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古长城的背影(散文)

精品 【流年】古长城的背影(散文)


作者:嘎玛丹增 秀才,1926.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17发表时间:2014-07-31 10:40:10

【流年】古长城的背影(散文)
   1999年夏天,一对老年夫妇,走进了东关长城脚下的古北口抗战阵亡将士公墓。“老人敬献了花圈以后,长跪不起,最后趴在地上,嚎啕大哭,泪流满地。看到这样的情形,任何人都会感动。这个来自台湾的老人,已经很老了,走路都要陪同他的夫人搀扶。他参加过古北口抗战。他说这一生最后的愿望,就是回到古北口,看看牺牲在这里的战友……”张桂芬说起这段往事时,眼含热泪,声音和表情,均有不可抗拒的感染力量,远胜于我在此间的复述。见过无数的导游,但从来没有一个像张桂芬一样,能够通过声音感染我。严格地说她不是导游,25年前,从邻近的河北滦平嫁到古北口,就深情于这片厚重的土地。她心里装着太多古北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撼天动地。
   下午的阳光穿过云层,明亮地照耀着抗战阵亡将士墓。灰白色的大理石墓碑,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立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文革中,墓地遭到了严重破坏,墓碑也险遭损毁,幸而被村民藏于自家柴房,侥幸逃过一劫。掩埋着三百六十具国军将士的硕大坟冢,长满了青草树木。那是长城内外,到处都可以看到的野生草木。甚至可以确信,它们就是英雄的魂灵——郁郁葱葱,生生不息。
   日军1933年5月15日占领密云,直逼京城。5月31日,迫使国民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十七军在古北口的抵抗,实为蒋介石作为缓和舆论,增加与日妥协谈判的筹码。战事开始,只是命令坚持,既不及时给以弹药给养,也不给以兵员补充,缺少实质性后援。《塘沽协定》签订不久,国民政府从古北口起运走五百具尸骨,集中安葬于蚌埠。我们在古北口拜谒的将士墓,仍是王乐如道人和当地群众,在山原谷地收敛的尸骨。他们在西山脚挖了一个大坑,一层苇席,一层尸体,共三层,当地人习惯称之为“肉丘坟”。而更多将士的尸骨,仍荒葬于长城内外,早已化作尘土,归附大地。
   我的文字,从不适宜歌颂。置身气势恢弘的古长城,只能静心屏息,匍匐着靠近,依稀可以听到,英雄们如何在大地深处,粗重地呼吸。
  
   三、擦身望京楼
   在我青春年少的梦想中,曾经希望亲手摘取一片长城的红叶,连同诗歌和爱情,送给自己的恋人。这种愿望,源自当年贴满中国墙壁的红叶满山的长城画片,以及孟姜女哭长城的凄美往事。一个青年军官对爱情的真挚情怀和浪漫臆想,于今躺在抽屉里,已被时光打上了咒语般的封印。
   金山岭的山原上,没有生长丹枫这样的植物,而野椿树的枝叶尚未殷红。在司马台东十二敌楼里,看到一个中国青年站在卷门处,将一朵白色野山菊,别在了他意大利恋人的鬓角。那女子很年轻,但一点不妖娆,甚至有些肥胖,蓝眼睛里有光,像是爱情。我在暗黑的楼子拱顶下,当年戍边将领的指挥中心,不幸目睹了这个温情的细节,便突然想起了那个早年的愿望。之前,我站在这座体量庞大的敌楼前,望着青砂石门梁上雕刻华美的两朵并蒂莲花,久久不想离开。在同一座建筑,前后两个关于花朵的细节,让我怦然心动了一回。当年的军工们,为何把抵御番兵的敌楼,建成了寓意爱情的城堡?面对将军楼的精致、奇巧和坚固,即便你在硝烟弥漫的战场遇见,也无法把它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将军楼规模宏大,箭窗布局极其巧妙,里间东西回廊形似宫阙。玄武岩镶砌的中心圆形拱顶,有如军中大帐,在万里长城敌楼体系中绝无第二。
   我们的先祖,如何将那些笨重砖石搬到山脊?有多少军工民夫参与了这项工程浩大的建设?为了建造这个奇迹,在战祸不绝的土地上,究竟花费了多少粮食和银子?又有多少儿女抛尸荒野?古长城的石阶上,走不出我的设问。不同肤色的人群举着相机,快门频动,举止温文尔雅,所有的表情都指向惊叹和赞美。古长城的后背,究竟隐藏着一个民族多么深重的苦难,完全可以漠不关心。母亲们枯守在窗口的疼痛,孤儿们手执打狗棒乞食远乡的凄苦,寡妇们千里寻夫的伤悲……一切均已远去,留给我们的只是一截城墙,及由此形而上的人类智慧和古迹力量。一个关于建筑史的世界奇迹。当第一个飞船在遥远的太空,传来有关唯见长城的消息,我们曾是那样的欢呼雀跃:这是一项多么伟大的工程,又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民族!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秦皇兵马俑、毛索洛斯墓庙……事实上,它们的社会功用除了属于战争,只属于那些帝王将相。对于苦难的民众,全是打满补丁的伤口。
   我们爬到天梯脚下的时候,已被禁止继续往上爬了。呈直梯状的天梯,也就是一个人的宽度,举步维艰,上下都很惊险。随行的朋友多次到过司马台,但至今没有攀登天梯的体验。天梯封闭前,已经发生多起游人坠入深崖,不幸身亡的事件。上不了天梯,自然无缘建在断崖绝壁之间的天桥,以及可以远看京城的望京楼。攀爬就如此艰难凶险,不难想象,当年修筑天梯的军工和民夫,又该遭遇怎样的惊心动魄。其实,司马台长城东段修到天梯处,已是自然天险,欲从山脊两侧峭壁过兵移卒,纯熟天方夜谭。那么,古人们为何又不惜代价,画蛇添足般地修筑了这段毫无军事防御价值的长城呢?
   长城上的管护员,大多是本地村民。他们每天清早离村,带上干粮,徒步爬上自己分管的区段,负责环卫和游人的安全事务。管理方按天支付报酬。我和天梯下的张大伯纠缠了多时,意图明显,想在套近乎中,对我网开一面,放我过去爬天梯。我有信心和把握,登顶望京楼,原本就是奔它来的。在梦想和愿望物质化以后,也许我活着空壳,什么都没有了,但剩下不死的无畏。关于红叶和爱情的草草过世,已经让我的遗憾无修,自然不肯放过攀爬天梯的机会。事实上,我的死缠软磨,与当年修筑天梯、天桥、望京楼一样没有意义。张大伯不让步,没有丝毫商量余地。据说当年长城修到天梯处,朝庭来此视察的官员说,边墙修得很好,箭垛也很有创意,但不该放弃东侧制高点。有盘龙无首,猛虎无威之虞,应该一直修到最高那座山梁上。遗憾的是,我不是京城的达官显贵,无权指手画脚。是又如何。在张大伯的原则里,我爬不上司马台长城的顶端,触摸不到仙女楼云遮雾绕的皮肤,越不过天桥的惊险,看不见大平原上那座森森皇城。
   长城内外,群山起伏、沟谷纵横。燕山脊梁上的古代长城,以绝对的高度,耸峙在时间之上。那可是戍边将士奔涌的骨血,工匠们粗重的心跳,在长城的腹部龙蛇蜿蜒。他们留下的建筑奇迹,仍将在时间里汗流浃背。不倒的神话虽已破碎,但一直在逼着你匍匐,以仰望的姿态缅怀先人。
   很想知道,一千六百年前的欧阳修,站在古长城的哪个垛口,留下了“古关衰柳聚寒鸦,驻马城头日欲斜;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行走在燕山的土地上,你的脚步不经意间,就会惊醒某个古人和某个英雄。
   我只有再一次跪下来,凝神驻耳。
   峡谷里草木葱郁,深绿浅红。夕阳正一点一点地离开司马台水库,有微风追赶,金波频漾。长城脚下因了这一泓秀水,时空距离,瞬间不存。密云的朋友打算于此打造一处水上乐苑。届时,舟楫帆浆晃悠其间,有琴笛筝箫悠远地响起。灯火阑珊处,可能还有一群少女衣袂飘飘,立于船头琴瑟星月,或蔡琰或嵇康。她们不会用孟姜女的眼泪,缝补长城的伤口了。关于这一点,我确信无疑。
   奇迹之于奇迹,属于人民。既不是秦皇兵马俑的奢靡排场,也非皇帝们,企图世袭奴役山河的长城旧梦。
   燕山深处,秋风乍起,落日的暖黄有如长天浩叹,低回在那些高高低低,日渐苍老的砖墙上面。我的双腿,已经麻木。一片尚未红透的椿叶,从空中飘落,沿着城墙一路翻飞。
   我站了起来。扶着黄昏,走向了归途。

共 8041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着嘎玛先生的此文,我的心也随着作者的目光跪了下来——为粮秣弹药补给不力却顽强抵抗日寇八十天的国民革命军,为他们摆满了寒冷的山原谷地的近四千具将士的尸体;为帽儿山高地七个弹尽粮绝之后,用长城砖石当作武器,继续抵抗,杀敌百余人穿着单衣草鞋普通的英勇士兵;为杨令公庙道人王乐如和村民自发的救护活动,他们爬山涉谷,掩埋了散落在荒野的国军遗体;为至今将抗战阵亡将士铭刻于心千里迢迢赶来长跪嚎啕的白发苍苍的台湾老兵;为长眠于这片土地没有留下姓名的将士以及深情于这片厚重的土地的将士的后裔们;也为将那些笨重砖石搬到山脊参与了这项工程浩大的建设的军工民夫!耸立在燕山脊梁上的古长城,砖墙日渐苍老,不老的,是凝结着我们民族精髓的长城精神。作者以厚重的文笔追叙着长城的历史风云,将以一个个历史悲壮的故事深情诉说。面对着气势恢弘的古长城,作者深情的描叙,铺陈出一幅幅悲壮的画面,那一句句有力的诘问,沉重地叩击着人的灵魂。读罢此文,心在沉重着,对记录着无数浴血奋战先烈业绩的古长城,情不自禁让自己的心与目光一起匍匐于地,跪拜下来。 一篇感人肺腑的力作,荡气回肠,感人至深,倾情荐阅!【编辑:风逝】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801003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风逝        2014-07-31 10:43:21
  读罢良久,心依然走不出嘎玛先生文字营造的氛围中。
   一篇感人至深的力作,带给人的感触难以言述。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4-08-01 08:14:13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3 楼        文友:若花满溪        2014-08-08 07:26:07
  文章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读了之后那种历史的浑朴厚重触及到了人的心灵。美文,欣赏了。
写出若花的文字
4 楼        文友:向维鑫        2014-08-08 08:58:00
  品读先生的文章,确实让我学习了不少,感情充沛,内容丰富
在文学的海洋里我是一条小鱼,我要穿越在大海的每一个充满生命激荡的地方,那里有我的热血在流淌。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