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散文】我的父亲

精品 【雀巢散文】我的父亲


作者:刘福田 进士,9992.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40发表时间:2014-07-01 09:38:53
摘要:父亲平凡得就像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地出生,默默无闻地死去。父亲在这个世界匆匆走过,好像连脚印都没有留下,因为这样的脚印太多,重复在一起难以分辨。但因此,我才决定要写一篇文章纪念父亲:正因为这种平凡的脚印太多,世界上才有了一条路,这条路就成了一部史诗。


   这些我当时别说不理解,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因为家境贫寒,又因为父亲胆小怕事,我在小伙伴儿中间,不可能有什么自豪感。随着年龄增长,我对父亲的崇拜渐渐少了。好在我上学以后,自觉还有些天分,于是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学好本事,将来好不像父亲这么窝囊,这也使我很快在成绩中找到了自豪和安慰。
   不只是我,哥哥姐姐们在校学习成绩也都不错,他们是怎么想的我就不知道了。事实上父亲对我们学习很少过问,以他几个月私塾学历,也没这个能力,那时候的父亲,就是整天忙忙碌碌,他只是从来不指望我们帮他。
   我在家里最小,就是父亲忙不过来,也没什么活儿能落到我头上,我在家里是最轻闲的一个。虽然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我却几乎没干过农业活儿。不止正经农活儿,割草打菜喂猪喂鸡做家务等等,不是我自己闷得慌主动尝试,从没人要求我。说出来可能有人不信,我是个穷人家养出来的“娇子”。
   “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蓝。你小子将来能干什么呢?”父亲偶尔对我感叹,当然是为我担心。我却满不在乎,心里反驳:我干吗非得像您一样活得这么累?我要读初中时“文革”还没结束,仍然是工农兵管理学校,当时并没有考学的事,现在想来,父亲那么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
   父亲口里虽这么说,可一直放任着我,我也就一直轻闲。
   哥哥姐姐们一天天长大了,读完了高中,再没有书可读,只有回生产队挣工分儿。按说家里日子应该好起来了,可我们家状况竟毫无起色!大哥挣工分才几个月,父亲就让他报名参军,那时军人复员转户口,是跳出农门的一条出路。虽然参军期间没了工分儿,但为了大哥的前程,父亲咬咬牙还是让他去了。
   接着是二哥、三哥,代课的代课、学徒的学徒,虽然挣的钱都将够养活自己,父亲还是义无反顾打发他们出去,这些营生将来都可能跳出农门。孩子长大一个出去一个,没一个留下来帮扶父亲,家里的日子也就一如既往。
   农村出去的机会其实不多,兄长们每走一个,父亲都要去求人,只是因为当时出去并不合算,这样的机会才顺水人情落到了我们家里。乡邻们对父亲这样做大为不解,说父亲天生穷命,父亲总是傻笑着:“他们倒是不用我养着了……”
   后来别人也慢慢意识到这是机会,等将来轮到我时,怕是再没有这种机会了,父亲可能因此为我担心。
   父亲固执己见,家里一直一贫如洗,直到我初中毕业,平时还捞不着一顿白面吃,以至直到今天,一提起吃玉米面我就反胃。我初中毕业时,恰好赶上高考制度恢复,一直不错的成绩,不但给了我惟一一份自豪,还让我直接考上了北京市重点高中“潞河”!我在父亲面前炫耀:“今后我还用得着挑担吗?”
   父亲理屈词穷,仍然傻笑着:“你小子还不是赶上好时候了……”不仅理亏,父亲还要践行他当初的承诺,只要学校要一天,他就要供我们一天。不凑巧的是,同一年已经出去代课的二哥,也在那一年考上了师范,这样一来就没了工资,户口问题是解决了,但家里负担也因此更重了。
   家庭经济状况一直没能好转,除了父母把长大的孩子一个个都送出去以外,还因为哥哥姐姐们都相继到了结婚年龄。那时候结婚没有多大排场,只是因为穷得没这个能力,事实上什么时候孩子结婚都是大事,每一个子女成婚,父母都要倾尽钱囊。
   这么说我的父母好像并不贴切,因为他们根本没有钱囊。一直在贫困中挣扎,怎么可能有什么积蓄?但孩子到了结婚年龄,给他们成家立业却是父母逃避不了的责任……我这个时候已开始懂事,这一段记忆中更多父母为哥哥姐姐们的婚事累心。
   都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家遇到的困难,却并不是没有远虑,早在大哥刚到结婚年龄时,父母就借钱翻盖了房子,那时我才10岁。再过几年又借钱盖了另一处房子,因为钱不够,房子用料都将就凑合,窗户上面甚至用的都是秫秸。
   一处房子只有五间,是北方最普通的那种平房,说是五间,实际却是两个大间中间一个外屋,叫“四破五”。
   一般人家有一个儿子就要盖一处房子,我们家实在盖不起,四个儿子加上父母只有这么两处房子,将来儿子娶媳妇结婚,每个人最少需要一大间房子,这是没法再低的条件。父母这样打算:儿子都结婚后再盖几间厢房,作为自己的栖身之处。这真是没办法的办法,再有远虑也难为无米之炊!为了养活这些孩子,为了还上粮食欠款,父亲已竭尽全力,那些年父亲一直没断了“投机倒把”。
   可是娶媳妇比起盖房子更难!先别说娶媳妇要花多少钱,要娶媳妇先得说对象,穷家破业这种条件,要想谈成对象太难了。越是难谈越要花钱,越是花钱就越是没钱,这就变成了恶性循环,那个时候家里简直焦头烂额。
   没办法还是只能借钱,哥哥姐姐们相继结婚成家,每一次都重复借钱还钱的过程,他们之间年龄差距只有3年,家里当时是旧账未还又添新帐,借钱借到了无处可借。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吧,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兄长们都是晚婚,结婚时间也错开较长,那段日子才这么挨过来了。
   养大这些孩子,父亲用尽了浑身解数,再要给一个个孩子都成家,事实上父亲已力不从心。如果说孩子小的时候只是穷,孩子大了就又加上了“急”,从让孩子糊口活命到坚守父亲的责任,父亲的路是越走越难……我成长的过程天天看着父母为钱所累,父亲肩上的压力究竟重到怎样程度?这是我现在都不敢想象的。
   1978年改革开放,一般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开始好转,我们家却还是没有起色,虽然哥哥姐姐们已相继完婚,家里的经济却一时还缓不过来,欠下的帐要一点点还。1979年我考取“潞河”,又需要一定的食宿费用,父亲还要继续履行他的承诺。好在这一年家乡开始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政策开始放开。
   父亲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做买卖了!时间上一宽裕,他便开始筹划。可没有本钱能做什么呢?这当然难不倒父亲,要知道做小买卖是父亲的老本行,这一次父亲还用上了他的厨师手艺:卖炸油饼。
   生意大小也需要本钱,所以开始一段时间,家里经济状况反而更紧张。说好我上学每月生活费是10块钱,谁知头一个月就没花到头儿,只好回来要。母亲喋喋不休地教训我过日子要节省,父亲却不声不响地出去了,直到我要走了,父亲才回来塞给了我5块钱,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他刚刚出去借来的。
   离开家乡到外面读书,我是第一次离开家,那之前我只去过一次县城,这一走却海阔天空了。刚开始想了几天家,后来就很少关心家里的事,当然每月10块钱的生活费还要跟家里要,钱虽不多,却是我惟一的生活来源。父亲有过学校要一天他就供一天的话,在我当时的感觉里,这也理所当然。
   父亲炸油饼的手艺不错,毕竟得过名师真传,加之诚实信用又为人和气,虽然买卖小挣钱不多,生意却做得风生水起:父亲卖的油饼,没有一点死面,在四乡八里小有名气,这些都是我放假回家时亲身体会到的。
   同样体会到的是父亲做生意的辛苦。就是这么个小生意,父亲也要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就起来准备:拢火、和面、擀筋、下锅炸熟……母亲帮着打打下手。油饼炸好后,还要装进自行车后架货框。农村做这个生意比不得城里,顾客太分散,不能等着人家上门,油饼要骑车到各村走街串巷地吆喝出去。
   也是那时农村还不富裕,吃得起油饼的人都不多,要是放到现在,即使在农村,父亲也不用这么辛苦。当时父亲每天炸十几斤到二十斤面,天亮前炸好,一大早还要走村串巷卖出去,回来就差不多中午了。我放假在家的时候觉得这个很好玩,有几次自告奋勇替父亲出去卖,光是走村串巷的吆喝就累得够呛。想想父亲还要起早炸出来,并且每天按时按点,不用说也是非常辛苦。
   不过当时我还是没想太多,父亲虽然也快六十了,但身子骨还行,孩子自己还没有真正长大时,是绝对体会不到父母在衰老的。父辈挣钱供养子女,感觉上也天经地义,就是再辛苦也很平常,平常到子女都没什么感受。我当时就是这种心态,除了假期亲身体会到一些辛苦外,对父亲那几年的记忆都不是太深刻。
   1984年我毕业参加工作,家里经济状况才略有好转,欠款这时候差不多还清了,父母却还是没能过上好日子,原因是又开始为我操办婚事。哥哥姐姐们成家之后,各人都开始过自己的日子,父母一直没有要求什么,直到1984年。这一年我也毕业参加工作,母亲才提议给我们兄弟分家。
   家里有什么可分的呢?也就是那两处房子,兄弟四人,一人一个大间,两人共用一间外屋,名义上是每人两间半房子。这样一来,孩子们是暂时都有地方住了,但父母却没有了栖身之处,只能临时住在空出的房子里。当时大哥不在家住,我也还没结婚,父母住的地方还能够解决。
   在我的婚事上,父母没有坚持让其他兄弟分担,还是自己全部承担,这样一来父亲就要继续为我挣结婚的钱。我是毕业工作刚开始就要结婚,容不得父亲手上缓一缓,其结果自然是再一次重复借钱还钱。家里刚要好转的经济状况,又一次遭遇困境。我记得很清楚,直到1986年元旦我结婚时,父母一天还要吃一两顿粗粮。
   我结婚时父母尽其所能,花钱算是最多的,有生意在后面撑着,借钱也胆子大些。不过直到我结婚一两年后,父母的经济状况才真正开始好转。还清了所有债务,父亲才终于松了一口气:“我这一辈子,大事算是了了……”父亲继续做着炸油饼的生意,孩子们也都如约往家里交钱,父母的日子开始好过了。
   还清欠款,手头慢慢宽裕,一天三顿大米白面,银行还有了点存款,父亲很满足,我这才知道,父亲原来也会吹牛:“我这一辈子,虽然没积攒下什么,但把你们几个孩子都巴结大了,可真是不易!”父亲终于总结人生,却只说出这么一句话。
   这样的好日子,父母却没能过上几年。1992年年初,母亲忽然病重,到医院一查已经是癌症晚期,这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我这时虽已结婚生子,孩子却只有四五岁,本以为父母年龄不大,好日子还长着呢,没想到母亲会突然离我们而去……母亲病逝,最悲伤的当然是父亲。母亲和父亲相濡以沫40多年,这一突然离世,剩下父亲一个人形单影只,那一年父亲65周岁。
   父亲很坚强。母亲走后,父亲一个人坚持炸油饼的生意,孩子们看不过去,一致劝父亲别再这么辛苦。父亲说:“总要把剩下的油、面用完啊……”就这样又坚持了几个月,才在大家的劝说下停下来。父亲告诉我们,他在银行存了7000块钱,以后要是有什么事,就先动用他这笔钱。事实上我们家的日子,这时候已经迅速好转,孩子们一旦成家立业,哪里还用得着父亲这点钱。
   经历母亲病逝的打击之后,父亲也很快衰老,在孩子们的劝说下,父亲先是停下了炸油饼的生意,接着又退掉了责任田。虽说每次都不情愿,但也没有固执己见,因为父亲确实开始老了。
   父亲却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开始几年还养了几只羊,直到有一次出去放羊,差点儿摔折了腿,那之后才慢慢收敛。有一次我套用典故和父亲玩笑,说要给他买一百块砖,让他上午搬出去下午搬回来,他也只是笑笑。母亲走后父亲就开始独自生活,孩子们都已成家,各自出去忙各自的事情,老房子里就只剩下了父亲。
   好在家里孩子多,二哥三哥又住在村里,两个孙子常去爷爷那儿。对隔辈的孩子,父亲自然稀罕甚至有点骄纵,那些年父亲过得并不孤独。父亲身体不错,年纪也还不太老,自己又是厨师出身,日子过得还算可以。
   父亲开始享受晚年和天伦之乐,尽管在别人眼里,这样的生活够不上享受,但俗话说知足常乐,对于操劳一生的父亲而言,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已非常满足。“以前农村哪有不出去干活儿的?多大岁数都得出工,很多人都是死在看场的小屋里……”幸福感比较而来,父亲参照的是自己的父辈。
   儿女们平时都比较忙,但孩子多了,隔三岔五就有人回家探望,逢年过节大家更是经常回来聚在一起。看到孙男娣女十多人一大家子,父亲当然高兴,脸上红扑扑的,有几年还总是亲自下厨,做一大桌子菜。父亲不会说什么,只有一句话经常挂在嘴边:“这过日子过什么呢?还不就是过孩子……”
   父亲一如既往地不善言辞,因此也从没对子女提过什么要求,每次回家给父亲一些零花钱他都推辞。其实随着改革开放后物价飞涨,分家时约定的赡养费早不富裕,但每次都是我们自己商量增加多少,父亲又每次都说钱够花的,还节省下来给孙子孙女压岁,再有富裕继续存到银行,说是我们用不着就留给自己办后事用。
   这样的日子过了大约十年,那些年父亲过得很安宁,一个人也在院子里种好多菜,自己吃还留给大家,有点担心就是担心孩子们过得怎样、孙子辈孩子学没学好……特殊担心我会不会惹事,因为我年轻脾气不好。
   父亲是一天天慢慢衰老,这从院子里种的菜上可以感觉,从各种各样到越来越少,从仔细栽种到挖坑埋籽……我们感觉到父亲年事已高,开始是冬天大哥和我把父亲接到城里,几年后弟兄4个又商定轮流照顾父亲。先是父亲在老家,我们或自己过去或自雇保姆照顾父亲一日三餐;后是父亲年迈需要更多照顾,大哥和我在城里不方便,大家商定轮流把父亲接到各自家里。

共 12733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真挚的情感,朴素的文字。平凡的父亲,不错的文章。“父亲平凡得就像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地出生,默默无闻地死去。父亲在这个世界匆匆走过,好像连脚印都没有留下,因为这样的脚印太多,重复在一起难以分辨。但因此,我才决定要写一篇文章纪念父亲:正因为这种平凡的脚印太多,世界上才有了一条路,这条路就成了一部史诗。”推荐阅读。编辑:大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702001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大慰        2014-07-01 09:50:28
  白描手法,过白了点。平铺直叙,过平了点。这是我的意见。
   由于对父亲的熟悉,所以罗列种种。我认为,还是突出几个重点细节较好。那样文章更好看。
   姑妄言之,多有冒昧。
2 楼        文友:邵魁先生        2014-07-01 10:03:04
  读着福田兄的《我的父亲》,油然而生敬意。我们的父亲的命运如出一辙。他们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但是他们为了我们,为了家族,牺牲了自己许多许多。
3 楼        文友:晴翠儿        2014-07-01 10:18:07
  曾经读过福田老师写母亲的文章,再读其父亲的生平,感动倍增。真喜欢这淳朴中流露真情实感的文字。问候!
4 楼        文友:刘福田        2014-07-01 12:00:47
  编辑的批评是有道理的,父亲真的没有什么感天动地的大事可以记述,以至想特别找几个重点细节来突出都难,所以也只能把这些琐碎的小事拿来了,不过有一点我还是比较注意的,尽管这些事都很小很琐碎,但每一件小事都体现着一个主题,那就是父亲一切都为了儿女为了这个家,我觉得这一点还是可以肯定的。一般写作这种散文,我觉得明确一个主题是最重要的,所有事都必须围绕着这个主题,否则就会让人不忍卒读。这类散文我写过几篇:《母爱如天》、《追忆外祖父》、《吾儿成长录》等,写的都是家里的那些亲情,但每一篇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母爱如天》的主题是母亲对我特别的理性引导;《追忆外祖父》主要描述外祖父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吾儿成长录》则叙述了子女教育过程和亲情的内心独白。这篇《我的父亲》与以上几篇都不一样,如果放在一起读更容易看出差别。再说点题外话,对于散文,我觉得除了主题明确之外,还要明白形散神不散的真正道理,形散一般也是个要求,比如一篇散文如果只写两件事,那结构看起来就很别扭,非要三件以上才看着顺眼,不管多少事,只要体现一个主题,那就算做到了神不散……感谢编辑指正,同时感谢邵魁老师的理解,感谢晴翠儿老师赐评。问好各位读者。
哲学研究文学创作
5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4-07-01 23:50:50
  我的父亲更是这样,他没有太阳的光芒,照耀不了整个世界,他就像一根蜡烛,只能用微弱的光温暖一个家,让这个家能够有一点点光明,能够维持生命的延续,这,他都已竭尽全力“蜡炬成灰”了。——这段总结很到位,我以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但或许因为平凡,或许因为接地气,或许因为作者的沉静和理性,总感觉文字里缺少了一点更打动人心的地方。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6 楼        文友:天山鹰        2014-07-02 13:00:50
  一生勤劳艰辛的父亲、有远见的父亲、大爱无边的父亲、默默无闻持家的父亲跃然纸上,文章朴实却很感人,读后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已世多年的父亲。
做一个诚实守信而以文交友,以文为乐的人。
7 楼        文友:刘福田        2014-07-02 13:58:08
  小骏 [广东省阳江市网友](转)
  
   我从第四页顿悟那开始身体就像触电一样的有了很大的感觉。然后一直是含着眼泪读完的。漫长的文字如同父亲漫长的人生,一个立体伟岸的父亲形象渐渐丰满起来。多才多艺的父亲,任劳任怨的父亲,平凡普通的父亲,竭尽全力的父亲,养活了一大家,非常得了不起!成熟内敛的文字,饱蘸着深情,娓娓道来,欣赏学习了!父亲是幸福的,因为他走得很安祥。
哲学研究文学创作
8 楼        文友:刘福田        2014-07-02 13:58:49
  老邵魁 [辽宁省营口市网友](转)
  
   父亲是山,父亲万岁!
哲学研究文学创作
9 楼        文友:耘池墨砚        2014-07-04 19:57:22
  平铺直白,字字皆是对父亲的怀念。侃侃道来,句句皆是寒门孝子的感怀。问好老朋友。
十年网龄,收获了文字、友情。丢失了太多ID.期待这里是个可以让倦鸟栖息的良枝。
10 楼        文友:天海蓝蓝        2014-07-08 12:27:24
  那个贫穷年代,日子过得多么艰辛,养儿养女更不容易,就凭父亲把孩子们含辛茹苦地养大,就值得一辈子去怀念他。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荫凉,一半沐浴阳光。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