材料。人们买了它,充其量只能做门或者窗子上的“过头”(架在门或窗上,上面再砌墙)。这建房的大宗用材怎么来呢?于是,凡是建房的人家,都必须经历筹集材料的重重困难。
   好在东圩这里离山区不远,有着许多人脉关系。山区的人为了经济来源,有意识地将建房用的规范树木私下留着,不送给竹木站,而以“黑市”价格偷着卖给圩区。树木的价格按重量计算,竹木站供应的,每百斤三元之谱,而黑市都在十元以上。
   购买黑市树木是“犯法”行为,只要让竹木站或者公社干部知道了,出售的地方要受到法律制裁,买树的人所买的树木,要被全部没收。好在这是在“民间”进行的事,“瞒上不瞒下”,很少被他们发现。
   买树木的人,先得寻找与山区有良好关系的人,与卖方联系好,定下“同盟共守”的口头协议:万一在运输途中被抓,别说在他这里买的。并且,说明要买多少,买什么样的树木。卖方便根据买方要求,将树木砍伐后整理成买方所需要的规格,存放在隐蔽的地方。买方付钱后,总是寻个月黑风高或者下雨的夜里,专门拣僻静没有行人的小路往家里运来。
   树木运回家后,马上都被放进池塘里浸泡好,免得使之暴露。这样,还能使树木的质量有所提高。好在除掉竹木站的人和公社主要干部外,一般人都“视而不见”。所以,只要有钱,想买树木,还都买了回来。只是每买一次,都要担惊受怕一次,本村的伙伴们都要为之吃辛受苦一次——因为,这实在是老虎头上擦痒的勾当,走投无路的作为啊!
   省草屋在农村有着不短的历史,现在仍然有少数存留,应该忝列为农民的第四代住房。

共 34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住房的问题被提到组织议程上来,从房屋的规划到房屋的改造,经历了许多改变中的“新动态”,特别是少草屋的出现和广为人民群众接受,带动了砖厂的“平瓦”制造。因为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衍生出因求一瓦而形成的“不正之风”,进而又有了黑市树木的买卖。文章时代感很强文字,为读者展出了一幅历史的画卷。推荐欣赏。【编辑:三微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716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三微花        2013-07-15 20:16:26
  读过此文,再看看身边的砖瓦房或是高楼大厦,怎不让人感慨!
三微花
2 楼        文友:河杨        2013-07-15 20:48:38
  谢谢点评。农民的住房,是随着生活环境而改变的。这里,还是“中间状态”,更好一点的,后文就要写到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