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酒家】从神性到兽性(文学评论)

精品 【酒家】从神性到兽性(文学评论) ————论宁芩创作倾向性的转变


作者:文璘 秀才,1555.9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283发表时间:2013-08-08 16:31:54


   也许在作者宁芩看来,人的本质是恶的,诸如“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话语只是一句骗人的教条。人本身是缺少神性的,想在人性中嗅到神性的芳香,只会导致虚空与绝望,只会导致对美好人性的失望,对人性中是否存在神性这一命题的幻灭。
   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就是小说发生的故事环境背景:
   在湘贵川之间,雪峰山高耸入云,山下,有一个小小村落,村里的房屋全是木头搭建,门前的院子用树篱与大路隔开,树篱上爬满了各种青藤,开着牵牛花、黄丝花,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花,红的、黄的、紫的;院子里有一畦一畦的菜地,种着萝卜、卷心菜、莴苣、青瓜、苦瓜;门前栽培着一株株大山深处特有的佩兰芝草,这些花草四季都开放,芳香四溢,沁人心脾。两边的空地上,有冬瓜、南瓜、蓬豆,有的已经爬到了屋顶。屋顶上爬满了各色的青藤,也缀满着各色的花朵,远远的看去,像一座青翠苍绿的的开满野花的小山包。蜜蜂一天到晚在树篱里嗡嗡地飞来钻去,不知疲倦地为山村纯朴辛勤的人们唱着欢快的赞歌。屋后的院子里,猪在圈子哼唷着,羽毛鲜艳的大公鸡威武地追逐着一群咯咯咯叫个不停的母鸡,不时昂头高歌,喔喔喔!
   小山村美丽而宁静,村中,有一条清澈的山溪,从高高的山上一路欢歌而下,在村头日夜推动着古老的磨盘,然后,又灌溉着村子下面的稻田和菜地。②
   这无疑是一个“世外桃源”,一篇“竹林的故事”,一座“边城”,天然、纯净、原始、朴拙,是孕育人性善与美的温床。废名会在这里找寻禅宗之趣以及天人合一的超脱之境;沈从文会立足此地耐心的建一座希腊的小庙,里面供奉美好的人性;后来的汪曾祺则会不厌其烦絮叨美与和谐。然而宁芩却是残酷的,他在别有用心(自觉地)铺述优美的宁静的自然风光后,直陈疯狂的暴力的血腥的场面。这种强烈的反差,无疑是对人性美和人性美制造者的巨大反讽。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尚且如此,那么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又将如何?《狂人笔记》后的宁芩仍是那种绝望的幻灭心态!
   而这种绝望感和幻灭感到了《《幻灭的春天》这里,不是逐步消淡,而是愈演愈烈!
   五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幻灭的春天》,成功的可喜的为当代中国文学画廊塑造和增添了多余人的角色。《幻灭的春天》可以说就是唯特的故事,他的个人命运是整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在这部小说中,宁芩通过对唯特这个人物及其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现代人的生存危机与精神处境。有了这些依据,我们姑妄称唯特这个“多余人”是病态社会和人生困境的现代人的典型。这个典型可以和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一些经典形象差可比拟。比如围城中的方鸿渐,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比加林。如果把他放进20世纪世界的文学坐标内,就其表现出的现代性方面,又和卡夫卡笔下的那个既无望进入城堡又不能离去的无名人,乔伊斯笔下反英雄,普鲁斯特笔下追忆者,迷惘一代思潮中的迷惘者,存在主义文学中的恶心者和局外人,新小说中的走向死亡的人,黑色幽默派笔下的那些面对社会权威而无能为力者以及索尔.贝娄笔下挂起来的人等有着惊人相似性。可以说他们是同病相怜的病友,是现代人的不同变体,他们不约而同地折射出人类的永恒困惑和人生的永恒困境,体现出作者们对人类的基本存在状况和人的基本关系的深刻思考。只不过与这些经典形象比较起来,唯特这个形象在特殊性上稍强,在概括性和普遍性上稍弱。举一个列子,比如在《围城》中,由于作者钱钟书并未有赋予方鸿渐的人生追求以任何可以称之为崇高的理想对象,亦无任何堪称伟大的价值目标,而只是具体生动地展现了最起码,世所公认的几种人生价值在一个普通人身上的例行过称———一个失败和失落的过程,从而使得方鸿渐这样一个形象普通的现代人之极为平凡的生命历程具有了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意义,他的某些人生经验﹑生存困境,以至于心灵的困惑,是现代人的普遍遭遇和共同感受。而唯特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现象,很难把他归入普通人的范畴。他身上兼有诗人的激情和哲学家的思考,并怀有以己之才兼济天下的崇高理想,但是他对社会是拒绝的,因为清高与自洁而拒绝融入,他的遭遇只是一类人的遭遇,不具备强大的概括力和统摄力。
   鉴于此论不是本篇所论述的重点,此处不再作一一展开。
   笔者认为,在《幻灭的春天》中,宁芩旨在探寻爱情的神性。在小说中他借主人公唯特之口,说出了这一主旨: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去找回前世的爱人,死心塌地去爱她,把前生未了的遗憾完成,把理想臻于完美。
   生生死死,来来回回,活在这个人世间,爱是才是唯一的意义。③
   的确,在小说中,无论是唯特还是白小玲都是为爱生、为爱死的角色。白小玲疯狂地爱着唯特,这种爱,没有理由,不附加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私心,毫无保留的,甚至不惜奉上宝贵的贞操和灵魂,原因只是因为一个前世的“白鹿”和“僧人”的故事。宁芩把白小玲的爱情置于一种神话的模式上,最大限度地考量一个女人在爱情中的勇敢,执着,牺牲,奉献和担当。按照世俗的看法,白小玲和唯特的爱情本身就不存在对等性。“白小玲是个好女孩,她美丽、温柔、聪明、善良、活泼,认识她的人都夸她,追求她的人很多”,而且她出生在一个副市长家庭。而唯特身份只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一个办公室的小职员,而且敏感,偏执甚至有点神经质,这无疑是一个““白富美”和“屌丝男”的故事。然而这个“屌丝男”偏偏对“白富美”不感兴趣,唯特爱着虚幻,爱着一个影子。他的爱情是一场精神上的恋爱,它包含着自恋。他爱的对象到底是谁?他自己也无法回答出。只是到了乡下才猛然觉悟出自己多少年爱的人等待人竟然是儿时的玩伴———莺莺。然而这里有多少爱的成分?它其实就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文化基因在文人血液中的心理传承,或者说是一个儿时的天真的承诺。唯特是一个审美主义的“柏拉图”和“贾宝玉”,以自由之身为借口,拒绝生产,拒绝担当组成家庭后的责任与义务。
   当他和白小玲发生肉体关系后,小说这样写道:
   白小玲还甜蜜地熟睡在我的胸前,她那光滑洁嫩的躯体,像蛇一样的盘绕在我的身上。
   我感到万分痛苦和失望。
   轻轻地挪开白小玲的身躯,掀开被子,起身穿衣……白色的床单上有斑斑的血迹!
   “……她把女人最宝贵的贞操给了我,已经铸成的大错,永远也无法挽回了,我该怎么办啊……” 我的心在流血。
   我的一生将在沉闷、单调、平庸、琐屑之中和这个女人度过,没有一点激情,生命如同被封埋在千年的地下,吹不进一点新鲜的空气,分辨不清白天与黑夜,分不清昨天、今天和明天……
   “没有了希望,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在心里痛苦地呼喊着。④
   当白小玲绘声绘色地为他描述以后家庭的蓝图时,小说又写道:
   我仿佛真的看到了,看到了和白小玲厮守在一起的日子,还有那又美丽又温馨的“爱的小屋”,看到了以后的和她在一起的那些麻木沉闷的时间长廊,没有激情,没有灵感,所有的日子,全长着一副苍白冰冷的脸孔,难道这就是我和她的爱?这就是我爱的归宿?
   不!这分明是我人生的囚牢,是禁锢我灵魂的枷锁,是我的理想和自由的绞索,我想要呐喊,要挣扎!
   我肉体逃不了了,但是,我的灵魂早就逃走了。
   我的灵魂啊,你逃到哪里去了?我怎么找寻不到你的一丝踪迹?⑤
   在这里唯特完全忽视了一个女人为自己“献身”勇气与真诚,而是认为这是一种道德上的绑架。发生关系即意味着要结婚,结婚就意味着走入围城,走进坟墓,这种对自由之身的高度看中,是文人们最大的劣根性。
   然而就是这种道德约束也失去了效应,当唯特发现了梦中的情人莺莺后,并从保罗口中得知莺莺目前的状况和处境,唯特毅然决定抛弃白小玲,并要求她打掉腹中的胎儿,从而使自己了无牵挂地去拯救自己的梦中的情人莺莺。苦苦哀求的白小玲,在求告不成情况下,绝望地选择自杀。
   白小玲并没有死去,经过抢救她活了下来,但是“因为脑缺血留下了后遗症,模样变成傻呼呼的了”。唯特因此受到了良心的强烈谴责,决定用婚姻来给自己赎罪。可是当他得知莺莺的最终情况后,彻底绝望了爱情,幻灭了存在的意义,自杀了。
   在这里我们无需责备唯特的不负责任和缺乏担当——他彻底抛弃了因他而憨傻的白小玲,让白小玲一个孤独无助地面对以后的生活,也无需批评他的懦弱与逃避,对一个审美主义者来说,当生命再也没有美,当爱情已缺少了神性的价值存在,活着也就是行尸走肉,与死无异。
   当世俗的爱情面对神性的爱情,灵与肉无法统一且难以调和,当进行了一切追逐与探寻之后,证明神性仍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宁芩的绝望感幻灭感日趋加重。他在《在灵魂的深深处》中痛苦地绝望地写道:
   时时仰望天空,没有佛光,没有上帝。
   身体的一阵颤栗,牵扯到了灵魂。⑥
  
   第三章:从《发现华南虎》到《魍魉村庄》——兽性的堕落
  
   一只可怜的家禽,它至死也不会明白
   主人豢养它的目的是什么
   它一天到晚快乐地觅食和交配
   它爱惜自己的羽毛使它明亮鲜艳
   它甚至于异想天开地想要替代黄牛为主人去犁田
   可是,主人只想在它的肉体丰腴之后摆成丰宴
   ———宁芩《等候光的时候》
   上帝的超验世界消失以后,便剩下个体生命的绝对性,“此”被推到了首要地位。既然唯有生命值得肯定,那么在审美的光照下,所有的生命本身所连带的丑恶、纵情、浑浊都得到肯定。再也没有神性的眼睛盯视生命本身没有洗涤的原始性,它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徜徉于市。正如荣格在《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指出的一样,“这样一来,问题就滞留在美学的水平了——丑也是美,即便是兽性和邪恶也会在迷惑人的审美中发出诱人的光芒”。
   根据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推理出这样的结论:绝望了神性、放弃了超验思索的宁芩在创作倾向上会自然而言关注肉体生命本身,因为他的世界观里已经种下价值虚无的种子。既然一切价值都是虚无缥缈的,那么不虚无缥缈的也只有肉体生命本身了。这和那些新写实小说家们在放弃了理想、英雄、神圣与崇高之后,只能坠入俗利、现世与虚无是同一个道理。新写实主义者认为生活就是世俗,宁芩则认为,生命就是欲望,特别是肉欲。他们犯着同样的毛病——偏至。认知的偏执和美学把握上的偏至。
   在《欲望人类》中,宁芩这样写道:
   且将人生比作一只风轮,绚丽多彩的风叶不断地转动着,绽放出炫目的美丽,驱使生命的风轮转动的动力是欲望、各种各样的欲望。
   在形形色色的众多欲望之中,有一种欲望,它是最根本最原始的,它是各种欲望之母,它派生出各种其它的欲望,如金钱、地位、名誉、好吃、贪婪等等,这就是性的欲望。
   从纯生物的角度来观察,饥渴求饱的欲望、寒冷求暖的欲望、疲乏求安的欲望、升官的欲望、发财的欲望……其最终的目的,是保护好营养好自己的个体,为使自身的基因更好更多地传递下去,为最根本最原始的欲望——性欲,做好物质上精神上的准备。这也是人生、也是世间万物生存最本质的意义所在——繁殖下一代。
   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性欲的生物,还能称之为生物。所以,生命之轮就是性欲之轮。人为万物之灵长,人的性欲也是人性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性欲之轮也是人性之轮。①
   正是带着这种理解和认识,宁芩写出了《发现华南虎》、《艳遇的夏天》和《魍魉村庄》这些带着肉欲色彩的作品。这些“下半身”作品的诞生,宣告着“头颅”和“胸膛”的彻底沦陷。
  
   1.《发现华南虎》:兽性的端倪
  
   其实,很难把《发现华南虎》归为兽性写作,宁芩写这篇小说的初衷更多是对官场和现实以及对人性的讽刺和批判,而且它的写作意图清晰,不像《艳遇的夏天》和《魍魉村庄》那样观点暧昧不清。
   在《发现华南虎》中,作者是以狂欢化的形式操作,以油滑的语言风格,以高度的主体介入进入到文本内部,让思想的睿智光芒闪烁,很好地完成了“文以载道”或者对克罗齐所言的“混化在直觉品中的概念”的观念负载。首先,作者拒绝严肃呆板与一本正经,用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等狂欢化所常用的手法,酣畅淋漓地宣泄自己的内心愤怒与不满,已达到强烈讽刺和挖苦的效果。
   一个男人,如果连自己裤裆里那条见到漂亮女人动不动就翘起来的鸡巴的那点儿欲望都满足不了,他定是个无用的窝囊废,这样的男人如果做了领导,定是个庸官昏官,什么事情也干不成的饭桶。

共 28138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精彩绝伦的文学评论,让人震撼。初看此文,便被深深吸引,从初时的好奇到转瞬之间的震撼再到最后的折服,不得不说,这是一篇精彩、成熟、理性的评论,它不但详尽地评述了宁芩小说的优点,更理智地指出了缺点和写作的方式的转变。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淋漓尽致分析评论的时候,竟然详尽地分析出一些小说的创作状态,尤其是心理状态。小说写作是一个漫长且心理挣扎的过程,是否一如既往的坚持,还是有所改变,作者在分析宁芩小说的时候都有敏锐地评论,甚至对一部小说的前后状态都指出区别,这不得不让人感叹作者耐心度、敏锐度。这个评论篇幅较长,从宁芩小说到世界名人小说再到中国小说,都有所涉猎,用类似的思维创作方式到抒写方式,从人性写作到兽性写作都有让人酣畅淋漓地评述。用作者的话说:宁芩小说从张扬神性﹑构筑神性,呼唤神性转而探寻人性。在历经黑色的现实风景﹑破灭的爱情神话、迷乱的悲观绝望的艺术人生后彻底导致神性的幻灭,进而走向神性对立面——兽性。这种创作倾向性转变的结果是,创作的真诚严肃都大打折扣。宁芩是江山里涌现出一个不可多得的写作怪才,他对文字的膜拜,对人性的探讨,对写作高度的追求,对世界的蔑视与展现,对写作方式的不断突破,都让人敬佩。如作者所说,假以时日,宁芩小说会更富有才情,前途不可限量。而这篇优秀的评论,深刻、生动、理智,且趣味横生,毫无古板说教之意,读来让人感叹不已!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推荐阅读。【编辑:故事中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908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3-08-08 16:36:28
  文兄这篇文,真的让我震撼。
   以致于我都不知如何下笔,如何写按。
   哎,按语有不妥当之处,老兄就将就一点哈。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1 楼        文友:文璘        2013-08-08 17:59:54
  多谢故事兄的精彩好按,谢谢您的辛勤劳作!酒家很棒,故事兄的坚持令人感动。
2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3-08-08 16:37:05
  问好文兄,欢迎光临酒家。
   祝福快乐。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3 楼        文友:素馨        2013-08-08 16:55:57
  文璘,沉寂多时的你,终于拿出了你的拿手好戏——文学评论,大力顶之。学习,问夏安。
借用中医手段,切脉世间冷暖。
回复3 楼        文友:文璘        2013-08-08 18:18:50
  好久不见,素馨安好!尚欠你评论一篇,我记着呢!
回复3 楼        文友:文璘        2013-08-08 18:20:04
  问候我友!
回复3 楼        文友:文璘        2013-08-08 18:20:15
  问候我友!
4 楼        文友:文璘        2013-08-08 18:52:39
  文章写好后,诚惶诚恐,好在故事兄不弃,把它发表出来,万分感谢!我是宁芩忠实的粉丝,喜欢他所有的作品。在这篇文论中,我把他放在准大师的位置,渴望和他的灵魂进行对话。当然偏颇误读之处在所难免,请宁芩兄和各位文友批评指正。就像我在本文论所说,他的每一部作品对评论者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寒冰在近,孤寂无边
5 楼        文友:五龙河畔        2013-08-08 20:13:59
  我不懂文学批判,更不会写文学批判的作品;我慬一点小说写作的常识,写小说首先要有生活,其次要有灵感,还需一定的技巧与手法。我沒读宁苓的小说,但是文璘读了,而且读透了,于是他写出了这篇评析宁苓小说创作倾向、风格的长篇文学批判作品,非一般人所能及!这是宁苓的运气,也是读者的运气,因为文璘不是给谁都写文学批评的,因为我知道文璘不仅是诗人、作家,他更是一个极具实力的文学批评家,只有他认为值得写的人,他才会给他或她写!文璘——江山文学网、杨柳青文学网等当之无愧的文学批评第一人,我以为!祝文璘,文学批判之路上走得更潇洒更棒,也祝宁苓小说创作更上一层楼!
人生就是文学,生活就是小说!
回复5 楼        文友:文璘        2013-08-08 20:21:20
  谢谢老哥,弟羞愧。文璘隐遁久矣,愧对各位师长。祝老哥安好,希望看到老哥的大著出现!弟辑首。
6 楼        文友:素馨        2013-08-08 22:35:51
  文璘,你的文评堪称一绝,我的小说还远不到火候,我的那篇评就还寄着吧。如若哪天我真有好小说出来,再找你写评。问夏安。
借用中医手段,切脉世间冷暖。
回复6 楼        文友:文璘        2013-08-10 16:19:53
  一言为定!
7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3-08-09 20:30:36
  非常好的文学评论,送上文游榜首!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回复7 楼        文友:文璘        2013-08-10 16:20:29
  谢谢故事兄的大手笔!
8 楼        文友:悠云微澜        2013-08-10 12:51:23
  用了两天时间读完文璘先生精彩的文评,感觉走了一条漫长的探索之路,很明显,这是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文字。先生严谨的写作态度令人肃然起敬,此篇文评不但详细评论原作品作者的多篇文字,且跳出文字的范畴,讨论了为文的终极目的,神性、抑或兽性、人性。是啊,写文字的目的是为什么?文字最终欲达到什么样的主题?所有这些,皆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案。感谢文璘先生,读后受益匪浅。问好,祝周末愉快!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回复8 楼        文友:文璘        2013-08-10 16:33:10
  谢谢悠云赏读置评!这个东西从准备材料到写成,断断续续用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如果能描出宁芩作品的一鳞半爪或者对创作者有些启示,则是本文之幸事,我之幸事!再次感谢你的肯定,对评论者来说,这是莫大之动力,同时也欢迎你的批评。致以文祺!
9 楼        文友:九曲黄河        2013-08-10 13:31:06
  拜读大作!此评很绝妙,作者辛苦啦!
魏汇波,笔名九曲黄河,黄河一碗水等,惠民县作协会员,酷爱文学,出生、成长在黄河岸边,现为山东省滨州市某乡镇文化旅游部门工作。
回复9 楼        文友:文璘        2013-08-10 16:35:23
  谢谢九曲的理解安慰和肯定!
10 楼        文友:晗夫        2013-08-11 23:22:08
  精心读文璘老弟的评论,专业、深刻,折服!后边当诚心学习宁芩老师的小说,汲取有益,借为我用!力顶兄弟佳作!
烛照现实,光暖人生;如剑如戟,直刺黑暗!
回复10 楼        文友:文璘        2013-08-12 09:32:38
  谢谢晗夫兄到访留评,谢谢兄台的鼓励和安慰。
共 18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