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小镇五章(散文)

编辑推荐 【心灵】小镇五章(散文)


作者:周明金 秀才,1022.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10发表时间:2013-12-31 20:19:26
摘要:小镇的礼堂、教管站、卫生院、敬老院、一中等主要机构从无到有,它们它们各自不同的命运和坎坷经历。任何事物都有着自己的使命和生命轨迹,有的是寿终正寝、有的半途夭折,更有的是人为祸害。有的让人唏嘘再三、有的让人惋惜、有的让人感慨!


  
   敬老院
   “2010年1月31号上午,家住固始县往流镇邓圩村的郑州固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继臣将价值一万多元的棉衣、大米、热水器、电动车、健身器、办公桌椅等物品捐赠给往流镇敬老院。”
   “2011年1月24日上午,河南固源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继臣专程从郑州驱车前往往流镇邓圩村敬老院献爱心。王继臣将一万元慰问金交到敬老院负责人手中,祝老人们在这里安享晚年。王继臣还将送来的一头肥猪当场宰杀,供老人们改善生活。在往流镇邓圩村长大的王继臣几年来一直把邓圩村敬老院作为公司对口支援单位。”
   以上两条来自报刊网络的消息让我肃然起敬:王继臣,了不起!创业成功不忘回报家乡父老的善举将是一座巍峨的丰碑!
   所谓的敬老院,是外出务工青年李纯白为了反哺家乡父老,自筹资金兴建的。
   李纯白今年41岁,原是一名乡村医生,1999年年底他外出谋业到温州,通过熟人介绍认识了一家医院的院长。李纯白诚实能干,业务又好,院长便让李纯白负责医院管理,每年给他5万元薪酬。在李纯白的帮助下,医院逐渐走上正轨并发展壮大。医院给他的工资也涨到了每年8万元。2006年年底李纯白回到家乡,在拜望亲友时,得知村里有20多位孤寡老人和五保户因为没人赡养,生活艰难。李纯白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定建一座敬老院,把这些老人都接到敬老院,让他们安享晚年。2007年3月,李纯白辞掉高薪工作,婉谢院长的真诚挽留,带着几年拼搏挣的60多万元钱回到家乡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申请报告递上去后,得到县委书记的高度重视,对李纯白造福于民的义举大加赞赏。民政局还拨了专项资金23万元。2007年底,一座设施完备,房间配套完整,可容纳入住40位孤寡、“五保”老人的敬老院完工。敬老院主体楼投资50多万元,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10平方米,院内绿化、亮化、美化。建有厨房、餐厅、健身室、活动室、娱乐室、音像室、图书室、卫生室和洗浴室……
   敬老院建起后,李纯白将敬老院无偿地交给镇政府使用,他个人不擅自接“五保”老人入住,只负责管理照顾老人。每年种8亩农田,产的粮食做为老人口粮。大量种植蔬菜,喂养鸡鸭,给老人改善生活。
   李纯白让我敬佩不已:李纯白致富不忘反哺家乡,造福于民。是孤寡老人和五保户心中的“神”!父老乡亲心目中救苦救难的英雄!
   在为李纯白热心公益事业感动不已的同时,不由得回想起小镇曾经也大兴土木兴建过一所敬老院。
   小镇敬老院建于1988年,占地5.3亩,有房屋两栋20间,可供上百位老年人居住。建成后,由于时任书记调离,后任书记也许是考虑到配套设施不完备,镇财力有限,后续资金跟不上,也或许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感兴趣,敬老院便有其名无其实了——如果非说它是敬老院,唯一可证明的是角角里曾住过两位退休的老干部。其他房舍一律被借作他用:民政所、教管站、计生办……后来所有暂时借住的单位各自有了“家”,敬老院始终也没有司其职、尽其责,成了部分单位的家属院或其他场所。一届又一届领导,似乎忘记敬老院的使命以及人民的祈盼,要么闲置,要么转作他用,最后干脆连同地皮一起出让给一个开发商——敬老院彻底走下小镇的历史舞台——但它在小镇人民心目中曾经呈现过一道斑斓的彩虹!
   当时建敬老院,不知有多少鳏寡孤独——“五保”老人打心底里欢喜:这回总算“老有所养”了!应该有了属于大家的“家”了!就连许多尚能劳动、生活还有保障的准“五保”们也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不曾想美好的希望会慢慢地化成泡影!
   敬老院,为老年人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事业组织。又称养老院。中国的敬老院是在农村“五保户”(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对缺乏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者,实行保吃、保穿、保烧、保医、保葬(儿童则为保教),简称“五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对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在全国各地兴办了一批敬老院。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集体经济的发展,敬老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1988年,全国农村已有敬老院36665所,有756个县(县级市)在乡镇普遍办了敬老院。城市街道也办起了敬老院(来自官方消息)。然而小镇的敬老院只是一个粉墨登场的小丑;一个小镇历史的匆匆过客!
   我常常暗自思忖:难道偌大一个镇的经济实力不及一个“外出务工青年”吗?
  
   一中
   “一中”的全称是“小镇第一初级中学”。其实它既没有“兄弟”,也无“姐妹”,无需排行称一二。
   以前几村联办中学时,都是根据驻地历史沿革的地名叫“xx联中”。小镇东西南北各一所,谁也不敢称一称二。后来为了整合资源,其他三所联中相继砍掉,相继合并到小镇上。原联中的校舍不能承载数以千计、来自方圆十数里、需要内勤内宿的学生。当时镇党委书记,教师出身,从政后仍热衷教育,当即号召全镇近五万人民集资新建了一所占地60余亩,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宿舍楼齐全的全日制初级中学。
   2000年新的学校建成后,颇有书法造诣的镇党委书记欣然命笔,亲自书写了校牌“XX镇第一初级中学”。用意也许有许多,但主要的不外乎两点:一、这是暂时的、唯一的一所上规模的初级中学(所以称一),以后有可能还会办第二所、第三所(另当别论)……二、寄希望与校领导及全校老师要竭尽全力把学校办成质量一流的初中。
   时任校长是一个知识渊博、具有独特管理能力的专家型人才,凭着满腔热忱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全心全意为学校谋发展,带领全校师生走“改革、创新、发展”的道路。在校长的带领下,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实干、高素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们凭着开放的教育思想,领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质,进取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教学质量突飞猛进,连续好几年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全县前茅。
   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质量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赢得了社会的高度称赞。
   领导有方;教师善教;学生乐学;成绩斐然。“酒香不怕巷子深”,投亲靠友来此求学的络绎不绝。成绩一路攀升,生员飞速增长,所有可做教室的房子都做了教室,还无济于事。班班超员,由每班70人增长到80人,增长到90人、100人……高峰时三个年级,28个班,2860余人。平均每班100多人。只能坐两个人的课桌硬是挤三四个,实在无法再挤的干脆坐在走道上。记笔记、做作业腿上完成。
   桌凳告急,添;老师缺了,招;教室少了,挤。领导关门办公,怕见一拨又一拨往里转学生的说客;班主任、老师害怕有人请客——说不准又是开后门插班的。学生来自两省三县十多个乡镇,学校食堂不能满足学生就餐,学校附近开了十余家小食堂。学校寝室满足不了学生就寝,学校周围的教师家里也住满了学生。有小道消息说:管寝室的老奶奶每天可以卖50箱方便面(当时南街村生产的“北京牌”方便面,每箱40袋)。
   有人戏谑的说“一中”红得发紫了。
   红火的“一中”成了小镇几万人的骄傲;成了近3000名师生的自豪;成了附近乡镇上万名学子心中想往的学校;成了全县中小学学习的典型;成了同类学校的榜样;也成了镇区经济繁荣的助推器——繁华的“一中”带富了学校周边的无数商家。
   “物极必反”、“月盈则亏”,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一中”也如此。随着学校声望鹊起,一些不安分的人开始骚动起来:争名夺利,拉帮结派;勾心斗角,搬弄是非;阳奉阴违,打小报告,告黑状。为工作身心疲惫的校长识时务而退,骨干教师纷纷跳槽。
   学校缺少了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有道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中”这座水波茫茫的大水库,被无形的“蚁穴”渗漏得面目全非。分崩离析的“一中”,信誉不再。“树倒猢狲散”——学生纷纷转学,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另谋高就。曾经红得发紫的“一中”日渐苍白,每年所能招到的都是些“三流”学生,成绩上不去,难以管理,流失量大。年复一年,成了恶性循环。后几任校长虽绞尽脑汁,但无回天之力;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力挽狂澜。
   独一无二的一所中学办成今天这个样子,这一切又该怨谁呢?百思不得其解!“一中”重振雄风,不知要等到何时?外出艰难求学的学子们期待着;花钱还担心受怕的家长期待着;小镇几万人民都在翘首以待!
  

共 8661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小镇五章》一篇记录小镇主要场所的叙事散文。作者通过对小镇的礼堂、教管站、卫生院、敬老院、一中等主要机构从无到有,以及它们的兴衰的过程描写,来展示它们各自不同的命运和坎坷经历,让自己的文字为小镇写下历史行的一笔。从作者的文字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和感知作者走过、看过、听过的各个时代脉搏,任何事物都有着自己的使命和生命轨迹,有的是寿终正寝、有的半途夭折,更有的是人为祸害。有的让人唏嘘再三、有的让人惋惜、有的让人感慨,纵观全文,笔墨流畅,语言质朴,以直观的笔法为我们画出了小镇的几个机构的肖像图,并用客观的心态去诉说,用独到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事实。沉稳的笔触,睿智的联想,给读者以深远的想象空间。彰显着作者不凡的笔力和遒劲的文学功底!佳作,推荐共赏!【编辑:雨春】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雨春        2013-12-31 20:20:23
  问候作者,创作愉快!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回复1 楼        文友:周明金        2013-12-31 20:32:52
  谢谢雨春老师!
回复1 楼        文友:周明金        2013-12-31 20:32:57
  谢谢雨春老师!
2 楼        文友:雨春        2013-12-31 20:22:03
  纵观全文,笔墨流畅,语言质朴,以直观的笔法为我们画出了小镇的几个机构的肖像图,并用客观的心态去诉说,用独到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个事实。沉稳的笔触,睿智的联想,给读者以深远的想象空间。彰显着作者不凡的笔力和遒劲的文学功底!佳作,推荐共赏!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回复2 楼        文友:周明金        2013-12-31 20:34:49
  谢谢老师精彩点评!敬请给予批评指正!以利我今后更好地写作。
3 楼        文友:雨春        2013-12-31 20:22:38
  期待更多精彩点缀心灵、溢美江山!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回复3 楼        文友:周明金        2013-12-31 20:35:17
  我会加倍努力的!
4 楼        文友:雨杨        2014-01-02 21:56:26
  好美的文字,祝贺学长!
回复4 楼        文友:周明金        2014-01-03 07:39:36
  谢谢关注!祝你马到成功!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