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江南】童年记忆之过年(随笔)

精品 【江南】童年记忆之过年(随笔)


作者:涧松 进士,767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94发表时间:2014-01-23 10:48:24


   那时最热闹的是民间组织的跑马灯,七、八个人一班,一个人背上背着一只弯弯的架子,架子由头顶伸向他的胸前,大大小小的响锣交叉排列,挂在架子上,他一边走,一边“咣彩咣彩”将铜锣敲得震天的响,四个孩子头上包着彩色头巾,身穿彩衣,骑着用彩纸或花布扎成的马灯在弄堂里、家门口边舞边唱:“哎格楞灯吆。。。。。。年糕无没糩也好!”各家各户都会拿出几条年糕、几只糩给他们。前脚送走一班,后脚又来一班,川流不息。另外还有“佯扫地”,一个人头上扎着草圈,脸上画着花脸,打扮成小丑摸样,手提一把扎彩的扫帚,到人家门口,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佯装着扫地,口里说些吉吉利话“嘟...答..扫到东,老板屋里盘青龙;嘟...答..扫到西,老板屋里出锦鸡;嘟...答..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嘟...答..扫到北,老板今年造大屋。”然后也是乞讨点吃食、零钱什么的。
   大年初一一般不走亲访友,而是拜菩萨,拜祖宗;初二开始走亲戚了,那时的乡村小道上,你来我往,全是背着孩子、扶着老人的人们,手里提的不外乎桂圆、枣子,甘蔗、橘子等礼品,小河里船儿吱吱呀呀欢唱着,男男女女不是去走亲访友就是去赶场看戏。
   母亲是不大出门的,她是怕万一有客人来无人接待,而每当我们出门,她总要千叮咛万嘱咐,到了别人家里进门就得拜年,吃饭时一定要懂规矩,大人不动筷,小孩不可先吃:鸡肫,蚶子,鲤鱼一律不许吃;肉丸,蛋饺只能吃一个......我起初想不明白这是为了什么,后来问妈妈:为什么吃菜还有这么多规定?妈妈说:一家就杀一只鸡,一只鸡只有一个鸡肫,蚶子和鱼是很贵的,也只有这一碗,如果先到的客人把它吃掉了,后面再有客人来怎么办!一定要等到所有的客人都来过了,剩下的菜我们才可以吃.听说有的地方还有用木头鱼红烧以后摆在桌子上佯装请客的呢。
  
   七、玩乐
   过年时,大人们是农闲,孩子们放寒假,正是大家娱乐、玩耍的好时候。那么我们能玩点什么呢?无非就是跳绳、打弹子,接子、类瓦桥(滚铜板),追逃、踢毽子等等。不过因为口袋里有了一点点压岁钱,不少人还会到小店里买几张“香烟牌子”(类似现在的小画片),几个人聚在一起括画片,去买几个“甩炮”往地上一甩、或者做一把火药枪,剥一根火柴头装在里边,“啪啪啪”地打着吓人。
   大人们打麻将的地方一般是不让小朋友进去的,他们静静地玩,就怕小孩子吵闹;还有的大人会“挖花”,四个人一边打牌,一边唱花名,我听到过好几次,悠扬悦耳,十分好听。最热闹的是男男女女围在一起“打牌九”;挑一个向阳避风的墙角,放一张小小的四方桌,一副三十二只竹牌,一个人坐庄,三个人打,后面还围着一群人,有拼庄的,有参打的,有掷骰子的,还有高高地站在庄家对面监督场面的(他们叫“撬脸”),更多是观战看热闹的,真所谓:四赌、八看、十六相(围观的意思)、三十二人打围墙……大呼小叫,热闹非凡。这打牌九不像打麻将、挖花那么文文静静地坐上几个小时,而是来去自由,有赢了钱往口袋里一塞兴高采烈地回家去的,也有赌光了钱两手空空灰溜溜逃走的,你方唱罢我登场,真可谓前赴后继。母亲总是告诫我们;“赢来三只手,输掉实咎咎。十赌十输,千万不可去赌!”可我们看着人家那么热闹,心里总有点痒痒的,母亲就让我们在家里玩牌九:接龙、吊八九,拆子龙……她给大家分一大把砂炒倭豆代替现钱互相支付,就这样一边玩一边吃,玩好了,豆也吃完了。
  
   八、听书和看戏
   俗话说“小人小那和,大人大那和”(“那和”就是宁波土话“游戏”),大人在正月里最大的“那和”,就是听书和看戏。
   几块门板往长凳上一搁,门板上放一张“挨画桌”,桌前围着一块红布,红布上面画龙绣凤,还绣着唱书先生的名号,桌子的旁边放两把单背椅,这就是书场了。书场一般就设在村子的堂前、祠堂等集中路口,请来的先生有男有女,为他们伴奏的大都是盲人,我们称他们“瞎眼先生”。唱书的穿着长衫,手里摇着一把折扇,衣襟里塞着一块手绢,她(他)在椅子上一坐,手中的静堂木“啪,啪,啪”慢慢地怕打三下,瞎子先生就会“呜里呜里”地拉响那支瓮声瓮气的四弦胡琴,“静木三记书开场,哎仑幺。。。。。。”走书就这么开场了,走书唱的全是“大红袍”“七侠五义”“隋唐英雄传”之类的大书,我们小孩根本听不懂,大人们可听得津津有味,那唱书先生一会儿演小姐,一会儿演侠客,一会儿又像个大老爷,手里的折扇和手绢变着法儿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说到紧要关头,他就来一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轰”的一声大人们就站起来回家吃饭去了。就这样一场一场接着唱,总会唱上几天几夜。
   看戏可比听书热闹多了。记得我们柴家村就有一个很好的戏台,平时藏在祠堂里,当村里邀请戏班子来演戏的时候就专门有人搬出来将戏台搭好。戏台是榫卯结构,件件紧扣,柱柱落地,台板平整厚实,人字形的天顶由一块块白铁皮钉着的木框组成,偏台还可以搭建乐池:总之据说这在当时是附近村子里最好的戏台。
   那时演的基本上都是越剧(乡下人叫“绍兴戏”),偶尔也有“绍兴大班”(绍剧)和“小京班”(京剧),要演戏了,村里的人都会事先通知自己的亲朋好友,请他们来看戏,除了预先放好凳子椅子外,很多人家还会在靠墙跟的地方搭起看台(就是在凳子上铺好厚厚的木板,再在木板上放椅子凳子)这样就可以安全地看戏啦!
   孩子们是看不懂戏的,我们图的就是热闹,因为戏文场周边有许多买零食的小摊,甘蔗、橘子,荸荠,金柑白糖球什么都有,而且还有好多“热酒摊”,葱油饼、汤桶面、牛肉粉丝等等平时吃不到的东西应有尽有,再说有许多来看戏的亲戚,只要你开口,他们都会买给你吃,多开心啊!
  
   九、几句题外话
   也许是孤陋寡闻,我们小时候根本不知道正月十五还有一个什么“元宵节”,只晓得“五地六出”(乡下土话正月初五、初六)一过,这正月就基本上算是过去了。只有在正月十四那一天晚上吃完桨板汤果以后,还可以提着大人给我们扎的兔子灯、南瓜灯、擂鼓灯等等纸灯笼,从自己家里跑出去,一边和小朋友们比较着里边点着蜡烛以后谁的灯更漂亮,一边高喊着:“和去、大去、赶到茅山吃草子。”就这样在弄堂里疯玩。大人小孩汇合在一起,由弄堂这头奔到弄堂那头。这就是我们乡下人所说的“正月十四夜赶老鼠老猫”。
   就这样算是过完年了。
   过年是什么?母亲说:“过年就是有佬增家计,穷人增年纪。”三十年夜睡一觉年纪大了一岁,有钱人的家里又增丁添财;没钱的人还得勒紧裤带过日子,这就是所谓“过年好过过日难”。正月初头的热闹过后,母亲又开始起早摸黑地打草鞋,哥哥又得四处寻找雇主准备外出打工了。
  

共 8077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又是一年新春佳节,浓浓的年味飘荡在大街小巷、村庄院落,容易让我们回忆起童年的春节。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孩子的世界只需快乐地感受着过年的丰盛与热闹,只是贪婪地蹦蹦跳跳着四处玩腻,根本无需担心过年的花销与忙碌。在作者幸福洋溢的笔下,童年记忆中的年味,家家户户做年糕、祭灶、掸尘、办年货、谢年、听书看戏……忙得不亦乐乎,却乐此不疲。是的,辛苦了一年,奔波了一年,家人团聚了,终于可以歇歇了,年布置得怎样盛大都不会过分。只是,在生活节奏日渐加快、旧时年味渐渐淡去的今天,那年味愈行愈远了。这样的文字无疑是对传统民俗的一次亲切纪念,读着作者非常写实的朴实文字,心中的温暖油然而生。全文叙述流畅自然,场景的描写相当细腻,透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将浓浓的年味刻画得淋漓尽致。好文,倾情推荐!【编辑:简希】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124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简希        2014-01-23 10:49:48
  欣赏涧松老师笔下温暖美好的文字,祝新年快乐!
简希
2 楼        文友:鬼无影        2014-01-24 14:37:37
  祝老师新春快乐!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