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春秋】诗词里看汪精卫(赏析)

精品 【春秋】诗词里看汪精卫(赏析)


作者:剑断流水 童生,888.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1017发表时间:2013-12-08 17:19:04
摘要: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以史学家的眼光,对汪精卫有过一段相对客观的评价:阜昌天子颇能诗,集选中州未肯遗。阮瑀多才原不忝,褚渊迟死更堪悲。千秋读史心难问,一局收枰胜属谁。世变无穷东海涸,冤禽公案总传疑。陈寅恪先生把汪精卫和南宋伪齐政权的傀儡皇帝刘豫是相提并论的。作为一个精神和情感世界丰富而又深邃的诗人,陈寅恪先生对汪精卫的态度又不是简单的谴责,这里面还有惋惜之情,怜才之意。

高中学历史时,当老师讲到中国近现代史时,提到汪精卫,一腔义愤填膺,特别鄙视他的卖国汉奸行为,当时年幼也就信以为真了。后来上了大学,大一时因为学校没什么活动,所以我就经常泡在图书馆。一次无意中,看到了一本书《汪精卫和他的四个女人》,就借阅了一遍。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以前对他了解的太少了。
   我知道今天写这篇文章,想必会遭到很多人的批判指责,我无意评价其行为,只是从一个文人的角度从其诗词里,探寻他内心的精神世界。
   汪精卫,本名汪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民国时期的人物大都充满传奇色彩,汪精卫也不例外,作为那时候的一位政治风云人物,他的诗词造诣即使在当时,能与其相提并论的也屈指可数。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吕碧城在谈到其择偶观时,亦曾提到他:“予生平可称许之男子不多,梁任公(启超)早有妻室,汪季新(精卫)年岁较轻,汪荣宝(国会议员)尚不错,亦已有偶。”“我之目的不在资产及门第,而在于文学上之地位。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幸而手边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学自娱耳!”要知道以吕碧城的诗词造诣,能承蒙其看上的人,放眼当时的中国,也没几个人。
   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以史学家的眼光,对汪精卫有过一段相对客观的评价:阜昌天子颇能诗,集选中州未肯遗。阮瑀多才原不忝,褚渊迟死更堪悲。千秋读史心难问,一局收枰胜属谁。世变无穷东海涸,冤禽公案总传疑。陈寅恪先生把汪精卫和南宋伪齐政权的傀儡皇帝刘豫是相提并论的。作为一个精神和情感世界丰富而又深邃的诗人,陈寅恪先生对汪精卫的态度又不是简单的谴责,这里面还有惋惜之情,怜才之意。
   因了陈寅恪先生的这段话,我对他有了新的认知,后来,读到了他的一首词《金缕曲》,哀婉至极,不禁泪流满面。
   别后平安否,便相逢凄凉万事,不堪回首,国破家亡无穷恨,禁得此生消受,又添了离愁万斗,眼底心头如昨日,诉心期夜夜常携手。一腔血,为君剖。
   泪痕料渍云笺透,倚寒襟循环细读,残灯如豆。留此余生成底事,空令故人僝僽。愧戴郄头颅如旧。跋涉山河知不易,愿孤魂缭护车前后。肠已断,歌难又。
   这首词作于汪精卫早年刺杀清摄政王载沣失败时不幸被捕,自知性命不保,写给其女友陈璧君的绝笔词。现在我们很多人大都耳熟能详的是他的那首狱中诗《被逮口占》: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
   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粼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其中“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句话历来被传颂,显露出一种从容豪气。其实仔细品味两首诗词,流露出的都是壮志难酬的感慨,《金缕曲》这首词虽说是写给陈璧君的,但从词的内容以及情感来讲,更多是对家国的一腔热血之情。
   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事迹,汪精卫出自一个清贫的书香门第之家,祖父汪漫亭是举人,当过遂昌训导,父亲汪省斋是个不得志的读书人,年轻时即到广东当幕僚。薪俸不高,对外却要保持着仕宦人家的体面,生活清苦。其长兄兆镛中举人,当过乐昌师爷。可以说出自这样的一个家庭,自幼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为他后来的诗词造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当汪精卫十三四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只得依靠同父异母的长兄汪兆镛生活,“衣食之费,都仰给于长兄”。可想而知,长久寄人篱下的生活,压抑了他的情感生活,也为他性格里的“懦弱自卑、优柔寡断”烙上了深深的印记,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他后来跌宕起伏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纵观汪精卫的一生,充满着太多的悲情主义,似乎其一生都与刺杀结下了不解之源,先是自己刺杀满清摄政王,再到后来一连串的遭遇刺杀,但都大难不死。冥冥中,似乎注定了他这一生就是一个悲剧,命运总是在和他开玩笑,几十年后,我们在读他的诗词时,仍然不免为之感慨万千。
   1907年,汪精卫在东京留学时,受当时革命思潮的影响,加入了同盟会,从此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于革命事业。彻底改变汪精卫一生命运的当属那次刺杀满清摄政王事件,对其影响是很深远的,在其心里留下了一道难以抹去的阴影。
   1910年1月他与黄复生等抵达北京,开设守真照相馆,暗中策划刺杀摄政王载沣。不成想,百密一疏,事情败露被捕入狱,判处终生监禁。刚入狱时,他和那时的革命党人一样,意气风发,想一人揽下所有的责任,以此避免同伙被捕。他天真的以为他这样做,是为了保护革命同志,殊不知,他越是这样,清庭越是认为他还有同伙。
   正是在刚入狱时,他吟出了那首《被逮口占》,其中的“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时间广为流传,一种大义凛然的革命者形象,自然更加让很多女子对其倾倒,再加上他本身也是民国四大美男之一,相貌仪表堂堂。
   几十年后,我在读着汪精卫的诗词,更被他那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感动,不为世俗,毅然选择了相貌普通跟自己并不相称的陈璧君为妻,世间又有几人能做到呢?依照陈璧君的自述:“绝对清洁,但不齐整。爱好天然,不事装饰,除去爽身粉外,一生未涂过脂粉。不会唱歌,不会跳舞,好听优美的音乐,但是不懂。好看新、旧、中、外的画,但自己一条直线都画不出来”,可以说这样的女子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引起人注意。可是这世上,有着太多常人难以理解的缘分,仿佛是上天的有意安排,也许这一切注定了俩人的爱情。
   早年,汪精卫参加了同盟会,由于其自幼良好的文学功底,1905年8月被推为同盟会评议部评议长。后来他以“精卫”的笔名先后在《民报》上发表《民族的国民》、《论革命之趋势》、《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等一系列文章,宣传三民主义思想,痛斥康有为、梁启超等的保皇谬论,受到孙的好评。正是他的这几篇文章,让当时还在槟城璧如女校读书的陈璧君,对他很是钦佩,由此少女时代的一种朦胧的情感种子,便在陈璧君的心里,生根发芽,久而久之,或许连她自己也不曾想到,若干年后,他也会爱上普通的她,在她心中,他是那么伟岸高大,想要去触摸却遥不可及。
   后来,同那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一样,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促使一部人开始走向革命道路。陈璧君内心逐渐倾向革命,更为重要的是,她仰慕的那个人就是一名革命者。后来,她也加入了同盟会,在当时同盟会会长吴世荣的介绍下,见到了他。
   我无法想象她见到他时的场景,从史料中,我只知她顿时被他的一切吸引,从此爱慕上了他。多年后,她仍记得他们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那时的他个子不高,浓黑的眉毛下,有点三角的大眼睛透出青色的异光,一身穿着得体的白色西服,鲜红的领带,更映衬出不凡的气质。只这一次见面,她少女时代的那颗朦胧的情感种子,此刻早已泛滥,内心已控制不住,蠢蠢欲动,淹没了整个心海。只是她不知道他是否明白她的心思,但是管不了那么多了,谁让自己已经爱上了一个人呢。于是,她鼓起勇气给他写了一封求爱信,果不出所料,他婉拒了她。
   读完这个故事,我总不免想起当下流行的一个词“抹布女”,她为了他,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纵然有人笑她傻。其实,世间的人一旦爱上一个人,都会如飞蛾扑火般坠入情网之中,而不可自拔。
   从此,她就像一个蹩脚的舞者,亦步亦趋,跟随他漂洋过海,远渡日本,只为默默的站在他身后。当她得知他正在组织暗杀团,准备行刺清政要员,便请求参加行动,态度毅然坚决,他终是同意了她的请求。我读到这个故事时,不免想起了秋瑾的故事,只是她俩情况不同。后来,她四处拜师,请人教她柔道、剑术和枪法,还学习如何制作炸药。
   后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由于一时疏忽,事情败露,汪精卫等人被捕入狱。汪精卫刚被捕时,意气风发,一副一人做事一人担的样子。也许,在他心里,已经无所牵挂,只是他不知道还有一个女子暗恋着他。他的被捕牵动了陈璧君的心急如焚,后来,陈璧君买通狱卒,送给汪精卫10多枚鸡蛋。其中一枚鸡蛋藏着一封信,她在信中表达了对汪精卫的关心和无比思恋之情。
   正在监狱备受煎熬的汪精卫看见这封信,内心不免几多感慨,想想此时此刻,危难之中还有一位女子来看望他,其实他又何尝不明白她的心思呢?她走后,他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情感,含泪填下了一阕词,托人送给了她。
   这便是那首《金缕曲》的来历,词读来情感澎湃,可见他对她也是一往情深的。开篇首句“别后平安否,便相逢、凄凉万事”,把读者带入到一个思念至深的情感氛围中,他牵挂着她离去后的境况,希望她一切平安,别像自己一样也深陷牢狱,饱受身体和心灵的折磨。接下来,词的主旨提升一个高度,“国破家亡无穷恨”,自己满腔热血投入到革命的浪潮之中,本想着以一时的牺牲自我,换来革命的成功,只是还没看到革命的成功,就已经深陷牢狱。眼看着希望一点点失去,徒留无穷遗恨在心头。几多离愁,几多感怀,此情此景,感人肺腑。牢狱的生活凄苦,朝不保夕,那10枚鸡蛋无疑是雪中送炭,更是心灵的慰藉。
   依稀仿佛看到了以前俩人在一起的时光,“眼底心头如昨日,诉心期夜夜常携手”,我相信很多人读到这句时,都会为之感动,危难之中的人,发出的那份思念,没有丝毫杂念,这份真挚的思念,直抵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上阕结句“一腔血,为君剖”再次把家国恨以及对爱人的思念,融为一体,更是将词的主旨提升一个高度,艺术也达到一个高峰。
   下阕更是将这种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泪水打湿了她送的那方红笺,微弱的灯火下,反复读着她的信,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家事,国事,诸般离愁难以诉说。“愧戴郄头颅如旧。跋涉山河知不易,愿孤魂缭护车前后”,想想自己的经历,一生追随革命,到头来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无可奈何空叹息,恨只恨自己的头颅虽在,却是有愧于革命。但愿自己死后,魂魄还能常在,守护在革命的这条漫漫道路上。
   我常说汪精卫这一生最大的悲剧就在于,命运似乎总是在跟他开玩笑。这次本该命绝的事件,竟然阴差阳错的死里逃生,大概是清廷看到了他的才华,具体原因不得而知,后来被保释了出来。正是这一次事件,让他的心境为之一变,更加助长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以至于他后来的诗句中有“豆萁何苦更相煎”的语句,产生了妥协心理。
   《有感》
   忧来如病亦绵绵,一读黄书一泫然。瓜蔓已都无可摘,豆箕何苦更相煎。
   笳中霜月凄无色,画里江城黯自怜。莫向燕台回首望,荆榛零落带寒烟。
   其实纵观汪精卫后来的一生经历,说到底他完全是一介书生,本不该卷入政治漩涡中,从这首《有感》诗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境已经有了明显变化。那次刺杀事件,给他的一生蒙上了一层阴影。人的生命毕竟只有一次而已,绝处逢生,难免珍惜第二次生命,害怕得而复失,滋长恋生怕死的情绪,尤其是书生,这种心理更加明显。明末清初时的钱谦益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我们都知道他和柳如是的爱情故事,成为传奇。当时南明时期,面对城破时,身为三朝元老又曾是复社党领袖的钱谦益,却萌生了求生的欲望,向清军选择了投降,为此柳如是对他甚是失望,后来在他在清廷任职,柳如是更加悲愤,一人离开了钱家。古往今来,像文天祥那样的人,又有几人呢?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书生内心里似乎有一种天生的软弱。
   自然汪精卫的性格,也就使他的软弱,显得更加明显。此后,只要一想到被捕,他就会流露出“莫向燕台回首望,荆榛零落带寒烟”的感慨。这种心境,也成为了他后来革命道路上的一大阻碍。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人生轨迹,汪精卫后来跌宕起伏的人生,从早年的辉煌英雄,到后来沦为汉奸,不能不说是他的人生悲剧,也是他的性格使然。在他的一篇《釜薪论》中,可以略见一斑。在文中他认为“革命犹如烧饭,需釜和薪。釜者,不惧水火忍受长期磨练;薪者却一时轰烈瞬间辉煌”,在釜和薪的人生选择中,他选择了后者。与他同时代的陈立夫曾对此评论说,汪精卫最缺少的就是锲而不舍的韧劲,“书生难成大事”;而汪精卫的死忠派陈公博也有过评价,“汪先生遇事便出亡,合则留不合则去”,“一个国民有他自己应付的责任,责任所寄,不必求人合不合,也不必靠人留不留”。
   《满江红》
   蓦地西风,吹起我乱愁千叠。空凝望,故人已矣,青磷碧血。魂梦不堪关塞阔,疮痍渐觉乾坤窄。便劫灰冷尽万千年,情犹热。
   烟敛处,钟山赤;雨过后,秦淮碧。似哀江南赋,泪痕重湿。邦殄更无身可赎,时危未许心能白。但一成一旅起从头,无遗力。
   后来的他喜欢梅花的高洁,不畏严寒。或许,他更像是落梅的悲情,无情更著风和雨,政治上的是是非非,早已磨损了他的心志。这首《满江红》,格调忧伤哀婉,大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再不似当年“引刀成一快”的快意恩仇,或许,人生岁月的成长,渐渐消磨了他年少时的意气风发。
   几十年后,我读着他的诗词,为他跌宕起伏的人生感叹,或许,陈寅恪先生的那句评价,对他来说,是最恰当的评论。

共 517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本文所说的汪精卫,只是一个比较好的文人,不能算是坚强的政治家。年轻的汪精卫,凭着一腔热血,刺杀满清摄政王载沣,因为泄密被捕而一举成名,赢得了陈碧君的追随。释放后,对革命采取投机态度,危难时则外逃,连他的死忠派陈公博也有过评价:“汪先生遇事便出亡,合则留,不合则去”,以致于成了汉奸。本文虽然主要是说的汪精卫的文学方面的情况,也说出了他优柔寡断,贪生怕死的一面。是非常好的历史资料,对现在的人全面了解汪精卫,是个很好的帮助,因此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特别推荐阅读。【编辑:河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12092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河杨        2013-12-08 17:23:45
  作者对汪精卫的研究,特别是对他在诗词方面的肯定,有独到的见解。品尝文章,了解历史,做便是是客观全面的的好文章。谢谢作者。
回复1 楼        文友:剑断流水        2013-12-08 18:09:43
  谢谢河杨编辑的辛苦编辑,很喜欢你的按语,想必编辑对汪精卫也有一定的研究。另附陈寅恪先生评论汪精卫的一段史料:1944年12月17日吴宓到成都存仁医院看望正在因眼病住院治疗的陈寅恪先生,“寅恪口授其所作挽汪精卫诗,命宓录之,以示公权”。“ 公权”系指史家萧公权,陈寅恪和吴宓的诗友。《吴宓日记》在记录此诗时,在诗行间有注,“阜昌”后注:“刘豫为齐帝年号。”“集选中州未肯遗”后注:“元遗山选《中州集》,列入齐曹王刘豫诗。按豫曾为进士。”有了吴宓日记的出版,我们才能明白知道,陈寅恪先生的“阜昌”诗是挽汪精卫的。
2 楼        文友:潮仙        2013-12-09 07:17:51
  这首《满江红》,格调忧伤哀婉,大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慨,再不似当年“引刀成一快”的快意恩仇,或许,人生岁月的成长,渐渐消磨了他年少时的意气风发。欣赏佳作。问好老师!
回复2 楼        文友:剑断流水        2013-12-10 19:27:10
  谢谢文友题读留评,问好
3 楼        文友:赵北方        2013-12-09 10:06:46
  对汪精卫的认知,我只是狭隘的局限在“汉奸”这一印象上。而对于汪精卫的诗词以及才学却知之甚少。读完这篇文章,我只能是悲叹不已。个人觉得汪真的是历史的悲剧。而他优柔寡断的个性,以及革命,的确毁灭了他的一生。不能不说作者对汪精卫的认知程度确是深刻。唏嘘不已。
我心了然,净手焚香,佛在我心,你在我心。
回复3 楼        文友:剑断流水        2013-12-10 19:28:56
  谢谢北方姐姐的到来,欣赏姐姐的精彩评论。流水问好,冬安
4 楼        文友:琴若雨        2013-12-09 14:42:32
  也许汪精卫骨子里缺少一份锲而不舍的韧劲,所以他选择了一时轰烈瞬间辉煌的薪者,确令人感叹与唏嘘。流水对人对事的视觉独特,观点独辟蹊径。赞!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记录与呈现时光
回复4 楼        文友:剑断流水        2013-12-10 19:31:15
  感谢若雨给予高度评价,世间的人和事,我们常常只关注一面,而忽略掉另一面,其实每个人都有两面性。
5 楼        文友:米奇        2013-12-09 18:07:32
  好文值得细细品读!
米奇
回复5 楼        文友:剑断流水        2013-12-10 19:32:47
  谢谢米奇老师的欣赏,流水向教育前辈致敬。问好
6 楼        文友:创腾de天空        2013-12-10 21:54:35
  拜读流水的好文章。由此文,我也想到了秦桧,也是。他的书法技法高超,功力过人。后无人习其书法。这些,是过了。艺术,无国界,无民族,无贫贱,无丑恶之缰绳。是人们的思想有左右之别。今,读此文,对历史又多一些了解。历史是让后人评价的。赞同流水的观点。愿保持个性,与众不同,才有真正的文学。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有诗歌入选《东边的城》《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中国实力诗人代表作名录》。2015年出版诗集《西河屋》。
7 楼        文友:北极主人        2013-12-11 15:14:30
  一个人的一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非功过错综复杂。正确的对待一个人,要看主流,但是也不能完全摒弃他与主流相反的作为。主流是很重要的。可以分辨一个人是玉中有暇,还是瑕中的玉。
   一个人,把握不好自己的主流,那些优点和昨日的辉煌,只能让人扼腕叹息!
北极主人
8 楼        文友:落拓书生        2015-05-23 13:27:22
  对于汪精卫的了解,甚是浅薄,除了知道他是头号大汉奸,还有就是知道他密谋刺杀摄政王时被捕,以及与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中的一位。
   在这篇赏析文章里,第一次知道汪精卫擅长诗词,一首《金缕曲》写得哀婉至极,慷慨悲壮。其起伏跌宕的人生,和慷慨而悲壮、凄婉且柔弱的诗词,令人感慨不已。
   从诗词里看汪精卫,对他的认识也将更为公正、准确一些。
   好文章,甚是欣赏。于此,遥祝作者笔健!
落拓书生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