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江南】笑书神侠倚碧鸳(合奏)

精品 【江南】笑书神侠倚碧鸳(合奏)


作者:ran.t 榜眼,28155.7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332发表时间:2013-09-22 21:31:23


   《神雕》第三个贡献是独孤求败的剑道。弱冠时用“凌厉刚猛,无坚不摧”的利剑,三十岁用的是“紫薇软剑”,四十岁前恃以横行天下的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玄铁重剑,四十岁后是“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四个层次是剑理也是人生哲理,与独孤九剑的“无招胜有招”意蕴相通,浅显而又深刻。独孤求败这套完整、精妙的武学体系,隔代启发了杨过、风清扬、令狐冲三位武学大师,对后辈遗泽极深。
   该书有几个小疵,顺便一提:杨过见郭襄跟着自己跳下悬崖,“双手微微发颤”。此时他已独臂,何来双手?如同《倚天》形容灭绝师太“白发萧然”,尼姑何来头发?大胜关聚会旁白说丐帮梁长老长期缠绵病榻——病得下不了床。十六年后襄阳选举新帮主,他却跳上高台,主持会议,身法利落,精神矍铄。他的健康状况也够诡奇的了。
  
   侠客行
   我是先看了梁朝伟一人分饰两角的TVB版二十集同名电视剧才看原著的。香港拍摄的金庸剧一般说来忠于小说,这部却是例外。它把书中的一个男主角扩充成两个,把贝海石抬高成终极黑手,新加入了天魔教、无名谷、桃源谷、五毒教,改动大得使人咂舌。几年后我重看此剧,发觉纯粹从电视剧的角度,它也有它的道理。因为《侠客行》原书容量有限,难以拉长到二十集的篇幅,而二十集是商业剧起码的长度。又由于书中采用了高潮的制造和跌落,没有万众期待的压轴大战,编导们便把贝海石渲染成了深度腹黑的大魔头,与石家兄弟打得天翻地覆。
   关于《侠客行》,历来颇有争议。褒之者如陈墨,把它和《天龙》等六部超级长篇并列,把其余八部金庸作品放到第二档,称为“七上八下”。贬之者认为该书寡淡无奇,小打小闹,是两个创作高峰间的低谷。
   我赞同第一种意见。《侠客行》本不以恢宏为目标,不算长的故事却写得收放自如,摇曳生姿,妙趣横生。除了《鹿鼎记》和《鸳鸯刀》,它是金书中最幽默的一部。与《鹿》、《鸳》的辛辣浓烈的讽刺喜剧不同,《侠客行》是轻喜剧,清新,清爽,愉快。不谙世事的石破天在江湖各色人等中撞来撞去,歪打正着,逢凶化吉,常弄得别人生气自己尴尬,却终究无伤大雅。会心一笑不见得比哈哈大笑差。
   《侠客行》里的江湖没有那么凶险,也没有大奸巨恶,神秘诡异的侠客岛上住的更出人意料的全是好人。整本书因此分外有一种可喜的明净,有种童话般的氛围,娇嫩,有趣,美妙。一个直观的体现就是有些段落格外优美,静谧如散文一般。像下面这一例:
   月光照射河上,在河心映出个缺了一半的月亮。丁珰的竹篙在河中一点,河中的月亮便碎了,化成一道道银光,小船向前荡了出去。
   石破天见两岸都是杨柳,远远望出去才有疏疏落落的几家人家。夜深人静,只觉一阵阵淡淡香气不住送来,是岸上花香?还是丁珰身上的芬芳?
   简净朴素,用词极准。再如后一回中:
   小河如青缎带子般,在月色下闪闪发光。丁珰竹篙刺入水中,激起一圈圈涟漪,小船在青缎上平平滑了过去。有时河旁水草擦上船舷,发出低语般的沙沙声,岸上柳枝垂了下来,拂过丁珰和石破天的头发,像是柔软的手掌抚摸他二人头顶。良夜寂寂,花香幽幽,石破天只当是又入了梦境。
   写景状物,兼及心情,味道全出。北大严家炎教授称许这一类的文字是当代白话小说里不可多得的美丽篇章。
   《侠客行》里的反角破坏力欠佳,存了坏心也未必做得成坏事。丁不三丁不四有时似乎很凶狠,但更多时候倒像老顽童。贝海石似乎是城府较深的,想想岳不群、成昆、欧阳锋,他也就挺小儿科的。谢烟客介乎正邪之间,有点黄药师的影子,他倒是差点把石破天害死,但后者凭借淳朴的天性和一点好运气把体内阴阳二气龙虎交汇,打成了一片。后来谢烟客嘴还是很硬,心已经软了,对石破天的态度有很大变化。石中玉浮滑无行,作恶能力有限。数一数书中让人心寒的,反而是丁珰。
   丁珰这个人物是金庸的又一新创造。她前面的言行酷似黄蓉,但故事中段,真假石破天之谜解开,她竟然设下掉包计让石破天冒充石中玉去凌霄城送死;丫环侍剑出言提醒,她眼也不眨把侍剑干掉。这无论如何是难以原谅的恶行。此人更独特之处在于择偶的标准。黄蓉弃欧阳克选郭靖,丁珰偏不爱老实忠厚的石破天,千方百计护着不成器的石中玉。原因无他,石中玉嘴甜,会哄人,风流倜傥,对了她的胃口。就算石中玉人品奇差也不要紧,就算石中玉勾搭奸淫别的女人也无所谓,还觉得男人不这样就不算个男人。这是个感情认知上完全畸形的姑娘,让我们想到那句脍炙人口的“男人不坏,女人不爱“。金庸并不赞成她的选择,但尊重人物的性格逻辑,如实地刻划出这么一种特殊的个性,也为他小说中“俏皮妖女倒追厚道男子”的模式添上了一抹异色。
   有丁珰“珠玉在前”,我们接受阿绣就容易多了。本来,这只是个极其自尊又极其温婉的少女而已。但有丁珰在那儿反衬着,阿绣就显得可亲,品质比前者高出万倍。她还有一双慧眼,透过表象看本质。满江湖都把石破天和石中玉弄混,她就知道他们不是同一个。难怪石破天要感激流泪了。她又教石破天待人处事的道理,如何不伤害对方面子,如何少结仇家。这个连名字都普通得像邻家妹妹的姑娘,让石破天(和读者们)对她由衷地生出好感。丁珰那样的形象,是难构思好塑造;阿绣是好构思难塑造。金庸把她们都写得很活,实属难能。
   石破天是一张不通世务的白纸,无名无相,无人无我,被陈墨归入“佛之侠”一类。现实中全无机心的人一定吃亏,在书中石破天却遇难呈祥,间或闹出些笑话乌龙,也总能全身而退。在侠客岛上,因为不识字,和一份未经污染的自然颖悟,他破解了太玄经,龙木二岛主联手亦非他之敌。但何以如此,人家不告诉他,他是万万没有“理论自觉”的。这种懵懂,像宇宙初开的混沌,含有大智慧和勃郁的生机。在其他金庸作品中,有局部寓言化的处理;唯有《侠客行》,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大寓言。纷繁世象是对石破天慧根的试炼、德行的考验。此书的空灵、剔透和深邃内涵,不是《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比得上的。
   书中的“黑白双剑”石清、闵柔挺像我们身边的父母,一个管,一个纵,内心却都疼得不行。闵柔在佛像前为儿子祷告一段,素朴挚诚,慈母情怀让人唏嘘。石破天到底是不是他们的孩子呢?梅芳姑死了,人证物证不足,但综合种种线索,十有八九是的。金庸之所以不肯明示,大约还是考虑到与主题相匹配。石破天不过是个代号,并非真名;是佛教精神的化身,不应把出身来历交待得太实。就这么模棱两可着,读者可以继续猜下去,主题也能得到烘托,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侠客行》中的雪山派引人瞩目,在金庸别的小说再未出现过。他们长于剑法短于内力,武技近于《笑傲》中的华山剑宗,和封不平等人“使招不使力”的打法异曲同工。掌门人白自在内力雄浑是另有奇遇、不可复制的。这里牵涉到一个疑点:白自在成名很早,雪山派威名素著,为什么侠客岛在前二十年都不邀请白自在,迟至第三个十年才来邀客呢?白自在的武功在江湖上(不算侠客岛)是仅次于石破天和谢烟客的大人物,谢烟客也承认白自在是个“极不好惹的大高手”,怎么就被张三、李四忽视了那么久?不计内力,单论剑法,他也有足够的资格受邀喝一碗腊八粥了。大概还是为了情节需要,他在雪山派里等丁不四挑衅,等自己发狂,等师弟叛变,等主角相救,等着全派临危时挺身而出,再等着上岛把自大狂治愈。谢烟客同样出类拔萃,自创“碧针清掌”,功力精纯,当世无双,内劲外功比白自在还要炉火纯青。比起第三批客人中的梅芳姑、丁不四之流,他岂非参研深奥武学的绝佳人选?侠客岛对白自在还有一份迟来的告白,对谢烟客却坚决无视到底,实在难以自圆其说。
  
   倚天屠龙记
   如果从金庸小说中选“四大名著”,我认为是《鹿鼎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倚天》之前的作品写的是传奇,之后写的是寓言:之前打造浪漫江湖,之后折射现实人生;之前处于探索阶段,之后进入纵横挥洒、无不如意的新境界。
   一个简单的感受是《倚天》的江湖远比“双雕”时期多彩。其中提到的大大小小的门派帮会不下二十个,高手之众、缠斗之烈、形势之盘根错节,都大大超过此前所有作品。恩怨情仇的一言难尽也让人感慨不已。
   小说开始不久就见沉寂已久的少林寺高调登场,复兴在望;随后武当、峨嵋开宗立派,何足道“放弃中原,径取西域”,实现昆仑派的战略大转移。极少有武侠小说一开篇就密集出现了这么多震惊武林的大事。《倚天》长卷刚刚翻开,已是一副开天辟地的架式。
   男主角的形象是武侠史上前所未有的。论功业,张无忌差一点儿当了皇帝,如果他愿意的话;论性格他宽和、随和、温和,梦寐以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论武功在所有男主角中他最全面,内功是九阳神功,武技是乾坤挪移,精通太极拳剑,又学会了圣火令上的古怪法门,轻功几不下于青翼蝠王韦一笑。他使出“梯云纵”时,韦一笑的反应是“骇然叹服”。论“业余爱好”,他还是胡青牛死后排名第一的神医。有读者提到他就皱眉头,觉得他优柔寡断,婆婆妈妈。其实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从不犹豫,武功未大成时就冒着生命危险接了灭绝师太三掌,换取五行旗的平安。在千钧一发之际他也能当机立断,万安寺中兵行险着,叫被俘群雄一一跳塔,他以神功接住,改变力道的去势,营救众人。在有需要时他也能当仁不让,武当山上发号施令,安排明教群豪各行其事,群豪一一凛遵,以至张三丰在旁老怀弥慰,暗赞“翠山有后”。他的所谓优柔寡断植根于内心的善良,所谓的婆婆妈妈是怕别人受到伤害。如把张无忌换成杨过,明教不可能拧成一股绳,也不可能与正教化解百年深恨,携手抗元。张无忌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居功至伟。
   为了写好张无忌,金庸可谓苦心孤诣。首先,张无忌出生于孤悬海外的冰火岛,使他打下了仁厚正直又易轻信上当的根基。其次他目睹了父母双双自尽的惨剧,但五大派并未直接动手,殷素素自杀是因为张翠山,张翠山自杀是愧对俞岱岩,俞岱岩拆穿殷素素是因为他已残废了二十年。换言之,张无忌是找不到“具体责任人”的。不报杀母弑父之仇,有违武侠伦理,有违读者期待;报仇血恨呢?又有违作者初衷。于是干脆让事情复杂得找不到凶手,使张无忌既经受了残酷的历练,又无需上演粗陋的复仇戏码。再次,他的“女朋友”多达四位,在五人的情感互动中展示了张无忌许多细微却生动的侧面,比如在梦中,他曾同娶四美,而醒来立即自责;攻打“金刚伏魔圈”时用了波斯的古怪功夫,“心灵渐受感应,突然间哈哈哈仰天三笑,声音中充满了邪恶奸诈之意”,听到谢逊诵念《金刚经》才摆脱魔性的牵绊。这一类的细节不会有损张无忌的形象,反而会让他更真实可信。此外,金庸大概预料到张无忌的个性不像郭靖、杨过那么强烈,也就没有那么受欢迎,为了增加张无忌的魅力指数,将他写得十分帅气。殷离感叹:“原来你生得这么好看!”赵敏和他并骑出游,引来百姓们“一对璧人”的称誉——能和赵敏在相貌气质上般配,其帅可知。这还不止,金庸还把他写成所有男主角中最年青的绝顶高手。郭靖是三十大几的时候与五绝平手或稍胜一筹,杨过总也在四十岁了,萧峰在而立之后,虚竹二十好几,段誉和令狐冲武功各有重大缺陷。张无忌是唯一一个二十岁刚过就圆满练成顶级武功的。《倚天》收卷,张无忌隐退江湖时不会大过二十四岁,是现在大学毕业生的年纪。这份“待遇”,堪称独一无二。
   张无忌身上的道家色彩比杨过更明显些。杨过与道家沾边主要体现在追求个性自由,蔑视礼法教条,但他那刚猛激烈的性子和好走极端的脾气,与圆融自如、宁静自在的道家相去甚远。相反张无忌就很随性,凡事不强求,练乾坤大挪移第七层有些句子不懂也就算了。金庸特意强调练了那几句会走火入魔。这句提示是金庸对张无忌的爱护,也是对道家人生态度的肯定。要是换了郭靖,拿出当年死背《九阴真经》的毅力来,练来练去,一代大侠,怕要在地道中呜呼哀哉。有趣的是,郭靖的毅力在《射雕》里也是被肯定的,可见金庸的思想轨迹不是一条直线。从郭靖的儒之侠,到杨过的儒道参半,再到张无忌的佛道参半,是耐人寻味的。
   从文学形象上分析,张无忌写得比郭靖和杨过成功。郭、杨让人崇拜,张无忌使人感到亲切,仿佛是我们身边某个和和气气的好朋友。在传奇世界里,让人崇拜易,让人亲切难;让人仰视易,让人觉得触手可及就难;写出鲜明的主色调显著的大侠较易,写出鲜活的色彩斑斓的生活型侠客很难。郭靖像南京雨花台的烈士雕像,让人崇仰又稍嫌僵硬;杨过像电影里的超级英雄,让人痛快又有点不好接近。张无忌却像家乡的小伙伴,优点不少,缺点也有,说的话做的事有时候让人鼓掌叫好,有时候叫人摇头微笑。这个人物有弹性有质感,有足够的维度、向度和深度。

共 25905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
转到
【编者按】一篇好的评论应当凌驾于理性之上,透过本质,层层剥析。陶兄的评论一向精髓,这篇金庸书评更是得其个中三昧。洋洋洒洒两万余字,就金庸“笑书神侠倚碧鸳”七部小说展开讨论,几乎无一废笔,各有侧重却论点分明。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一味的去追捧,而是通过自己敏锐的嗅觉,超然的洞察力,发现并指出了金书中诸多不足之处以及谬误,读书认真至此,不愧是资深武侠迷。而这篇评论除了语言娴熟,立意高远之外,观点不乏新颖之处,却又极易为人们所接受,殊为难得。整篇文章分分合合,结构庞大却自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例证引用信手拈来,小说人物乃至情节如数家珍,足见作者于金书武侠的浸淫之深。这不仅是一篇优秀上乘的金书评论,更可作为金书的一个导读教材,相当精彩的作品,倾情推荐。【责任编辑:鬼无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0924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21 楼        文友:小昕        2013-09-23 18:48:29
  用手机看的,看了一个小时,很艰难,却也很愉悦。最喜欢《笑傲》这一小节。
22 楼        文友:小昕        2013-09-23 18:50:38
  跟评了才发现这里的人气真是爆棚,才子,高山仰止
23 楼        文友:易水犹寒        2013-09-23 21:06:47
  大神来江南了,我来膜拜一下。完好大神,哈哈
24 楼        文友:易水犹寒        2013-09-23 21:09:31
  我表示第一个是你师妹,第二个和第三我才是我,啦啦啦,陶大神,小生这厢有礼了,哈哈。
25 楼        文友:易水犹寒        2013-09-23 21:10:38
  再说一句,陶大神,哪个是我,哪个是你师妹,我也搞不清了,反正你去猜吧,哈哈哈
26 楼        文友:菊惆        2013-09-23 22:26:03
  好帅气啊,超赞。
王者的忧伤
27 楼        文友:ran.t        2013-09-24 09:11:15
  谢谢各位朋友——有些朋友我知道但不熟悉,有些朋友是熟悉而又陌生,因为别人有时会借用他的大号行走江湖——但亲切感是一样的:)今天见到真身,很高兴。小菊花,秋天是你的季节,在写作上可以绽放一下了。
28 楼        文友:凝冰        2013-09-24 09:39:33
  把小说看到这份上,我做不到。不过师兄的评倒是让我对金庸小说更深层次的认知了。
只画烟云,不写春秋事。
29 楼        文友:剑鸿        2013-09-24 17:50:07
  我个人认为,此篇赏析不亚于温瑞安之读金庸小说。可以单行本面世。
偶开天眼见红尘,方知身是眼中人
30 楼        文友:ran.t        2013-09-24 18:34:33
  谢谢冰师妹来访,感谢剑鸿文友的肯定,愧不敢当。温瑞安谈金庸的几篇都相当精彩,从前在“金庸茶馆”里读到,很有共鸣。
共 44 条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