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海蓝云天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海蓝】温故知新话过年(散文)

精品 【海蓝】温故知新话过年(散文)


作者:清泉之韵 进士,8876.6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14发表时间:2014-02-14 08:08:54
摘要:摘要;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相隔数年,回乡过年。时过境迁,令人想起了许多少时的情景;温故知新,又想起了故乡曾经的那些事那些人。伏案执笔、历历在目,思如泉涌、犹在昨天……

【海蓝】温故知新话过年(散文)
   不可否认,设置天地桌含有很浓的迷信色彩,可在千百年来她一直是激励人们务实勤奋,传承美德,爱神及人,保持一方社会安宁的“定海神针”也是用信仰的力量唤醒人们理智,推动社会进步,凝聚人心的一种。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屋场乃至一个国家,最不可丢弃的就是信仰,信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更是支撑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力量之源。
   方永刚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应该有信仰,没有信仰的人是不幸的人。”回想起和我一起成长的同村人,我早前就发现,我们这一代人多数在读完初中就回家务农,极少有人想入非非,不劳而获,等待横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就是,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人生的快乐不在于偶然性,而恰恰在于必然性,只要目标明确,就要奋力打拼,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也其乐无穷。在老家,我这一代几十个后生无论男女都已经平安步入了花甲之年,如今膝下儿女皆事业有成,青出于蓝胜于蓝不再是梦。
   故乡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红军曾教育子女:“如果你是中共党员就要固守党员的本色,坚定不移地信仰自己的主义;如果你是公务人员就要忠诚于人民,做好本职,安分守己,讲求工作效率。”难道不是么?信仰本身没有阶级和派别,各有各的信仰,无非主义不同。任何人都要有自己的信仰,唯有坚持由自己选择选择的信仰,才能产生巨大的战胜自然,战胜自己的无穷力量;唯有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才能给自己提供无穷的精神动力,你才能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始终保持人性的本来面目和始终敞开心灵的这扇窗,才能有不断的收获,不断的进步。
   当下的青壮年都有文化,而且相当部分还经过了高等教育。在前辈敬神、祭祖、以及各种祭祀活动中多有不理解,总觉得她们这是迷信,是祈求一分虚荣。这就错怪了我们的长辈们。她们也是人,而是怀着一颗善心祈求神灵氤氲子孙,赋佑家庭平安和睦的人;是她们将放之四方而皆准的祖训,和那古朴的家风一直传给后人,氤氲了子孙。
   祖母就曾教导我们:唯有家庭的和谐安康,才有国的强大和安顺。母爱如润物无声的春雨,默默地倾注着女人温柔的本性。在我们老家那广袤无垠的山乡,之所以长期保持保持着风清气正,社会稳定,不就因为有这么一群忧儿忧女,爱家爱国的善良女性作支撑!这应为国家之大幸,民族之大幸,家庭之大幸。
   过年燃放鞭炮,全国皆同。而在我们客家不单纯是图个热闹,而是节日喜庆、红白喜事中,唤神驱鬼的一种祷告。传说神灵鬼怪和已经去世的祖先,只有当听到爆竹的声音,才会循声而来,接受主人的祭祀和朝拜。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爆竹象征性视乎越来越多,其爆炸的威力和所持续的时长远远超出前人的想象。在老家,兴旺和响亮属于同一个层次,鞭炮燃放时越响,这“彩头”就越旺。
   跨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呈直线上升,如果爆竹响亮而且从头到尾一燃尽之,就意味着在新的一年百事顺遂;倘若爆炸不响亮,或者是时断时续,就意味着来年将烦愁多忧;倘若在燃放中间断熄灭,就意味着来年吉少凶多。所以,当新年的钟声敲响,起开新的一年之时,家家户户都要点燃香案,燃放爆竹,以此博个好彩,将喜神请进家来。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正是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时的喜庆情景。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天的除夕之夜爆竹又有了特别之处,那就是很多家庭开始使用“电光引”“满地红”,以万响、十万响的时长,显得越来越张扬。其档次、价格和爆炸时产生的威力足以拿到战场上去树我军威!看见这一情景,很多富裕了农民并不因为这是奢侈,放响点,时间长点,花钱多点都无可厚非。
   吃年夜饭,在老家有着特别的讲究和不成文的规范。在我小的时候,长辈们还在大年二十九就拟定了菜谱,就跟办喜事那样,菜谱中少不了“三腥”鸡鸭鱼肉首当其中,少了它这年夜饭就不成席。较为普遍的副菜有:酿豆腐、蝴蝶鱼、烫蛋卷、酿豆干、海带排骨汤,香菇红烧肉,香辣狮子头等等。各种菜肴少则七八道,多则十几道,二十几道不等。
   烹调一顿年夜饭很是费时费力,它绝非一个两个人所能完成,除了孩子,它几乎要调动全家老少的积极性。从除夕的早晨开始,每个家庭都要提着一到两只公鸡(阉割了的善鸡)到祠堂,或者是天地桌前点燃香烛,用鲜红的鸡血祭祀神灵和祖先,将喷涌而出的鸡血洒在事先准备好的黄纸上面,嘴里念念有词地向先人表达思念和敬意!待公鸡剔除干净后,将整只肥油油的善鸡下锅用文火煮熟,鸡汤乃是煮鱼丝和鱼饺时上好汤水和佐料。
   丰盛的菜肴摆满了一桌,此时的当家人会喜上眉梢、乐在心怀。在长辈看来,这一年的辛苦,终于换来了人寿年丰也换来了一家人的平安与和顺。开宴之前,长辈在一个长方形,且印有牡丹或者龙凤图案的托盘里,摆上“三腥”、浓茶和酒娘,点燃香烛、燃放鞭炮之后,在灶君和门神面前举三举,既是对家神的尊敬也是感谢她们保佑一家老少平平顺顺,衣食丰盈。
   鞭炮声中,家家户户美味佳肴堆台满桌,茶郁酒香满屋飘荡,男女老幼欢声笑语,支支红烛照亮华堂。这是一年中最温馨的喜叙,最集中的相聚,觥筹交错中,贺禧声、欢笑声、祝福声此起彼伏,声声交融,氤氲着阖家团聚的欢喜,彰显着一家大小的爱意浓情,可谓亲意欣欣子色温。在亲情无间、亲意浓浓的气氛中,子子孙孙,或者刚在去冬归门的媳妇们,列列均升向长辈鞠躬祝福:祝愿长辈福寿双全,康乐平安!长辈也祝愿后生:来年出门行好运,东西南北遇贵人,也值此祈福天下所有的百姓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人财两盛!
   年夜饭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人多的家庭往往会从下午三四点钟热闹到掌灯时分。而多数家庭会赶在天黑前吃完,将剩饭剩菜藏匿起来。然后家里的女人好及时的搓洗家具,清洗碗筷,确保在午夜除旧迎新时分斋供点心等的干净,确保荤腥丝毫不挨。在客家,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是吃斋,相传,大年初一斋一日就等于斋了一年,这一天,天上人间所有的斋神都会到村庄、屋场来巡视和督察,看看人间对斋神是否尊重,对长辈和孩童是否有爱心。斋神是天庭专门管理人间灾难的,所以人们信奉吃斋便可免灾,以避免全家老小在新的一年受到天灾人祸的伤害。
   淑女、贤妇,尤其是年长的大妈大婶,奶奶、或者是老祖宗,她们为了一家人的平安幸福会终生不惹荤腥的长期吃斋。通常情况下,一个年头,一个年尾,总要让自己全素在身,向斋神表达衷心和虔诚。所以,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她们是不沾半点荤腥的,等到新年过了,在一年当中,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就是吃斋日。在初一或者是十五的前一天,女人们要在这个晚上保证洁净不房事,如果是例假,她们就会让男人或者是其他的女人帮助完成。吃斋讲求的是干净,所以家什碗筷要洁净跟新的一样。在斋供敬神的早晨,她们要点燃香烛,向着东南的如来和观音菩萨等斋神磕头跪拜,嘴里念念有词的请求神灵宽恕家人,在生活中无心的错误,一如既往地保佑这一方百姓风调雨顺,保佑善良的人们平平安安,冇病冇痛。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相同,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这个中心来进行。
   守岁又称“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夕阳斜照时分入席,一直要吃到掌灯结束。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据考证:最早记载见于西晋的《风土志》,此志上曾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火盆边上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据说,到了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我们客家人一直很尊崇这种习俗,但是到了文革以后却渐渐消失,迄今又过去几十年了,几乎被后人淡忘,更谈不上传承。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总是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人丁兴旺、百事顺遂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非常有意义的民俗活动。我的老家就有童谣云:
   三星高照在山前,我为长辈来拜年;
   儿孙磕头咚咚响,长辈吝啬给小钱。
   ……
   隆重而又热烈的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相互恭贺新禧,祝愿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贺贴相互投贺,也算是情谊、亲情和爱意的表达。在上个世纪流行的“贺年片”“贺年卡”也就是贺贴演变而来。时至今日,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大家几乎是以QQ邮箱,短信、微博、微信来传输新年的祝福,表达融融情谊了。
   在我的老家,春节拜年时,晚辈自然是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小时候,这样的压岁钱似乎多多益善,不必为难。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转门、做客(回娘家)。正月初二,是去年冬天嫁出去女儿的回娘家的日子。女人带着丈夫双双回娘家拜年、做客。儿子儿媳要回娘家,婆家早已为儿媳准备好了一担子的礼品,诸如:炒米塘,煎豆腐,草果仔,煎粄、煎粄干等等。到了娘家之后,由娘家负责分送给邻里乡亲,表达的不但是一如过年的情景,更是彰显女儿嫁到了家业兴隆,衣食烂熳,钱财丰盈好人家。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前后出嫁的,而那些先前年份嫁出去的女儿,都选在正月初四或者是初六回娘家做客。无论新客女还是老客女,到娘家做客礼物不在厚薄,但不能空手。它反映了一种风俗,表达了一种浓情厚意。这正是“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客女携丈夫回到娘家,掏腰包必不可少,这跟初一日给压岁钱时的意义完全不同,客女带着郎君到族亲家里拜年时,逢老遇小总少不了掏腰包,大凡族亲众多的家庭,女婿们的负担就会很重,很多本来家境贫寒的男人,往往在小年二十四之前就为此四处举债筹钱。
   客女在娘家做客的时间都在十天半月,女婿可以先回去,但客女没有特殊情况都在年宵节之后再回婆家。回家时,客女将受到全村所有家庭送来的粄干,煎豆腐,老蟹仔和炒米塘等副食品在娘家云集,根据数量的多少,由娘家派一成年男子领着少男少女,一路排开的送客女回婆家,让路人一睹好似大家闺秀那种回家的风采,也让婆家所在的村庄,不得不羡慕这位媳妇在娘家受到的器重,更是让人们知道,他在娘家的礼遇是何等的风光。
   嫁出去了两年之后的老客女,与第一次回娘家的新客女完全不同。老客女回娘家所带礼品相对新客女简单,从娘家回婆家时也没有新客女那样复杂,可以随心所欲,自由来往。
   “春寒料峭,修身洗脑。”这种好习惯在故乡延续好几百年了。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与南方高空暖湿气流交会,从而形成一次时间较长的湿冷阴雨天气,这就是气象学上的“倒春寒”泱泱千万年,从来不间断。所以,在春节到来之前就要提前准备,做到有备无患。无论县官还是百姓都要准备充足的柴火和薪炭,确保正常的办公运转,和全家的一日三餐,以及老人小孩的御寒保暖。“谷仓有粮心中不慌,院子有柴落下心来。”这就是我们乡下人的老古话。

共 12913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跟随着作者历经过年的种种,我们从中不仅看到社会的变迁,更让人们看到了精神层面的提升。很多我们熟悉的环节淡出人们的生活,更有新的方式融入其中。无论怎样,社会的变化在年的中国最大的节日中渐次展开。年,这个在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里,作者有对过去无限留恋的难以言状的情绪,也有对新生活无限的欣喜。用充满激情的文字将心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过年的某些过往时时会触动作者和读者的心,使你欢乐,使你怀念更令人深思。作者在自己生活的特定环境中,将情感表达的炙热与真挚,并形诸笔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问好作者,推荐阅读。编辑:锦妤【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215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锦妤        2014-02-14 08:10:13
  浓浓的年味里飘散的是纯朴的生活年息。流畅的文笔饱含生活的情意。
我的江山,我的梦想。
回复1 楼        文友:清泉之韵        2014-02-14 10:48:46
  谢谢社长给予的美评,辛苦了你哦。顺祝元宵节快乐!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