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年轮(紫墨精点)

精品 【江南】年轮(紫墨精点)


作者:庄明 秀才,2933.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20发表时间:2013-12-02 18:54:42
摘要:当初的校园,已经片瓦不存,代替它的,是不停扩张中的村庄。突然,我感到一种无力的惶恐。一个人,终其一生的行走,也不过是在有限的时间,走过有限的空间。那么,一个人,到底该以怎样的行走,才能在这岁月的年轮里,刻下一丝浅浅的印痕?


   上了初中,有了夜自习,这样,就开始了打地铺的住校生活,我们的教室,白天用来上课,晚上用来睡觉。这样打地铺的日子,一直持续到转学那天,才算结束。在邻县的乡中,有了所谓的寝室,但是,仍然没有床,还需要打地铺,稍微好一点的是,不必每天挪动桌椅了。
   学校没有电,如豆的煤油灯,成为上夜自习时最温馨的记忆。煤油的气息,燃烧的气息,弥漫了整个教室。那昏暗的灯光,在四处透风的教室里,给我们闪烁着希望与梦想。
   初一的课程,比小学时多了不少,除了英语,其它的课程都没有让我感到为难。当时教我的英语老师姓张,是代替他姐姐教我们的。听说,他姐姐上过高中,在大队学校教过两年学后,就去做了随军家属,走时,将她的位置留给了她的弟弟。
   现在回想,这个新任的英语老师,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教我们英语,实在是勉为其难。他那生硬的发音与干巴的讲解,完全是一个初学者的水准。当然,我做出这样的评价,并没有贬低他的意思。虽然他与后来教我的英语老师相比,水平差了很多,但他毕竟是我学习英语的启蒙者。
   张老师很敬业,做事一丝不苟。那时,他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在上课时,总拿着一根修长的白腊条,当成教鞭。遇到不听话的学生,那根白腊条,就会带着风声,准确地落在一个倒霉的脑袋上。当然,这样的待遇,我也享受过,并且不止一次。不过,我享受到这样待遇的原因,并非是上课时不听话,而是和张老师有了过节。
   这个过节,说起来颇具戏剧性。在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对先生的描写很有兴趣,常常会在高兴的时候,背诵其中的一些句子。一天早晨,在操场跑步时,我一时兴起,又背起了课文,正当我背得忘乎所以时,猛地被张老师拉出了队伍,不由分说,就给了我一个耳刮子。
   这个耳刮子,把我打懵了,心说,我没有招惹他呀,我背课文,并没有犯错吧。直到张老师把校长喊来,要进一步处理我时,我才明白了被打的原因。原来,当我背到“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这句话时,正好被张老师听见了,于是,他就认为我在故意嘲笑他。让我纳闷的是,张老师并没有缺少牙齿,只是有点龅牙而已,他凭什么说我嘲笑他呢。
   平白无故挨了打,我当然不服,就当着校长的面和他顶撞起来,结果,把张老师弄得很没面子。校长在问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没怎么批评我,就让我继续跑步去了。我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哪想到张老师却从此记住了我,在随后的日子里,总是用他的白腊条教鞭,给我来点警示,顶撞他,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当然,张老师在打我时,也是有理由的,诸如我上课迟到了几分钟,默写时出错了等等,都会让他挥起教鞭,在我的头上敲打一番。
   在我漫长的求学生涯里,张老师是第二个打过我的老师,也是最后的一个。初一那年最痛苦的记忆,都和那根白腊条教鞭有关。那时,我一直不明白张老师为什么总喜欢拿着一根白腊条讲课,现在想来,许是他年纪太轻,需要用这样的一根教鞭建立起一点威严吧。
   总之,在那一年,在他的课堂里,不管大家学到了多少英语,但秩序一直很好。应该说,这种严苛的体罚,还是有震慑力的。谁也不想让那根教鞭,落在自己的头上,那种痛楚,所有挨过打的人,都心有余悸。
   幸运的是,张老师只教了我一年。在这一年里,关于挨打的经历,我一次也没有告诉父亲。我感觉自己长大了,已经能承受住一些不公正的遭遇和小小的暴力。另外,在这一年,在读了很多课外书后,我找到了一个心灵的家园,开始用文字的方式,把自己的委屈,悄悄地埋藏在日记本里了。
  
   6
   上初中不久,学校组织了一次图书报刊征订活动,可以征订的种类很多,父亲对我读书,一直很支持,毫不犹豫就帮我定了几本。
   我印象最深的图书,要数那本《上下五千年》,许多年过去了,对这本书,我还有清晰的记忆,这本书所讲述的历史,比教科书要有趣得多。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挎六国相印的苏秦,都成为我仰慕的对象。与他们相比,我所受的那点委屈,根本算不了什么。而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其大智若愚的隐忍,气定神闲的风度,亦让我如痴如醉。
   另外,我还喜欢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他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千古绝唱,至今仍让我血脉喷张。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是它,帮我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开始尝试着,去触摸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年轮。
   对我影响最大的杂志,要数那一年所订的《少年文艺》了。那里面的文字,让我明白,我所学习的汉字,不单可以用来写作文,它还可以写诗歌和小说,可以表达一个人内心丰富的情感。可以这样说,正是《少年文艺》这份杂志,把我培养成了一个文学爱好者,直接影响了我的一生。
   《少年文艺》这份杂志,我订了整整两年,每一期杂志,都要看上许多遍。当时那种痴迷,今天想来,仍有心颤的感觉。看完一期后,就焦急地等着下一期的到来。因为喜欢它,我甚至喜欢上了来学校送杂志的邮递员和他那辆绿色的自行车,因为在自行车后面的绿色布兜里,载有我心爱的杂志。
   有时,我甚至想,等我长大了,也要去做一个邮递员,那样的话,我就可以最先看到我喜欢的杂志。
   因为喜欢看书,我渐渐地远离了身边的玩伴,在他们纷纷做出退学的选择时,我一直不为所动,依然沉浸在读书的乐趣中,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去拥抱整个世界。
   和我同村的玩伴,后来只有两个考上了高中,而我,是其中之一。那时,我根本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一个个都选择了退学,这个问题,却在写这篇文字时,突然困扰着我。按说,在土地承包以后,物质条件已经好了很多,家家都能供得起上学的费用,不会经济条件而退学了。那么,根本的原因,还是缘于师资的匮乏吧。
   虽说在那段时间,来自社会上的诱惑多了点,男孩子留起了长发,女孩子则开始了烫发。我们的学校,也在这个时间,筑起了院墙,试图将这些诱惑,与我们隔离开来。我们的校长,甚至,一度站在校门口,拿着一把剪刀,看见留有长发的学生,就直接将长发剪掉,勒令他们理短再来。但是,这些改革初期的花絮,在我们这个偏僻的乡村,毕竟不是主流,还不至于成为学生纷纷退学的理由。
   那时,我没有选择退学,但我选择了转学。而转学的诱因,是因为和一个老师发生了冲突。究其原因,无非是自己的求知欲长期得不到满足,在持久的压抑中,一个突然的爆发。关于那场冲突的始末,在这里,就没有详述的必要了。
   邻县的乡中,在我刚转去的时候,还叫人民公社中学,简称社中。不久,人民公社撤销,社中就变成了乡中。我在那里,遇到了一批刚从南阳师专毕业的老师,他们的激情与活力,以及,他们授课的方式,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这时,教与学,不再成为一对矛盾。学习,自然就成了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至今,我仍然庆幸自己,在那一年,在父亲的支持下,做出了一个转学的选择。正是这个选择,我才在随后的日子里,一步步完成了学业。那个和我一起考上高中的玩伴,也是转到邻县的乡中后才考上的,而留在大队学校读书的同学们,在中招考试中,则全军覆没,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7
   前年冬天,我在拜访朋友的路上,路过了大队学校的旧址。这时,我才发现,在不停行走的路上,我已经忘记它很久了,若是没有这次路过,我很难再次想起它。
   当初的校园,已经片瓦不存,代替它的,是不停扩张中的村庄。突然,我感到一种无力的惶恐。一个人,终其一生的行走,也不过是在有限的时间,走过有限的空间。那么,一个人,到底该以怎样的行走,才能在这岁月的年轮里,刻下一丝浅浅的印痕?
   那一天,在我经过大队学校的旧址时,我脚下的路,亦非当年的大方路了。当年的大方路,在大队解散后,就基本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当然,它还是一条可以行走的路,只是再也没有当初的模样了。只有在零散的梦里,那些在它上面走过的时光,才会飘忽而来,而一旦醒来,却有隔世之感。
   那个推个铁圈,哗啦着奔跑的孩子,是我吗?如果是,那个铁圈哪里去了?
   那个手捧着书,边走边看的孩子,是我吗?如果是,那本书哪里去了?
   那个拿着手电筒,在黑夜里去上晚自习的孩子,是我吗?如果是,那个手电筒又哪里去了?
   那个大方路,是一条多么安静的路啊,如果没有铁圈的哗啦声,如果没有孩子们的喧闹声,那么,它几乎是一条静默的路。那年头,在我每天行走的大方路上,鲜见自行车的影子,更别说汽车这样的稀罕物了。大方路上,我所见到的,大多是徒步的行人,偶尔有一辆自行车路过,都会让我兴奋一番,非要跟着跑上一阵才罢休。
   初二那年,我家终于有了第一辆自行车。这一辆飞鹰牌的自行车,是我们村里一个在安阳上班的人,用单位的货车捎带回来的。自行车捎回来时,还没有组装,那天,我放学回家后,看到父亲正在摆弄着那一堆散乱的部件,喜欢鼓捣新鲜东西的父亲,无师自通,很快就将自行车组装完毕。
   在摔了几个跟头后,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于是,在那条安静的大方路上,便有了清脆的铃铛声。这种悦耳的声音,很少是为了提醒行人,更多的是一种炫耀,满足自己一点小小的虚荣心。瞧!我也骑上自行车啦!
   说到虚荣心,我还想起一个趣事。大概是在上五年级那一年,有一段时间,我和小伙伴们,在大方路上经常见到一个怪人,这个怪人,每当走近我们时,总是高高地扬起他的左臂,似乎对我们打着招呼。可是,这个招呼,打得也太奇怪了,他既不朝我们笑笑,也不和我们说话,而是保持这个姿势不动,直到我们错过好久,才将他的左臂放下。
   一开始,我们并不明白他的意思,直到有一天,一个小伙伴喊,看啊,他手上戴着一个什么东西!这时,我才注意到,这个怪人的手腕上,戴着一个亮闪闪的东西,那个东西,在阳光的照耀下,有一种炫目的灿烂。
   有一个小伙伴,忍不住问他,这是什么东西?那怪人把头一昂,说,这是手表,你们没有见过的。这时,我们才知道那个会闪光的东西,原来是一块手表。
   在这里,插上几句题外话,那年头,手表这个东西,绝对是一件奢侈品。我的第一块海鸥牌手表,还是在去新乡学医后,用父亲给我的生活费,花了三十五块钱买的。这一年,是1987年,距离遇见那个怪人,时光已经过去了七年左右。
   过了几天,再次遇见这个怪人时,不等他扬起左臂,我们就先把左臂高高扬起,一起朝他喊着:看啊!看啊!这人一惊,朝我们看时,只见一个个光光的小胳膊,齐刷刷地排在一起,在阳光下,展示着顽劣的挑衅。这一次,这个怪人的左臂,许是被我们阵势吓住了,耷拉在那里,忘记了它曾有的骄傲。后来,在和那个怪人相遇时,他的左臂再也没有扬起过。
   我自行车的铃铛声,在响了几天后,也重归沉寂了。我可不想学那个怪人,因为炫耀而引起大家的嘲弄。再说,路上的自行车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切正如父亲所愿,我家的日子,大家的日子,都在包产到户后,一天天好起来了。
   在买了自行车不久,我还穿上了人生中第一件的确良衬衫。这样的衬衣,我在一篇纪念周总理的课文里看到过对它的记述,但对于的确良这个词语,却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我穿上它那天,我明白了,原来,的确良衬衫,是这个样子啊,比我经常穿的粗布衬衫,顺眼多了。
   然而,历史总是和人开着这样那样的玩笑,在我骑上自行车之后,我还骑上了摩托车,进而,又开上了汽车。在戴上手表之后,我还用上了手机。岁月的年轮,越转越快,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让我逐渐忘记了那些闲散而安静的时光。
  
   【后记】
  
   在这篇文字就要结束的时候,我店外的大街,在冬日的夜里,依旧是不断喧嚣的车流和人声。这个世界,愈发让我感觉陌生。
   说来好笑,有了汽车后,我没有把它当做宝贝,而是任它在停车场风晒雨淋,重新骑上了自行车。并且,在穿过的确良衬衫多年后,我又重新穿上了棉质的衣料。我发现,很多曾经被我们抛弃的东西,正以新的姿态,回到了我的视野。生活其实是可以更简单的,只是缘于人们的欲望,才把它变得过于复杂。
   我想,如果能有一天,我可以扔掉手机,甚至,扔掉我赖以谋生和写字的电脑。那么,我是否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在岁月的年轮里,刻上更为清晰的痕迹?
   然而,我清楚地知道,在这个飞旋的时代,手机和电脑,已经完全地融进了我的生活,我根本找不到一个地方,可以彻底地摆脱对它们的依赖。甚至,我也找不到一条像大方路那样安静的路,更不用说,在那样静默的路上,看见悠闲的行人,走过安恬的岁月。
   匆忙的人们,包括我,已经很难停下匆匆的脚步,回望一下自己,在岁月的年轮里,匆匆走过的痕迹。
   忽然渴望一场大雪,一场雪后的冰冻,也许,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匆匆的脚步,才会暂时慢下来。
   2013-11-29完稿

共 20275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年轮里的故事,是岁月无法湮灭的秘密。年轮,是一个接一个的同心圆,仿若生命走过的痕迹。每一代、每一个人,都沿着这个轨迹从生到死。这个问题好像很凝重,但在作者理性的表达下,似乎不难接受。来自来处,去往去处,理所当然。文章从家族的由来、特征切入,让人产生探究的欲望;文章涉及的年代以及特定年代下的很多事情,不为当下的年轻人所熟悉,但这种蕴藏于生命中的特质,依然产生着感动;文章记录着某一段成长——顽皮的童年,懵懂的少年、多事之秋的青年时代……文章记录的事情很杂,但其表达的内涵,无一例外,都给人一种归属感。无论叙述,还是人物刻画,都是近乎白描的手法,因为藉着生命的本真,更显得沉甸甸、厚实、形象。父亲、年轮,交叉出现,但笔调是舒缓、宁静的,作者似乎要给人一种放松感,其用意,也许是让人有时间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吧。这在后记中也有体现——忽然渴望一场大雪,一场雪后的冰冻,也许,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匆匆的脚步,才会暂时慢下来。作者用近似平淡的语气,诉说着属于自己的往事,也表达着作为现代人固有的无奈。这种平淡不是没有味道,而是返璞归真的沧桑感。平实厚重,质朴耐品,也不乏意趣。于平淡中透着很浓的乡土味以及对热土的眷念,读来十分共鸣。不错的文字,推荐阅读!——紫墨青函【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1203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墨青函        2013-12-02 18:55:28
  感谢信任,欢迎赐稿江南,祝创作愉快,佳作频频!
天地繁复,大道至简!
回复1 楼        文友:庄明        2013-12-03 10:24:17
  问好紫墨青函!读一个人的文,可以走进一个人的内心,读了您的文字,感触颇深,只是未曾贸然留评。一切尽在不言中。
2 楼        文友:履泽        2013-12-03 15:00:26
  问好庄明,又一篇很质感的文字啊,,,我慢慢看吧,,,哈。。
时光飞逝,岁月变迁,记忆燃烧的温暖,一如从前。
回复2 楼        文友:庄明        2013-12-04 16:42:11
  这篇文字,断断续续写了半个月,长了点,写完后,一件心事,结了。
   问好履泽!順致编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