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故乡人物小记(散文)

精品 【流年】故乡人物小记(散文)


作者:孙方之 秀才,1599.8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36发表时间:2013-12-22 21:08:19


   有一个通讯员兼业余作家,写作进入了痴迷状态。那时候农村刚刚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分田到户。那个文学青年立志要当大作家,家里的责任田扔给年迈的父母,成天关在家里一个劲的写。写了一年,据说写了100多篇文章,只在区广播站发了三篇一百多字的小稿子,挣了一块五毛钱稿费。在街上举着三张五毛钱的票子吆喝了半天,结果被同伴们吃大户,自己又搭上了父母准备买化肥的五块钱,去饭店请了客。
   年终我搞了一个优秀通讯员表彰会,听说了这个文学青年。感动其对写作的真诚,把他列入授奖名单。奖品是一本《汉语大辞典》。叫“汉语大词典”,并不大,每本5元钱。听说他拿着那本词典在庄里转了三圈,吆喝哑了嗓子:“我得奖啦”!“我得奖啦”!
   此后,更加起劲的写。连窝窝头都是父母送进书房才吃。
   有一天,我家里来了一个70余岁的老头。进门要给我下跪。吓得我不知所措。好歹是把老人让到屋里。老人说话条理不清,头上一句腚上一句,好歹是听明白了。他竟然是那个文学青年的老父亲。是找上门来央求我,以后不要再表彰他那朝吧儿子了,再表彰就不吃饭了。看着可怜兮兮的老人,一种负罪感袭上心头。
   年底,没再表彰他。听说那个孩子后来真的得了精神病。一直抱着那本《汉语大词典》在村里转来转去的。掐指算来,那孩子今年可能有50出头了。
   【第二个文学青年】
   2004年,区委办公室转给我一封“人民来信”。有区委书记、分管副书记、办公室主任的签字。是省委办公厅一路转下来的。信是写给省委书记的,市里领导有批示,所以区里就格外重视。
   我更不敢怠慢,打开一看,原来是乡村里一个文学青年的自荐信。是打印稿,我读了三编,好歹是从颠三倒四的话语里明白是怎么回事。说是他如何如何有文学才能,国家如果视而不见,是对人才的浪费和极端不负责任。因为是文学青年的信件,区委办公室可能认为归文化局管这事,就转给了我。并且强调,这是省里要回复的重点来信,要办好。
   我亲自按照地址到了那青年的家里。他两口子开着一家成衣铺子,家里脏乱不堪,无法下脚。我坐在一摞半头砖上,和他对话。问了他几个有关文学的问题。他知道《青青河边草》知道《舒特和贝塔》。问他有什么文学作品,他说有。就趴下从床底下拖出一个纸箱子,找,翻。终于找出一本旧杂志,旧杂志里粘贴着三五张发黄的“豆腐乳”大小的剪报。是前几年的一张区县级报纸登载的有关“春种秋收”的稿子。还有一本区县级广播站的奖状,一个征文活动的“三等奖”。
   我就拿出了他的“人民来信”。他说是我写的。说,像我这样的人才,就是觉得在农村种地浪费了。现在没了伯乐了,只好自己向省里领导反映一下。我问他,你觉得你干什么工作合适呢?他说,干个文化部门搞点文学创作最好。
   征得他同意,我将他的所有作品和奖状拍了照。
   我认真写了调查报告,附上作品和奖状,交差。
   后来听说宣传部又收到那个孩子的同样内容的“人民来信”。是从国务院转来的。宣传部听说我处理过这事,就找省劲,问我要去了那孩子的作品和奖状的照片副本。
   【第三个文学青年】
   这个文学青年现在已经不是青年了,今年大概快六十岁了。他的成就比前两位都大,曾经在《人民日报》发表过散文。曾经和我交往过几年,切实有些写作天赋。
   有时还显现出一些狡黠、聪明。有一天,到了我的办公室,说告诉我有一件天大的喜事。又不说,叫我猜。我猜来猜去,猜不透。他自己说了:找某电视台某播音员吃饭去来。我以为他炫耀,表现出不相信的表情。他说,你别不信,等我的好信息。正和她热恋着呢。
   又一天,又来到我办公室。再说正和漂亮的女播音员热恋着。我问,你多大了?答:四十岁。我问:某女多大啦?答:24岁。我说可能吗?他说,咋不可能?有志者事竟成。
   后来听说那个女播音员早就结婚了,再听说那个“文学青年”真的是请人家吃过饭。后来好几年没见到那个“文学青年”。再后来才知道去了昆仑监牢,因为偷盗判了三年。
   再一次见他是邂逅。在故乡的一个大集上看见一个很邋遢的人,面熟。仔细一想是某文学青年。上前搭话,问结婚了没有?他说,矢志不移,等着那人婚变。
   【第四个文学青年】
   第四个文学青年是自己找上门来和我探讨学问的。
   正吃着午饭,突然一个电话。说我是某某,听说你好研究蒲松龄还爱写作,想和你探讨一下。我赶忙下楼迎接,见是一个络腮胡子瘦长脸挖扣眼的中年男子,心想,倒是像个做学问的。只是背着一个大大的红色布包,不知道里面盛的啥东西。
   他说是先找到我的工作单位,才知道退职了,这又找到家里。说着从那个大红包里往外掏东西。我说,不必客气,带什么礼物?掏出来,放到地下,原来是一捆榆树枝子,上面混长着浅黄色的榆钱子和深绿色的嫩嫩的榆树叶。他说,给你带点榆钱子吃。我说真好,送钱的来了,还不是受贿。
   然后,他又掏出一张纸,写着一些字。递给我:我写的诗,给我找个刊物推荐一下。我看,是几句口号,排列着。仔细猜,是歌颂农村不交农业税还有补助等内容的。他说,现在,中国没有几个会写诗的。他说中国没有几个作家会写文章。我问,当代中国作家你知道谁呢?他说,我知道鲁迅。其他的都不值得一提。我问,你读过什么书?他说,我读过XXX的书(是他本镇的一个“农民诗人”,出过一本内部刊号的诗集)。然后,他一个劲地追问我“我这诗够水平吧?”第一次见面,真的不忍心说不好。但是,如果说好,那就是害了他。我只好以鼓励的语气说,今后还是多读、多看,读读唐诗宋词吧。等打好基础再写,好吗?他说,你就说这首,好不好吧?我说,我不会写诗,但是我知道,诗,首先要押韵吧?他说,我不会写押韵的,以后还真得注意来。
   见我对他的诗的评价没有达到他的期望,他又说,我还看过你的《蒲学圣地西铺》。你和我的观点咋那么一样呢?我说惭愧,不敢。
   又参观我的书房。在书橱里看见《聊斋志异》。认得“蒲松龄”和“志异”,不认得“聊斋”。我说这就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啊?他反问,这就是《聊斋志异》吗?蒲松龄真能,写了好几本《聊斋志异》,我看到的不是这本。
   他还感叹,在农村真的好苦闷,没有知音,身边尽是大老粗。找个探讨学问的都没有。我问多大了?答:39岁。我问几个小孩了?答曰还没结婚。我问老大不小了咋还不结婚?答曰:文学创作不搞出点名堂誓不结婚。知道又遇上“文学青年”了,还是打住吧。
   临走,赠他几本我的书。要给我掏钱的样子。我赶忙说,送你的,不要钱。
   出门,听他自言自语:现在的一些业余作者自己花钱出书,送人不要钱,不知咋了?
   语气里有些不屑。

共 7734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中的这些人,都是些平凡的小人物。这些人,都是沉浸在自己的生活中,以自己的生命中的长度来度量自己的人生。看到这些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我有些感慨。草棚中的音乐家,瞎子阿炳用自己的生命在演奏,不管生命用何种方式对待他,他依旧用自己的方式演奏灵魂。徒步走向奈何桥,作者写了一个平凡人的一生,不可捉摸的命运让这个人像秋叶一样坠落天涯。走的无声无息,只是生命的轨迹还在。四个“文学青年”,有着不同的文艺气质和生活情趣,作者记录下他们四个人,让我们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这些人,可能在历史的大潮中就只是那么一瞬间,但是在他们的生命刻度上却是永恒。这样的文字,意义就在于此。好文,推荐阅读。【编辑 东东】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31224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坐忘斋        2013-12-23 17:24:45
  是些小人物的世态百相。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3-12-24 09:15:2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