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霜叶红于二月花(散文)

精品 【海蓝】霜叶红于二月花(散文)


作者:清泉之韵 进士,8876.6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92发表时间:2013-12-18 08:11:47
摘要:在相当一段时间,我总觉得人一生,有着道不尽的人间的沧桑,诉不尽的人生变幻;总是悲叹尘缘苦短,人间路长;春去秋来,又总是哀叹世事沧桑,多少繁华瞬间,宛似梦幻一场,唯有田地山岗,才能无忧无虑相伴日月长。然而,经过在故乡一段日子的故地重游,踏山寻访,交谈对话,回忆既往,我的心境又渐渐平复,忽然觉得,我应该重新调整方向……

【海蓝】霜叶红于二月花(散文)
   我在深圳多年,如今在深圳找一份工作说难也难,说易也易。这就要看你是不是学到了东西。除了高科技人才,在深圳吃香的还有律师、公关和会计。然而,这些年更加抢手的还有技师,只要你握有一技之长,在深圳就是你施展青春年华的繁华胜地。
   就在前天,我在去高云山的路上,在原来那个卵石嶙峋的石磐岐,见到了好几个开着挖掘机、凿岩机、推土机和装卸车的小青年。其中一个是我同学刘明君的小儿子。他告诉我,这几年,县里正在实施“村村通”和新村新貌改造工程,需要大量的条石替代火砖砌新房,石块和沙砾更加的紧俏,比如做路基,浇楼板,都要石料,沙砾铺水泥。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和效益论证,我们四个在大学学土建工程的青年人,不约而同的想到了这个大市场。也算是我们运气好,赶上了好时机,在故乡也大有用武之地。
   按照市场规则,我们四个撮合后,成立了永锋村里的首家“石艺股份有限公司”,并从银行贷款买了这几台车辆和机器,还添置了一些譬如空气压缩机、空气切割机、高压水柱切割机等机械设备,还购买了硬度检测仪、土地方量测量仪等等生产工具。前年年底,我们通过招投标的程序,如愿以偿的拿下了这块山地。在我们聘请的老石匠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永锋石料场日渐兴旺。在去年初建规模之后,南片五个乡镇和县城所有工程的石头、石块和沙砾都由我们供应。就在今年,我们开辟了五公里的运输通道,偿还了将近一半的银行贷款。我们经过测算,再过一年的时间,就能偿还银行的全部贷款本息。届时我们就拥有自己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经过测算,我们的石料场至少可以在这里生产经营六十年,在我们获得利益的同时,对于当地政府和百姓都是一笔数目不小的贡献。
   第二天,我专门去参观了这帮小青年开辟的石料场,和场外租来的办公、住宿临时用房。为了不打扰他们正常的工作,我一个人独自在这个我所熟悉的山间小道徜徉。石料场设在这里著名的冷石岗,这里是清一色的花岗岩,是建楼修路的上等石料。而他们租来的临时用房是当地客家人典型的六扇五间,青砖碧瓦的小平房。因为这里几户人家都迁到县城去了,这屋子一直用作灰寮。可他们就在这样简略屋子里生活起居,学习办公。我从心里钦佩这些在逆境中艰苦创业的青年人!
   我撑着一根杂木棍,弯着腰、驼着背往上攀登,约莫一个时辰,我终于登临到这让我再熟悉不过的枫树坪。哎,相比于四十年前,这攀登的速度减缓了许多,如果不是借助于这根杂木棍,也许还需要半个时辰方可登临。
   我站在枫树坪的坳口,山下的风光一览无遗。看,澄明万里的长空,橙橙红红的秋果,行走在宁静安详中的人群,都已经被这万山丛中的黄菊、红叶、征雁、村落所包容。我腰间飘逸的衣襟告诉我,这秋风,正在将这大山一样一样的,染就成淡淡雅雅的秋色,于是树叶由绿变黄,而萧萧的飘落;芦花飞白,枫木染赤,山风清凉,再加上先前的这场潇潇秋雨,连那疏林野草和山泉,也沉浸在秋声秋色之中。
   到了,我日盼夜思的圆山背就在我的眼前。这两排平房一共八间,靠东西两侧那墙体因天长越久,已经风化破败,几根屋梁横七竖八的暴露在山崖底下,由于天长月久无人居住,这门口的一个大院子,已经被厚厚的青苔所覆盖。我突然发现,靠西边头上的哪一间屋子门前,一个耄耋老伯,正襟危坐的在哪里晒太阳,精神饱满,脸上还辉映着一层红光。老人还远远的就同我打着招呼:“请问你是,从哪儿来?梁坤,来了客人,你给客人泡一杯茶喝吧。”
   走近老人家,我才认出来。原来他就是我中学的同学——刘雯雯的爸爸,当年的赤脚医生——刘炳崇老先生。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虽然历经了两个世纪,但他却几十年如一日,守望着这一片古老的森林。用自己家传的中草药,以及他那一颗火热的心,救治着每一位病人。
   老人家非常喜欢家门口那座高耸入云的刀削峰。自诞生以来,他就喜欢上了这飞龙嶂。诚然,飞龙嶂很美,他像一位巨人矗立于层层叠叠,犬峰交错的群山之中。大跃进年代,这里曾遭受过人为的肆意砍伐,当时几乎成了光山秃岭,没想到四十年后,她又千峰竞秀,郁郁葱葱。
   这时,屋里出来一位大婶,看上去也将古稀之年。但却依然神采熠熠,看见我的到来,非常热情的招呼着我,端来一张竹椅,递来一袋烟丝,还特意为我沏了一杯青茶,我们仨就像亲戚一样打开了话茬。
   大婶告诉我,老先生今年八十六了。儿孙一大堆,其中两个曾孙都上了小学了。然而,无论儿孙们怎么劝,他就是不愿意跟随他们到城里去安度晚年。
   老人对我说:“对山里的一草一木,我实在是感情太深。我习惯了这里山林的律动,绿树婆娑、山岚氤氲的美景;我喜欢太阳下山后,一道道霞光从划过山顶时的清净;我还喜欢这里夜莺啼鸣时,带给山村的静穆;我更喜欢每当秋冬交会时,西边出现的晚霞,它就像天边燃起了熊熊大火……我早就说过,生是山里的人,死是山里的鬼,我要一生将它陪伴,终生把它厮守。”
   多好的老人,多么宽阔的襟怀。能与大山相守的人,其人其魂,就有大山一样的胸襟。刘炳崇先生已过了耄耋之年,然,他平平常常,朴朴实实,几十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服务于一方乡亲的事迹却一直被人们传颂。
   村支书告诉我,老人一生很坎坷,什么磨难都里经过。他在三岁那年就没有了父亲,五岁时母亲改嫁,后来就跟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他的爷爷是我们这里方圆几百里最有名的郎中,也是一个厚道耿直,侠义心肠的人。在刘炳崇六岁时,爷爷就一边叫他学文化,一边传授他行医济困。在他的爷爷过世以后,他行医号脉六十多年,没有多吃病人一顿饭,多收一分钱。
   人们都知道,老人总是充满着乐观和满足,他无需向大山索取什么,在他常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给予,而不在于索取。”几十年来,经他老人家救治的病人不计其数,如今尽管行动不便,可是只要有人上门求诊,他仍然一样的热情。如今,有很多从他乡、他县慕名而来的病人,他仍不厌其烦的进行问诊、号脉,药方由这位负责他生活起居的大婶代写。好些远道而来的群众,被老人家这种高尚的情怀深深感动。
   几十年来,老人最恨的就是那些怀揣着祖传秘方讹色诈钱的郎中。乘人危难,不折手段,乃天理不容。在他手上医治的危重病人不知其数,病家生活条件好些的,在一餐饱饭之后,随主人大方出手,他便收些银两;家庭贫困,生活拮据者,他分文不取。老人常常告诫子孙:济人要济急时无,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人活在世上不能总想着钱,这个社会是人组成的,人与人之间理当相互理解,相帮相助。
   然,人生总是有那么多的缺憾,当老人正需要人陪伴服侍,安然走过他的晚年时,老伴却先他而去。
   十年前政府决定,圆山背被列为“退耕还林”的山场之一,在政府统一部署下,儿孙们都迁徙到了县郊的欣山镇,唯独老人不愿意离去。儿孙们同村委商量后,专门为老人家聘了一位邻村的大婶来照顾老人,负责老人的生活起居,打理老人的衣食住行。这十里八乡的百姓,也总是隔三岔五地,从东西南北赶到这里,哪怕和老人见个面,这心里也是踏实的。
   我尽管未能更多的了解老人。但是,他克勤克俭、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精神,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弘扬光大的;他一生只做好一件事,在顺境和逆境中,不忘生存,不忘责任,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很值得后人谨记。
   人的一生很短暂,当他离这个世界而去时,能得到后人的赞美和称颂,也就足矣。老人普通的人生,平常的足迹,深深的打动了我。在我离开老人时,仍有很多我认识和不认识的群众,登这位老先生的门。这里有看病求医的,有咨询健康的,但更多的还是来看望和感谢老人的。
   有一位撑着拐杖的大叔,刚从老人里出来。他说,“我是广东兴宁人,因为上房捡瓦补漏,不慎从瓦檐上摔下来。经他所在的省、地、县三级医院治疗,都无功而返,最后落下个半身瘫痪。后来一个亲戚告诉我,可以到江西来找他,我的儿子第三天就赶到了这里,经过老人半年草药的医治,我渐渐的站起来了。今天我儿子陪我来,就是看望和感谢先生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因为有刘炳崇这样的前辈,做出了无私奉献的表率,才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后生安守本分,遵守孝道,做事平心。
   如今的永锋村,人口叫解放前多了许多,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山地资源的不断开发,外来人口也在增多。然而,永锋村却是我们县里的文明村。因为这里一直是风清气正,治安稳定,尽管受到发展经济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但这一方百姓却衣食无忧,生活安定。
   圆山背在濂河的上游,也是濂河水的源头。当年濂河下游的人们都要到这里砍柴,这里的乡亲几乎都跟刘炳崇老人那样,给予进山砍柴,采撷山珍的人们提供方便。当年我们砍柴,一来一往就是一天,为了填饱肚子,每个进山的人都要带一包米饭——我们俗称“半顿”。米饭面上夹一点酸菜,夏秋时节还勉强,可是到了冬季,无论多饿,这冷冰冰的米饭都很难下咽。这里几户人家都跟刘炳崇夫妻那样,招呼客人把半顿留下,放在自家的灶台,等砍柴人下山后,在家的老人就会帮他们热好饭菜。
   因为看病问诊的人很多。乘此间隙,我漫步到了飞龙嶂一侧的沙畔和鹅妈朶。这方圆不到十平方公里的地方,我再也熟悉不过了。身临其境,感觉自己高了很多,这里氤氲的山岚,茵茵的森林,清清的空气,是城里人再多钱都买不来的。
   圆山背变了,这里的森林较我小时候砍柴时茂密了很多。尤其是那些诸如红心楠木、糗树和香樟等珍贵树种,随处可见;尽管已经是深秋,但各种野生动物仍不时地进入我的视线,特别是那些原来几乎绝种的豺狗、狸猫、土龙、黄麂、苍鹰、鹞隼和穿山甲,由于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加之杜绝了认为的猎杀,其繁殖速度很快,确保了这古老山川的生态平衡。
   靠近炭窑背的鹅妈朶,那条深溪被藤蔓、荆棘和灌木丛所覆盖,长长的溪流已经看不见,却能清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在托盘丘的几个山头,自然林里的杉树生长茂盛,石磨大小的杉树,宛似一群群列队的士兵,整齐的排列着,每一根杉树的树梢都直插云天。当我走进该村的水口时,这条高山河流在峡谷中咆哮开来,不时地向峡谷两侧的石壁飞溅着白莹莹的水花。这种景象我几十年都没有见到过,今日故地重游,算是没有白来。
   哦!我看见了。看见了幽燕崖那边的红枫,密密麻麻的遍布了几个山头,那橙红色的霜叶,正在秋风中向我频频招手。多美的景色啊!我被这样的景色深深的迷住了。此时此刻,我更佩服这位一生为民的老郎中;我想到了跟他一样,社会各行各业的所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老人,他们看似平淡的生活,蕴含着多少可歌可泣,可圈可点事迹。当年,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名句中描写的秋景,不也有歌颂那些德艺双馨、帮困济贫的老同志,老先生的成分吗?正当我沉浸在这山间秋色的想象中的时候,我好像听到了飞龙嶂那边传来了轻轻地吟诗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幅美丽的山林秋色图,已经铺展在我的心中。
   时间过了正午,已经是下午两点半了,我绕过两处悬崖峭壁,经黄泥岐的古驿道回到山下。老人见我回来,立刻嘱咐大婶给我倒茶。我正想掏出自带的面包和牛奶,让大婶帮我热一下。这时两位老人笑呵呵的说,你这个洋食品先留着吧。说话间,大婶端来一碗热腾腾的米饭,随后又端来蛋汤、扣肉、笋丝炒肉、红皮菜,大婶指着凉碟里的酸干菜和霉豆腐说:“不知道先生您喜欢不?山里人,家家户户都少不了,我们都称呼它为长命菜。如果不嫌弃,不妨尝尝吧。”
   “谢谢先生,谢谢大婶。我也是客家人,咱们的吃相是一样的。只是这些年去深圳,很难品尝到故乡的家常菜。今天在您这里一饱口福,我感到很荣幸。”
   “请问晚辈,你是来自深圳?你怎么会对山旮旯里这么浓厚的兴趣?”刘炳崇老人有些不解的问。
   “老人家可能不认识我啦。我是从县城来的,只是退居二线之后,举家迁徙到了深圳。你可能不记得我了,我就是小时候常来砍柴的那个小精灵——小青仔啊。”我一边双手作揖感谢老人的热情,一边作着自我介绍。
   “哦,你是郭爷庙善光古的小儿子吧?”老人终于想起来了。
   “我正是。自从去了当兵,后来又去上大学,毕业之后参加了工作就没有再到过这里了。没想到圆山背四五户人家早就不在这里居住了。但这里的山水田园,房屋牛栏,山塘、田坎,一直记在我的心里,即便再过四十年我也不会忘记。看到您身体依然如此硬朗,真的打心里为您高兴!”

共 14045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人生,有着道不尽的人间的沧桑,诉不尽的人生变幻;总是悲叹尘缘苦短,人间路长;春去秋来,又总是哀叹世事沧桑,多少繁华瞬间,宛似梦幻一场,唯有田地山岗,才能无忧无虑相伴日月长。作者满怀深情表达着述不完的情感。带着这样纠缠不清的情怀,踏上了故乡的土地。故乡的一草一木都令作者魂牵梦绕。作者用深情的笔触对家乡的变化感到由衷的喜悦。也有淡淡的失落。读者透过文字的表面,隐约可见的是一个普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锦妤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31218003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锦妤        2013-12-18 08:13:50
  浸润在这样的文字里,感受着作者心绪的变化……问候了朋友。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回复1 楼        文友:清泉之韵        2013-12-18 13:18:38
  谢谢锦妤社长的辛苦编辑!问好。祝你冬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