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笔尖】可爱的无锡县学(散文)

编辑推荐 【笔尖】可爱的无锡县学(散文)


作者:在水一一方 童生,963.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65发表时间:2014-03-10 17:19:13

【笔尖】可爱的无锡县学(散文) 无锡县学,亦称儒学或庙学,又名学宫。在无锡市区学前街睦亲坊巷内,是古代无锡唯一的官立学校。创建于北宋嘉佑三年(1058)。清雍正四年(1726)改称无锡金匮县学,民国后改为无锡县立中学,曾为我们无锡市第八中学校址。
   原无锡县学学宫范围很大,清咸丰十年(1860)明伦堂与其他县学古建筑均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中。现仅存讲堂、戟门、明伦堂三所建筑,均为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
   讲堂,即教室,三间六架;
   戟门,即大成门,原为孔庙正门,五间四架;
   明伦堂,即县学礼堂,三间九架;
   明伦堂前后檐柱大都为明代青石方柱。屏门上方悬挂“明伦堂”匾额一方,落款“新安朱熹”,为国内罕见的朱熹手迹。
   无锡县学历经宋、元、明和清,基础地址不变,尚保存了古代碑刻七十余块。古代碑刻其内容分为圣旨学规、教授题名、进士题名、乡贤词和学宫修建学田记等七类。
   年代最早的碑刻是,刻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的《无锡县重修县学记》。其中宋碑七通,元碑四通,都未经著录,弥足珍贵,大多数碑刻保存完好,为研究无锡地方历史和古代教育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有一块,原嵌置在明伦堂北墙西侧的、清礼部晓谕生员卧碑。此卧碑所刻为清顺治九年(1652)礼部颁刊于全国学宫的学规教条,共8项。旨在学生“上报国恩、下立人品”,以拥戴清王朝的统治。
   还有一块,明礼部钦依晓示生员卧碑。此卧碑所刻为大明洪武十五年(1382),礼部颁刊于全国学校的学规教条,共12项。旨在学生“熏陶德性,以成贤人”。
   更有二块,现分立于“无锡碑刻陈列馆”大门两旁、二个高大“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此“下马碑”,原置立于学前街县学、孔庙两侧,东西各一。现暂置于陈列馆大门外,作为县学旧地的标志。“下马碑”的设立,始于明代成化十八年(1482年)其时朝廷曾颁诏天下,凡学校孔庙庭所在,过者皆下马,以示对孔子的虔敬。
   1983年11月21日无锡市人民政府将“无锡县学旧地”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市政府己将明伦堂和讲堂辟建为无锡碑刻陈列馆。
   古代县学是古代科举制度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是科举教育与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这里更是旧时文人的发祥之地。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经考试选拔人才、授予官职的一种政治制度。在此制度下,国家选拔人才。这些人才又主要出自中央与地方各级官府所设置的学校,所以学校既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摇蓝,也是旧时文人跻身官场,步入仕途的起点。也即孔子所说“学而优则仕”。
   县学的老师,明清两代叫“教谕”或“训导”,清代定“教谕”为“八品”,“训导”为从“八品”。
   教官除了管教学生以外,还以明人伦道德、厚风俗、崇尚礼乐、强调教化人民为职责。在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领域内,教官要为当时主流社会价值观服务。
   明清时期,学宫往往更是与孔子像庙建在一起,就如,木匠行业拜鲁班神像那样。新学生一进学宫,往往首先选黄道吉日隆重参拜孔子像,然后,再拜老师等。
   县学学生,叫“生员”。学生分廪生、和府生(或郡生)以及增生。其中廪生等级最高,官府供给膳食,但名额有限。府生和增生是廪生名额之外增加的县学生。廪生名额如有空缺,府生和增生可依序添补。
   县学学生,需参加规定考试,即“岁试”与“科试”,考得第一等级、二等级、第三等级的学生,可算通过及格;第四、第五等级要被受罚;而第六等级的学生,取消“生员”资格。“科试”也是正式科举考试的预备考,不合格者,无资格参加科学考试。(注“龙年、羊年、狗年、牛年的规定考试称为“岁试”;虎年、猴年、蛇年、猪年的考试称为“科试”。)
   中国古代科举有,“儒生”、“童生”、“秀才”、“举人”和“进士”之称呼,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
   “童生”:明、清两代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童试,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的入学考试,在唐、宋时称州县试,明、清称郡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後,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有邑庠生和郡庠生,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秀才”是“童生”录取“入学”后所称的“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秀才”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秀才)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仅只有廪生才有资格被选为贡生。
   “举人”:“秀才”用现在目前的评判标准应该是高中毕业的人,而“举人”就应该是有“学位”毕业的人了,如本科、硕士、博士。
   “进士”:那就是国务院院士或经国家公务员考试而入选的国家公务员了。
   “秀才”、“举人”和“进士”这些称呼只是对明清两代学子们学识的称呼。要做官的话最低标准要进士,前30名的进士是可以看到皇帝的。一般三甲留在翰林院做个编修,正七品,但也有直接外放和在京师做其他工作的。30开外就直接外放做县令,也是正七品。等你被吏部注册了,那时候你就是官,也就有了官职。所以说秀才、举人和进士是封建社会给明清两代学子们的一种学位,或是一种荣誉与特权。
   秀才学位与特权,比举人差很多。他们的特权是:1、领取很少量的俸禄。2、免除个人的农业赋税和徭役。3、堂上见县级官吏不跪。县官也不可随意抓捕与用刑。4、可以当私塾先生。(不成文的规矩)。俗语道:“和尚的口,吃遍四方;媒婆的口,传遍四方;秀才的口,骂遍四方;”。所以,秀才可以依仗他们的这个特权公开骂自己看不惯的事情。
   举人除了有秀才的一些特权外,还有,1、中举后立刻发给较多的盘缠进京考会试。2、给三次机会会试,如果都没中,那么给一个小官做,和县令差不多,类似现在的正处级待遇。3、每月给较多的俸禄。4、见所有官都不跪。
   秀才中大部份人是贫穷家庭出身,但是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带来财富。如果未能通过之后的“乡试”中举,亦不足以为官。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进一步,只能回乡以教书等方法为生。这些在经济上并不富裕,但在社会上地位稍高于平民的读书人被称为“穷秀才”。在明清时的中国,秀才是地方士绅阶层的支柱之一。在地方乡村中,他们代表了“知书识礼”的读书人。他们在地方官吏面前所具有的特权,仅经常作为一般平民与官府之间沟通的渠道。遇上地方上的争执,或者平民要与官衙打交道,经常都要经过秀才出面。而一般平民家中遇有婚丧事,或过年过节,亦有请村中秀才帮忙写对联、写祭帐等。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中国是一著名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那灿烂文明。而中国古代县学学宫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又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物质文化、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据考证,现在世界上所广泛通行的文官制度,最初是受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所启发,而逐渐发展成熟的。
   因此,笔者感到,无锡应尽早地来建立起无锡县学学宫博物馆或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博物馆来,如同建立起无锡“东林书院”一样。
  

共 392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国是一著名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那灿烂文明。而中国古代县学学宫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又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一种不可缺少的物质文化、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作品详细介绍了无锡县学,很多古代的文化术语很是深刻,足见作者渊博的古代文化知识和写文之用心,文章客观、平淡,是一篇学习古文化知识的佳作。感谢赐稿,期待精彩继续!【编辑:王八】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潮仙        2014-03-11 09:48:27
  据考证,现在世界上所广泛通行的文官制度,最初是受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所启发,而逐渐发展成熟的。因此,笔者感到,无锡应尽早地来建立起无锡县学学宫博物馆或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博物馆来,如同建立起无锡“东林书院”一样。欣赏问好!
2 楼        文友:在水一一方        2014-03-11 13:14:35
  谢谢潮仙老师的热情点评
3 楼        文友:在水一一方        2014-04-14 22:44:57
  无锡八中同学会中山俱乐部隆重开张QQ群号167069417 http://blog.sina.com.cn/u/2373722560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