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杂文】甲申国难三百七十年

编辑推荐 【绿野杂文】甲申国难三百七十年


作者:楚慎言 秀才,1304.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160发表时间:2014-07-29 22:22:22


  
   事后刘宗敏调侃道:“什么你的我的,现如今都是老子的。”周奎唯有无奈苦笑以对。想当年如拿出数十万两白银以做军资,不但尚有盈余,说不定可阻止李闯入主北京,保全一生富贵。可是人生总是这样不可思议的进行了赤裸裸的讽刺。
  
   周奎落井下石,将皇族一网打尽。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系周皇后所生,是周奎“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外孙。按理说,崇祯皇帝和周皇后都死了,周奎理应照料好太子。但周奎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打算。据《石匮书后集》、《传信录》记载,太子朱慈烺当时已经逃出北京城,但兵荒马乱,他实在是没有普通百姓的生存能力,于是,折回北京寻找亲人,来到外祖父周奎家里。周奎是势利小人,太子才住两天,便唆使儿子(也就是太子的舅舅)周绎,要太子马上走人,免得连累了自己。于是太子与舅舅大吵起来。周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向大清举报了自己的外孙。大清的摄政王多尔衮知道,明朝太子如果留下,对大清政权肯定是大祸患。于是,他便说,这个太子是冒充的。周奎、周绎父子自然领会多尔衮的意图,便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这样一来,太子便失去了活命的机会。
  
   当朝廷存活时,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朝廷赐予的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当朝廷危难时,毅然决然地对朝廷见死不救,一毛不拔;当朝廷败亡时,义无返顾地对朝廷落井下石,一网打尽。这就是“既得利益者”周奎的丑恶嘴脸,也是所有“既得利益者”的处世哲学。
  
   钱谦益(1582年—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江苏常熟人,明末清初散文家、诗人。明末文坛领袖,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为江左三大家,瞿式耜、顾炎武、郑成功都曾是他的学生。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授编修,参加过东林党的活动。崇祯元年(1628年)任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后被革职。南明弘光朝,为礼部尚书。
  
   仕清以后为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钱谦益学问渊博、泛览史学、佛学,是为东林巨擘,一反明朝公安派与竟陵派文风,倡言“情真”、“情至”。崇祯元年(1628年),任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遭温体仁、周延儒排挤,被革职。崇祯十四年(1641年)59岁,迎娶23岁的名妓柳如是(1618年-1664年),致非议四起,婚礼中的船被扔进了许多瓦石。后任南明朱由崧弘光朝廷礼部尚书,当兵临城下时,柳如是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拉住。
  
   最后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多铎迎降,史敦《恸余杂记》记:“豫王(多铎)下江南,下令剃头,众皆汹汹。钱牧斋忽曰:‘头皮痒甚。’遽起。人犹谓其篦头也。须臾,刚髡(剃去头发)辫而入矣。”时人有诗“钱公出处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闻。国破从新朝北阙,官高依旧老东林。”仕清后以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任《明史》馆副总裁。被人嘲笑为“两朝领袖”,顺治三年(1646年),托病回乡。顺治四年(1647年),因黄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狱,顺治五年(1648年),柳如是四处奔走,救出了钱谦益。钱对此感慨万千:“恸哭临江无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康熙三年(1664年),钱谦益病故,享年八十二岁。34天后,柳如是自缢身亡。家有绛云楼,以藏书丰富著称,后毁于大火,所遗书籍,尽数赠给族曾孙钱曾,钱曾死后,其书尽归泰兴季振宜。
  
   钱谦益是个思想和性格都比较复杂的人。他的身上,不乏晚明文人纵诞的习气,但又时时表现出维护传统道德的严肃面貌;他本以“清流”自居,却而为热衷于功名而屡次陷入政治漩涡,留下谄事阉党、降清失节的污名;他其实对忠君观念并不执着(《陆宣公墓道行》诗有云:“人生忠佞看到头,至竟延龄在何许?”),却又在降清后从事反清活动,力图在传统道德观上重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进退维谷、反复无常的尴尬状态,不仅给自己造成心理的苦涩,而且既为明朝遗民所斥责,又为清朝皇帝所憎厌。钱基博在《明代文学》中评价“钱氏以明代文章钜公,而冠逊清贰臣传之首,人品自是可议!” 在他身上,反映了明清之际一些文士人生态度的矛盾。
  
   乾隆帝将钱谦益列入贰臣传,并挖苦他“平生谈节义,两姓事君王,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末路逃禅去,原是孟八郎。”说的虽然有点过,但也可见进退失据的钱谦益不仅为前朝人引以为耻,而且所投靠的清朝人对其气节,人格也有所不满。
  
   周奎和钱谦益都明末重臣,虽算不上大奸大恶,但也十足一副小人嘴脸。周奎贪财吝啬,穷一生之力积攒起的若大份家当却是给别人做了嫁衣;钱谦益饱读圣贤书,平日里道貌盎然,一副谦谦君子,满口仁义道德,忠君爱国,结果是个只会要求别人,自己却贪生怕死,实足一个唱高调的伪君子。在国破家亡面前的表现甚至还不如一个娘们,乾隆对他一番调侃,也算是咎由自取,与人无尤。
  
   综上说述,1644年明朝的灭亡实属必然。纵观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史,用晏殊浣溪沙里的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真是恰如其分的比喻了封建王朝兴衰的风云史。以上纯属个人意见,并不代表主流观点。
  

共 7100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公元1644年,即大明崇祯十七年,这一年注定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年,李自成率领数十万农民起义军杀入北京城,逼崇祯帝自缢煤山,从而结束了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国祚。同样是在这一年,大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一举击溃李自成,从而问鼎中原,一统江山。由此,“崖山之後无中国,明亡之後无华夏。”的言论就此叫嚣尘上,每每刺激并羞辱着大汉民族亿万厮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脆弱的自豪感。明朝何以灭亡?一个东方巨人何以轰然倒地?除了留给我们后人无限的唏嘘感慨,更是无尽的反思。作者从此入手,皇帝、大臣、文人、墨客相继出场。一段历史,一曲悲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建议喜欢史书的人们沏一杯名茶,边饮边欣赏,不同的目光,不同的思想,可以从中得到延伸,扩展想象。问好作者,期待佳作。【编辑 禾上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禾上土        2014-07-29 22:24:53
  作者在叙说历史,也是在探讨现实。皇帝、大臣、文人、墨客相继出场。一段历史,一曲悲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建议喜欢史书的人们沏一杯名茶,边饮边欣赏,不同的目光,不同的思想,可以从中得到延伸,扩展想象。问好作者,期待佳作
2 楼        文友:随风无语        2014-07-30 09:22:41
  一段历史悲歌,一阵警醒后世的钟鸣!
多关注别人的美好,自己也是快乐的!
3 楼        文友:涵香        2014-07-31 20:20:59
  有史实解诗歌,由诗歌证史事,这种写法比较新颖!作者博览群书,集同类事情与一起,得出想要的观点,收放自如,过渡自然!但是恐曲高和寡!
4 楼        文友:山清水秀        2014-07-31 20:58:04
  楚兄好文,崇祯治国无方,用人无术,加上明朝后反动,腐朽明朝不亡就没有天理了,李自成失败也是必然的,农民军进京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迅速腐化变质,领导目光短浅,楚兄此文,只揭示一个方面。
读书、教书、写书。
回复4 楼        文友:楚慎言        2014-08-01 13:16:27
  我不欲写透历史,重大人物和事件我一笔带过,本想写得几段诗词和小人的嘴脸罢了。至于魏忠贤、洪承畴、吴三桂早有定论,我就不凑热闹了。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